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冯虎元 程国栋 安黎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1-419,共9页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目前在大气中的含量达1.7×10-6m3·m-3,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115%,并以1%年增长速度稳定增长.甲烷吸收太阳远红外光的能力比CO2高20~30倍,对全球增温的贡献率达15%.多年来对大气甲烷的产生、转运和循...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目前在大气中的含量达1.7×10-6m3·m-3,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115%,并以1%年增长速度稳定增长.甲烷吸收太阳远红外光的能力比CO2高20~30倍,对全球增温的贡献率达15%.多年来对大气甲烷的产生、转运和循环以及调控的研究表明,80%以上的甲烷是通过微生物的活动产生的,一部分在进入大气前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这样,大气中甲烷的净含量绝大部分是甲烷产生微生物和甲烷营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甲烷产生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活动规律和生态学特征,有利于揭示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循环过程,并探索减排的措施.已知有80多种甲烷产生菌和100余种甲烷氧化菌,它们的种类和生态多样性比较广泛,环境差异和波动影响它们的生理代谢活性,从而导致甲烷排放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在未来全球变化条件下,天然湿地作为重要的甲烷源之一,如何响应和反馈环境的变化是研究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产生菌 甲烷氧化菌 甲烷循环 全球变化
下载PDF
机械密闭取芯瓦斯含量测定集成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景兴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9-63,共5页
为了更准确地测定煤矿井下瓦斯含量,研制出基于煤层钻孔直接机械密闭取芯的瓦斯含量测试装置,使瓦斯解吸和取芯装置一体化。装置设计的联动关闭部件实现了孔内取芯密闭,避免传统取芯装罐程序,解决了煤芯暴露时间长、瓦斯逸散量大的问题... 为了更准确地测定煤矿井下瓦斯含量,研制出基于煤层钻孔直接机械密闭取芯的瓦斯含量测试装置,使瓦斯解吸和取芯装置一体化。装置设计的联动关闭部件实现了孔内取芯密闭,避免传统取芯装罐程序,解决了煤芯暴露时间长、瓦斯逸散量大的问题。通过机械密闭取芯技术现场试验,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32组试验瓦斯含量测定结果比传统方法增加21.8%以上。结果表明:装置实现了在煤层钻孔内直接密闭取芯功能,简化了测定流程,提高了煤矿瓦斯含量测定精度。应用该装置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样暴露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取芯 机械方式 瓦斯含量 测定技术 取芯周期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寺河井田煤层气产能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常会珍 郝春生 +5 位作者 张蒙 田庆玲 季长江 杨昌永 贾晋生 邵显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1-177,共7页
为研究寺河井田煤层气产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气井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时间节点为分类标准,利用统计分析法对其历史排采数据进行归类,追踪气、水随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地质及工程两方面分析产能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排采... 为研究寺河井田煤层气产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气井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时间节点为分类标准,利用统计分析法对其历史排采数据进行归类,追踪气、水随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地质及工程两方面分析产能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排采时间延长,煤层气井高产区范围逐渐扩大,低产区范围逐渐缩小,产能分布区域差异性大;构造、含气性、渗透率是产能的主控地质因素,含气性与产能分布一致度较高,构造通过影响含气性间接控制产能分布,渗透率差别较大时,产能与渗透率相关性显著;压裂、储层伤害、井下采掘活动是产能的工程影响因素,特别是储层伤害和井下采掘活动对产能影响较大,布井时需合理规划井上下联合开采时间关系,使气井达到产能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生命周期 产能分布 储层伤害
下载PDF
煤层气液化装置流程及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付永兴 李化治 +1 位作者 郭桂彬 蔚龙 《低温与特气》 CAS 2004年第4期10-13,共4页
介绍了三种典型的煤层气液化装置流程,即级联式液化流程、混合制冷剂液化流程和带膨胀机的液化流程,针对我国分散小煤矿煤层气,提出采用混合制冷剂液化流程为宜,并对1000m3/h煤层气液化装置进行了详细的经济性分析,得出小型煤层气液化... 介绍了三种典型的煤层气液化装置流程,即级联式液化流程、混合制冷剂液化流程和带膨胀机的液化流程,针对我国分散小煤矿煤层气,提出采用混合制冷剂液化流程为宜,并对1000m3/h煤层气液化装置进行了详细的经济性分析,得出小型煤层气液化装置的投资回收期约为4~5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液化循环 投资 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液氧/甲烷发动机动力循环方式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小平 李春红 马冬英 《火箭推进》 CAS 2009年第4期14-20,43,共8页
综述了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特性和应用前景,对比了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动力循环方式,提出发动机动力循环方式选择应综合用途、性能、研制难度及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一次性使用的发动机应采用高性... 综述了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特性和应用前景,对比了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动力循环方式,提出发动机动力循环方式选择应综合用途、性能、研制难度及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一次性使用的发动机应采用高性能的高压补燃循环,其中部分甲烷冷却推力室的富燃补燃循环较佳;重复使用的发动机应根据工作次数和工作寿命,重点考虑系统压力低的燃气发生器循环和低压的补燃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液氧/甲烷 无毒推进剂 重复使用 循环方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延川南区块煤层气井排水采气新工艺 被引量:11
6
作者 蒋永平 杨松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3期384-389,共6页
深部煤层气作为典型的低压、低渗、低含水非常规气藏,需通过有效支撑压裂改造才能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气井在全生命周期内产液量差异较大。基于延川南煤层气勘探开发区块不同井型煤层气采收的效果比较,认为L型水平井建井成本和3口定向... 深部煤层气作为典型的低压、低渗、低含水非常规气藏,需通过有效支撑压裂改造才能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气井在全生命周期内产液量差异较大。基于延川南煤层气勘探开发区块不同井型煤层气采收的效果比较,认为L型水平井建井成本和3口定向井成本相近,但是产量更高,后期运行维护成本更低,更适合山区地带煤层气的开发。对比不同举升工艺特性,优选抽油机、强制闭合弹簧式斜井泵组合,实现了L型水平井全生命周期内排水采气工作。在产液量低的气井中,采用捞水采气工艺在小井斜,受积液、煤粉影响大的气井中取得良好增产效果,原有机采设备实现资产高效利用,节约外购材料费用,降低能耗指标,对气田下步低产液井排水采气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全生命周期 排水采气 水平井 捞水
下载PDF
地质甲烷对大气甲烷源与汇的贡献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向贤 郑国东 +3 位作者 梁收运 樊成意 王自翔 梁明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5,183,共8页
地质甲烷是除湿地外最大的一类自然源,主要包括微渗漏、泥火山、海底渗漏、火山地热区和温泉等,这些地质源每年向大气释放约42~64Mt甲烷气体,在整个大气甲烷收支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IPCC第四次报告(2007年)以前由于相关调查研究的欠缺... 地质甲烷是除湿地外最大的一类自然源,主要包括微渗漏、泥火山、海底渗漏、火山地热区和温泉等,这些地质源每年向大气释放约42~64Mt甲烷气体,在整个大气甲烷收支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IPCC第四次报告(2007年)以前由于相关调查研究的欠缺,甚至基本数据的匮乏(包括未发现的源)以及甲烷地质成因的复杂性,对地质甲烷等烃类气体向大气的排放通量估算严重偏低。最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者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系统调查和科学研究,补充完善了有效数据库,改变了估计偏低的现状,并且使IPCC将地质来源的甲烷单独列项。相对来讲,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包括泥火山等地质甲烷释放通量的原位测量和科学研究仍属空白。因此,适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有利于为开展中国地质源甲烷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甲烷 碳循环 评述
下载PDF
利用微生物促进煤层间CO_2甲烷化的新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苏佳纯 肖钢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0-93,共4页
为了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同时促进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在分析现有煤层气采收率方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微生物促进ECBM埋藏CO2甲烷化的新方法.该方法将注入二氧化碳趋采煤层气、微生物降解煤技术集约整合,通过产甲烷菌... 为了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同时促进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在分析现有煤层气采收率方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微生物促进ECBM埋藏CO2甲烷化的新方法.该方法将注入二氧化碳趋采煤层气、微生物降解煤技术集约整合,通过产甲烷菌将因驱替煤层气而吸附在煤层表面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从而达到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减排二氧化碳的目的.煤层间微生物菌群降解煤的机理说明,产甲烷菌本身就具有利用煤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甲烷的能力,而外加二氧化碳可以在微生物降解煤的早期就启动消耗氢气生成甲烷气体的过程,并同时促进煤组分分解生成氢气的速度.由二氧化碳对产甲烷菌的影响、氢的来源、微生物激活和注入二氧化碳的先后顺序等角度的理论分析结果进一步论证了此种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采收率 产甲烷菌 二氧化碳 甲烷化 碳循环
下载PDF
我国煤层气发电技术现状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志强 唐井峰 宋英东 《节能技术》 CAS 2011年第2期118-122,共5页
随着能源危机加剧,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煤层气作为一种很好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煤层气的利用现状研究,阐述了煤层气发电的工艺流程及其不同的能量利用形式,比较了其优缺点。探讨了煤层气发电存在的问题以... 随着能源危机加剧,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煤层气作为一种很好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煤层气的利用现状研究,阐述了煤层气发电的工艺流程及其不同的能量利用形式,比较了其优缺点。探讨了煤层气发电存在的问题以及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循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发电技术 循环形式
下载PDF
海底沉积物孔隙水钡循环对天然气渗漏的指示 被引量:9
10
作者 冯东 陈多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7,共9页
冷泉流体的渗漏活动强烈地影响着海底沉积物孔隙水钡循环。冷泉流体中的Ba2+向上扩散与孔隙水硫酸盐反应,在硫酸盐—碳氢化合物转化带(SHT)之上沉淀重晶石。随着沉积物的埋藏,先前沉淀的重晶石被埋藏于SHT之下的硫酸盐亏损带,将发生溶解... 冷泉流体的渗漏活动强烈地影响着海底沉积物孔隙水钡循环。冷泉流体中的Ba2+向上扩散与孔隙水硫酸盐反应,在硫酸盐—碳氢化合物转化带(SHT)之上沉淀重晶石。随着沉积物的埋藏,先前沉淀的重晶石被埋藏于SHT之下的硫酸盐亏损带,将发生溶解,溶解的钡向上扩散,在SHT之上再次沉淀重晶石。当体系中向上扩散的Ba2+超过埋藏的重晶石中的钡时,在剖面上形成“钡锋”。向上渗漏的碳氢化合物(甲烷为主)通量控制了SHT的深度,二者之间存在很好的地球化学耦合关系,从而,可以用“钡锋”来评价天然气渗漏活动的特征。在总结和分析国际海底冷泉渗漏活动区沉积物孔隙水的甲烷和钡循环的研究进展基础上,综述了海底沉积物孔隙水钡循环对现在和过去天然气渗漏的指示,总结了渗漏成因重晶石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渗漏 甲烷循环 钡循环 重晶石 硫酸盐-碳氢化合物转化带
下载PDF
酒精沼气双发酵偶联中厌氧沼气的发酵行为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静 翟芳芳 +3 位作者 张建华 孙付保 张宏健 毛忠贵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6-281,共6页
在酒精沼气双发酵偶联新技术中,研究了一级高温(60℃)厌氧消化液(化学需氧量COD20 000 mg/L左右)直接作为酒精发酵配料用水的工艺。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批次的增加,厌氧沼气发酵过程中可溶性COD(sCOD)、可溶性总氮(TN)逐步累积;可溶性总磷... 在酒精沼气双发酵偶联新技术中,研究了一级高温(60℃)厌氧消化液(化学需氧量COD20 000 mg/L左右)直接作为酒精发酵配料用水的工艺。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批次的增加,厌氧沼气发酵过程中可溶性COD(sCOD)、可溶性总氮(TN)逐步累积;可溶性总磷(TP)和磷酸盐(PO43--P)未见累积;乙酸、丙酸逐步累积但丁酸未见累积。电导率在循环4批之后基本稳定。高温厌氧消化液中累积的乙酸盐、丙酸盐导致了酒精发酵时间的延长。一级高温厌氧消化液再串接第二级中温(35℃)厌氧降解(COD 2 000 mg/L左右),使得双发酵偶联工艺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 沼气 双发酵 循环 累积
下载PDF
铈修饰铁基复合载氧体用于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重整制合成气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军伟 黄戒介 +2 位作者 房倚天 王志青 余钟亮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5,共8页
以Al2O3为惰性载体,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O2-Fe2O3-Al2O3复合载氧体,并对载氧体进行了XRD、SEM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程序升温、恒温、多循环等操作条件下,载氧体对甲烷部分氧化重整的反应性能。程序升温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温... 以Al2O3为惰性载体,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O2-Fe2O3-Al2O3复合载氧体,并对载氧体进行了XRD、SEM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程序升温、恒温、多循环等操作条件下,载氧体对甲烷部分氧化重整的反应性能。程序升温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CeO2含量为30%的载氧体与不含CeO2的载氧体对比,CH4转化率、H2和CO选择性均提高。在恒温实验中,含有CeO2的两种载氧体,CH4转化率、H2和CO选择性上也都明显高于不含CeO2的载氧体,当反应时间小于1200s时,无积炭发生。三种载氧体经过15次循环后,CeO2含量为30%的载氧体表现出最佳的循环特性。多循环实验中,当反应温度850℃、反应时间945s时,CH4最大转化率达到91.53%、H2的最大选择性达到86.36%、CO的最大选择性达到85.12%、H2与CO的最佳平均物质的量比为2.03。XRD谱图显示,经过多次循环后,三种载氧体的物相没有发生变化,载氧体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载氧体 甲烷 合成气 循环
下载PDF
气候变暖与稻谷生产的相互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海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稻田是大气甲烷的一个排放“源”,但稻株却从大气中吸收CO2,因而是大气CO2的一个“汇”。两者构成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根据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我国稻谷生产发展史,进一步论述气候变暖与我国稻谷生产的相互影响。结果表... 稻田是大气甲烷的一个排放“源”,但稻株却从大气中吸收CO2,因而是大气CO2的一个“汇”。两者构成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根据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我国稻谷生产发展史,进一步论述气候变暖与我国稻谷生产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稻谷生产不会加速气候变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候变暖 稻田生态系 产量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无线激光甲烷检测报警仪的设计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强 《煤炭技术》 CAS 2020年第2期173-175,共3页
针对目前煤矿使用的甲烷检测报警仪存在调校周期短、维护工作量大、易受其他气体影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无线激光甲烷检测报警仪。重点介绍了仪器的构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低功耗设计及外壳IP65设计。该报警仪利用甲... 针对目前煤矿使用的甲烷检测报警仪存在调校周期短、维护工作量大、易受其他气体影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无线激光甲烷检测报警仪。重点介绍了仪器的构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低功耗设计及外壳IP65设计。该报警仪利用甲烷气体对特定波长激光的吸收原理测量甲烷浓度,不受其他气体影响、检测精度高、调校周期长,同时可与安全监控系统中的无线网关配套使用,进一步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检测 调校周期 低功耗设计 IP65设计 无线网关
下载PDF
沼气循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盐有机废水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艳青 章启帆 +1 位作者 李勇 黄评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17-121,共5页
在常温下,采用沼气循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MCAn MBR)处理模拟高盐有机废水,当进水Na Cl浓度<19.21 g/L、温度>22℃时,盐度对厌氧微生物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OD的去除率>94%;在温度为14.9~18.1℃,MLSS为23.79~32.22 g/L,进水Na... 在常温下,采用沼气循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MCAn MBR)处理模拟高盐有机废水,当进水Na Cl浓度<19.21 g/L、温度>22℃时,盐度对厌氧微生物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OD的去除率>94%;在温度为14.9~18.1℃,MLSS为23.79~32.22 g/L,进水Na Cl浓度分别为17.0~18.0、18.0~19.0 g/L时,经短期驯化,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37%、82.61%;而当进水Na Cl浓度>19.0 g/L时,对COD的去除率明显下降,且短期内无法恢复。MCAn MBR高效的污泥截留作用增强了微生物的耐盐性能,高污泥浓度是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在高盐环境下取得高有机物去除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沼气循环 高盐有机废水 耐盐性能 污泥浓度
原文传递
30 kN上面级液氧甲烷发动机方案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海龙 张成印 +1 位作者 曹红娟 程圣清 《火箭推进》 CAS 2021年第1期13-20,共8页
上面级是介于运载火箭与航天器之间的相对独立的一级,具备轨道转移能力,可将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轨道。上面级是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和提升任务适应性的有效途径,上面级发动机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长期在轨的高性能上面级,要求主动力具备... 上面级是介于运载火箭与航天器之间的相对独立的一级,具备轨道转移能力,可将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轨道。上面级是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和提升任务适应性的有效途径,上面级发动机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长期在轨的高性能上面级,要求主动力具备比冲高、空间可长期贮存和高可靠性等能力。针对此技术需求,对比分析了上面级发动机的系统方案;设计了采用泵压膨胀循环、双涡轮泵串联的30 kN上面级发动机系统方案;重点介绍了推力室、涡轮泵和发动机总装集成等关键组件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液氧甲烷推进剂非常适用于长期在轨上面级发动机;闭式膨胀循环发动机系统是长期在轨上面级动力系统方案的首选;推力室和涡轮泵等组件的研制结果,初步证明了发动机系统及组件方案的可行性;发动机总装和演示试验方案设计工作,为深入开展发动机系统技术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面级 发动机 液氧甲烷 膨胀循环
下载PDF
Deciphering the Origin of Abiotic Organic Compounds on Earth: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s 被引量:2
17
作者 WANG Chao TAO Renbiao +3 位作者 Jesse B.WALTERS REN Tianshi NAN Jingbo ZHANG Lif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88-308,共21页
The geologic production of abiotic organic compound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increasing scientific attention due to their use in the global carbon flux balance,by chemosynthetic biological communities,and for energy r... The geologic production of abiotic organic compound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increasing scientific attention due to their use in the global carbon flux balance,by chemosynthetic biological communities,and for energy resources.Extensive analysis of methane(CH_(4))and other organics in diverse geologic settings,combined with thermodynamic modelings and laboratory simulations,have yielded insights into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fic abiotic organic molecules on Earth and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pathways under which they form.This updated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 summarizes published results of petrological,thermodynamic,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possible pathways for the formation of particular species of abiotic simple hydrocarbon molecules such as CH_(4),and of complex hydrocarbon systems,e.g.,long-chain hydrocarbons and even solid carbonaceous matters,in various geologic processes,distinguished into three classes:(1)pre-to early planetary processes;(2)mantle and magmatic processes;and(3)the gas/water-rock reaction processes in low-pressure ultramafic rock and high-pressure subduction zone systems.We not only emphasize how organics are abiotically synthesized but also explore the role or changes of organics in evolutionary geological environments after synthesis,such as phase transitions or organic-mineral interactions.Correspondingly,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xplore the diversity of abiotic organic compounds prevailing on Ea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iotic hydrocarbons high P-T methane abiotic solid organic compounds deep carbon cycle
下载PDF
Synergistic effect of bimetallic RuPt/TiO_(2) catalyst in methane combustion 被引量:2
18
作者 Shi-Ying Cao Fan Ye +5 位作者 Ni-Ni Zhang Yang-Long Guo Yun Guo Li Wang Sheng Dai Wang-Cheng Zhan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Designing metal compounds based on their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essential in achieving desirable performance in methane oxidation,because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metal elements.Herei... Designing metal compounds based on their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essential in achieving desirable performance in methane oxidation,because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metal elements.Herein,a bimetallic Ru-Pt catalyst on TiO_(2) support(RuPt-O/TiO_(2)) was prepared by in situ reduction followed by calcination in air.Compared with monometallic catalysts(Ru-O/TiO_(2) and Pt-O/TiO_(2)),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ixed metals endowed bimetallic catalysts with excellent stability an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methane oxidation,with a reaction rate of 13.9×10^(-5)mol^(-1)_(CH_(4))·g^(-1)_(Ru+Pt)·s^(-1)at 303℃.The varied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among the bimetallic catalysts,RuO_(2)was epitaxially grown on the TiO_(2) substrate owing to lattice matching between them,and part of the PtO_(x) adhered to the RuO_(2) surface,in addition to a single PtO_(x) nanoparticle with 4 nm in size.Consequently,Pt mainly existed in the form of Pt2+and Pt4+and a small amount of zero valence in the bimetallic catalyst,prompting the adsorption and activation of methane as the first and rate-controlling step for CH_(4) oxidation.More importantly,the RuO_(2) species provided additional oxygen species to facilitate the redox cycle of the PtO_(x) species.This study opens a new route for structurally designing promising catalysts for CH4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ergistic effect Bimetallic catalyst methane combustion Redox cycle
原文传递
GJG10J激光传感器在煤矿井下瓦斯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二孩 《机械管理开发》 2018年第12期145-146,共2页
通过在阳煤三矿K8117回采工作面和K8302回风掘进工作面试验安装9枚GJG10J激光甲烷传感器,对比激光甲烷传感器与混合型甲烷传感器。试验一个月时间,井下相关实验数据结果显示:GJG10J激光甲烷传感器传感数据传输稳定,监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小... 通过在阳煤三矿K8117回采工作面和K8302回风掘进工作面试验安装9枚GJG10J激光甲烷传感器,对比激光甲烷传感器与混合型甲烷传感器。试验一个月时间,井下相关实验数据结果显示:GJG10J激光甲烷传感器传感数据传输稳定,监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小,符合相关标准,且对温度、湿度等干扰具有很高的抵抗力,与前期使用的混合型传感器相比,减少了催化剂中毒、零点漂移等问题。应将激光甲烷传感器推广应用于井下瓦斯监测监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监控 甲烷 周期 报警
下载PDF
北冰洋CH_4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玉红 詹力扬 陈立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55-1361,共7页
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H4浓度已增长了2~3倍。北冰洋沿岸冻土地带和冰川地质区域下埋藏了巨量的CH4储量,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冰洋快速增长的CH4释放通量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综... 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H4浓度已增长了2~3倍。北冰洋沿岸冻土地带和冰川地质区域下埋藏了巨量的CH4储量,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冰洋快速增长的CH4释放通量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北冰洋CH4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北冰洋CH4的分布特征、通量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最后探讨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甲烷 分布 通量 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北冰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