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李应洪
孙永健
+4 位作者
李玥
吕腾飞
蒋明金
严奉君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9-610,共12页
【目的】机插秧是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索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加快水稻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
【目的】机插秧是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索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加快水稻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通过"钵苗机插+高密度"、"钵苗机插+中密度"、"钵苗机插+低密度"、"毯苗机插+高密度"、"毯苗机插+中密度"、"毯苗机插+低密度"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配合的处理,研究其对氮素利用特征、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并探讨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关系。【结果】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与各阶段氮素积累量,齐穗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茎和叶的氮素转运量、穗部氮素增加量、氮素偏生产力、拔节后根系干质量以及产量,25 d秧龄均较40 d秧龄优势明显。在相同秧龄下,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可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提高氮素积累及吸收速率,增加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的转运量,从而提高稻谷产量;尤其在秧龄25 d、钵苗机插株距为15.5 cm时,较其他处理优势明显,为本研究最优处理。毯苗机插在25 d秧龄与株距为12 cm时,也能够获得较高产量;密度降低,提高了根冠比及茎叶转运率,但降低了各时期的氮素积累量、吸收速率以及结实期茎叶的转运量,产量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秧龄机插方式与密度配合下,主要生育时期根干质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47**~0.83**),齐穗和成熟期根冠比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极显著负相关(r=-0.52**和-0.79**)。【结论】机插杂交稻25 d秧龄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性均优于40 d秧龄,且钵苗较毯苗机插能优化水稻个体与群体关系,但其机插密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行距与株距以33 cm×15.5 cm为宜,可促进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秧龄
机插方式
密度
氮
根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东南双季稻双机插栽培模式研究
2
作者
陈杰
夏贤格
+6 位作者
陈展鹏
涂军明
曹志刚
张群
金红梅
程建平
张枝盛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20-23,共4页
鄂东南双季稻种植存在劳动力投入大、茬口紧、缓苗期长、机插秧基本苗不够等问题,通过开展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研究,发现早稻两优287搭配晚稻泰优398双机插模式两季产量高,整体生育期较短,生产风险低,集成双季稻规模机械化双机插栽培技...
鄂东南双季稻种植存在劳动力投入大、茬口紧、缓苗期长、机插秧基本苗不够等问题,通过开展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研究,发现早稻两优287搭配晚稻泰优398双机插模式两季产量高,整体生育期较短,生产风险低,集成双季稻规模机械化双机插栽培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机插秧
丰产
增效
种植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稻麦种植模式适应气候变化的效益比较分析
被引量:
7
3
作者
黄焕平
马世铭
+2 位作者
林而达
李迎春
庄恒扬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38,共7页
通过调查江苏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区农户和专家的投入产出,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IPCC推荐的温室气体估算方法评估比较了3种种植方式(人工插秧、机械插秧和直播)的水稻在麦稻轮作复种"两晚"模式(水稻晚收,小麦晚播)下的社会...
通过调查江苏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区农户和专家的投入产出,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IPCC推荐的温室气体估算方法评估比较了3种种植方式(人工插秧、机械插秧和直播)的水稻在麦稻轮作复种"两晚"模式(水稻晚收,小麦晚播)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水稻直播和机械插秧可以节省更多劳动力;农业机械燃油、施用化肥、稻田淹水等农作措施导致了大量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水稻种植方式为人工插秧的麦稻轮作模式能取得最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两晚"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适时地利用近年来增加的农业气候资源。水稻人工插秧与麦稻"两晚"相配合的种植模式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较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插秧
机械插秧
直播
麦稻轮作复种“两晚”模式
适应
产量
效益
温室气体排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机插稻不同插秧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
8
4
作者
徐丽萍
姚广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30-31,共2页
研究了插秧机不同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机械栽插的最佳组合为抓秧面积1.29 cm2、栽插株距11.7 cm、深度5 mm,其有效穗最多,产量也最高。
关键词
机插
插秧方式
密度
深度
取秧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李应洪
孙永健
李玥
吕腾飞
蒋明金
严奉君
马均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9-610,共12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3BAD07B13)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6ZA0044)
+2 种基金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03)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4NZ0041
2014NZ0047)
文摘
【目的】机插秧是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索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加快水稻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通过"钵苗机插+高密度"、"钵苗机插+中密度"、"钵苗机插+低密度"、"毯苗机插+高密度"、"毯苗机插+中密度"、"毯苗机插+低密度"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配合的处理,研究其对氮素利用特征、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并探讨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关系。【结果】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与各阶段氮素积累量,齐穗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茎和叶的氮素转运量、穗部氮素增加量、氮素偏生产力、拔节后根系干质量以及产量,25 d秧龄均较40 d秧龄优势明显。在相同秧龄下,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可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提高氮素积累及吸收速率,增加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的转运量,从而提高稻谷产量;尤其在秧龄25 d、钵苗机插株距为15.5 cm时,较其他处理优势明显,为本研究最优处理。毯苗机插在25 d秧龄与株距为12 cm时,也能够获得较高产量;密度降低,提高了根冠比及茎叶转运率,但降低了各时期的氮素积累量、吸收速率以及结实期茎叶的转运量,产量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秧龄机插方式与密度配合下,主要生育时期根干质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47**~0.83**),齐穗和成熟期根冠比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极显著负相关(r=-0.52**和-0.79**)。【结论】机插杂交稻25 d秧龄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性均优于40 d秧龄,且钵苗较毯苗机插能优化水稻个体与群体关系,但其机插密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行距与株距以33 cm×15.5 cm为宜,可促进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同
关键词
水稻
秧龄
机插方式
密度
氮
根系
Keywords
rice
seedling-age
mechanical
-
transplanting
mode
density
nitrogen
root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东南双季稻双机插栽培模式研究
2
作者
陈杰
夏贤格
陈展鹏
涂军明
曹志刚
张群
金红梅
程建平
张枝盛
机构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黄冈市农业农村局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20-23,共4页
基金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020-620-001-0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YFD0301300)。
文摘
鄂东南双季稻种植存在劳动力投入大、茬口紧、缓苗期长、机插秧基本苗不够等问题,通过开展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研究,发现早稻两优287搭配晚稻泰优398双机插模式两季产量高,整体生育期较短,生产风险低,集成双季稻规模机械化双机插栽培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
关键词
双季稻
机插秧
丰产
增效
种植模式
Keywords
double
cropping
ric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high
yield
benefit
increasing
planting
mode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稻麦种植模式适应气候变化的效益比较分析
被引量:
7
3
作者
黄焕平
马世铭
林而达
李迎春
庄恒扬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扬州大学农学院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38,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华北农业和社会经济对气候灾害的适应能力研究"(2012CB955904)
中英合作项目"中国农业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及适应能力建设"(H510500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资助项目(2009)"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开发项目适应措施效果的分析与评估"
文摘
通过调查江苏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区农户和专家的投入产出,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IPCC推荐的温室气体估算方法评估比较了3种种植方式(人工插秧、机械插秧和直播)的水稻在麦稻轮作复种"两晚"模式(水稻晚收,小麦晚播)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水稻直播和机械插秧可以节省更多劳动力;农业机械燃油、施用化肥、稻田淹水等农作措施导致了大量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水稻种植方式为人工插秧的麦稻轮作模式能取得最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两晚"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适时地利用近年来增加的农业气候资源。水稻人工插秧与麦稻"两晚"相配合的种植模式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较优选择。
关键词
人工插秧
机械插秧
直播
麦稻轮作复种“两晚”模式
适应
产量
效益
温室气体排放
Keywords
artificial
transplanting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direct
seeding
wheat-rice
rotation
multiple
croppingDouble
Late
mode
adaptation
yield
benefit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12.1
S16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机插稻不同插秧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
8
4
作者
徐丽萍
姚广
机构
江西省南昌市植保植检站
江西省南昌县农业局
出处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30-31,共2页
文摘
研究了插秧机不同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机械栽插的最佳组合为抓秧面积1.29 cm2、栽插株距11.7 cm、深度5 mm,其有效穗最多,产量也最高。
关键词
机插
插秧方式
密度
深度
取秧量
Keywords
mechanical
ly
transplanting
mode
of
seedling-
transplanting
Density
Depth
Quantity
of
grasping
seedling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李应洪
孙永健
李玥
吕腾飞
蒋明金
严奉君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鄂东南双季稻双机插栽培模式研究
陈杰
夏贤格
陈展鹏
涂军明
曹志刚
张群
金红梅
程建平
张枝盛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稻麦种植模式适应气候变化的效益比较分析
黄焕平
马世铭
林而达
李迎春
庄恒扬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机插稻不同插秧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
徐丽萍
姚广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