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震作用下饱和粉细砂液化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30
1
作者 冯忠居 董芸秀 +3 位作者 何静斌 刘闯 张福强 李孝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6-192,共7页
针对强震区饱和粉细砂液化问题,依托海南铺前大桥实体工程,基于振动台模型试验,选用叠层剪切式模型箱,模拟自由场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反应,分析0.15g^0.80g地震动强度下不同深度饱和细粉砂孔压比的变化规律,探讨饱和粉细砂的液化判别方法... 针对强震区饱和粉细砂液化问题,依托海南铺前大桥实体工程,基于振动台模型试验,选用叠层剪切式模型箱,模拟自由场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反应,分析0.15g^0.80g地震动强度下不同深度饱和细粉砂孔压比的变化规律,探讨饱和粉细砂的液化判别方法.结果表明:饱和粉细砂超静孔隙水压力、孔压比的增长滞后于地震动应力,且粉细砂深度越深,滞后时间越长,上覆土层厚度对于饱和粉细砂的抗液化性能有重要影响;深度为5 cm、60 cm和110 cm的饱和粉细砂,当地震动强度分别≥0.15g、0.20g和0.25g时发生液化,此时孔压比稳定值均≥0.8,提出以0.8作为饱和粉细砂液化的临界孔压比;对比讨论现有常用方法的液化判定结果,提出一种以饱和粉细砂深度、地震动强度和孔压比为判据的饱和粉细砂液化判别新方法,可为铺前大桥基础的合理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粉细砂 强震区 液化 振动台试验 孔压比 判别方法
下载PDF
强震区桩-土-断层耦合作用下桩基动力响应 被引量:29
2
作者 何静斌 冯忠居 +6 位作者 董芸秀 胡海波 刘闯 郭穗柱 张聪 武敏 王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89-2400,共12页
为研究桩-土-断层耦合作用下桩基动力响应特性,利用振动台试验选取0.35g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时4种类型地震波,研究断层上下盘桩基加速度响应、桩顶相对位移、弯矩及桩基损伤情况。试验表明:断层上盘桩基各项参数明显大于断层下盘,呈现出上... 为研究桩-土-断层耦合作用下桩基动力响应特性,利用振动台试验选取0.35g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时4种类型地震波,研究断层上下盘桩基加速度响应、桩顶相对位移、弯矩及桩基损伤情况。试验表明:断层上盘桩基各项参数明显大于断层下盘,呈现出上盘效应;桩顶峰值加速度大于桩底峰值加速度,上部土层对输入地震波具有滤波作用;桩顶加速度响应相较于桩底具有滞后性;桩顶峰值加速度与桩顶加速度放大系数?在输入El-Centro波时最大;上、下盘?差值在输入Kobe波时最大;弯矩和桩顶相对位移峰值在输入Kobe波时最大;弯矩在土层分界面处较大,输入不同地震波时弯矩峰值均未超过桩身抗弯能力;提出了强震区近断层桩基可根据验算内容选取合理地震波进行验算的抗震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桩基础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强震区 近断层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特大型桥梁嵌岩桩基础动力响应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闯 冯忠居 +6 位作者 张福强 吴敬武 董芸秀 尹洪桦 袁枫斌 李孝雄 文军强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62,共10页
依托铺前大桥实体工程,基于人工质量模型和桩-土惯性相互作用机理,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选用叠层剪切式模型箱,模拟了自由场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反应,分析了0.15g^0.60g(g为重力加速度)地震动强度下大直径桥梁嵌岩桩基础加速度、相对位移... 依托铺前大桥实体工程,基于人工质量模型和桩-土惯性相互作用机理,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选用叠层剪切式模型箱,模拟了自由场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反应,分析了0.15g^0.60g(g为重力加速度)地震动强度下大直径桥梁嵌岩桩基础加速度、相对位移、弯矩等响应特性和损伤情况等。研究结果表明:桩基础加速度峰值从桩底至桩顶呈增大趋势,加速度放大系数随地震动强度的增大逐渐减小,输入地震波为0.55g时,桩顶加速度放大系数趋于稳定值1.34;桩顶加速度时程响应频率低于桩底加速度时程响应频率,上部覆盖层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和滤波效应明显;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桩顶相对位移峰值近似呈线性增大,在0.15g^0.60g地震动强度下,桩顶相对位移峰值变化范围为1.97~6.73mm;桩基础弯矩沿桩长呈"3"字形变化,上部软硬土层分界处和基岩面附近弯矩达到峰值,并随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地震动强度为0.50g时达190.9kN·m,超过桩身抗弯承载力;桩基础基频随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呈整体降低趋势,在0.50g地震动强度下,其基频较0.35g地震动强度下低50.1%,桩基础产生损伤;桩顶与承台连接处、上部覆盖软硬土层界面和基岩面附近桩身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裂缝,桥梁桩基础抗震设计时应着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强震区 嵌岩桩基础 动力特性 振动台模型试验
原文传递
强震区软弱破碎千枚岩隧道系统锚杆支护作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邹育麟 何川 +2 位作者 周艺 汪波 许金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00-2008,共9页
以在建的穿越5.12强震区发震断裂带的广甘高速公路杜家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选取20 m典型围岩区段为试验段,对有、无系统锚杆时的洞周位移、锚杆轴力、钢拱架内力、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及其二衬内力进行实测对比分析,探讨锚杆支护作用效... 以在建的穿越5.12强震区发震断裂带的广甘高速公路杜家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选取20 m典型围岩区段为试验段,对有、无系统锚杆时的洞周位移、锚杆轴力、钢拱架内力、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及其二衬内力进行实测对比分析,探讨锚杆支护作用效果不明显的成因,提出了在强震区软弱破碎千枚岩隧道围岩中采用"钢喷"初期支护的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设置锚杆的断面,其锚杆轴力值较小,最终洞周变形值及围岩与初支的接触压力值相对偏大,钢拱架和二衬的安全储备相对不足;锚杆的施工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对深部围岩的扰动,而且还延误了喷射混凝土和钢支撑支护对暴露围岩及时封闭的最佳时机;震后深部围岩的震裂损伤和震裂岩体地下水的渗透性增强,致使围岩松弛区域超过了锚杆设置范围,且锚杆与围岩间的黏结力被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软弱破碎围岩 现场试验 系统锚杆 强震区 支护作用效果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侧基底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段永红 张先康 杨卓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8-384,共7页
利用在阿图什-伽师地区完成的两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资料, 用有限差分方法和时间项方法得到了两条剖面的基底速度结构和基底界面形态.不同地质单元基底深度差异较大.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接触带上基底结构有明显变化,可以看作是边界... 利用在阿图什-伽师地区完成的两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资料, 用有限差分方法和时间项方法得到了两条剖面的基底速度结构和基底界面形态.不同地质单元基底深度差异较大.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接触带上基底结构有明显变化,可以看作是边界断裂存在的标志.最后讨论了阿图什强震区和伽师强震群区基底的特点及与地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构造 有限差分 层析成像 时间项 强震区 地震 地质构造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崔建文 刘琼仙 +8 位作者 段建新 杨黎薇 高东 李世成 徐硕 林国良 张潜 包一峰 段洪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48,共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在震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81个台站获取了这次地震的主震强震动记录。特别是位于极震区鲁甸龙头山镇财政所强震动台,完整记录到这次地震的地震动时程,其东西向PGA达948.5 cm/s2...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在震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81个台站获取了这次地震的主震强震动记录。特别是位于极震区鲁甸龙头山镇财政所强震动台,完整记录到这次地震的地震动时程,其东西向PGA达948.5 cm/s2,该台站周边多栋多层建筑物底层完全倒塌和损毁,与记录所反映的强烈震动相吻合。初步分析强震动观测记录,讨论了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破裂方向和强震动衰减速率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鲁甸6.5级地震 强震动记录 PGA 极震区
下载PDF
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顾文韬 裴向军 +2 位作者 裴钻 张雄 李天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7-114,共8页
汶川地震后,极震区产生了大量的崩滑堆积体、震裂岩体及震动松弛覆盖层,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物源的产生及汇集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缺乏震后特殊条件下动储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调查统计"5·12"极震区安县高川乡多条泥石... 汶川地震后,极震区产生了大量的崩滑堆积体、震裂岩体及震动松弛覆盖层,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物源的产生及汇集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缺乏震后特殊条件下动储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调查统计"5·12"极震区安县高川乡多条泥石沟物源的基础上,总结了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启动方式。分析得出,震后泥石流物源量与沟域面积、高程放大效应、断层运动方式、地质岩性条件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沟域面积、沟顶高程及沟道与发震断裂的距离为主控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高程指数放大经验模型";通过多元统计拟合法首次得出了震后泥石流动储量与流域面积、高差的计算关系,并通过地震距离修正得出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的动储量计算公式,为震后泥石流动储量估算及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震区 泥石流 物源 放大效应 动储量
下载PDF
论宏观震中及其快速估定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鄢家全 李金臣 +2 位作者 俞言祥 潘华 郝玉芹 《震灾防御技术》 2010年第4期409-417,共9页
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不仅是概念上的差别,在实际观测结果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宏观震中还可代表震源区和地震波能量辐射的中心。宏观震中在抗震救灾、震害预测、地震地质和工程地震研究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灾害性地震... 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不仅是概念上的差别,在实际观测结果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宏观震中还可代表震源区和地震波能量辐射的中心。宏观震中在抗震救灾、震害预测、地震地质和工程地震研究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灾害性地震发生后,可由余震分布来快速估定重灾区范围和宏观震中,将有助于提高抗震救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震中 极震区 微观震中 初始破裂
下载PDF
强震区跨断层隧道纤维混凝土衬砌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孟令瀚 安栋 荆鸿飞 《高速铁路技术》 2018年第4期14-19,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高烈度地震区穿断层隧道的震时安全稳定性,文章依托中义隧道万隆断层段,利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对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素混凝土二衬、钢纤维混凝土(SFRC)二衬及钢-玄武岩混杂纤维混凝土(SBHF... 为进一步提高高烈度地震区穿断层隧道的震时安全稳定性,文章依托中义隧道万隆断层段,利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对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素混凝土二衬、钢纤维混凝土(SFRC)二衬及钢-玄武岩混杂纤维混凝土(SBHFRC)二衬的结构位移及内力。研究结果表明:(1)SFRC二衬竖向及横向位移分别减小了1.67%、0.68%,SBHFRC二衬竖向及横向位移分别减小了0.97%、0.39%;(2)SFRC二衬与SBHFRC二衬边墙收敛分别减小6.54%、5.14%;(3)SFRC二衬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减小了5.24%、2.86%,SBHFRC二衬最大及最小主应力分别减小了4.73%、1.02%;(4)SFRC二衬与SBHFRC二衬最小剪切应力分别减小2.93%、1.05%;(5)SFRC二衬结构最小安全系数提高达32.99%以上,SBHFRC二衬结构最小安全系数提高达36.08%以上;(6)SBHFRC二衬抗震性能优于SFRC二衬。研究成果可为强震区穿断层隧道抗震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区 跨断层隧道 纤维混凝土 抗震性能
下载PDF
汶川极震区锄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启动机理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安润 邓辉 +1 位作者 余天彬 文静 《四川地质学报》 2019年第2期285-288,共4页
汶川地震过后大量的老泥石流被激活,随着潜伏期的过去,雨季来临,松散物源开始重新活跃。通过对锄头沟泥石流的实地调查及现场测量发现,该沟流域面积较大,支沟发育,支沟及主沟后缘比降大,主沟中下段宽缓,泥石流物源主要为崩塌物源,分布... 汶川地震过后大量的老泥石流被激活,随着潜伏期的过去,雨季来临,松散物源开始重新活跃。通过对锄头沟泥石流的实地调查及现场测量发现,该沟流域面积较大,支沟发育,支沟及主沟后缘比降大,主沟中下段宽缓,泥石流物源主要为崩塌物源,分布于流域中上部和支沟内,泥石流由中上部和支沟启动,汇聚于主沟内,并沿沟道下段堆积,并通过室内试验等手段,还原了泥石流发生时的激发雨量及物源分布特征。震后极震区泥石流的具有物源类型丰富、易发程度高、激发雨量偏小和支沟群发等特点,该沟泥石流还出现了堵溃型泥石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极震区 成因机制 发育特征
下载PDF
强震区高进水塔抗震动力分析及体型优化设计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震 徐远杰 +2 位作者 楚锡华 唐碧华 李旭东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1,226,共5页
以我国西南强地震高发区域正规划、设计或开工建设一批高坝大库型水电工程项目为背景,依托长河坝工程的发电引水进口塔,研究了强地震激励作用下高进水塔的力学行为和结构性能.通过三维有限元建模并由反应谱计算结果,分析进水塔结构在地... 以我国西南强地震高发区域正规划、设计或开工建设一批高坝大库型水电工程项目为背景,依托长河坝工程的发电引水进口塔,研究了强地震激励作用下高进水塔的力学行为和结构性能.通过三维有限元建模并由反应谱计算结果,分析进水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危险部位,通过对结构体型不断优化,得到对抗震设计和降低投资成本均有利的最优体型.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选择合理高效的塔体体型、建立相应的结构安全评价准则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进水塔 抗震设计 强震区 反应谱 体型优化
原文传递
极震区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雄 裴向军 +2 位作者 裴钻 谭超 李天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7-233,共7页
极震区形成了大量高位能型滑坡和震裂山体,震裂山体在重力和后期降雨联合作用下,震裂面延伸、扩展和贯穿,从而形成贯通性破坏面,破坏结构,这使震裂潜在型物源转变为新崩滑体物源。极震区物源与非地震区物源迥异的物理性质,使泥石流启动... 极震区形成了大量高位能型滑坡和震裂山体,震裂山体在重力和后期降雨联合作用下,震裂面延伸、扩展和贯穿,从而形成贯通性破坏面,破坏结构,这使震裂潜在型物源转变为新崩滑体物源。极震区物源与非地震区物源迥异的物理性质,使泥石流启动的临界条件降低,导致泥石流流量在物源形成、汇流和运动过程都具有放大效应,现有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方法在极震区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综合考虑了地震放大效应、沟道纵坡降、沟道宽度、水动力条件和泥石流物理性质等因素对泥石流流量的影响,建立了泥石流流量-冲刷模型。对比实例验算结果和实测流量,吻合较好,说明本文计算公式对于极震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所得成果可用以估算汶川地震中极震区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防治措施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震区 泥石流 物源 放大因子 流量计算
下载PDF
线源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铂 董翔 +2 位作者 陈亚红 何琳 于澄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3期14-19,共6页
传统的烈度衰减关系一般是由历史地震等震线资料拟合得到,但基于历史震例进行统计回归所得到的椭圆衰减模型往往不能够反映大地震时的地震衰减特点。尝试提出一种基于点源模型改进的线源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引入地表破裂尺度对原有烈度... 传统的烈度衰减关系一般是由历史地震等震线资料拟合得到,但基于历史震例进行统计回归所得到的椭圆衰减模型往往不能够反映大地震时的地震衰减特点。尝试提出一种基于点源模型改进的线源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引入地表破裂尺度对原有烈度衰减模型进行长轴上的修正,以期达到生成结果与强震实际烈度相拟合的目的,并可实现极震区震害的快速评估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衰减模型 影响场 线源模型 极震区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PSO-ELM_Adaboost算法耦合模型在极震区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桥 巨能攀 +1 位作者 黄健 王昌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961-5970,共10页
针对极震区泥石流物源动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特征不易计算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的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与AdaBoost算法耦合(PSO-ELM_AdaBoost)的计算模型。以汶川地震极震... 针对极震区泥石流物源动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特征不易计算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的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与AdaBoost算法耦合(PSO-ELM_AdaBoost)的计算模型。以汶川地震极震区区内的60条泥石流样本,从泥石流物源形成与启动方式入手,考虑沟域面积、相对高差、主沟长度、距发震断裂带距离、沟床平均纵比降和物源静储量六种泥石流物源动储量影响因子。运用Person相关性系数、灰色关联度和最大互信息系数对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验证选取因子合理性;基于PCA对样本数据进行降维,避免信息冗余;使用PSO-ELM_AdaBoost耦合模型对处理后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并将结果与BP、SVM、ELM和PSO-ELM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为验证模型适宜性,从每个子研究区中抽取一条泥石流沟和其他极震区的三条泥石流沟应用PSO-ELM_AdaBoost模型进行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精度优于传统计算模型和其他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是一种可靠的极震区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能够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震区 泥石流 物源动储量 敏感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PSO-ELM_Adaboost耦合模型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滑坡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乔建平 王萌 吴彩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地震滑坡是在地震瞬间诱发的滑坡灾害。本文讨论了汶川地震灾区滑坡风险区划与常规滑坡风险区划的区别,认为地震滑坡风险区划应该在危险度区划中增加与地震相关的指标因子,如滑坡震中距和滑坡断层距。从而反映地震动能量对地震滑坡发育... 地震滑坡是在地震瞬间诱发的滑坡灾害。本文讨论了汶川地震灾区滑坡风险区划与常规滑坡风险区划的区别,认为地震滑坡风险区划应该在危险度区划中增加与地震相关的指标因子,如滑坡震中距和滑坡断层距。从而反映地震动能量对地震滑坡发育的贡献作用。而易损度区划中是难以体现地震因素作用的,这里采用滑坡密度、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建筑物密度、耕地密度这5个指标进行易损度评价。最后采用权重叠加法进行了汶川地震极震区10个县市(面积26175.77km2)的滑坡风险区划,其中高、较高风险区分别占全区面积的9.03%和14.61%。说明震后灾区依然存在一定的滑坡风险。汶川地震极震区中,北川、青川、都江堰、彭州4地应该成为滑坡风险防御的主要地区。对滑坡风险区划结果进行了实地抽样检验,证明区划结果基本符合汶川极震灾区的情况。由此可见,本文介绍的地震滑坡风险区划方法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极震区 滑坡 风险
下载PDF
强震区隧道软岩洞口段刚柔并济抗减震措施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崔光耀 王李斌 +1 位作者 王明年 朱长安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6,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强震区隧道软岩洞口段的抗震安全性,以白云顶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型振动台,对隧道软岩洞口段采用结构加强并施设减震层的刚柔并济抗减震措施进行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仅采取结构加强措施,隧道洞口段全段结构安全... 为进一步提高强震区隧道软岩洞口段的抗震安全性,以白云顶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型振动台,对隧道软岩洞口段采用结构加强并施设减震层的刚柔并济抗减震措施进行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仅采取结构加强措施,隧道洞口段全段结构安全系数最小值增长百分比在30%-60%之间;仅施设减震层,隧道洞口段全段结构安全系数最小值增长百分比在55%-70%之间,减震层在减小地震震动和强制位移向二衬传递方面作用明显,减震效果显著;采取结构加强并施设减震层,隧道洞口段全段结构安全系数最小值增长百分比在105%-160%之间,刚柔并济抗减震措施抗震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刚柔并济抗减震措施 模型试验 强震区 洞口段
下载PDF
基于遥感解译的典型强震区泥石流物源发育及演化--以四川都汶高速沿线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涛 崔圣华 +3 位作者 许向宁 张雄 向国萍 艾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3-1254,共12页
四川都汶高速位于2008年汶川地震强震区内,震后泥石流灾害异常活跃,对人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人居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查清山体斜坡物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汶川震区泥石流物源成因,选择区内震前DEM、震后Landsat TM多波段融合数据及... 四川都汶高速位于2008年汶川地震强震区内,震后泥石流灾害异常活跃,对人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人居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查清山体斜坡物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汶川震区泥石流物源成因,选择区内震前DEM、震后Landsat TM多波段融合数据及典型泥石流沟2期全色波段遥感数据,进行泥石流物源发育特征及演化分析。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强震区物源发育受地形坡向、坡度、高程及水系的共同控制。在坡向上具有背坡面放大效应和逆冲(错动)方向放大效应,高程和坡度选择与山体斜坡发育的动力过程相关;②地震能量释放是物源发育基础,建立了强震区物源发育密度与地震烈度的指数关系模型,并认为研究区断层的存在可能促进了泥石流物源的进一步发育;③物源演化具有面积缩小、大型物源解体为多个小型物源、小型物源汇聚而致规模增大、物源迁移、出现新物源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遥感解译 强震区 演化
下载PDF
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梁庆国 韩文峰 李雪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7-40,共4页
汶川地震时极震区产生了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其中强烈地震动造成的岩体动力破坏是造成灾害的根本原因。从极震区含义、地震动特征、岩体地震动力破坏概念、地震松动岩体和方法论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问题。极震区是... 汶川地震时极震区产生了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其中强烈地震动造成的岩体动力破坏是造成灾害的根本原因。从极震区含义、地震动特征、岩体地震动力破坏概念、地震松动岩体和方法论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问题。极震区是未来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区内的地震属于直下型。极震区地震动具有不同于非极震区的地震动特征,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的复合性特点就是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对极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概念的理解应考虑地震动的特点。地震松动岩体是极震区地震动造成的一种特殊破坏类型,是形成震害次生灾害的重要原因。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等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研究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这一命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预测和评价极震区因岩体动力破坏造成的工程震害和地质灾害,减轻和预防未来地震时的灾害损失,是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极震区 岩体动力破坏
下载PDF
2011年3月10日盈江5.8级地震Ⅷ度区烈度评定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光全 非明伦 +2 位作者 谢英情 卢永坤 施伟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3,共7页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盈江县城—盈江农场一带,与微观震中基本一致。调查发现,极灾区有房倒屋塌、地表开裂、喷砂冒水、工业构筑物破坏等现象。通过对这些震害现象的调查,根据《...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盈江县城—盈江农场一带,与微观震中基本一致。调查发现,极灾区有房倒屋塌、地表开裂、喷砂冒水、工业构筑物破坏等现象。通过对这些震害现象的调查,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08)的相关判别指标,将本次地震最高烈度评定为Ⅷ度,依据充分,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震区 烈度 Ⅷ度区 评定 盈江地震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灾区滑坡风险评估方法 被引量:6
20
作者 乔建平 王萌 吴彩燕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1期55-59,共5页
采用滑坡风险评估三要素的方法,即:风险区划(R_3)、风险概率(R_P)、风险损失(R_h),对汶川大地震极震区10个县市26 000 km^2面积区的震后滑坡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区内高风险区仅占9.03%面积,但承担42%的滑坡发生概率和滑坡损失风... 采用滑坡风险评估三要素的方法,即:风险区划(R_3)、风险概率(R_P)、风险损失(R_h),对汶川大地震极震区10个县市26 000 km^2面积区的震后滑坡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区内高风险区仅占9.03%面积,但承担42%的滑坡发生概率和滑坡损失风险贡献;较高风险区占14.61%面积,承担25%的风险贡献;中风险区占22.28.%面积,承担19%的风险贡献;低风险区占37.93%面积,承担11%的风险贡献;无风险区占16.15%面积,承担3%的风险贡献。震后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避险措施,滑坡风险明显降低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极震区 滑坡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