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片麻岩穹隆新成员与穹隆控矿新命题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志 张林奎 +5 位作者 李光明 梁维 夏祥标 付建刚 董随亮 马国桃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4-766,共13页
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侧,靠近藏南拆离系,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最新发现的新成员。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首次全面介绍了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的结构组成,同时进行了片麻岩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侧,靠近藏南拆离系,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最新发现的新成员。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首次全面介绍了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的结构组成,同时进行了片麻岩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由核-幔-边三部分组成,核部由花岗片麻岩及淡色花岗岩组成,并可见大量伟晶岩脉穿插;幔部为一套强变质变形的二云母片岩,从内至外具有夕线石+石榴石→蓝晶石+石榴石→十字石+石榴石→石榴石+十字石+堇青石→堇青石+石榴石的变质分带特征;边部主要为浅变质沉积岩系,可见较多因穹隆隆升而形成的A型褶皱。花岗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99.7±3.4)Ma(MSWD=0.025),与NHGD其它穹隆核部片麻岩时代基本一致,均为泛非—早古生代造山活动的产物。在本次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中发现了矽卡岩型钨锡铍工业矿体以及铜金矿化体,同时在伟晶岩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绿柱石等宝石矿产,这样的成矿作用与矿化组合在NHGD中尚属首次发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控矿新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穹隆 花岗片麻岩 变质分带 错那洞 北喜马拉雅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的岩石组合、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林奎 张志 +5 位作者 李光明 董随亮 夏祥标 梁维 付健刚 曹华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64-2683,共20页
目前关于新近发现的错那洞穹隆的精细构造、岩石组成、变质变形运动学特征等方面均不清楚,严重阻碍了其演化历程的还原以及成穹与成矿耦合关系的解剖工作.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补充采集了穹隆中新发现的岩浆岩进行年代学研究.结... 目前关于新近发现的错那洞穹隆的精细构造、岩石组成、变质变形运动学特征等方面均不清楚,严重阻碍了其演化历程的还原以及成穹与成矿耦合关系的解剖工作.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补充采集了穹隆中新发现的岩浆岩进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穹隆由上(边部)-中(幔部)-下(核部)3个构造层组成,分别以上、下拆离断层为分界线.核部岩石组合主要为片麻岩、淡色花岗岩以及少量深熔混合岩,可见大量伟晶岩脉穿插;幔部为古生界,岩石组合为一套强变质变形片岩夹碳酸盐岩,从内至外具有蓝晶石+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的蓝晶石带→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的十字石带→石榴石+堇青石+黑云母的石榴石带→绿泥石+黑云母的绿泥石带的巴罗式变质分带特征;边部主要为三叠纪-侏罗纪浅变质沉积岩系,岩石组合为一套砂板岩及少量千枚岩.穹隆内从早至晚经历了南北向逆冲推覆、南北向伸展、东西向伸展3期次的构造运动,穹隆的形成主要与南北向伸展作用有关.穹隆中岩浆活动从早至晚可见有早古生代片麻岩(约500 Ma)、中生代辉绿岩(140 Ma)、渐新世变形二云母花岗岩/伟晶岩(26 Ma)、中新世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18 Ma)、含石榴石电气石花岗岩(16.8~15.9 Ma)5期.综合研究表明,错那洞穹隆的形成是早期伸展拆离核杂岩叠加晚期岩浆底劈热穹隆综合作用的结果,成穹构造的初始阶段与始新世-渐新世藏南拆离系(STDS)的运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隆 构造组合 变质分带 特提斯喜马拉雅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山东黄河北煤田岩浆岩特征及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松良 郭剑萍 《中国煤田地质》 2003年第6期14-15,共2页
论述了山东省黄河北煤田岩浆岩特性特征、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认为三层岩浆岩是由不同时期从两个方向侵入到本区的,对煤层煤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煤的变质分带。
关键词 岩浆岩 煤层煤质 变质分带 岩性特征
下载PDF
河南板内北纬35°构造带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谢洪波 赵鹏举 +3 位作者 申江 宁超 王恩营 康继武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3,共3页
从河南板内 35°构造带地质历史时期的跷板式升降 ,以及构造带南北两侧成煤环境、构造差异、煤变质分带等方面 ,论述了河南板内北纬 35°构造带的主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关键词 35°构造带 跷板式升降 煤变质分带 河南板内
下载PDF
伊利石结晶度及其在低温变质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河锦 陶晓风 M.Rah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1-156,共6页
文中介绍与伊利石结晶度相关的伊利石矿物新的定名方案;讨论了伊利石结晶度的结晶学基础与Scherrer方程式的关系;讨论了三个重要的伊利石结晶度指数Weaver、K櫣bler和Weber指数的关系,并介绍推导的Weaver、K櫣bler和Weber指数的理论关系... 文中介绍与伊利石结晶度相关的伊利石矿物新的定名方案;讨论了伊利石结晶度的结晶学基础与Scherrer方程式的关系;讨论了三个重要的伊利石结晶度指数Weaver、K櫣bler和Weber指数的关系,并介绍推导的Weaver、K櫣bler和Weber指数的理论关系式;评价了衍射仪测量条件对结晶度数值的影响和三套伊利石结晶度标样的作用以及成岩带、变质带与葡萄石-绿纤石相、沸石相、绿纤石-阳起石亚相对比的依据。建议(1)停用绢云母一词;(2)建立可供各实验室使用的具有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参数和多型参数的伊利石结晶度标样;(3)建议多开展规范的可进行国际对比的低温变质研究,划分出与国际上一致的成岩带和近变质带,不仅利于低温变质作用理论的研究,而且由于成岩带到近变质转变带是重要的煤气油的生成带,也利于中国煤气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结晶度 Weaver指数 Knbler指数 Weber指数 指数关系式 标样 变质带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蚀变带油藏地质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姚洪生 张勇 +1 位作者 蒋永平 赵梓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3-159,共7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展布、蚀变带储层以及时空配置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成藏机理和模式。该区侵入岩形成时间为始新世三垛运动时期;侵入岩纵向上以顺层侵入和穿层侵入展布为主,平面上以串珠状展布;岩浆侵入加速了烃源岩...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展布、蚀变带储层以及时空配置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成藏机理和模式。该区侵入岩形成时间为始新世三垛运动时期;侵入岩纵向上以顺层侵入和穿层侵入展布为主,平面上以串珠状展布;岩浆侵入加速了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对围岩蚀变可形成良好储集空间,在上拱应力作用下,结合上部沉积岩,形成系列相关油气圈闭。岩浆侵入演变过程对溱潼凹陷油气聚集成藏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蚀变带 侵入岩 新生代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五台山变质地体的区域变质相带和变质期次 被引量:8
7
作者 党修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5-69,共15页
五台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地体经历两期区域变质作用:晚太古代五台期变质作用以五台群地层为记录,形成夕线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铁铝榴石带、黑云母-绿泥石带、硬绿泥石带,属巴罗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早元古代吕梁期变质作用以滹沱群... 五台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地体经历两期区域变质作用:晚太古代五台期变质作用以五台群地层为记录,形成夕线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铁铝榴石带、黑云母-绿泥石带、硬绿泥石带,属巴罗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早元古代吕梁期变质作用以滹沱群地层为直接记录,形成次绿片岩相砂板岩-千枚岩级绢云母-绿泥石带单相变质岩系,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吕梁期变质作用使五台群巳变质岩系普遍叠加绿片岩相变质。变质相带特征及变质作用演化揭示出五台山区早前寒武纪稳定地块形成的地壳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体 变质相 变质作用 变质 五台群
下载PDF
滇西高黎贡山变质带变质深成岩特征及时代 被引量:6
8
作者 谭筱虹 尹光侯 +2 位作者 张震 李锡康 赵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7-701,共15页
高黎贡山变质岩带中(腾冲大蒿坪地区),原划归古元古代高黎贡山岩群中广泛存在的变质深成岩类,原岩实际为早白垩世(163.5±5.7Ma)花岗闪长岩和晚白垩世(74.0±2.0Ma)二长花岗岩类,属变质的燕山期深成侵入岩,可划分为扬飞水角闪... 高黎贡山变质岩带中(腾冲大蒿坪地区),原划归古元古代高黎贡山岩群中广泛存在的变质深成岩类,原岩实际为早白垩世(163.5±5.7Ma)花岗闪长岩和晚白垩世(74.0±2.0Ma)二长花岗岩类,属变质的燕山期深成侵入岩,可划分为扬飞水角闪黑云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芹菜塘花岗片麻岩两个变质地体单元。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造山前期同碰撞火山弧环境;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侵入岩形成于造山前期碰撞造山环境,并沿断裂带强烈侵位。原岩经喜马拉雅早期韧性剪切带动力变质,变质强度达高绿片岩相或低角闪岩相,形成花岗质片麻岩类,喜马拉雅中期叠加脆韧性动力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带 杨飞水片麻岩 芹菜塘片麻岩 锆石U-PB年龄 高黎贡山
下载PDF
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缓冲作用实例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国春 刘树文 孙德有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31-36,共6页
有关闽北麻源群、浙西南陈蔡群、冀东麻粒岩和冀西南阜平群变质流体与变质反应温度关系实例研究表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存在着明显的缓冲效应,缓冲的温度范围可超过某些变质相或变质带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变... 有关闽北麻源群、浙西南陈蔡群、冀东麻粒岩和冀西南阜平群变质流体与变质反应温度关系实例研究表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存在着明显的缓冲效应,缓冲的温度范围可超过某些变质相或变质带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变质流体同变质温度、压力一样,是划分变质相带一个独立参数。本文从热力学理论上解释了变质流体对变质反应温度缓冲作用的机制,并对缓冲强度进行了估算,据此阐述了变质流体在变质相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流体 变质反应温度 变质相 变质带
下载PDF
豫西秦岭杂岩变质带的分布及主期变质时代的限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任留东 李崇 +3 位作者 王彦斌 李淼 刘仁燕 蔡春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34-1948,共15页
豫西秦岭杂岩中变质分级可呈与造山带大致平行的带状分布,从两侧向中心变质级别升高,尤其南侧分带明显:由南向北,依次为黑云母带-石榴子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直至斜方辉石带,而不是整体上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发生的麻粒岩... 豫西秦岭杂岩中变质分级可呈与造山带大致平行的带状分布,从两侧向中心变质级别升高,尤其南侧分带明显:由南向北,依次为黑云母带-石榴子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直至斜方辉石带,而不是整体上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发生的麻粒岩相变质未见明显向角闪岩相变质转化的退变结构。通过几种岩石的锆石LA-MC-ICPMS测年研究,多数样品中的锆石经受了后期强烈的改造,同位素体系或多或少被重置。尽管如此,侵位花岗岩和伟晶岩年龄限定了主期变质作用的时代应老于484±3Ma,并可能与早期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在演化上有联系。主期变质(不包括榴辉岩相变质)性质与经典的巴罗式变质带可以对比;此外,研究区未经历明显的地壳增厚,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类似,秦岭杂岩可能经历了中、下地壳物质沿隧道流上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带 锆石测年 隧道流 秦岭杂岩 豫西
下载PDF
递增变质作用若干问题评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庄育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3-20,共8页
递增变质作用以沿造山带中区域热动力异常中心发育递增变质带和热穹隆为特征。变质作用时间上的演化与其在空间上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在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所反映的变质作用热动力时空演化过程和机制以... 递增变质作用以沿造山带中区域热动力异常中心发育递增变质带和热穹隆为特征。变质作用时间上的演化与其在空间上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在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所反映的变质作用热动力时空演化过程和机制以及变质作用的根本原因等,是变质地质学的基本问题。递增变质作用在时间上的演化与其空间上的变化是有机统一的过程。建立变质作用时空框架,客观地揭示变质作用时空演化规律和造山过程,是递增变质作用研究的必然趋势。在许多情况下,变质作用温度受深部热异常供给的控制,而与岩层埋深及平均地热梯度无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增变质作用 温压条件 构造演化
下载PDF
Zircon Dating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Granitic Gneiss in the Metamorphic Zone of Gaoligong Mountains in Western Yunnan, China 被引量:2
12
作者 TAN Xiaohong ZHAO Bo +2 位作者 LI Xikang XU Zhangbao ZHANG Z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440-453,共14页
The general classification of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metamorphic zone of Gaoligong Mountains as one of the metamorphic terranes of Proterozoic Gaoligong Mountains is problematic regarding the intrusi... The general classification of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metamorphic zone of Gaoligong Mountains as one of the metamorphic terranes of Proterozoic Gaoligong Mountains is problematic regarding the intrusion stage and age,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granitic gneiss in the metamorphic zone of Gaoligong Mountains based on the 1:50,000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Qushi Street (2011-2013) and SHRIMP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f granitic gneiss ranged from 163.5±5.7 Ma to 74.0±2.0 Ma. Thus, the granitic gneiss was grouped into orthometamorphic rocks (metamorphic intrusions). The dating data of granite rocks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163.5±5.7 to 162.3±3.1 Ma, 132.2-101.0 Ma and 99.4±3.5-74.0±2.0 Ma, which respectively represented three independent geologic events including an important magma intrusion with superimposed metamorphic effects in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regional dynamic metamorphism and superimposed reformation of fluid actio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dynamic metamorphism dominated by ductile shear and metamorphism starting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orphic zone granitic gneiss U-Pb zircon age Gaoligong Mountains Western Yunnan
下载PDF
京西羊屎沟变质矿物组合及变质带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燕燕 宋波涛 +1 位作者 刘路 刘钦甫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38,共7页
接触热变质带的划分对变质岩变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基于京西羊屎沟地区地层中变质矿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对该区的接触热变质带进行划分,并分析变质作用的形成阶段。由于燕山期房山岩浆岩体侵入,使围岩发生不同程度的接... 接触热变质带的划分对变质岩变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基于京西羊屎沟地区地层中变质矿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对该区的接触热变质带进行划分,并分析变质作用的形成阶段。由于燕山期房山岩浆岩体侵入,使围岩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各种特征变质矿物。在特定岩石类型中,特征变质矿物有规律的组合。采用偏光显微镜透射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分为透辉石–透闪石带、二云母带、红柱石白云母带和绢云母带,表明距离岩体由近至远,岩石变质程度由高到低呈分带现象。伴随着岩浆侵入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特征变质矿物,将接触热变质作用分为5个渐进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屎沟 房山岩体 接触热变质 变质带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江变质带基本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俊海 毛晓冬 +2 位作者 刘成 廖云君 柯丹丹 《四川地质学报》 2015年第1期7-11,共5页
西藏雅鲁藏布江地区是古特提斯洋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带,是揭示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演化的十分重要的窗口。通过对雅鲁藏布江变质带中蛇绿混杂岩带、朗杰学增生楔和仲巴地块三个部分变质特点的研究,归纳了雅鲁藏布江变质带的基本特征。根... 西藏雅鲁藏布江地区是古特提斯洋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带,是揭示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演化的十分重要的窗口。通过对雅鲁藏布江变质带中蛇绿混杂岩带、朗杰学增生楔和仲巴地块三个部分变质特点的研究,归纳了雅鲁藏布江变质带的基本特征。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典型矿物共生组合确定变质相,可以大致计算出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蛇绿岩带作为全球大多数碰撞构造带上,通常是板块缝合带的标志,具有特别重要的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意义,朗杰学增生楔也有蛇绿岩的分布。仲巴地块古生界地层均已变质,中生界地层发生浅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带 蛇绿混杂岩 增生楔 仲巴地块 雅鲁藏布江
下载PDF
0Cr12Mn5Ni4Mo3Al钢制波浪圈弹性不合格原因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淼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10年第2期117-119,124,共4页
采用金相、硬度、能谱、化学分析等手段,对某批0Cr12Mn5 Ni4Mo3Al钢制波浪圈弹性不合格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波浪圈原材料生产过程中,钢带两侧表面都形成了一层厚约20μm的"变质层","变质层"是由于外来的活... 采用金相、硬度、能谱、化学分析等手段,对某批0Cr12Mn5 Ni4Mo3Al钢制波浪圈弹性不合格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波浪圈原材料生产过程中,钢带两侧表面都形成了一层厚约20μm的"变质层","变质层"是由于外来的活性氮原子与钢中的铝发生反应生成了稳定的AlN相化合物,而成型后零件的最终热处理无法对该"变质层"形成强化,最终导致波浪圈弹性不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圈 变质层 弹性 0Crl2Mn5Ni4Mo3Al钢
下载PDF
丹凤地区刘岭群倒转变质带及其地质意义
16
作者 胡能高 安三元 甘云兰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11-19,T001,共10页
根据变质矿物组合和变质带的特征,结合变形构造研究,认为丹凤地区的刘岭群曾遭受过中压相系的变质作用,随后又被褶皱及剪切推覆作用改造,使变质带倒转、变薄。文章认为,本区刘岭群在时代上不能与西部邻区的中泥盆统地层对比。
关键词 刘岭群 变质带 变质岩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的组成及构造变质变形特征 被引量:104
17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1 位作者 章邦桐 于瑞莲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4期375-382,450,共8页
赣中变质岩带不是简单的一套震旦纪地层 ,而是由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 (斜长角闪岩的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1113± 4 9Ma)和褶皱基底变质较浅的震旦系组成。两者之间以具热流体参与的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和递进变质三位... 赣中变质岩带不是简单的一套震旦纪地层 ,而是由结晶基底中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 (斜长角闪岩的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1113± 4 9Ma)和褶皱基底变质较浅的震旦系组成。两者之间以具热流体参与的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和递进变质三位一体组成的动热变质带接触。结晶基底经历了4期构造变质变形的叠加改造 ,每期构造变形都在变质岩石构造单元内留下各种变形形迹 ,变质作用表现为时间上的递进和空间上的叠加演化系列 ,是一套以众多的不平衡结构和多相共生混存的矿物组合 ,热变质带为一套动热变质塑性变形带 ,空间上依次形成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基底 动热变质带 构造变质变形 变质岩带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Ⅱ)──非地震方法 被引量:49
18
作者 杨文采 方慧 +2 位作者 程振炎 徐宝利 白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08-519,共12页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上开展了深反射地震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电磁、地磁、放射性测量和重磁编图.本文介绍用这些方法取得的结果.两条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剖面总长126km,经过二维反演取得了电阻率和磁性体剖面.结果表明:(1)...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上开展了深反射地震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电磁、地磁、放射性测量和重磁编图.本文介绍用这些方法取得的结果.两条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剖面总长126km,经过二维反演取得了电阻率和磁性体剖面.结果表明:(1)大地电磁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与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推断结果基本一致,同样反映了UHPM岩块的俯冲折返与后期的隆升.(2)非地震地球物理资料不仅为地震解释提供约束,还可以提供地热流上涌、断裂和磁性体分布等更多的信息.(3)新发现莒南─海州北北西向断裂,对研究本区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4)根据地热流上涌、侵入体多和高波速体埋藏较深等特征,认为在本区进行科学钻探不够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地球物理调查 非地震法 变质岩
下载PDF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Dabieshan orogen: In the view from polyphase deformation of the Beihuaiyang metamorphic zone 被引量:24
19
作者 LIN Wei1, 2, Faure Michel3, WANG Qingchen1 & Arnaud Nicolas4 1. LT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Nagoya University, Japan +1 位作者 3. ISTO, UMR CNRS 6113, Batiment Géosciences, Orléans Université d’Orléans, 45067 Orléans Cedex 2, France 4. UMR 6524 "Magmas et Volcans", 5 Rue Kessler, 63000 Clermont-Ferrand, Franc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7期886-899,共14页
The Beihuaiyang metamorphic zone was formed by the 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It consisted of the Foziling and Luzhenguan complexes and was thought to have never afforded a deep subd... The Beihuaiyang metamorphic zone was formed by the 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It consisted of the Foziling and Luzhenguan complexes and was thought to have never afforded a deep subduction. A similar feature of the deformation in the Dabieshan UHP metamorphic rocks implies that these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share the same geodynamic background. The early stage of deformation can be preserved on account of their relatively shallower subduction than that for UHP rocks.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geo- logical structure and geochronological results, five deformational stages have been recognized: a D1-Early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 D2-Early exhumation deformation producing a syn-convergence exhumation; a D3-Main deformation, represented by an exhumation deformation with Late Triassic age; a D4-Doming and its margin extensional gravity collapse deformation and finally a D5-regional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of Cretaceous that was mostly introduced by the migmatization and pluto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HUAIYANG metamorphic ZONE geometry kinematic POLYPHASE deform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原文传递
新疆西南天山木扎尔特河一带低压泥质麻粒岩岩石学特征、独居石U-Th-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20
作者 苟龙龙 张立飞 G0U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71-2280,共10页
古南天山洋闭合过程中,由于洋壳俯冲产生的岛弧岩浆作用加热大陆地壳,在新疆西南天山木扎尔特一带形成了一套低压高温泥质麻粒岩相变质岩石。本文用Theriak-Domino热力学软件对该套岩石中的堇青石榴夕线石黑云母片麻岩和含夕线石堇青石... 古南天山洋闭合过程中,由于洋壳俯冲产生的岛弧岩浆作用加热大陆地壳,在新疆西南天山木扎尔特一带形成了一套低压高温泥质麻粒岩相变质岩石。本文用Theriak-Domino热力学软件对该套岩石中的堇青石榴夕线石黑云母片麻岩和含夕线石堇青石榴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计算研究,得到它们峰期变质的温压条件分别是:T=630~674℃,P=5.2~5.5kbar和T=645~684℃,P=5.4~5.7kbar。并采用独居石Th-U-Pb电子探针定年方法,对样品WQ006中的3颗独居石进行了原位年龄测定(38个分析点),得到2组等时线年龄,分别是376±8Ma和280±8Ma(2σ)。结合独居石的岩相学特征,提出了新疆西南天山低压高温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80±8Ma,而376±8Ma(2σ)可能为原沉积岩的原岩/成岩年龄。表明西南天山洋壳开始俯冲发生在晚古生代,进一步证明了西南天山造山带俯冲碰撞发生在晚二叠纪之后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西南天山 木扎尔特 低压 泥质 麻粒岩相 岩石学特征 独居石 定年 地质意义 southwestern TIANSHAN region monazite dating China South TIANSHAN 黑云母片麻岩 electron microprobe 南天山洋 峰期变质 phase equilibri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