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按体积法设计沥青混合料 被引量:91
1
作者 张肖宁 郭祖辛 吴旷怀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5年第2期28-36,共9页
随着道路交通量增加,轴载和轮胎压力的增大,沥青混合科级配设计方法也有必要更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一体积法。根据这种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含量高。室内试验和试验路结果表明这种混合料能够提高柔性路面... 随着道路交通量增加,轴载和轮胎压力的增大,沥青混合科级配设计方法也有必要更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一体积法。根据这种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含量高。室内试验和试验路结果表明这种混合料能够提高柔性路面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减少低温开裂。当用作表面层时,还具有良好的表面构造和抗滑性及不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混合料 体积设计法 抗滑性
下载PDF
应用贝雷法进行级配组成设计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67
2
作者 郝培文 徐金枝 周怀治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共6页
通过贝雷法确定不同的粗集料选取密度,形成不同的集料骨架结构,进行集料级配设计。提出了运用3个比例参数[CA]比、[FAc]比、[FAf]比,分析合成级配的方法,使设计的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抗车辙性能和耐久性。对贝雷法设计混合料级配时需要注... 通过贝雷法确定不同的粗集料选取密度,形成不同的集料骨架结构,进行集料级配设计。提出了运用3个比例参数[CA]比、[FAc]比、[FAf]比,分析合成级配的方法,使设计的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抗车辙性能和耐久性。对贝雷法设计混合料级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加以讨论。结果表明,控制筛孔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对粗集料比影响大;选择密度是控制沥青混合料骨架形成的关键指标,粗细集料比对混合料的施工和体积特性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贝雷法 粗集料 选取密度 [CA]比[FAc]比 [FAf]比
下载PDF
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64
3
作者 韩上 武际 +7 位作者 李敏 陈峰 王允青 程文龙 唐杉 王慧 郭熙盛 卢昌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6-284,共9页
【目的】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耕层变薄,直接深耕往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在存在该类问题的土壤上,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实现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维持作物产量,并提升土壤肥力。【方法】试验... 【目的】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耕层变薄,直接深耕往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在存在该类问题的土壤上,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实现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维持作物产量,并提升土壤肥力。【方法】试验于2012-2016年在华北平原南部濉溪县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在人工剥离5 cm土层的耕层薄化土壤上开展试验,设旋耕(RT)、深耕(D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耕+秸秆还田(DTS)4个处理。在每年玉米和小麦成熟期进行田间测产;在第4季小麦收获后采集0-10和10-20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团聚体分布。【结果】与旋耕(RT)相比,单纯深耕(DT)不能明显提高玉米和小麦产量,显著降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并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及各土层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深耕配合秸秆还田(DTS)处理玉米和小麦4季平均分别增产7.72%和8.06%,旋耕配合秸秆还田(RTS)处理分别增产7.55%和7.05%。在0-10 cm土层,DTS和RTS处理均明显提升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提高总有机碳及多数组分碳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RTS处理效果好于DTS处理;而在10-20 cm土层,DTS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胡敏酸、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效果好于RTS处理。DTS和RTS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粒径>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在0-10 cm土层,以DTS处理效果最高,比RT处理增加23.09%,而在10-20cm土层,以RTS处理效果最好,相比RT处理增加6.32%。【结论】在耕层薄化处理的土壤上,单纯深耕提升作物产量的效果不显著,也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还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秸秆还田配合深耕或者旋耕均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配合旋耕能有效培肥0-10 cm土层土壤,但对10-2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厚度 耕作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团聚体 玉米–小麦轮作
下载PDF
贝雷法参数CA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4
作者 吕文江 陈爱文 +1 位作者 郝培文 戴经梁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共4页
通过贝雷法选择5种不同CA比的沥青混合料级配,对其进行马歇尔试验、粗集料松装空隙率试验、车辙试验和旋转压实试验,分析了CA比对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比对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率、粗集料骨架的形成、抗车辙... 通过贝雷法选择5种不同CA比的沥青混合料级配,对其进行马歇尔试验、粗集料松装空隙率试验、车辙试验和旋转压实试验,分析了CA比对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比对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率、粗集料骨架的形成、抗车辙性能和压实性能具有显著影响;CA比在0.4~0.6之间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A比同沥青混合料中整个集料骨架的形成之间并无较好的规律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贝雷法 CA比 骨架 压实次数比 集料骨架点
下载PDF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定量评价的分形方法 被引量:45
5
作者 黄宝涛 田伟平 +1 位作者 李家春 崔娥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7,共6页
采用离散型外露尺寸函数研究了沥青混合料表面微观凸凹的随机分布特征,并根据统计自相似性原理推导了路面微观凸凹的外露尺寸函数的计算公式和级配分维数值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了AK-16A和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不同级配路面的... 采用离散型外露尺寸函数研究了沥青混合料表面微观凸凹的随机分布特征,并根据统计自相似性原理推导了路面微观凸凹的外露尺寸函数的计算公式和级配分维数值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了AK-16A和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不同级配路面的外露尺寸函数值;并用摆式摩擦仪对相应级配的车辙板进行试验,确定了混合料表面纹理对应的抗滑系数。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级配不同,其路面微观凸凹的分维数值也不同;分维数值越大,外露尺寸函数的指数值越大,抗滑性能越高;外露尺寸函数的指数值越小,抗滑性能越低;微观凸凹分维数值与路面抗滑性能具有单调递增的一致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分形方法 抗滑性能 集料级配
下载PDF
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索力确定的优化方法 被引量:33
6
作者 杜蓬娟 张哲 谭素杰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2-84,89,共4页
以不变形预张力为基础,将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索力确定问题归结为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并采用改进后的基于极大熵原理的凝聚函数法将此非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一个可微的单目标、单约束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乘子惩罚... 以不变形预张力为基础,将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索力确定问题归结为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并采用改进后的基于极大熵原理的凝聚函数法将此非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一个可微的单目标、单约束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乘子惩罚函数法进行求解,并通过算例证明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该优化方法不但适合斜拉桥合理索力的确定,而且能够应用于悬索桥、拱桥的施工控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不变形预张力 优化方法 凝聚函数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被引量:25
7
作者 董家华 包存宽 蒋大和 《四川环境》 2006年第3期50-54,共5页
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借鉴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的某些方法,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类型和阶段的特点,给出一个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方法集,并对几种主要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方法选... 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借鉴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的某些方法,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类型和阶段的特点,给出一个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方法集,并对几种主要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方法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环评 技术方法 供选方法 方法集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冯秋苹 刘玉涛 +3 位作者 郭勇智 王呈玉 刘世杰 刘淑霞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4-571,共8页
为解决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因不合理耕作导致土壤结构性状变差及有机碳含量下降的问题,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土壤... 为解决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因不合理耕作导致土壤结构性状变差及有机碳含量下降的问题,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改良土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采用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设置6个处理,包括轮耕(T1)、秸秆全覆盖(T2)、秸秆半覆盖(T3)、留高茬(T4)、秸秆碎混还田(T5)、未秸秆还田(ck)。秋收后采集0~20 cm耕层原状土,进行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T1、T3、T4、T5处理土壤,均以>2000μ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全部团聚体的45%~50%(P<0.05),<250μ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小,仅占5%~11%(P<0.05)。与秸秆不还田(ck)相比,秸秆还田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GMD)有显著提高,其中T1处理增加最高;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值的变化为ck>T2>T4>T5>T3>T1;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增加幅度为18.37%~65.51%(P<0.05);除T4处理外,其他处理>2000μm和2000~500μm粒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也得到提升,其中T1处理最高,为3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GMD、MWD值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不同还田方式中,轮耕还田方式效果最好,适合在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还田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原文传递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中有机质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史琼彬 赵秀兰 +1 位作者 常同举 卢吉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3-1930,共8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常规平作(FPF)和水旱轮作(PR)这2种耕作方式下紫色水稻土不同粒径(1^2、0.25^1、0.05^0.25、〈0.05 mm)团聚体中有机质和重金属(Cu、Zn、Pb、Cd、Fe和Mn)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重金...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常规平作(FPF)和水旱轮作(PR)这2种耕作方式下紫色水稻土不同粒径(1^2、0.25^1、0.05^0.25、〈0.05 mm)团聚体中有机质和重金属(Cu、Zn、Pb、Cd、Fe和Mn)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团聚体中重金属与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耕作方式下团聚体粒径组成均以0.05^0.25 mm和〈0.05 mm为主,土壤和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均为常规平作高于水旱轮作,且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耕作方式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相比于PR,FPF有助于团聚体、有机质和重金属在1^2 mm和0.25^1 mm大粒径团聚体中聚集,降低其在〈0.05 mm和0.05^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中重金属含量与有机质的含量呈负相关,它们的总量却呈正相关关系.同一耕作方式下,重金属对有机质变化的敏感程度为Mn〉Zn〉Pb〉Cu〉Fe〉Cd,而同一重金属元素对有机质变化的反应则为PR较FPF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紫色水稻土 团聚体 有机质 重金属
原文传递
基于正交分析法的透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付东山 姚勇 +1 位作者 梅军 陈代果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1-184,188,共5页
采用正交法设计试验,选取目标孔隙率为20%,以水灰比、碎石骨料粒径、聚丙烯纤维掺量为因素设计不同因子水平的正交试验并采用极差法分析各因素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配合比计算方法主要参考《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结果... 采用正交法设计试验,选取目标孔隙率为20%,以水灰比、碎石骨料粒径、聚丙烯纤维掺量为因素设计不同因子水平的正交试验并采用极差法分析各因素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配合比计算方法主要参考《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结果表明:水灰比对实测孔隙率影响最大,骨料粒径对透水系数影响最大,纤维掺量对抗压强度影响最大;综合考虑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得到了透水混凝土性能最佳的正交组合,即水灰比为0.31、骨料粒径为10~15 mm、纤维掺量为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正交法 水灰比 骨料粒径 纤维掺量
下载PDF
贝雷法在SMA-16型集料级配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彭波 袁万杰 +1 位作者 李晓华 陈忠达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3-26,共4页
以贝雷法级配设计理论为基础,将0.075mm筛孔作为最小控制筛孔,提出了适合SMA-16型级配的检验指标范围和理论依据,并对调整前后的SMA-16型级配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将0.075mm筛孔作为最小控制筛孔,以FAP检验0.0... 以贝雷法级配设计理论为基础,将0.075mm筛孔作为最小控制筛孔,提出了适合SMA-16型级配的检验指标范围和理论依据,并对调整前后的SMA-16型级配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将0.075mm筛孔作为最小控制筛孔,以FAP检验0.075mm筛孔的通过率,提出了满足CA比和FA比检验的合理指标范围,完善了贝雷法对设计级配关键筛孔通过率的检验,为SMA的设计和检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雷法 矿料级配 最小控制筛孔 路用性能 沥青混合料
下载PDF
成型方法和集料类型对混合料均匀性指标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彭勇 孙立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6-350,共5页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指标的部分影响因素——成型方法与集料类型,展开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成型方法,对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指标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室内研究中,成型方法对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指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指标的部分影响因素——成型方法与集料类型,展开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成型方法,对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指标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室内研究中,成型方法对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指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轮碾成型,马歇尔击实,旋转压实;不同类型的集料,对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指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同的集料类型,不同的集料产地,在其他条件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对应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指标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均匀性指标 成型方法 集料类型
下载PDF
“贝雷法”级配设计方法简介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洪兴 魏连雨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5年第3期20-21,共2页
介绍了贝雷法的主要特点、设计方法,并对贝雷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提出了优缺点,此方法为沥青混合料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它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贝雷法 方法简介 级配设计 沥青混合料 混合料设计 主要特点 设计方法 发展前景 优缺点
下载PDF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ndexe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rse aggregates for road materials:A comprehensive review 被引量:9
14
作者 Saisai Zhang Rui Li Jianzhong Pei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CSCD 2019年第3期256-272,共17页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rse aggregates, namely shape profile, angularity and surface texture,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 mixtures.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rse aggregates, namely shape profile, angularity and surface texture,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 mixtures.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crucial for the coarse aggregates. First, the visual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harged 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processing, X-ray tomography imaging an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in term of the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the deficiencies of visual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ies,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aggregate particles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wo-dimensional projection directions or scanning sections. Moreover,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coarse aggregate morphology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namely shape profile, angularity and surface texture. It is found that evaluation of the indexes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profile images or unrelated to pavement performance could not adequately evaluat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rse aggregates.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ndexes of coarse aggregat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recommended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asphalt mixtures in this paper, which is helpful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et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coarse aggregate morph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 material Coarse aggregat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dentification method Evaluation INDEX
原文传递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优化方法 被引量:8
15
作者 曾晖 陈志成 +1 位作者 贺奇峰 姚帆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4-147,共4页
为配制高性能的透水混凝土,通过试验和田口法分析透水混凝土的密度、强度、孔隙率和渗透性等四个主要的物理性能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发现,透水混凝土试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总空隙率,随着骨料最大尺寸的增加,单一尺寸骨... 为配制高性能的透水混凝土,通过试验和田口法分析透水混凝土的密度、强度、孔隙率和渗透性等四个主要的物理性能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发现,透水混凝土试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总空隙率,随着骨料最大尺寸的增加,单一尺寸骨料等级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降低,而空隙率则增加;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渗透混凝土混合物的强度降低;抗压强度中最有影响力的控制因素是浆料含量,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最有影响力的控制因素则是骨料尺寸。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田口法 粗骨料 尺寸 强度
下载PDF
石门揭煤发生突出的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忠强 郭立稳 +1 位作者 朱令起 张嘉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3-75,共3页
应用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对石门揭煤的突出进行了危险性分析。经计算证明,与常用的预测方法相比,该方法跳出了只依靠单一指标进行预测的圈子,而是将影响突出的多个因素综合考虑,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马... 应用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对石门揭煤的突出进行了危险性分析。经计算证明,与常用的预测方法相比,该方法跳出了只依靠单一指标进行预测的圈子,而是将影响突出的多个因素综合考虑,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马家沟煤矿10水平在石门揭煤条件下具有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揭煤 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 煤与瓦斯突出
下载PDF
用荧光方法研究端基为芘的聚苯乙烯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廷基 叶宇 +3 位作者 李子臣 杜福胜 张昕 李福绵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31-938,共8页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方法合成了窄分布的端基含有芘或萘的聚苯乙烯 (Py PS和Na PS) .研究了Py PS在四氢呋喃 (THF)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光谱随加水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加水初期随着加水量的增加 ,对应于芘的单体荧光发射峰强度 (...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方法合成了窄分布的端基含有芘或萘的聚苯乙烯 (Py PS和Na PS) .研究了Py PS在四氢呋喃 (THF)溶液中的荧光发射光谱随加水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加水初期随着加水量的增加 ,对应于芘的单体荧光发射峰强度 (IM)增加 ,当水加到一定量时 ,观察到由芘形成的激基缔合物 (excimer)的荧光光谱峰 ,其强度 (IE)随加水量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强 ,而IM 下降 ,直至体系产生宏观的相分离 ,此时IM 和IE 均不变 .对这一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讨论 ,并通过IE/IM 与I1/I3 随加水量的变化得到了不同浓度下Py PS在THF中聚集的临界加水量 .另外 ,我们也用非辐射能量转移 (NRET)的方法研究了Py PS和Na PS混合溶液的聚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 聚集行为 荧光方法 聚苯乙烯 非辐射能量转移 端基
下载PDF
Improved designed method of pervious concrete based on optimal volume ratio of paste to aggregate 被引量:7
18
作者 BA Ming-fang QI Xin-yu +3 位作者 ZHENG Yu-hang HUANG Guo-yang HE Zhi-min LIU Jun-zh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534-1545,共12页
An improved design method of pervious concrete was proposed to lower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signed and actual porosity and maintain both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permeability of pervious concrete. The improved des... An improved design method of pervious concrete was proposed to lower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signed and actual porosity and maintain both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permeability of pervious concrete. The improved design method is mainly based on the optimal volume ratio of paste to aggregate(VRPA),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testing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cement paste coating aggregate. The performances of pervious concrete designed by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nd the improved one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designed porosity, the reduction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flexural strength of pervious concrete designed by the improved method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ose designed by the traditional one. The maximum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signed and actual porosity of the pervious concrete by the improved method is only 1.54%, which is far less than 8.7% obt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one.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orous distribution of pervious concrete designed by improved method exhibits better uniform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vious concrete absolute volume method volume ratio of paste to aggrega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porous structures PERMEABILITY
下载PDF
养分添加和播种方式对太行山公路边坡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媛媛 徐鹏 +2 位作者 娄国充 康子健 吴波 《公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3-330,共8页
为明确养分添加下的播种方式、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对太行山高速公路边坡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情况,对单播高羊茅(Tall fescue, G)、单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Z)和混播高羊茅+紫花苜蓿(H)3种播种方式施加9种不同... 为明确养分添加下的播种方式、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对太行山高速公路边坡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情况,对单播高羊茅(Tall fescue, G)、单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Z)和混播高羊茅+紫花苜蓿(H)3种播种方式施加9种不同的氮磷浓度,培养2个月后采用干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并对团聚体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混播相对于单播可以更好地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和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2)施氮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放线菌、真菌含量呈负相关,施磷量与放线菌、真菌含量呈正相关;(3)土壤有机质、放线菌和真菌含量与R0.25、MWD、GMD均呈正相关,与D呈负相关;(4)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5)氮磷添加量均为10 g/(m2·a)时为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和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最优配比。综上所述N10P10情况下对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与稳定性最有利,且应尽量混播须根系与直根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防护 太行山高速公路 播种方式 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团聚体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双季稻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瑞 欧阳宁 +6 位作者 欧茜 钟康裕 周文涛 王泓睿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7-1356,共10页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了主区为秸秆还田(S1)与不还田(S0),副区为免耕(NT)、浅旋耕(RT)、深耕(TT)的大田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S...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了主区为秸秆还田(S1)与不还田(S0),副区为免耕(NT)、浅旋耕(RT)、深耕(TT)的大田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S1+TT处理下0~10 cm土层早、晚稻的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分别显著(P<0.05)提高1.70%~9.03%、4.48%~30.53%;1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显著高于除S0+TT外的其他处理,在早稻上二者分别提高了7.23%~18.67%和4.35%~10.77%,在晚稻上二者分别提高了5.06%~23.88%和4.94%~23.19%;早稻10~20 cm土层(除S1+NT处理外)、晚稻0~1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3.04%~23.81%、10.14%~40.74%;早、晚稻10~20 cm土层和早稻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36%~26.70%、3.83%~21.71%、3.86%~10.92%。综上,在双季稻区秸秆还田搭配深耕可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有利于促进土壤耕作层团聚体结构稳定,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