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沁水盆地南部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微型先导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8
1
作者 叶建平 冯三利 +4 位作者 范志强 王国强 William D.Gunter Sam Wong John R.Robinson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80,共4页
在沁水盆地南部TL-003井进行了单井注入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试验。采用间歇式注入方式,共向3号煤层注入192.8t液态CO2。生产和储层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CO2被煤层吸附,能显著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多井试验模拟显示,在沁南无烟煤煤... 在沁水盆地南部TL-003井进行了单井注入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试验。采用间歇式注入方式,共向3号煤层注入192.8t液态CO2。生产和储层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CO2被煤层吸附,能显著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多井试验模拟显示,在沁南无烟煤煤层中注入CO2,能显著地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实现了埋藏CO2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 二氧化碳 注入方式 提高采收率 先导试验
下载PDF
二元气体等温吸附-解吸中气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64
2
作者 唐书恒 汤达祯 杨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8-452,共5页
进行了CH4-CO2和CH4-N2二元混合气体的等温解吸实验,分析了二元气体在解吸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CH4-N2二元气体的解吸过程中,吸附相中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N2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在CO2-CH4二元气体的解吸... 进行了CH4-CO2和CH4-N2二元混合气体的等温解吸实验,分析了二元气体在解吸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CH4-N2二元气体的解吸过程中,吸附相中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N2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在CO2-CH4二元气体的解吸过程中,吸附相中CO2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实验结果还证实了CO2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而N2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处于劣势.注入CO2比注入N2可以更有效地置换或驱替煤层甲烷,提高煤层甲烷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气体 等温解吸 竞争吸附 煤层甲烷 采收率
下载PDF
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 被引量:63
3
作者 范俊佳 琚宜文 +2 位作者 侯泉林 谭静强 卫明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5-335,共11页
煤储层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聚集场所和运移通道,煤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制约着煤层气的含气量,而且对其可采性也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淮北煤田和沁水盆地不同矿区有代表性的煤样,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与变形煤样的宏微观构造观测、镜质组反... 煤储层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聚集场所和运移通道,煤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制约着煤层气的含气量,而且对其可采性也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淮北煤田和沁水盆地不同矿区有代表性的煤样,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与变形煤样的宏微观构造观测、镜质组反射率与孔隙度测试以及压汞实验分析,研究了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可采性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不同的变质变形特征将研究区煤储层主要划分为5类,即:高变质较强至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Ⅰ类)、高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Ⅱ类)、中变质较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Ⅲ类)、中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Ⅳ类)及低变质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Ⅴ类)。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Ⅰ类和Ⅱ类煤储层吸附孔占主导,Ⅰ类煤储层孔隙连通性差,Ⅱ类煤储层因后期叠加了构造裂隙,孔隙连通性变好;Ⅲ类煤储层中孔、大孔增多,但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变差;Ⅳ类煤储层吸附孔较多,中孔、大孔中等,且煤储层内生裂隙发育,孔隙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渗透性明显变好;Ⅴ类煤储层吸附孔含量较低,中孔较发育,大孔不太发育,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差。由此,变质程度高且叠加了一定构造变形的煤储层(Ⅱ类)以及中等变质程度变形较弱且内生裂隙发育的煤储层(Ⅳ类),其煤层气有较好的渗透性,可采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变形类型 煤储层 镜质组反射率 孔隙结构 煤层气 可采性
下载PDF
我国煤矿井下煤层气抽采利用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52
4
作者 翟成 林柏泉 王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3-26,共4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井下煤层气资源,通过统计分析我国历年井下煤层气抽采情况,认识到:我国的抽采总量逐年增加,但抽采率低、抽采效果不佳;我国目前煤矿井下抽采煤层气利用情况为:井下抽采尚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量小、利用率低,没有形成规模,... 为了更好地利用井下煤层气资源,通过统计分析我国历年井下煤层气抽采情况,认识到:我国的抽采总量逐年增加,但抽采率低、抽采效果不佳;我国目前煤矿井下抽采煤层气利用情况为:井下抽采尚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量小、利用率低,没有形成规模,利用项目主要集中在瓦斯抽采量较高的国有重点煤矿区,尤其是45户安全重点监控企业。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抽采率低下的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①在高产高效工作面试验、推广应用综合抽采煤层气的方法;②转变对瓦斯抽采的观念;③研究瓦斯抽采技术,提高瓦斯抽采水平;④加强瓦斯浓缩技术和储运技术的研究,消除矿井瓦斯抽采量和抽采浓度不稳定、储存和远距离输送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⑤研究和开发瓦斯利用的新途径,扩大利用范围,瓦斯利用要适应瓦斯抽采的规模和浓度,最终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尽可能扩大瓦斯利用上达到统一,确保瓦斯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矿 煤层气 抽采 产量 采收率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煤层气井开发效率及排采制度的研究 被引量:53
5
作者 康永尚 赵群 +2 位作者 王红岩 刘洪林 杨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9-82,共4页
分析我国煤层气井排水采气过程中井筒附近应力的变化,认为由于井筒液面下降太快,导致井筒附近渗透率降低,煤层气井无法获得长期持续的较高产量,从而使得开发效率低下。为此,从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方面探讨了我国低渗煤层气藏的增产问题... 分析我国煤层气井排水采气过程中井筒附近应力的变化,认为由于井筒液面下降太快,导致井筒附近渗透率降低,煤层气井无法获得长期持续的较高产量,从而使得开发效率低下。为此,从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方面探讨了我国低渗煤层气藏的增产问题,针对煤层低渗和压缩性大的特点,运用地下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煤层气井排水采气数学模型,给出了同时间条件下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的定量解,以数值模拟的方法优化了煤层气井排采的工作制度,得出逐级降压的工作制度能扩大气井压降漏斗的体积,使煤层气解析范围增大,从而增加了煤层气井的累积采气量。该数学模型及其定解为我国煤层气井在开发过程中井底压力如何降低以及降低幅度、速度控制在何种程度,给出了量的参数,为低渗煤层气井合理开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开采 孔隙度 渗透率 耦合 增产
下载PDF
中国部分煤储层解吸特性及甲烷采收率 被引量:44
6
作者 傅雪海 秦勇 +2 位作者 叶建平 唐书恒 章云根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21,共3页
根据常压下的解吸实验和煤层气参数井实测数据分析 ,我国煤的解吸特性变化较大 ,解吸率主要受煤层埋深及煤级的影响。最佳解吸深度一般在 40 0~ 60 0 m之间 ,镜质体反射率小于3%时 ,随煤级的升高而增大 ;大于 3%时 ,则相反。我国煤储... 根据常压下的解吸实验和煤层气参数井实测数据分析 ,我国煤的解吸特性变化较大 ,解吸率主要受煤层埋深及煤级的影响。最佳解吸深度一般在 40 0~ 60 0 m之间 ,镜质体反射率小于3%时 ,随煤级的升高而增大 ;大于 3%时 ,则相反。我国煤储层的吸附时间长短与煤级没有特定关系 ,但在某些地区与煤层的含气量高低有关 ,甲烷含量低则吸附时间长 ,尤其是小于 8m3 /t时急剧增长。从现有资料看 ,我国煤储层的吸附时间一般不超达 9d。煤层甲烷采收率不仅取决于煤层的含气性、煤的吸附—解吸特性以及煤层所处的原始压力系统 ,而且还受控于钻井技术及开采工艺。根据美国的经验和我国部分测试结果 ,估算我国煤层甲烷的平均理论采收率为 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甲烷 解吸量 吸附时间 饱和度 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弛豫谱技术的页岩储层物性与流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49
7
作者 姚艳斌 刘大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1-189,共9页
页岩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复杂的岩石组成和超低的渗透性等特点,这给常规表征技术手段的应用带来了困难。基于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的低场核磁共振系统实验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页岩孔隙度、渗透率、... 页岩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复杂的岩石组成和超低的渗透性等特点,这给常规表征技术手段的应用带来了困难。基于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的低场核磁共振系统实验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页岩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和甲烷吸附能力的精细定量表征技术,从理论和技术两个角度阐明了核磁共振弛豫谱技术在页岩储层物性与流体特征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可有效识别页岩的黏土束缚流体、毛管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并计算它们的孔隙度;提出的基于双T2截止值的页岩孔径划分方案可有效应用于评价页岩的储集和产出性能;提出的基于饱和流体和束缚流体双T2几何平均值的SDR渗透率计算模型在页岩渗透率预测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可定量识别页岩中吸附态、孔束缚态甲烷和游离态,可获得样品的等温吸附曲线;利用核磁共振实验模拟页岩中注CO2后甲烷的相态变化过程,发现注CO2可有效提高页岩中吸附气的采收率。总体上,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页岩储层物性和流体特征表征为页岩储层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甲烷吸附能力 甲烷采收率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 被引量:44
8
作者 徐凤银 侯伟 +11 位作者 熊先钺 徐博瑞 吴鹏 王虹雅 冯堃 云箭 李曙光 张雷 闫霞 方惠军 鹿倩 毛得雷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9-682,共14页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对中国煤层气资源禀赋差、煤层气理论研究薄弱及煤层气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和挑战,系统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煤层气资源量、关键技术及进展、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效和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认为:中国煤层气产业长期存...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对中国煤层气资源禀赋差、煤层气理论研究薄弱及煤层气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和挑战,系统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煤层气资源量、关键技术及进展、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效和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认为:中国煤层气产业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勘探程度低、技术适应性低、投资回报率低、开发规模小等。提出了中国煤层气产业应采取近期和长远“两步走”发展战略。2030年之前的近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从现在到2025年,通过理论与技术的新突破,实现年产煤层气100×1^(08)m^(3);第2阶段从2025年到2030年,研发满足大部分地质条件的适用性技术,进一步扩大煤层气产业规模,实现年产煤层气300×1^(08)m^(3),煤层气在天然气总产量中比例明显提升。2030年之后的长远时期逐步实现年产煤层气1000×1^(08)m^(3)。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坚持“技术+管理双轮驱动”,实现技术与管理的同时进步,促进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浅部(层)老区煤层气应精细开发,新区新领域煤层气应有效开发;深部(层)煤层气应规模效益开发。坚持煤系“多气合采”立体开发,采用二氧化碳驱替、微波加热增产、超声波促采、高温注热增产、高能激光破岩、煤炭地下气化等新技术。管理上深入聚焦“资源、技术、人才、政策、投资”5大要素,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开展全方位、一体化管理,推动煤层气产业高水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产业现状 战略目标 发展对策 多气合采 提高采收率 原位转化
下载PDF
超临界CO_2驱替煤层CH_4装置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梁卫国 张倍宁 +1 位作者 韩俊杰 杨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11-1520,共10页
自主研发了MCQ-Ⅱ型大试件(100mm×100mm×200mm)超临界CO2驱替煤层CH4试验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保障试验过程中CO2始终处于超临界状态,而且可测量煤体吸附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借助本装置对同一温度不同体积应力条件下的超临界CO... 自主研发了MCQ-Ⅱ型大试件(100mm×100mm×200mm)超临界CO2驱替煤层CH4试验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保障试验过程中CO2始终处于超临界状态,而且可测量煤体吸附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借助本装置对同一温度不同体积应力条件下的超临界CO2的渗透性及其驱替CH4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50℃、恒定体积应力为48~60MPa条件下,超临界CO2的渗透率与注入渗透压呈正相关关系,与体积应力呈负相关关系。超临界CO2在煤体中的渗透特性远远高于其在常态条件下的渗透性。试验同时发现,超临界CO2在煤体中的吸附量与孔隙压力及体积应力均呈正相关,在48和60MPa的体积应力下,单位体积的煤体分别可累计吸附10.82~17.52体积和16.12~20.40体积的CO2;试验还测得了不同条件下煤体吸附CH4、超临界CO2及超临界CO2驱替煤体CH4过程中,煤体体积膨胀百分比。在超临界CO2驱替CH4试验中,2号焦煤煤样试件中注入气体体积(包括CH4,CO2)均小于1号弱黏煤煤样,但是两煤样中的CO2/CH4置换比及CO2最终储存率相当,分别为4.01/4.16,20.05%/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驱替置换CH4 煤层气开采 CO2地质储存
下载PDF
二元气体等温吸附实验及其对煤层甲烷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35
10
作者 唐书恒 汤达祯 杨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分别进行了CH4-CO2 和CH4-N2 二元混合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 ,并且分析了二元气体在吸附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CH4-N2 二元气体的吸附过程中 ,吸附相中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 ,N2 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 .在CO2 -... 分别进行了CH4-CO2 和CH4-N2 二元混合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 ,并且分析了二元气体在吸附过程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CH4-N2 二元气体的吸附过程中 ,吸附相中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 ,N2 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 .在CO2 -CH4二元气体的吸附过程中 ,吸附相中CO2 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 ,CH4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减少 .实验结果证实了CO2 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 ,而N2 在与CH4的竞争吸附中处于劣势 .注入CO2 比注入N2 可以更有效地置换或驱替煤层甲烷 ,提高煤层甲烷的采收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气体 等温吸附实验 竞争吸附 煤层甲烷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黔西滇东地区煤层气储层孔隙系统与可采性 被引量:35
11
作者 陈贞龙 汤达祯 +4 位作者 许浩 陶树 张彪 蔡佳丽 孟昌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58-163,共6页
通过对黔西滇东地区采集煤样的孔渗测试、压汞孔隙结构和低温氮比表面及孔隙结构的测试分析,系统研究了典型区域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系统的发育特征。研究表明: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孔渗发育受控于煤岩变质程度,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研... 通过对黔西滇东地区采集煤样的孔渗测试、压汞孔隙结构和低温氮比表面及孔隙结构的测试分析,系统研究了典型区域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系统的发育特征。研究表明: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孔渗发育受控于煤岩变质程度,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研究区煤储层孔隙系统以微、小孔为主,其中又以微孔发育占优势,大孔和中孔相对不发育,BET比表面积及BJH总孔体积相对较大,煤储层吸附能力强;划分了研究区煤储层4类压汞孔隙类型和3类液氮孔隙类型,结果表明,盘关向斜煤储层的储集性能与渗流能力最好,其次为织纳煤田,格目底向斜和滇东地区储集性较好,渗流能力差;而织纳煤田的吸附能力和解吸能力最好,其余地区因不利孔隙结构或者孔隙类型形成的"瓶颈"影响了煤层气的吸附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滇东 煤层气 煤储层 孔隙系统 可采性
下载PDF
山西沁水盆地柿庄北区块3#煤层注入埋藏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试验和评价 被引量:35
12
作者 叶建平 张兵 Sam Wong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44,共7页
对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北区块进行了深煤层注入地质和工程评价,认为柿庄北区块适合进行深煤层注入CO2开采煤层气技术的应用;通过SX-001井的微型先导性试验,对SX-001井的注入前后产气量与产水量、气体成分变化和井底压力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 对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北区块进行了深煤层注入地质和工程评价,认为柿庄北区块适合进行深煤层注入CO2开采煤层气技术的应用;通过SX-001井的微型先导性试验,对SX-001井的注入前后产气量与产水量、气体成分变化和井底压力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通过现场试验,注入CO2后SX-001井的产气量是注入前的2.45倍;在小于煤岩破裂压力的条件下,每天注入20 t的CO2能够实现顺利注入,并且压力上升速度较慢;注入CO2后,煤岩发生膨胀,局部煤层的渗透率降低,排采一段时间后恢复;在目的煤层中注入的CO2的影响范围内,烃类气体总的置换效率达到14.18 cm3/g。该试验成果证明柿庄北区块通过注入CO2开采煤层气实现了CO2的埋藏,提高了煤层气井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沁水盆地 注入CO2 煤层气 采收率
下载PDF
利用CO2-ECBM技术在沁水盆地开采煤层气和埋藏CO2的潜力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烽 汤达祯 +3 位作者 刘洪林 刘玲 李贵中 王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7-120,共4页
利用CO2-ECBM技术在深部煤层进行CO2埋藏不仅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够促进煤层气增产,是CO2减排最有效方式之一。沁水盆地为一NNE复向斜构造,其边缘地区由于断裂发育、强水动力条件和煤矿的开采,不利于CO2埋藏。盆地中... 利用CO2-ECBM技术在深部煤层进行CO2埋藏不仅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够促进煤层气增产,是CO2减排最有效方式之一。沁水盆地为一NNE复向斜构造,其边缘地区由于断裂发育、强水动力条件和煤矿的开采,不利于CO2埋藏。盆地中心区稳定的构造环境、弱水动力条件及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为CO2埋藏提供了很好的保存条件。依据前人关于CO2/CH4等温吸附特性相关实验参数,初步评价了CO2-ECBM技术在沁水盆地开采煤层气和埋藏CO2的潜力。结果表明:CO2-ECBM技术可使沁水盆地煤层气可采量增加1.04×1012m3,埋藏CO2量可达47.7×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CO2-ECBM 温室气体 煤层气 采收率 CO2/CH4置换比
下载PDF
提高我国煤层气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饶孟余 张遂安 商昌盛 《中国煤层气》 2007年第2期12-16,共5页
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煤层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认为低渗透、低储层压力和低饱和度等煤层气地质特征以及常规开发技术是影响我国煤层气采收率的瓶颈。指出改造“虚拟产层”,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以及应用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是提高我国... 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煤层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认为低渗透、低储层压力和低饱和度等煤层气地质特征以及常规开发技术是影响我国煤层气采收率的瓶颈。指出改造“虚拟产层”,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以及应用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是提高我国煤层气采收率和实现我国煤层气地面开发商业化切实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采收率 储层激励 多分支水平井
下载PDF
低浓度甲烷流向变换催化燃烧的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盈 朱吉钦 +2 位作者 李攀 韦军 李成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0-762,共3页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low concentration methane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 a pilot scale reverse flow reactor.The influences of cyclic period,the concentration of reactant and the space velocity on the o...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low concentration methane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in a pilot scale reverse flow reactor.The influences of cyclic period,the concentration of reactant and the space velocity on the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reactor were studi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for the reverse flow reactor,cyclic period,the concentration of reactant and the space velocity were three important operation parameters that obviously affected the axial temperature profiles of reactor.It′s possible to maintain autothermal operation with high conversion of methane even though the methane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to 0.5%.When the methane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up to 0.8%,the highest temperature of catalyst bed was beyond 700 ℃.It suggests that the energy of the hot gas should be recovered and this reactive technology is able to be used in power production with low concentration meth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催化燃烧 流向变换反应器 热回收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层气田试采动态特征与开发技术对策 被引量:22
16
作者 穆福元 孙粉锦 +1 位作者 王一兵 赵庆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7-119,共3页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1994年起在该盆地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探、试采和正式开发准备工作。从气田动态分析入手,系统研究了该煤层气田的开采特征。结果认为:压裂增产、多分支井是开发该煤层气田的有效手段;3#...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1994年起在该盆地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探、试采和正式开发准备工作。从气田动态分析入手,系统研究了该煤层气田的开采特征。结果认为:压裂增产、多分支井是开发该煤层气田的有效手段;3#煤产气量高低与其地质因素关系密切;在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应保持动液面稳定下降。结合煤层气开采动态特征,提出了沁水盆地煤层气田合理的开发技术对策:①采用地面垂直井和多分支水平井相结合的方式开发该地区的煤层气资源,在此基础上优化合理的井网部署方式和增产方式;②3#、15#煤层的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建议优先考虑开采3#煤层,15#煤层在3#煤层产量下降时可视储层发育情况择时投产;③在排水采气初期,应建立合理的排采工作制度,避免储层渗透率的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 试采 动态分析 开发方案 多分支水平井 压裂
下载PDF
QNDN1井煤层气排采的流体效应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傅雪海 秦勇 +2 位作者 韦重韬 汪吉林 周荣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1,共4页
为了研究煤层气排采时原位煤储层流体的动态效应,基于煤储层动水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储层物性实测成果,结合中国第一口地面多分支煤层气水平井——QNDN1井的排采数据,通过气、水产能及储层压力曲线的耦合分析,探讨了煤层气井排采时储... 为了研究煤层气排采时原位煤储层流体的动态效应,基于煤储层动水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储层物性实测成果,结合中国第一口地面多分支煤层气水平井——QNDN1井的排采数据,通过气、水产能及储层压力曲线的耦合分析,探讨了煤层气井排采时储层压力的传播特征;估算了煤层气单井排采范围内的重力水量,水溶气、游离气量;划分了煤层气井排采的游离气运移阶段和煤层气的解吸阶段;指出煤层气排采流体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储层压力和受煤孔径结构控制的煤层气解吸特征。该研究成果对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排采效应 重力水 游离气 采收率 QNDN1多分支水平井 解吸特征 储层压力
下载PDF
Mechanism of CO_2 enhanced CBM recovery in China: a review 被引量:18
18
作者 QIN Yo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3期406-412,共7页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s in China is in general low. Injection of CO2 into coal seams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ap-proaches for enhancing coalbed methane (CBM) product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technology has b...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s in China is in general low. Injection of CO2 into coal seams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ap-proaches for enhancing coalbed methane (CBM) product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China since the 1990s. Advances in mechanism of CO2 enhanced CBM recovery (CO2-ECBM) in China are reviewed in light of certain aspects, such as the competitive multi-component gas adsorption, sorption-induced coal swelling/shrinkage and its potential effect on CBM produc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CO2-ECBM recovery. Newer investig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a comprehensive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 in terms of geology,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carrying capacity is necessary for a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for CBM recovery in China. The demonstr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fter more investigations into such facets as the control of coal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 to a competitive multi-component-gas adsorption, the behavior and essence of super-critical adsorption by coal of gas, environmental and safe feasi-bility of coal mining after CO2 injection and more extensive pilot tests for CO2-ECBM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tbed methane CO2 injection enhanced recovery MECHANISM FEASIBILITY
下载PDF
Methane hydrates:A future clean energy resource 被引量:16
19
作者 Zhenyuan Yin Praveen Ling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026-2036,共11页
Natural ga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best transition fuel into the future carbon constraint world.The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natural gas has prompted expand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worldwide for e... Natural ga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best transition fuel into the future carbon constraint world.The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natural gas has prompted expand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worldwide for exploring methane hydrates as a future energy resource.With its vast global resource volume(~3000 trillion cubic meter CH4)and high energy storage capacity(170 CH4 v/v methane hydrate),recovering energy from naturally-occurring methane hydrate has attracted both academic and industry interests to demonstrate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economic viability.In this review paper,we highlight the recent advances in fundamental researches,seminal discoveries and implications from ongoing drilling programs and field production tests,the impending knowledge gaps and the future perspectives of recovering energy from methane hydrates.We further emphasize the current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in realizing long-term commercial gas production from methane hydrate reservoir.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China should target these specific challenges to narrow the knowledge gaps between laboratory-scale investigations and reservoir-scale applications.Furthermore,we briefly discuss both the environmental and geomechanical issues related to exploiting methane hydrate as the future energy resource and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b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ovel gas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e HYDRATES ENERGY recovery Gas production ENERGY RESOURCE Recent ADVANCE FUTURE outlook
下载PDF
潘河地区煤层气井典型生产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国强 席明扬 +1 位作者 吴建光 范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3-85,共3页
"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潘河先导性试验项目"示范工程于2005年对一期工程第一阶段的36口井的3#煤层进行了整体压裂改造,形成了国内第一个经过大面积整体改造的、并且可以进行单井单层计量的煤层气生产示范... "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潘河先导性试验项目"示范工程于2005年对一期工程第一阶段的36口井的3#煤层进行了整体压裂改造,形成了国内第一个经过大面积整体改造的、并且可以进行单井单层计量的煤层气生产示范区。截至2007年3月,井网的36口井累计产气量达2440×104m3左右,累计产水量为67225m3左右,目前36口井日产气量在7×104m3左右。通过对单井生产特征的跟踪研究,分析了气井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示范工程煤层气井的生产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水盆地 煤成气 开采 特征 渗透率 含水饱和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