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典诗学譬喻性的传统 被引量:3
1
作者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中国古典诗学是西方诗学传统之外的另一种理论阐释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与古代诗论家认识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诗论家看待事物不是一对一的直线关系,而是一对二、对三甚至对无数的复线关系,这就决定了中国古典诗学在建构中不可... 中国古典诗学是西方诗学传统之外的另一种理论阐释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与古代诗论家认识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诗论家看待事物不是一对一的直线关系,而是一对二、对三甚至对无数的复线关系,这就决定了中国古典诗学在建构中不可能采用西方诗学所惯用的那种直言其事、就事论事的逻辑推演手法,而是在更为灵活多变的譬喻性话语体系中寻求发展,形成一种既能把"意"很好地抒发出来,又决不能被"意"所束缚的"睹影知竿"的理论谱系和传意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学 譬喻性 以貌取神 睹影知竿 叙事传统
下载PDF
弗罗斯特诗歌比喻的喻体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柳士军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5-66,共2页
弗罗斯特诗歌中比喻的喻体丰富多彩,既有以自然界中的现象、景观、物产、动物;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农具、餐具;还有女性美、人体、宗教和神话传说。这些喻体折射出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个人的痛苦经历以及宗教对西方人生活的影响等。
关键词 喻体 自然 生活 宗教
下载PDF
隐喻能力的动态属性及其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清 《琼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59-160,共2页
本文指出隐喻能力与语言的动态属性有关,因此培养隐喻能力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具有动态性。
关键词 高级英语教学 隐喻能力 动态属性
下载PDF
哲学观照下中西修辞的契合与差异探究
4
作者 李文琼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2-76,共5页
中西修辞学在体系运作及策略使用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哲学层面的内省和改造赋予修辞学关乎人类认知能力及心智发展的思维共性,使修辞得以由言辞润饰的功能范畴逐步过渡为隐喻性的心理机制。因此,哲学观照下修辞语篇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社... 中西修辞学在体系运作及策略使用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哲学层面的内省和改造赋予修辞学关乎人类认知能力及心智发展的思维共性,使修辞得以由言辞润饰的功能范畴逐步过渡为隐喻性的心理机制。因此,哲学观照下修辞语篇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社会交互和权利实践中话语生成模式的深层解构,同时也有助于人类修辞动机和意图的真实性还原,进而为西方话语霸权硬核的瓦解和中西修辞学的对接融合提供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修辞学 哲学 隐喻性 话语生成模式
下载PDF
中医隐喻术语外译名实选择论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媛 《中国科技术语》 2021年第1期23-28,共6页
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中医术语隐喻化现象突出。文章聚焦中医隐喻术语外译的名实问题,考察译名与译实的需要和实际状况,分析其原因,探究其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译名加译实的方式是可取的折中之法,利于传达隐喻术语概念意义... 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中医术语隐喻化现象突出。文章聚焦中医隐喻术语外译的名实问题,考察译名与译实的需要和实际状况,分析其原因,探究其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译名加译实的方式是可取的折中之法,利于传达隐喻术语概念意义和保留中医文化形象,有助于中医术语推广和中医文化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隐喻术语 外译 名实
下载PDF
隐喻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蕾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33,共4页
作为语篇和社会结构的中介面,隐喻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表征和强化现存社会结构的认知和语言手段,需要引入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它进行描写和阐释。批评话语分析强调隐喻的社会行为属性和动态运作过程,指出它在社会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处在不... 作为语篇和社会结构的中介面,隐喻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表征和强化现存社会结构的认知和语言手段,需要引入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它进行描写和阐释。批评话语分析强调隐喻的社会行为属性和动态运作过程,指出它在社会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处在不断被协商的状态,突出了隐喻的社会性、动态性和对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社会性 动态性 对话性
下载PDF
从灵魂到身体——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及现代教育的价值倒转 被引量:14
7
作者 翟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中,教育是促使人的灵魂转向善的技艺。他区分了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不同,从而为人们探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启示。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的灵魂转向这一本质特征,而仅仅满足于身体的需要...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中,教育是促使人的灵魂转向善的技艺。他区分了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不同,从而为人们探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启示。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的灵魂转向这一本质特征,而仅仅满足于身体的需要及其转向,这是造成现代教育困境的根源所在。现代教育改革不应满足于流行教育理念的相互更替,而应关注教育的本质问题和有关人的灵魂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隐喻 灵魂 身体 教育本质 价值倒转
下载PDF
隐喻的本质及其翻译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唐才平 康有金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36-138,共3页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们思维的有力工具。隐喻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大量存在。探讨了隐喻的本质,隐喻的理解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纽马克的七种翻译隐喻的策略。
关键词 隐喻 隐喻的本质 隐喻的翻译策略
下载PDF
心的述说——莫言新作《蛙》的创作动机与文本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成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5-68,共4页
通过分析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的新作《蛙》的创作动机和文本,对莫言小说做一次心与心的沟通。首先分析了莫言以前在创作中的特点,并且收集和分析了莫言在创作《蛙》之前的言论,以更加理性的角度来审视莫言的新作。其次,也梳理了《蛙》... 通过分析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的新作《蛙》的创作动机和文本,对莫言小说做一次心与心的沟通。首先分析了莫言以前在创作中的特点,并且收集和分析了莫言在创作《蛙》之前的言论,以更加理性的角度来审视莫言的新作。其次,也梳理了《蛙》的故事和文本,希望能够以此回归到莫言创作的原点,从而挖掘莫言在《蛙》的更深层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 故乡 隐喻 人性
下载PDF
隐喻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特点及运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48-49,共2页
现代语言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入手研究隐喻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理论中把隐喻归入修辞学范围的归纳方式,同时,也分析了隐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及其本质。
关键词 隐喻 隐喻的本质 应用语言学
下载PDF
英语隐喻汉译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立峰 王晓玲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57-160,共4页
通过对英语隐喻认识的今昔对比,阐释,举例说明了隐喻认识的一些新特点、新观点。根据隐喻认识的新理论,参照神似、形似翻译标准,提出了英语隐喻汉译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隐喻 隐喻本质 隐喻翻泽
下载PDF
女性 母性 人性——莫言长篇小说《蛙》中“姑姑”的性属隐喻 被引量:3
12
作者 盖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87,共5页
莫言长篇小说《蛙》以"姑姑"为叙事中心,塑造了一位在特定历史境域中复杂、扭曲、苦涩、挣扎着,且带有政治品质及男性化特色的女性形象。小说对其由多难境域到心灵及精神性转机的体验,直击人们的灵魂深处的痛楚,不仅符号性地... 莫言长篇小说《蛙》以"姑姑"为叙事中心,塑造了一位在特定历史境域中复杂、扭曲、苦涩、挣扎着,且带有政治品质及男性化特色的女性形象。小说对其由多难境域到心灵及精神性转机的体验,直击人们的灵魂深处的痛楚,不仅符号性地包蕴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且内蕴深沉的理性反思。"姑姑"曾经失却女性本有的品性,但她最终以躯体中流淌着的母性血脉而使人性之善得以回归,其中隐含着回溯历史,审视文化,而以深沉的反思及自我救赎,借力自身的行动而达心灵和精神归位,以重建女性、母性及人性的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 “姑姑” 女性叙事 历史意蕴 性属隐喻
下载PDF
论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云虹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8期75-79,共5页
隐喻是一种文化和认知二位一体的现象,认知的框架是文化,文化的传承靠认知,文化和认知在隐喻中的结合体现了文化、语言、认知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从分析隐喻的本质入手,探讨了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
关键词 隐喻 认知本质 文化认知
下载PDF
电影《狼图腾》的叙事隐喻解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子平 雷欣悦 《三明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6-100,共5页
《狼图腾》原著倾注了作者多方面的思考,为让-雅克·阿诺导演电影提供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从而电影凸显对人、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在电影中,机械的技术观和自然观推崇自然规律和先进技术,而解构了朴素的技术观和自然观,但强制性... 《狼图腾》原著倾注了作者多方面的思考,为让-雅克·阿诺导演电影提供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从而电影凸显对人、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在电影中,机械的技术观和自然观推崇自然规律和先进技术,而解构了朴素的技术观和自然观,但强制性解构和建构的梦想无法实现,导致悲剧性的结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现,必须置于社会状况的考察与历史视野的审视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图腾》 电影 叙事隐喻 技术观 自然观 技术理性 人文主义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Nature
15
作者 杨南 《海外英语》 2011年第6X期387-388,共2页
As a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our daily life. People use metaphor to define concepts, describe natural disasters and explain unfamiliar things or phenomena in Nature. This paper will apply... As a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our daily life. People use metaphor to define concepts, describe natural disasters and explain unfamiliar things or phenomena in Nature. This paper will apply the abstract metaphor theory to every aspects of natural life and social life by demonstrating the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or nature NATURAL DISASTER
下载PDF
隐喻指称的认知语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小陆 王红玲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语言指称的动态性是人类的认知与动态的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语言的认知性特征。隐喻指称现象是语言动态性的突出代表,在语篇中可以使语言表达简洁、流畅和连贯。隐喻指称的认知语用研究为人类理解语言符号意指过程提供了... 语言指称的动态性是人类的认知与动态的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语言的认知性特征。隐喻指称现象是语言动态性的突出代表,在语篇中可以使语言表达简洁、流畅和连贯。隐喻指称的认知语用研究为人类理解语言符号意指过程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指称 认知语用 动态性
下载PDF
弗罗斯特诗作《火与冰》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正萍 项文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59-61,93,共4页
《火与冰》以其朴实的语言、短小精悍的篇幅,深远的意境而脍炙人口。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都体现出其深刻的内涵。在诗中,弗洛斯特巧妙地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来揭示他对人生的感悟。透过诗篇,诗人清醒地向世人传递一个哲理... 《火与冰》以其朴实的语言、短小精悍的篇幅,深远的意境而脍炙人口。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都体现出其深刻的内涵。在诗中,弗洛斯特巧妙地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来揭示他对人生的感悟。透过诗篇,诗人清醒地向世人传递一个哲理:火和冰如同人性的两级,人类若丧失理性,走向极端,结果只有一个:毁灭。藉此弗罗斯特试图让世人清醒,遏制欲望,停止仇恨,让善良的人性回归本真,从而创建一个和谐和充满爱的社会和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罗斯特 《火与冰》 隐喻 人性
下载PDF
《庄子》的圆环隐喻:从“始卒若环”到“得其环中”
18
作者 郑鹤杨 《思想与文化》 2023年第2期77-95,共19页
从隐喻的视角看,《庄子》中“休乎天钧”“和以天倪”“卮言日出”“始卒若环”这类提法的背后存在一个圆环喻根。《庄子》借由运转不息、中虚不滞、平衡不偏的圆环来论天喻道,“钧”“倪”“卮”“环”等意象皆取法于此。圆环的意象贯... 从隐喻的视角看,《庄子》中“休乎天钧”“和以天倪”“卮言日出”“始卒若环”这类提法的背后存在一个圆环喻根。《庄子》借由运转不息、中虚不滞、平衡不偏的圆环来论天喻道,“钧”“倪”“卮”“环”等意象皆取法于此。圆环的意象贯穿《庄子》论宇宙、时间、生死、语言与理想人格,足证其修辞之密、运意之圆。“始卒若环”意味着万物与时间之化如圆环般无端,同时体现出《庄子》与先秦及汉初其他文本对万物变化、循环和以圆象天的共识。区别于儒墨“规矩绳墨”式的意象,《庄子》之“环”彰显出对不知循环、不通生死、法度规训下“中规中矩”式的生命形态深刻的现实关怀与政治批判。隐喻地说,人在大化中的理想处所便是“环中”。从“始卒若环”到“得其环中”,《庄子》以“环”论道,指向了知循环、齐死生、不中绳墨的理想生命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卮言 天钧 天倪 始卒若环
原文传递
戏剧张力中的诗性意蕴——评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
19
作者 刘明厚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1,共5页
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以刀鱼为隐喻,不仅再现了渔民江海与城里姑娘白月纯真质朴的爱情,还讲述了他们的儿子江河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见利忘义的故事。这部具有戏剧张力和诗性意蕴的话剧,自觉审视了新时代新机遇下出现的... 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以刀鱼为隐喻,不仅再现了渔民江海与城里姑娘白月纯真质朴的爱情,还讲述了他们的儿子江河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见利忘义的故事。这部具有戏剧张力和诗性意蕴的话剧,自觉审视了新时代新机遇下出现的道德盲区,传递出有关人与自然的哲思,以小见大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卧鱼岛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民 隐喻 人与自然 诗性意蕴
下载PDF
地狱与天堂——对《高老头》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毛亚英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41-44,共4页
《高老头》的结尾 ,既是高里奥的“安葬仪式” ,也是拉斯蒂涅的精神“成人仪式”。本文着意从宗教意识的角度分析拉斯蒂涅的思想从上帝精神 (善 )向魔鬼性质 (恶 )的堕落 ,由此揭示《高老头》小说的宗教文化意蕴。
关键词 墓地特性 文化隐喻 上帝精神 魔鬼性质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