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沥青加铺层温度应力研究(Ⅰ):力学模型 被引量:8
1
作者 谈至明 周玉民 姜艺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6,共6页
研究比较了3维有限元模型、平面有限元模型和弹性地基上双层叠合梁模型在分析旧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温度应力的适用性,指出加铺层路面结构变形视二垂直方向变形之叠加是可行的.由于旧混凝土路面接缝造成的结构间断,加铺层层底应力集... 研究比较了3维有限元模型、平面有限元模型和弹性地基上双层叠合梁模型在分析旧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温度应力的适用性,指出加铺层路面结构变形视二垂直方向变形之叠加是可行的.由于旧混凝土路面接缝造成的结构间断,加铺层层底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收敛较其截面内力(弯矩和轴向力)困难,加铺层受力状况宜用其截面内力表征.调整双层梁的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拉压变形效应系数,弹性地基上双层叠合梁模型的加铺层截面内力计算结果与2维平面模型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加铺层 温度应力 力学模型 有限元 双层叠合梁
下载PDF
神经毒性体外评价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屈哲 吕建军 +8 位作者 林志 霍桂桃 杨艳伟 张頔 张硕 李珊珊 王雪 汪巨峰 李波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702-1706,共5页
神经毒性体外评价系统是以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实验方法为基础,利用生物化学、分子学、电生理学、形态学检验以及各种组学技术对毒物暴露致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损伤进行研究的评价体系。应用领域包括高通量筛选神经毒性化学药物和神经... 神经毒性体外评价系统是以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实验方法为基础,利用生物化学、分子学、电生理学、形态学检验以及各种组学技术对毒物暴露致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损伤进行研究的评价体系。应用领域包括高通量筛选神经毒性化学药物和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体外评价系统与标准化的体内神经毒性实验相比,其优势在于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强,是更加有效和经济的替代方法,能够补充或增加体内实验数据。虽然体外评价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但也不能完全替代更加复杂和完整的神经系统。如何将体外实验数据与体内实验数据相关联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领域。体外评价系统的研究不断发展,如细化检测终点、构建特定的组织培养模型以及拓展简化系统实现跨学科间的创新等。神经毒性体外评价系统不仅仅是风险性评价的主要方法,还是研究多类型神经毒物作用机制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性 体外评价系统 筛选模型 作用机制模型
原文传递
刚性路面接缝间隔的力学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恒祥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60-64,共5页
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无销钉和有销钉接缝的临界接缝间隔 ,用所推出的力学模型计算出的接缝间隔与 Michigan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研究表明 ,混凝土路面板与基础的摩擦对于确定无销钉接缝的间隔没有什么影响 ,但对于确定有销钉... 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无销钉和有销钉接缝的临界接缝间隔 ,用所推出的力学模型计算出的接缝间隔与 Michigan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研究表明 ,混凝土路面板与基础的摩擦对于确定无销钉接缝的间隔没有什么影响 ,但对于确定有销钉接缝间隔有一定的重要性 .销钉的结合力对于确定有销钉接缝间隔作用不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路面 临界接缝间隔 力学模型 混凝土路面 无销钉接缝 有销钉接缝
下载PDF
幼苗磷营养吸收机理模型的验证与改进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姚其华 刘武定 +3 位作者 陈明亮 杨利 赵书军 谢振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42-551,共10页
通过不同土壤条件下幼苗磷吸收实测值与机理模型预测值的比较 ,检验了几种养分吸收机理模型对玉米与大豆幼苗磷吸收的预测能力 ,同时探讨了解析解模型与数值解模型的主要模拟误差来源及其改进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 3种机理模型均能... 通过不同土壤条件下幼苗磷吸收实测值与机理模型预测值的比较 ,检验了几种养分吸收机理模型对玉米与大豆幼苗磷吸收的预测能力 ,同时探讨了解析解模型与数值解模型的主要模拟误差来源及其改进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 3种机理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玉米与大豆幼苗的磷吸收变化情况 ;3种机理模型中 ,以建立于解析解基础上的SC模型的预测能力最低 ,而以考虑了根毛作用的C2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 ;影响机理模型预测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土壤供磷水平 ,土壤供磷水平低时机理模型的预测能力明显降低 ;土壤养分缓冲容量b2 参数的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数值解机理模型计入根介入的根际磷活化与吸收 ,从而提高数值解机理模型在土壤低供磷水平时的磷吸收预测能力 ;解析解模型的误差校正方程可明显提高其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理模型 玉米 大豆 幼苗 磷吸收
下载PDF
Bridge Plug Drillouts Cleaning Practices—An Overview
5
作者 Haithem Trabelsi Abdennour Seibi +2 位作者 Ning Liu Fathi Boukadi Racha Trabelsi 《Natural Resources》 2021年第2期19-33,共15页
Horizontal fracture-simulated completions remain the most reliable method of producing hydrocarbons from shale formations. The vast majority of unconventional wells are completed using the “Plug and Perf” method. Th... Horizontal fracture-simulated completions remain the most reliable method of producing hydrocarbons from shale formations. The vast majority of unconventional wells are completed using the “Plug and Perf” method. This method involves using either a coiled tubing (CT) with a positive displacement motor or a jointed pipe to mill out composite plugs after fracturing operations are completed. An estimated average of 120,000 composite plugs is installed in the US alone each year. Bridge plug drillouts from milling operations tend to accumulate in horizontal wells and can cause stuck pipe incidents and loss of well control. Efficient removal of composite plugs’ debris is crucial in achieving operational efficacies and full production potential.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various bridge plug drillouts cleaning practices adopted in horizontal wells. It discusses several case histories, showcasing how operators solved cleanout challenges. Developed mechanistic model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le cleaning are also reviewed. As more unconventional wells are being set at more extensive depths, an economical and optimized coiled tubing process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delivering a more conclusive set of recommendations to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improve current composite plug coiled tubing cleaning-milling practices, increas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reduce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Horizontal Well Bridge Plug Drillout Hole Cleaning Field Cases mechanistic models Research Gap
下载PDF
养分(磷)吸收机理模型的应用研究──Ⅱ.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6
作者 姚其华 刘武定 +3 位作者 陈明亮 赵书军 杨利 谢振翅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8年第4期272-276,共5页
采用Claassen的养分吸收机理模型探讨了玉米与大豆幼苗磷吸收过程中的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在一般土壤与施肥条件下,玉米与大豆幼苗吸收磷的高度敏感性参数或重要限制因素为根系伸长速率与根半径;在相同土壤供磷条件下,供试大豆幼... 采用Claassen的养分吸收机理模型探讨了玉米与大豆幼苗磷吸收过程中的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在一般土壤与施肥条件下,玉米与大豆幼苗吸收磷的高度敏感性参数或重要限制因素为根系伸长速率与根半径;在相同土壤供磷条件下,供试大豆幼苗根系的磷摄取能力远低于玉米幼苗根系的磷摄取能力,其原因归结于两者在根系最大养分流Imax与根系伸长速率K两个敏感性参数上的差异;玉米与大豆幼苗磷吸收过程中三种根毛参数的敏感性均较低,这主要与土壤供磷水平较高有关;土壤含水量在玉米幼苗磷吸收过程中表现了极高的敏感性,当土壤含水量降低时,土壤养分供应参数对玉米幼苗磷吸收的敏感性与限制作用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吸收模型 参数敏感性 玉米 大豆 磷吸收
下载PDF
植物根系吸收磷的机理模型验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姚其华 刘武定 +1 位作者 陈明亮 谢振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63-272,共10页
本文通过不同土壤条件下幼稚苗磷吸收实测值与机理模型预测值的比较,检验了几种养分吸收机理模型对玉米与大豆幼苗磷吸收的预测能力,同时探讨了影响几种养分吸收机理模型预测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四种机理模型均能较好... 本文通过不同土壤条件下幼稚苗磷吸收实测值与机理模型预测值的比较,检验了几种养分吸收机理模型对玉米与大豆幼苗磷吸收的预测能力,同时探讨了影响几种养分吸收机理模型预测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四种机理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玉米与大豆幼苗的磷吸收变化情况;四种机理模型中,以建立于解析解基础上的 S C 模型的预测能力最低,两种数值解模型的预测能力相当,而以考虑了根毛作用的 C2 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影响机理模型预测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土壤供磷与含水量水平、土壤供 N 形态、土壤性质及土壤供 Ca 水平或p H 值。土壤养分与水分胁迫、土壤质地粘重、土壤施 N H+4  N 及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等条件均会使数值解机理模型的磷吸收预测能力降低,其原因可归结于这几种土壤条件均能诱导或加强幼苗根系吸收磷的某种主动适应机制,而这种机制并未考虑在养分吸收机理模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理模型验证 幼苗磷吸收 玉米与大豆
下载PDF
养分(磷)吸收机理模型的应用研究Ⅰ.预测幼苗施磷的最佳混土比例
8
作者 姚其华 刘武定 +3 位作者 陈明亮 杨利 赵书军 谢振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45,共5页
采用Claasen的养分吸收机理模型探讨了一定条件下玉米与大豆吸收磷的最佳施磷混土比例。研究结果表明:供试A土壤(壤质棕红壤)上大豆幼苗的施磷水平为15、30与60μg/g时的最佳施磷混土比例分别为25%、75%和1... 采用Claasen的养分吸收机理模型探讨了一定条件下玉米与大豆吸收磷的最佳施磷混土比例。研究结果表明:供试A土壤(壤质棕红壤)上大豆幼苗的施磷水平为15、30与60μg/g时的最佳施磷混土比例分别为25%、75%和100%;同样供试A土壤上,玉米幼苗在上述3个施磷水平下的最佳施磷混土比例依次为25%、50%及75%,而在较粘重的B土壤(粘质棕红壤)上,其值相应为6.2%、12.5%、和25.0%。因此,玉米与大豆幼苗的最佳施磷混土比例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而且当土壤的吸附固磷能力较强时,幼苗的最佳施磷混土比例则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吸收模型 玉米 大豆 幼苗施磷 最佳混土比
下载PDF
小麦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机理模型的研究I.建模的基本设想与模型的描述 被引量:105
9
作者 严美春 曹卫星 +1 位作者 罗卫红 江海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55-359,共5页
将小麦发育的温度效应曲线化 ,以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 ,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 (PhysiologicalDe velopmentTime ,简称PDT)为尺度 ,提出系统地预测小麦顶端发育阶段和物候生育期的模拟模型 .预测的顶端发育阶段包括单棱期、二棱期、... 将小麦发育的温度效应曲线化 ,以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 ,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 (PhysiologicalDe velopmentTime ,简称PDT)为尺度 ,提出系统地预测小麦顶端发育阶段和物候生育期的模拟模型 .预测的顶端发育阶段包括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期、四分体期、抽穗期 .物候发育阶段包括种子萌发、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模型中用来描述特定品种发育遗传差异的参数有温度敏感性、生理春化时间、光周期敏感性和基本早熟性 ,分别体现了不同品种小麦在热效应、春化作用、光周期反应以及最早开花时间这四方面的遗传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育期 生理发育时间 阶段发育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立铣空间力学模型分析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武凯 何宁 +2 位作者 姜澄宇 李亮 何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3-556,共4页
航空产品中大量使用薄壁结构零件 ,但薄壁零件在加工中由于受力变形易产生让刀现象 ,造成零件尺寸精度难以保证。为研究其变形机理 ,建立准确的切削力学模型十分关键。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建立了螺旋立铣刀切削的力学模型 ,并对铣... 航空产品中大量使用薄壁结构零件 ,但薄壁零件在加工中由于受力变形易产生让刀现象 ,造成零件尺寸精度难以保证。为研究其变形机理 ,建立准确的切削力学模型十分关键。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建立了螺旋立铣刀切削的力学模型 ,并对铣削力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为进一步研究薄壁零件加工变形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铣 力学模型 切削力 空间分布 航空制造工艺
下载PDF
基于光响应机理模型的不同植物光合特性 被引量:34
11
作者 叶子飘 胡文海 +1 位作者 闫小红 段世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44-2552,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的光合特性,用LI-6400-40B荧光仪同时测量了葎草(Humulus scandens)、白泡桐(Paulownia fortunei)、龙葵(Solanum nigrum)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作用对光的响应曲线。利用植物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和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机...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的光合特性,用LI-6400-40B荧光仪同时测量了葎草(Humulus scandens)、白泡桐(Paulownia fortunei)、龙葵(Solanum nigrum)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作用对光的响应曲线。利用植物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和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研究了这3种植物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葎草的叶绿素含量最低,但其捕光色素分子的本征光能吸收截面最大;白泡桐的叶绿素含量是龙葵的1.2倍,但这两种植物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没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龙葵的捕光色素分子的本征光能吸收截面要比白泡桐大,而它处于激发态的最小平均寿命要比白泡桐短,且龙葵的电子利用效率要比白泡桐大。此外,捕光色素分子的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和处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分子对光响应曲线的差异也有可能影响它们的光合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光合特性 机理模型 光合电子利用效率 有效光能吸收截面
原文传递
油菜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机理模型的研究 Ⅰ.模型的描述 被引量:24
12
作者 刘铁梅 胡立勇 +3 位作者 赵祖红 曹凑贵 曹卫星 严美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1,共5页
将油菜发育的温度效应曲线化,以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系统地预测油菜的物候发育,包括出苗期、现蕾期、始花期、终花期、成熟期。模型中用来描述特定品种发育遗传差异的参数有温度敏感性、生理春化时间、... 将油菜发育的温度效应曲线化,以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系统地预测油菜的物候发育,包括出苗期、现蕾期、始花期、终花期、成熟期。模型中用来描述特定品种发育遗传差异的参数有温度敏感性、生理春化时间、光周期敏感性、基本营养生长期因子和基本灌浆期因子,前三者分别体现了不同油菜品种在热效应、春化作用、光周期反应方面的遗传特性,后两者分别体现了不同油菜品种的基本的营养生长期和灌浆期长短的遗传特性,5个遗传参数共同决定了不同品种到达各发育阶段的生理发育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发育 生育期 机理 模拟模型 遗传参数 品种
下载PDF
APDL在立铣受力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武凯 何宁 +3 位作者 姜澄宇 张平 龚会民 陈雪梅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85-887,共3页
对立铣受力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应用有限元 APDL 技术 ,通过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立铣的受力和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 。
关键词 APDL 立铣 受力模型 切削力 变形 有限元
下载PDF
油菜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机理模型的研究 Ⅱ.模型的检验和评价 被引量:20
14
作者 胡立勇 刘铁梅 +3 位作者 郑小林 曹凑贵 曹卫星 严美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5,共5页
利用国内3组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对第Ⅰ报中所描述的油菜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大多数生育阶段的模拟误差为3d左右,平均差平方和的根值(rootmeansquareerror,RMSE)也... 利用国内3组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对第Ⅰ报中所描述的油菜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大多数生育阶段的模拟误差为3d左右,平均差平方和的根值(rootmeansquareerror,RMSE)也为3d左右,尤其对初花期、终花期、成熟期的模拟精度高、误差小。模型表现出较强的机理性以及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物候发育 机理模型
下载PDF
不等尺寸双层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谈至明 周玉民 +1 位作者 刘少文 申俊敏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2-137,162,共7页
将刚性或半刚性基层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简化处理为弹性地基上不等平面尺寸双层结构模型,面层、基层层间接触采用二元弹簧来模拟水平向从光滑到连续,竖向从连续到分离的情形。进而,通过一些算例,讨论了有限元解的收敛性和单元划分,实体与... 将刚性或半刚性基层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简化处理为弹性地基上不等平面尺寸双层结构模型,面层、基层层间接触采用二元弹簧来模拟水平向从光滑到连续,竖向从连续到分离的情形。进而,通过一些算例,讨论了有限元解的收敛性和单元划分,实体与薄板两种单元的适用性,基层超宽效应和邻板影响,以及半无限弹性体和Winkler两种地基类型的差异。结果表明:实体单元较薄板单元更适用于混凝土路面结构应力分析;基层超宽可降低面层应力0%―22%,但增大了基层自身应力;接缝设传力杆、拉杆可有效降低板底脱空程度;采用不等平面尺寸双层结构模型,由弯沉反算的地基模量k在不同荷位均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混凝土路面 力学模型 基层超宽 层间接触状况 传荷能力
原文传递
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的混合建模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进东 潘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92-2096,共5页
由于微生物发酵过程机理的复杂性和高度非线性,建立发酵过程的精确模型具有一定难度。传统的动力学模型预测虽然会与实际输出有一定偏差,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过程机理;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属于'黑箱'方法,建模过程中没有用到任... 由于微生物发酵过程机理的复杂性和高度非线性,建立发酵过程的精确模型具有一定难度。传统的动力学模型预测虽然会与实际输出有一定偏差,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过程机理;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属于'黑箱'方法,建模过程中没有用到任何先验知识,有一定的预测效果;因此单一的建模方法往往会不具备其他建模方法的优势。本文以传统的发酵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结合RBF神经网络进行混合建模的'灰箱'建模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建模思路,可以取得较满意的软测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发酵 机理模型 神经网络 混合建模
下载PDF
Mechanistic identification of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in bull-nose milling process 被引量:6
17
作者 Gao Ge Wu Baohai +1 位作者 Zhang Dinghua Luo Mi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823-830,共8页
An improved method to determine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for bull-nose cutter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emi-mechanistic cutting force model. Due to variations of cutting speed along the tool axis in bull-nose milli... An improved method to determine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for bull-nose cutter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emi-mechanistic cutting force model. Due to variations of cutting speed along the tool axis in bull-nose milling, they affect coefficients significantly and may bring remarkable discrepancies in the prediction of cutting forces. Firstly, the bull-nose cutter is regarded as a finite number of axial discs piled up along the tool axis, and the rigid cutting force model is exerted. Then through discretization along cutting edges, the cutting force related to each element is recalculated, which equals to differential force value between the current and previous elements. In addition, coefficient identification adopts the cubic polynomial fitting method with the slice elevation as its horizontal axis. By calculating relations of cutting speed and cutting depth, the influences of speed variations on cutting force can be derived. Thereby, several tests are conducted to calibrate the coefficients using the improved method, which are applied to later force predictions. Eventually, experimental evaluations are discuss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the results are more accurate and show satisfactory consistency with the simulations. For further applications, the method is instructive to predict the cutting forces in bull-nose milling with lead or tilt angles and can be extended to the selection of cutting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l-nose cutter Calibration Cutting force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 mechanistic model
原文传递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多物理场建模及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睿 杨富旺 +3 位作者 霍喆 谢任友 赵冬冬 高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99-2709,I0015,共12页
受限于外部运行工况及内部多物理场参数的耦合作用机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精确机理建模成为其研发和应用的瓶颈。该文通过探究燃料电池内部“电-热-流”多场耦合关系,构建准一维电堆动态模型,并基于单参数敏感性和多参数敏感性分析,... 受限于外部运行工况及内部多物理场参数的耦合作用机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精确机理建模成为其研发和应用的瓶颈。该文通过探究燃料电池内部“电-热-流”多场耦合关系,构建准一维电堆动态模型,并基于单参数敏感性和多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到不同模型参数的敏感度指标,完成了建模中部分关键参数的权重分析。为验证模型精度及耦合参数变动对输出特性的影响,在搭建Ballard NEXA 1.2 kW燃料电池测试平台的基础上开展变载及参数变动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能够较为精确的模拟电堆特性,且对称因子、活化面积和压力系数的变动对电堆输出的影响较大。结果可为燃料电池电堆的测试及改型提供理论基础,并揭示电堆故障及老化过程中主要参数的衰退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机理模型 多物理场 参数敏感性
下载PDF
考虑变质量流水平井筒稠油携砂能力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雷登生 杜志敏 +3 位作者 单高军 李涧松 朱炬辉 陈建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与浆体管输不同,水平井筒从趾部到根部随着地层流体的流入,井筒内流体流量逐渐增大,井筒内各个部位的流态随着井筒内流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液固两相稳态流流态理论,流态依次从非均质悬浮流加固定床或流动床组合到单个非均质悬浮流。流... 与浆体管输不同,水平井筒从趾部到根部随着地层流体的流入,井筒内流体流量逐渐增大,井筒内各个部位的流态随着井筒内流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液固两相稳态流流态理论,流态依次从非均质悬浮流加固定床或流动床组合到单个非均质悬浮流。流态的变化引起了井筒内压力梯度、固定床层或流动床层高度等流动参数的变化,从而造成稠油携砂能力的变化。根据上述理论,建立了考虑变质量流水平井筒稠油携砂机理模型,并用其计算得到了井筒内压力梯度、固定床层或流动床层高度分布,为评价水平井筒稠油携砂能力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 水平井筒 变质量流 机理模型 稠油携砂能力
下载PDF
机理模型与集成学习混合驱动的机器人关节摩擦建模方法
20
作者 邓金栋 倪鹤鹏 +3 位作者 姬帅 梁亮 邹风山 叶瑛歆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0-1150,共11页
机器人一体化关节广泛应用于医疗、协作机器人等领域,其摩擦特性是影响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此,提出了一种机理模型与集成学习混合驱动的机器人关节摩擦建模方法,以提高模型精度.首先,综合考虑转速、负载等关节摩擦特性的影响因素及... 机器人一体化关节广泛应用于医疗、协作机器人等领域,其摩擦特性是影响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此,提出了一种机理模型与集成学习混合驱动的机器人关节摩擦建模方法,以提高模型精度.首先,综合考虑转速、负载等关节摩擦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周期波动特性,基于先验知识和物理分析分别建立了伺服电机与谐波减速器的参数化机理模型,描述摩擦特性的变化规律.然后,针对机理建模中因线性假设、忽略高阶项等产生的非线性残差,提出了基于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的残差补偿模型建模方法,通过采用Boosting集成学习策略,提高残差补偿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时,采用贝叶斯优化方法进行XGBoost模型的超参数寻优,以提高模型精度和训练效率.相比于传统的参数化机理模型,本文所提出的混合驱动模型具有更高精度.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等多种典型方法的对比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XGBoost的残差补偿模型具有更强的特征提取能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强非线性的波动摩擦残差,有效地提高了整体模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关节 摩擦特性建模 混合驱动 机理模型 集成学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