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 被引量:44
1
作者 张国宪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6-358,共13页
以往对于"在+处所+动词"和"动词+在+处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从而忽略了事件对构式形成、遴选的作用以及构式自身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心智扫描的角度来诠释两种构式... 以往对于"在+处所+动词"和"动词+在+处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从而忽略了事件对构式形成、遴选的作用以及构式自身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心智扫描的角度来诠释两种构式源于不同的识解方式,反映了不同的认知路径,而"在+处所"的句位实现是心智上的"焦点"和概念描写中的"凸显"问题的语言化后果。同样,不同的构式也会对听话人产生不同的识解效果,映现不同的概念内容,产生不同的意义浮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处所 心智扫描 句法位置 标量取值
原文传递
语言中虚拟移位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钟书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22-127,共6页
语言中的虚拟移位有别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真实移位,指认知主体对客观静止不动的认知对象在心理空间里沿着一定的路径实施扫描而通达移位的一种认知世界。隐喻性或转喻性投射是虚拟移位得以通达的认知机制。此外,本文研究发现表达虚拟移... 语言中的虚拟移位有别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真实移位,指认知主体对客观静止不动的认知对象在心理空间里沿着一定的路径实施扫描而通达移位的一种认知世界。隐喻性或转喻性投射是虚拟移位得以通达的认知机制。此外,本文研究发现表达虚拟移位的语言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完型特征的语法构式,并且具有自身的结构语用意义。本研究表明,动态性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而虚拟移位语言现象就是其中一个有力的明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移位 心理扫描 认知投射 认知通达 语法构式 动态性
下载PDF
表象训练提高运动技能效能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9
3
作者 汪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92,共6页
表象训练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运动技能训练辅助手段,但现有研究仍然集中在训练的有效性验证方面,其心理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认知心理学关于表象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表象训练的心理机制在于:表象是表象训练的素材,为运动技能训练获得了形... 表象训练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运动技能训练辅助手段,但现有研究仍然集中在训练的有效性验证方面,其心理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认知心理学关于表象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表象训练的心理机制在于:表象是表象训练的素材,为运动技能训练获得了形象与抽象的双重调控;表象提供了运动技能心理训练的基本模式,为运动技能的创新准备了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象训练 心理旋转 心理扫描 心理位移
下载PDF
意义的心智之维——作为表征主观性的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黄蓓 文旭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本文认为,认知语言学须要进一步重视概念化主体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这种建构主义意义观体现在对表征过程的重视、对动态性的强调和对时间性的关注上。由此,心智沿处理时间的心理扫描构成意义的核心,体现表征过程的主观性。语言中普遍... 本文认为,认知语言学须要进一步重视概念化主体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这种建构主义意义观体现在对表征过程的重视、对动态性的强调和对时间性的关注上。由此,心智沿处理时间的心理扫描构成意义的核心,体现表征过程的主观性。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虚拟动态性,如虚拟运动动词、已然/持续时间副词可以佐证这种主观性。这种从编码客观世界转向编码表征过程的意义运动是对意义表征的重塑,对传统指称论的拒斥,亦是对人类自我中心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心智 表征主观性 动态性 心理扫描
原文传递
汉语连动构式建构机制及英译策略研究
5
作者 钟书能 孙彤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31-40,共10页
汉语连动构式是包含两个(或以上)动词结构无连接词连用的特殊汉语句式,也是一种典型的构式。以构式语法理论为理论研究框架,重新探讨了汉语连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构式义及其形成机制,并联系构式义提出汉语连动构式的英译策略,认为汉... 汉语连动构式是包含两个(或以上)动词结构无连接词连用的特殊汉语句式,也是一种典型的构式。以构式语法理论为理论研究框架,重新探讨了汉语连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构式义及其形成机制,并联系构式义提出汉语连动构式的英译策略,认为汉语连动构式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具有先后性即时义(sequential immediacy)的子事件接序发生(V_(1)+...+V_(n)[+有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连动构式 构式语法 有界vs.无界 心理扫描 翻译策略
下载PDF
真实位移与虚拟位移建构机制的认知对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钟书能 赵佳慧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2,共7页
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位移,虚拟位移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移动事件,特指一个物体或一种抽象概念在空间中发生的隐喻化运动,其特点是使用位移动词表征静止的事件或情景。Talmy(1975)首开先河研究此类特殊语言现象之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 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位移,虚拟位移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移动事件,特指一个物体或一种抽象概念在空间中发生的隐喻化运动,其特点是使用位移动词表征静止的事件或情景。Talmy(1975)首开先河研究此类特殊语言现象之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翻译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也开始涉足这一课题。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对比研究真实位移与虚拟位移的建构机制。最后,我们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及翻译研究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位移 虚拟位移 转喻 心理扫描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视觉表象扫描中的视角大小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游旭群 邱香 牛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08,共8页
采用视觉表象的几何距离扫描任务,通过两个实验首次揭示了视觉表象扫描中的视角大小效应。实验一采用3(视角2.7°,5.5°和8.2°)×3(扫描距离0.0cm,0.4cm,0.8cm)组内实验设计,探讨了视角大小这种表象前加工因素是否影... 采用视觉表象的几何距离扫描任务,通过两个实验首次揭示了视觉表象扫描中的视角大小效应。实验一采用3(视角2.7°,5.5°和8.2°)×3(扫描距离0.0cm,0.4cm,0.8cm)组内实验设计,探讨了视角大小这种表象前加工因素是否影响心理扫描的问题;实验二采用8(视角2.7°,4.1°,5.5°,6.9°,8.2°,9.6°,12.3°和17.1°)×2(扫描距离0.4cm和0.8cm)组内实验设计,探讨了视角大小如何影响心理扫描加工过程的问题。结果表明(1)在视觉表象扫描中,扫描时间会受到表象对应刺激的视角大小影响,即使扫描的几何距离相等,不同视角大小条件下的扫描时间仍存在显著差异;(2)在4°到10°这个视角范围内心理扫描的时间显著短于这个范围之外的扫描时间,6.5°左右是视觉表象扫描的最佳视角。视角大小效应有别于心理扫描的大小效应和距离效应,为Kosslyn的表象计算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它对仪表、图形设计以及棋牌游戏等工作和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表象 心理扫描 视角大小 几何距离
下载PDF
汉语动词重叠构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薛荷仙 钟书能 陈紫玥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5,共8页
汉语动词重叠式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结构。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本文主要研究了汉语动词重叠式表示“时量减少”语义这一认知构建机制。本文运用“有界vs无界”理论、认知心理扫描理论以及构式语法理论,发现两个相同的原型基式动词叠加后,... 汉语动词重叠式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结构。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本文主要研究了汉语动词重叠式表示“时量减少”语义这一认知构建机制。本文运用“有界vs无界”理论、认知心理扫描理论以及构式语法理论,发现两个相同的原型基式动词叠加后,一个动词(V1)的时间性会被另一动词(V2)临时衍生的空间性所冲减,并形成一个“时空同态”的完形结构。由此可见,所有汉语动词重叠式均可视为一种语法构式,并具有“时量减少”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动词重叠式 构式语法 有界vs无界 心理扫描 时量减少
原文传递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指称性转喻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董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107-111,共5页
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构成了一个转喻连续统一体。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一端是构式压制造成的转喻义,一端是概念映射生成的转喻义。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在词义永久性、功能转移和语用效果... 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构成了一个转喻连续统一体。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一端是构式压制造成的转喻义,一端是概念映射生成的转喻义。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在词义永久性、功能转移和语用效果方面有差异。对转喻连续统一体分析表明,视角、突显和心理扫描识解方式是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产生的认知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 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 视角 突显 心理扫描
下载PDF
足球比赛中传球战术内涵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大志 《济宁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1-52,共2页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和心理学分析法,以足球比赛进攻态势下,运动员的传球为研究对象,以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足球比赛进攻态势下运动员传球这一战术行为进行...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和心理学分析法,以足球比赛进攻态势下,运动员的传球为研究对象,以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足球比赛进攻态势下运动员传球这一战术行为进行研究,指出了足球运动单纯以动作方法描述传球的局限性,认为对传球战术行为的描述应当注重其内涵的研究,进而为足球科学化的选材、训练、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 进攻态势 传球 战术内涵
下载PDF
顺时观察模式下指宾状语句句式意义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艳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1年第1期29-34,共6页
文章具体考察了现实事件句中的结果宾语句、非事件句中的静态场景句、非现实事件中的命令句、想象句等句子中的状态形容词的语序及其与观察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把语言表层所体现出的顺时观察与逆时观察模式统一起来,并阐明:从认知运作... 文章具体考察了现实事件句中的结果宾语句、非事件句中的静态场景句、非现实事件中的命令句、想象句等句子中的状态形容词的语序及其与观察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把语言表层所体现出的顺时观察与逆时观察模式统一起来,并阐明:从认知运作上来说,这些句式意义实际上是受顺时观察模式所规约的。这一观点可以将前人关于这类现象的语用动机、篇章功能及信息功能、主观性的差异及句式中的形容词、动词语义特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结论进行统一解释,对于分析其他语序问题也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宾状语句 顺时观察模式 虚拟扫描 句式意义
下载PDF
心理扫描中的距离效应再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新国 任国防 +1 位作者 张庆林 张进辅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7-619,601,共4页
表象的表征形式是否真的是类比形式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图片理论和虚无假设。本研究以英语大写字母为材料,采用有无判断的实验范式,比较了心理扫描任务和视觉扫描任务。结果发现在排除了实验者效应和任务要求影... 表象的表征形式是否真的是类比形式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图片理论和虚无假设。本研究以英语大写字母为材料,采用有无判断的实验范式,比较了心理扫描任务和视觉扫描任务。结果发现在排除了实验者效应和任务要求影响的条件下,仍然出现了心理扫描的距离效应,而且这种距离效应不是由于潜在知识造成的。实验结果比较支持图片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 表象 心理扫描
下载PDF
网络成瘾者表象扫描中抑制控制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三才 刘琳 张良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第11期1744-1746,共3页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者表象扫描任务中抑制控制能力与正常人的差异。方法采用改进的表象扫描实验任务比较了30名网瘾者和30名正常被试表象扫描中的抑制控制能力。结果短距离扫描条件下网瘾者反应时的抑制效应量稍大于对照组(t=1.982,P=0.05...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者表象扫描任务中抑制控制能力与正常人的差异。方法采用改进的表象扫描实验任务比较了30名网瘾者和30名正常被试表象扫描中的抑制控制能力。结果短距离扫描条件下网瘾者反应时的抑制效应量稍大于对照组(t=1.982,P=0.059),两组错误率的抑制效应量差异不显著;长距离扫描条件下网瘾者反应时和错误率的抑制效应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t=2.271,P<0.05;t=2.186,P<0.05);正、反向扫描任务中网瘾组的表象扫描效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网瘾者表象扫描任务中的抑制控制能力不足,但其表象扫描能力保持完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成瘾 表象扫描 抑制控制 反应时
下载PDF
入场理论视域下指宾状语句语义异指认知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段红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7-600,共14页
异指消解了语项句法位置与语义功能之间的冲突,而基于入场理论的分析则可揭示其深层机制。指宾状语句中,形容词状语语义的异指其实质是述谓动词和宾语名词的描写性入场策略,句法上的错位使得两者同时入场;形容词状语在例示化述谓动词的... 异指消解了语项句法位置与语义功能之间的冲突,而基于入场理论的分析则可揭示其深层机制。指宾状语句中,形容词状语语义的异指其实质是述谓动词和宾语名词的描写性入场策略,句法上的错位使得两者同时入场;形容词状语在例示化述谓动词的同时更通过与受事宾语的长距离依存关系对其指别,以实现协同心理指称。异指导致形容词的语义属性随之从静态性状义变为动态情状义,使说话人逐渐走到“台上”,这种语义变化可从以下四种入场机制的变化得到解释:1)观察排列方式转换;2)观察视点调变;3)心理扫描方式变化;4)言语参与者主观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场理论 语义异指 观察排列 心理扫描
原文传递
“标准—扫描—目标”图式与“也”的叠用和独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6-65,共10页
本文运用比较的认知图式"标准—扫描—目标"分析并解释与"也"的叠用和独用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也"的叠用与独用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受制于心理扫描方式的不同。"也"的不同句法格式之间是相... 本文运用比较的认知图式"标准—扫描—目标"分析并解释与"也"的叠用和独用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也"的叠用与独用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受制于心理扫描方式的不同。"也"的不同句法格式之间是相互对等的关系。格式的存在与否受到"标准—扫描—目标"图式语法化的制约。"也"具有触发并创造心理空间的作用,这是"也"字句表达"相似"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图式 叠用 独用 心理扫描 触发
下载PDF
论识解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文峰 季淑凤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78-80,共3页
识解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识解中的心理扫描、视角、突显观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序列扫描和概括扫描能加深英语语法的本质理解;... 识解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识解中的心理扫描、视角、突显观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序列扫描和概括扫描能加深英语语法的本质理解;视角能增强英语语法使用的准确性;突显维度能彰显英语句法的信息焦点。通过研究发现,如能结合人类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和阐释,将有利于改善英语专业语法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解 语法教学 心理扫描 视角 突显观
下载PDF
持续时间副词“仍然”多义性的认知研究
17
作者 丁芳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9,共9页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转喻、隐喻、心理扫描、突显等认知机制对持续时间副词“仍然”的多义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转喻是“仍然”词义生成的认知理据;(2)它的词义延伸依赖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3)本义和扩展义组成一个包含图式、范...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转喻、隐喻、心理扫描、突显等认知机制对持续时间副词“仍然”的多义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转喻是“仍然”词义生成的认知理据;(2)它的词义延伸依赖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3)本义和扩展义组成一个包含图式、范畴和次范畴的复杂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仍然”的多义性 心理扫描 转喻 隐喻 突显
下载PDF
对日语主观移动表达方式的认知研究
18
作者 韩燕红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318-319,共2页
本文从日语的主观移动表达方式句入手,阐释日语主观移动表达方式的定义和种类,然后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日语主观移动表达方式的认知过程,归纳主观移动表达方式句中各成分的语言特征和认知理据。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主观移动表达方... 本文从日语的主观移动表达方式句入手,阐释日语主观移动表达方式的定义和种类,然后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日语主观移动表达方式的认知过程,归纳主观移动表达方式句中各成分的语言特征和认知理据。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主观移动表达方式,对日语学习者掌握地道的日语有很大的帮助,为以后的空间和移动的研究提供素材,也为翻译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移动表达方式 主体化 比喻 图地反转 心理扫描
原文传递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来”字概数结构研究
19
作者 刘存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39,共7页
本研究以认知语法的心理扫描为理论视角。探讨现代汉语“来”字概数结构的语法语义基础及“来”的概数义源流。研究发现,扫描方向决定“来”的表义范围;扫描终点限制数词和量词的使用及“来”的位置选择;扫描源点、扫描方向、扫描路... 本研究以认知语法的心理扫描为理论视角。探讨现代汉语“来”字概数结构的语法语义基础及“来”的概数义源流。研究发现,扫描方向决定“来”的表义范围;扫描终点限制数词和量词的使用及“来”的位置选择;扫描源点、扫描方向、扫描路径、扫描终点等概念成分,为动词“来”的位移义向概数义引申提供认知理据。本文拓宽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也为分析汉语其它概数结构提供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法 心理扫描 “来”字概数结构 概念成分
原文传递
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分析
20
作者 史亚辉 《海外英语》 2014年第19期249-251,共3页
旨在分析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并探究其有界性程度。以往研究主要是关注该结构的结构描写、理论依据和语法功能,很少探究有界性方面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所收集的193例语料。根... 旨在分析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并探究其有界性程度。以往研究主要是关注该结构的结构描写、理论依据和语法功能,很少探究有界性方面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所收集的193例语料。根据V2的特点将这些语料分为四类,每一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分析都参照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扫描理论进行。分析显示,同时结合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可以对连动结构"V1着V2"进行有界性分析,该结构内部的四个子类中存在层级性;这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程度取决于所研究的词组属于哪个子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界性 连动结构“V1着V2” 心理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