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乳酸基生物可降解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2
1
作者 朱斐超 张宇静 +6 位作者 张强 叶翔宇 张恒 汪伦合 黄瑞杰 刘国金 于斌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57,共9页
聚乳酸(PLA)基熔喷非织造材料存在柔韧性不足、驻极耐久性差、功能性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其作为高性能吸附与过滤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全面总结了PLA基熔喷材料在原料设计、加工成形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PLA基熔喷材料的加工成... 聚乳酸(PLA)基熔喷非织造材料存在柔韧性不足、驻极耐久性差、功能性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其作为高性能吸附与过滤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全面总结了PLA基熔喷材料在原料设计、加工成形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PLA基熔喷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及其改性,主要包括母粒改性(共聚/嵌段、增强增韧、功能性改性等)和后整理改性(静电驻极整理和功能整理);阐述了PLA基熔喷材料在空气过滤、医疗防护、卫生保健、组织工程、清洁擦拭、吸油、保暖领域的典型应用。最后,对PLA基熔喷材料的纤维微纳化、多组分化、复合化、耐静电驻极化、功能和智能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PLA基熔喷材料的高质化和高值化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 聚乳酸 熔喷 非织造材料 微纳米纤维 过滤
下载PDF
微纳光纤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伍晓芹 王依霈 童利民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6-365,共10页
微纳光纤是一种直径接近或小于传输光波长的波导,由物理拉伸方法制得,具有表面光滑、直径均匀性好、机械性能高、强光场约束、强倏逝场、表面场增强效应及反常波导色散等特性,在光通信、激光、传感检测、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等领域具... 微纳光纤是一种直径接近或小于传输光波长的波导,由物理拉伸方法制得,具有表面光滑、直径均匀性好、机械性能高、强光场约束、强倏逝场、表面场增强效应及反常波导色散等特性,在光通信、激光、传感检测、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光纤 光波导 纳米光子学 近场耦合 传感器 发光器件 非线性光学 原子光学 量子光学
原文传递
聚乳酸非织造材料的后牵伸辅助熔喷成形工艺及其力学性能 被引量:9
3
作者 孙焕惟 张恒 +4 位作者 崔景强 朱斐超 王国锋 苏天阳 甄琪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93,共8页
为改善聚乳酸(PLA)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力学性能,在PLA热力学性能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后牵伸辅助熔喷成形工艺一步法制备了高结晶度的PLA熔喷非织造材料,并对材料的外观形态、拉伸断裂性能和顶破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LA聚合物的玻璃... 为改善聚乳酸(PLA)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力学性能,在PLA热力学性能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后牵伸辅助熔喷成形工艺一步法制备了高结晶度的PLA熔喷非织造材料,并对材料的外观形态、拉伸断裂性能和顶破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LA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69℃,熔点为162.6℃,可以很好地用于高牵伸倍率的后牵伸辅助熔喷成形;随着牵伸倍率从1.0增大到3.0,高取向纤维(取向角度≤20°)的数量占比从28%增大至100%,超细纤维(纤维直径≤3μm)的数量占比从23%增大到67%;同时,材料的结晶度从1.22%增大到37.43%,纵向拉伸断裂强度增大到4.33 N/mm^(2),顶破强力增大到36.8 N,力学性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 聚乳酸 微纳米纤维 后牵伸辅助熔喷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基于微纳光纤倏逝场传感的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检测 被引量:8
4
作者 吴雪瑞 江军 +3 位作者 汪卓玮 陈如意 马国明 张潮海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55-1961,共7页
变压器油的状态监测对变压器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变压器油的绝缘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击穿电压,而击穿电压受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影响较大。为克服现有检测方法易受现场电磁环境干扰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纳光纤倏逝场传感的变压器油中微... 变压器油的状态监测对变压器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变压器油的绝缘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击穿电压,而击穿电压受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影响较大。为克服现有检测方法易受现场电磁环境干扰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纳光纤倏逝场传感的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微水含量改变引起折射率变化,影响微纳光纤倏逝场分布情况,进而导致输出光功率变化来进行检测。进一步地,搭建了微纳光纤熔融拉锥平台,制备了直径为10~125μm的微米量级光纤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光纤直径是影响油中微水检测的重要因素,随着微纳光纤直径的减小,微纳光纤传感器的灵敏度提升。当光纤直径达到10μm时,微水质量浓度检测下限低于5 mg/L,可以满足现场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检测需求。这种新型微纳光纤传感器实现了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的实时测量,可用于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在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油 微水含量 微纳光纤 倏逝场 折射率
下载PDF
聚丙烯/聚酯双组分微纳米纤维熔喷非织造材料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6
5
作者 甄琪 张恒 +3 位作者 朱斐超 史建宏 刘雍 张一风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2,共7页
针对聚丙烯(PP)超细纤维材料韧性不足的问题,以聚酯(PET)和PP为原料,采用共混熔喷法制备了PP/PET双组分微纳米纤维熔喷非织造材料,研究了PP/PET双组分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指数和热性能,并对制备样品的形貌特征和柔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针对聚丙烯(PP)超细纤维材料韧性不足的问题,以聚酯(PET)和PP为原料,采用共混熔喷法制备了PP/PET双组分微纳米纤维熔喷非织造材料,研究了PP/PET双组分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指数和热性能,并对制备样品的形貌特征和柔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形貌为典型的熔喷非织造材料结构特征,细纤维与粗纤维在水平方向上交错排列形成叠合形态;且随PET质量分数从8%增大到15%,纤维的平均直径从5.52μm逐渐降低到3.61μm;在双组分纤维内,PET与PP之间有清晰相界面,且PET以直径为10~100 nm的微纤形式存在;样品的韧性得分随着PET质量分数的提高从29.91增到35.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喷非织造材料 微纳米纤维 柔韧性 聚丙烯 聚酯
下载PDF
微纳米纤维离子交换树脂消除废水中重金属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刘艳霖 朱睿 +2 位作者 李雪 孔丝纺 程学勤 《广东化工》 CAS 2020年第13期144-145,共2页
电镀废水中重金属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且通过各种方式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研发新型的重金属处理方法,回收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资源回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离子交换技术相对落后、以及传统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不能实... 电镀废水中重金属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且通过各种方式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研发新型的重金属处理方法,回收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资源回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离子交换技术相对落后、以及传统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不能实现源头处理的问题,以电镀重金属污染废水为研究对象,将基于复合同轴流动聚焦原理的微纳米液滴雾化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和集成创新,开发出一种新型微纳米纤维离子交换树脂用于水中重金属污染治理,实现重金属离子的回收并实现源头治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电镀废水 微纳米纤维 离子交换树脂
下载PDF
基于微纳光纤的双环谐振腔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飞亚 吴宇 +1 位作者 饶云江 陈一槐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7,共5页
通过电场传输理论,结合实验研究深入分析了基于亚波长直径微纳光纤的串、并联双环结构。建立了两种结构的数学模型,结合得到的数学公式利用Matlab进行了数据仿真。通过实验,分别得到了两种双环结构谐振腔的实际输出光谱。实验结果与理... 通过电场传输理论,结合实验研究深入分析了基于亚波长直径微纳光纤的串、并联双环结构。建立了两种结构的数学模型,结合得到的数学公式利用Matlab进行了数据仿真。通过实验,分别得到了两种双环结构谐振腔的实际输出光谱。实验结果与理论仿真取得了较好的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双环环形谐振腔 微纳光纤 微纳光纤器件
原文传递
微纳光纤的导波及远场辐射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郑之伟 任卫红 +2 位作者 赵楚军 文双春 范滇元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7-499,502,共4页
为了研究微纳光纤的导波和远场辐射特性,采用模式理论和衍射理论分析了微纳光纤芯径与模场、z向能流密度、有效模面积和远场强度的关系,并通过拉锥光纤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微纳光纤的大部分能量在包层中以倏逝波的... 为了研究微纳光纤的导波和远场辐射特性,采用模式理论和衍射理论分析了微纳光纤芯径与模场、z向能流密度、有效模面积和远场强度的关系,并通过拉锥光纤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微纳光纤的大部分能量在包层中以倏逝波的形式传输,光纤的有效模面积可以超过1000μm^2。拉锥光纤的实验证实了微纳光纤可以有效地传输导波并把其辐射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微纳光纤 模式理论 远场
下载PDF
丙烯基纳微米弹性过滤材料的熔喷成型及其过滤性能 被引量:5
9
作者 孙焕惟 张恒 +4 位作者 甄琪 朱斐超 钱晓明 崔景强 张一风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28,共9页
为增强聚丙烯(PP)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弹性以解决其用于过滤材料脆性大、抗拉性差的不足,以共混熔喷法制备了以丙烯基弹性体(PBE)为增强基的PBE/PP基纳微米纤维材料,测试了PBE/PP共混体系的热性能和熔体流变特性,分析了PBE质量分数和熔喷... 为增强聚丙烯(PP)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弹性以解决其用于过滤材料脆性大、抗拉性差的不足,以共混熔喷法制备了以丙烯基弹性体(PBE)为增强基的PBE/PP基纳微米纤维材料,测试了PBE/PP共混体系的热性能和熔体流变特性,分析了PBE质量分数和熔喷工艺对样品弹性和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E用量增加到85%,该共混体系的熔融峰值从173.6℃降低到165.1℃,结晶度从39.0%逐渐降低到9.8%;纤维直径在0.4~16μm之间呈现二值化分布特性,并且细纤维穿插与粗纤维间以组成立体迂曲的“嵌入”形态;随着PBE的质量分数增大到85%,纤维直径小于2μm的纤维数量占比增大到68.3%,纵、横向弹性回复率分别增大到81.8%和79.1%,进而样品的过滤效率增大约1.8倍,静水压增大到4699.6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 熔喷 丙烯基弹性体 过滤性能 静水压阻 纳微米纤维
下载PDF
具有抗菌性能的载药复合微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和性能表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乐乐 丁玲 +4 位作者 王铖博 滕桂香 农金旺 邱婷 张继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3,共7页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氧化锌(ZnO)/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载药微纳米纤维膜,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别对复合膜的表面形态、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通...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氧化锌(ZnO)/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载药微纳米纤维膜,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别对复合膜的表面形态、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抗菌实验评价了复合膜的抗菌性能,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复合膜在体外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显示,以物理共混的方式将ZnO和氢溴酸高乌甲素(LAH)成功载入复合微纳米纤维;与PLA/PCL复合微纳米纤维膜相比,ZnO/PLA/PCL复合微纳米纤维膜表现出更好的抗菌效率。当ZnO含量为10%(wt)时,复合微纳米纤维膜具有最佳的抗菌性能;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ZnO/PLA/PCL复合微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微纳米纤维 氧化锌 聚乳酸 聚己内酯
原文传递
聚环氧乙烷/Al_(2)O_(3)被动辐射降温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11
作者 王清鹏 张海艳 +2 位作者 王雨婷 张涛 赵燕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41,共9页
针对传统制冷技术存在能耗大、额外产生热量、排放温室气体等弊端,以聚环氧乙烷(PEO)为原料,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EO微纳米纤维膜,并采用共混法将纳米氧化铝(Al_(2)O_(3))颗粒添加到PEO纺丝溶液中,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出PEO/Al_(2)O_(3)... 针对传统制冷技术存在能耗大、额外产生热量、排放温室气体等弊端,以聚环氧乙烷(PEO)为原料,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EO微纳米纤维膜,并采用共混法将纳米氧化铝(Al_(2)O_(3))颗粒添加到PEO纺丝溶液中,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出PEO/Al_(2)O_(3)微纳米纤维膜,用于日间被动辐射降温。分析了纤维膜的形貌、太阳光反射率、大气窗口波段红外光透过率、发射率以及日间辐射降温性能。结果表明:由于微纳米纤维结构和纳米Al_(2)O_(3)颗粒的有效散射,使纤维膜的平均太阳光反射率达到90.2%;PEO作为选择性辐射降温材料,结合Al_(2)O_(3)纳米颗粒的声子极化共振,使得PEO/Al_(2)O_(3)纤维膜在大气窗口波段的发射率为90.0%,当Al_(2)O_(3)的质量分数为4%时,在平均太阳光强度为712.3 W/m^(2)、环境湿度为14.2%的条件下,相对于环境温度日间降温达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辐射降温 静电纺丝 聚环氧乙烷 纳米氧化铝 微纳米纤维
下载PDF
空气净化器用纤维过滤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波伟 吕惠娇 钱幺 《天津纺织科技》 2021年第3期50-52,共3页
为研究空气净化器用纤维过滤材料的应用及发展,介绍空气净化器的原理及种类,并阐述高效纤维过滤材料在空气净化器中的应用。强调微纳米纤维过滤材料和驻极体纤维过滤材料是提高过滤性能的两种有效途径,并指出这两类过滤材料存在的问题... 为研究空气净化器用纤维过滤材料的应用及发展,介绍空气净化器的原理及种类,并阐述高效纤维过滤材料在空气净化器中的应用。强调微纳米纤维过滤材料和驻极体纤维过滤材料是提高过滤性能的两种有效途径,并指出这两类过滤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净化器 过滤材料 微纳米纤维 驻极体纤维 过滤性能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SiO_(2)单向导湿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13
作者 雷福旺 冯其 +4 位作者 侯奥菡 赵振鸿 谭佳兆 赵景 王先锋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共8页
针对当前导湿材料的导湿性能差、穿着不舒适等问题,分别以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丙烯腈(PAN)/SiO_(2)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疏水层和具有取向结构的亲水层,并探究PVDF层厚度对复合纤维膜的孔径、单向导湿指数、透湿透气性能和力学性能... 针对当前导湿材料的导湿性能差、穿着不舒适等问题,分别以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丙烯腈(PAN)/SiO_(2)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疏水层和具有取向结构的亲水层,并探究PVDF层厚度对复合纤维膜的孔径、单向导湿指数、透湿透气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VDF层纺丝时间的增加,双层纤维膜的孔径逐渐减小,当PVDF层的纺丝时间为3 h时,所制备的复合纤维膜的透湿率为8.7 kg/(m^(2)·d),透气率为196.5 mm/s,拉伸断裂强度为1.4 MPa;此外,由于亲水层PAN/SiO_(2)纤维高度取向,加快了水分在该层的扩散和蒸发,双层膜可在2 s内由内向外单向传输液体,单向导湿指数高达1778.2%,具有良好的液体单向传导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材料 静电纺丝 微纳米纤维 单向导湿 双层复合纤维膜 取向结构
下载PDF
一种微纳光纤损耗测试方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侯建平 盖双龙 +3 位作者 李鹏 宁韬 郝建苹 赵建林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7-750,共4页
实验研究了微纳光纤传输损耗的测试方法。结合标准光纤损耗测试的剪断法和后向散射法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微纳光纤损耗测试的反射剪断法,对实验拉制的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微纳光纤损耗测试行之有效。
关键词 微纳光纤 亚波长 光纤损耗测试 剪断法
下载PDF
Sn_(1-x-y)Sm_(x)Sb_(y)O_(2)微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红外与激光兼容隐身性能
15
作者 夏元佳 赵芳 +2 位作者 李志尊 程兆刚 许宝才 《中国稀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3,I0002,共10页
二氧化锡(SnO_(2))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和电导率,在隐身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单一元素掺杂改性SnO^(2)基材料的红外与激光的兼容隐身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热处理工艺分... 二氧化锡(SnO_(2))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和电导率,在隐身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单一元素掺杂改性SnO^(2)基材料的红外与激光的兼容隐身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热处理工艺分别制备了Sn_(1-x-y)Sm_(x)Sb_(y)O_(2)(x=0,y=0;x=0.08,y=0.08;x=0.16,y=0;x=0,y=0.16)微纳米纤维,研究发现经600℃煅烧后,各产物均为单一金红石型结构,微观形貌均呈现相互交错的纤维状,纤维直径分布在300~400nm之间。当x=0.08,y=0.08时,产物在3~5μm和8~14μm的红外发射率均最低,为0.573和0.691,同时在1.06和1.54μm激光工作波长处具有最低反射率,为0.19和0.16。同时,本研究重点阐述了双元素掺杂及纤维形貌对其性能的作用机制,为研究一种单一型、轻质化的红外与激光兼容隐身材料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_(2) Sm Sb复合掺杂 微纳米纤维 红外与激光兼容隐身性能
原文传递
AgNWs-PVDF气喷/熔喷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6
作者 王霖 李丽君 +1 位作者 邹汉涛 鄢雾 《上海纺织科技》 2024年第4期96-100,共5页
采用气喷的方式将银纳米线-聚偏氟乙烯(AgNWs-PVDF)纺丝液喷射到PP熔喷布上,制备微-纳米结构的AgNWs-PVDF气喷/熔喷复合材料,并对其形貌、接触角、孔隙、力学、过滤以及抗菌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熔喷PP纤维的直径为2μm,气喷AgNWs-... 采用气喷的方式将银纳米线-聚偏氟乙烯(AgNWs-PVDF)纺丝液喷射到PP熔喷布上,制备微-纳米结构的AgNWs-PVDF气喷/熔喷复合材料,并对其形貌、接触角、孔隙、力学、过滤以及抗菌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熔喷PP纤维的直径为2μm,气喷AgNWs-PVDF纤维直径仅为99.5 nm;经纳米和微米纤维复合后,材料的过滤效率明显提高,最高增长48.61%;而过滤阻力变化不大,仅增加2 Pa;复合材料与熔喷布相比疏水性有所提高,接触角增至138°;AgNWs的抗菌优势使材料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达25.56、26.1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银纳米线 PVDF 熔喷 气喷 微-纳米纤维 性能
原文传递
基于机器视觉的高精度微纳光纤直径实时测量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华 麻艳娜 谷付星 《光学仪器》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传统微纳光纤直径测量方法操作复杂、重复性差且易于损伤光纤等问题,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微纳光纤直径测量系统。首先,对系统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和二值化分割,其次,通过Canny边缘算子实现微纳光纤边缘初定位,最后,基于改进Ze... 针对传统微纳光纤直径测量方法操作复杂、重复性差且易于损伤光纤等问题,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微纳光纤直径测量系统。首先,对系统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和二值化分割,其次,通过Canny边缘算子实现微纳光纤边缘初定位,最后,基于改进Zernike矩的亚像素检测方法精确定位了亚像素级边缘。此外还提出了结合Hough变换与最小二乘法的算法拟合亚像素级边缘点的方案,将系统微纳光纤直径测量精度提升至纳米级。实验测量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3.51%以内误差的自动化测量,运行时间为2.671 s,更适用于微纳光纤尺寸的高精度实时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光纤 直径测量 机器视觉 图像分割 边缘检测
下载PDF
拉伸法制备微纳光纤的设计与研究
18
作者 陈思雨 陈宗强 孔勇发 《物理实验》 2024年第1期47-51,58,共6页
微纳光纤通常采用光纤拉锥法制备.对原有装置进行改进,增加电机和控制器搭建火焰加热电机拉伸法制备微纳光纤的实验平台,实现了微纳光纤的自动化制备.探究了光纤直径与拉伸距离、拉伸速度、火焰高度等的关系.理论推导出单侧拉伸过程中... 微纳光纤通常采用光纤拉锥法制备.对原有装置进行改进,增加电机和控制器搭建火焰加热电机拉伸法制备微纳光纤的实验平台,实现了微纳光纤的自动化制备.探究了光纤直径与拉伸距离、拉伸速度、火焰高度等的关系.理论推导出单侧拉伸过程中锥区直径与拉伸长度的关系,通过对不同速度下锥区形状的测量,解释了拉伸速度影响光纤直径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光纤 拉伸法 锥区形貌
下载PDF
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4
19
作者 叶文婷 王荣武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3,27,共6页
为制备抗菌性好、安全、成本低且不影响原材料性能的非织造材料,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聚丙烯腈(PAN)为溶质,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为抗菌剂,热风非织造纤网/布为接收基材,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微纳米抗菌非织造材料,并对... 为制备抗菌性好、安全、成本低且不影响原材料性能的非织造材料,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聚丙烯腈(PAN)为溶质,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为抗菌剂,热风非织造纤网/布为接收基材,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微纳米抗菌非织造材料,并对该抗菌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抗菌微纳米纤维与热风非织造材料的3种复合方式均在保有材料原有力学性能、透气性和导水性能的基础上,赋予了非织造材料优异的抗菌性能;其中,成膜复合方式所得抗菌非织造材料的抑菌率最高,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达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非织造材料 复合材料 抗菌性能
原文传递
静电纺聚酰胺6/聚苯乙烯复合纳米纤维膜制备及其空气过滤性能
20
作者 陈江萍 郭朝阳 +3 位作者 张琪骏 吴仁香 钟鹭斌 郑煜铭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4,共9页
针对空气过滤纤维材料的过滤效率、阻力和使用寿命难以平衡的问题,采用多喷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直径、形貌纤维及不同纤维沉积顺序的聚酰胺6/聚苯乙烯(PA6/PS)复合纳米纤维膜,测试了复合膜的平均孔径及孔隙率,建立了纤维结构与过... 针对空气过滤纤维材料的过滤效率、阻力和使用寿命难以平衡的问题,采用多喷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直径、形貌纤维及不同纤维沉积顺序的聚酰胺6/聚苯乙烯(PA6/PS)复合纳米纤维膜,测试了复合膜的平均孔径及孔隙率,建立了纤维结构与过滤效率及阻力的构效关系;结合扫描电镜表征探讨了不同形貌、直径纤维的叠加次序对过滤寿命及细颗粒物沉积行为的影响,系统研究了过滤风速、细颗粒物尺寸对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33 cm/s的风速下,以多喷头静电纺丝方式制备的PA6/PS复合膜具有更好的抵抗风速变化的能力,在长期使用中阻力增加较缓慢,其具有93.13%的过滤效率,30.67 Pa的过滤阻力和0.0889 Pa-1的品质因子,综合过滤性能优于同等条件下H10等级(过滤效率>90%)的商业玻璃纤维过滤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聚苯乙烯 多喷头静电纺丝 空气过滤 多层复合滤料 微纳米纤维 串珠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