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探讨61年期间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1950—1961年,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3.40-3.45间;1962—1973年,平均营养级呈振荡上升并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58;1974—1987年,平均营养级由最高值下降至历史最低值的3.35;1989—2010年,平均营养级出现了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的趋势,并稳定在3.41~3.45间。若仅统计营养级大于3_25渔获种类的产量时,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从1988年开始出现稳定下降,从1988年最高的4.05逐步下降到2005牟的3.84,并在2006—2010年稳定在3.84~3.86间。营养级平衡指数(FIB)在1950—1973年持续上升,1974—1987年间出现下降,1988年则大幅上升,1989—2010年间在波动中下降。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已经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且平均营养级的下降主要是由过度捕捞所引起。展开更多
全面评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能够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营养指标作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渔业管理方法与模式在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渔业管理中,用于评估捕捞活动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太平洋岛国的渔获生...全面评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能够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营养指标作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渔业管理方法与模式在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渔业管理中,用于评估捕捞活动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太平洋岛国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rophic level,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数据库提供的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1950—2010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基里巴斯和斐济等四国的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的变化情况,以此判定各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澳大利亚资源状况较好,尽管其MTL在1950—1984年以0.09/10a的速度下降,但通过剔除TL低于3.25的物种,从而排除生物量受环境影响而波动较大的植食动物、腐生生物和食浮游生物动物对MTL造成的影响,观察TL大于3.25渔获物平均营养级(^(3.25)Mean trophic level,^(3.25)MTL)的变化情况,其^(3.25)MTL在1950—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MTL的下降是由低营养级鱼种产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新西兰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尽管其MTL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大幅上升,并在1990—2010年处于高水平上稳定波动,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不统计TL低于3.25的物种情况下,其^(3.25)MTL经过1977—1980年的加速上升以及1981—1998年的缓慢上升,在1999—2010年稳定下降并趋于平衡。从基里巴斯和斐济整个海域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来看,两国渔业资源状况较好,但将基里巴斯和斐济渔业分为外海渔业和沿岸渔业两类时,伴随产量的持续上升,两国的外海渔业MTL均未出现明显的降低,资源处于加速开发状态;而两国的沿岸渔业MTL在近年来均出现下降,资源被过度捕捞。为促使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需加强对资源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以掌握捕捞活动下资源的变化情况。展开更多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61年来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渔获物平均营养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61年来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判定各沿海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除朝鲜外,其他沿海国均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的速度分别为0.26/10a、0.21/10a、0.24/10a、0.15/10a;由于各国采取的渔业管理措施不同,导致各国渔业资源出现不同的现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能够反映捕捞活动下各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建议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建立起基于渔获物统计的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监测系统,以掌握各国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否健康,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基础。展开更多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整理获得的157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研究现状及其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研究自1998年首次应用以来,其研究成果及应用得...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整理获得的157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研究现状及其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研究自1998年首次应用以来,其研究成果及应用得到快速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发表于海洋类和生态类主流期刊,一些国际顶尖期刊也对其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许多国家均涉及对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的研究工作,并以北美洲和欧洲国家占据主要地位。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作为渔业可持续性和群落营养结构指标应用已较为成熟且广泛,同时在水产养殖、气候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也有所应用。分析认为,未来应加大对生产统计数的空间尺度,及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的参考点和极限值作为渔业管理的目标与指示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把其与渔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渔业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5年非洲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rophic level, 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1950—2015年北非、东非、南非、中非和西非...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5年非洲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rophic level, 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1950—2015年北非、东非、南非、中非和西非的沿海国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MTL)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非洲沿海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结果表明:非洲沿海国家的海洋渔业资源开采大致经历开发不足、快速开发、过度开发阶段,1984—1991年,北非地区的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高营养级渔业资源渔获量减少了33.5%,MTL由3.44降低到3.25;东非地区渔获量较其他4个区域低,目前,大部分鱼类资源处于充分捕捞利用状态;南非地区在21世纪初发生"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现象,2004—2015年,MTL恢复小幅上升趋势,渔业均衡指数(Fishing-in-balance index, FIB)趋于平稳;2013—2015年,中非地区的MTL与FIB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产量的增加速度不足以弥补营养级的降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开始遭到破坏;1950—2015年,西非地区的渔获量不断增加,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过度捕捞现象愈加严重,低营养级鱼类数量占比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2001—2012年,MTL波动下降,FIB平稳变化,说明MTL的下降由产量的增加而抵消。21世纪以来,部分北非、南非与西非沿海国家加强了资源管理,渔业资源状况有所好转。研究认为: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主要由过度捕捞引起,非洲国家的管理不力加重了过度捕捞现象,建议非洲各国尽快建立起基于渔获物统计的海洋渔业资源实时监测系统,以便掌握捕捞活动下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情况。展开更多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深入探讨黄、渤海渔业状况的年间变化。研究表明,1956—2014年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3.63~4.46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56—1969年,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4.46,1969年下降到3.83;(2)1970—197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上升到第三个高峰值4.32;(3)1976—1997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营养级在波动中逐渐下降,199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3.63;(4)1998—2014年,整体有小幅度上升,最终稳定在3.83左右。FIB指数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56—1968年,FIB指数经过一个振荡后逐渐下降到最低点-1.57;1969—2006年,FIB指数整体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78;2007—2014年,FIB指数下降后趋于稳定。渔获量的长期变化显示,近几十年间黄、渤海高营养级和中低营养级种类的渔获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高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下降,中低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上升。与全球及其它海域相比,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葡萄牙海域,但低于南澳大利亚和东海海域。展开更多
The worldwide increase in commercial fisheries and its impact on ecosystems as well as inefficient fishery management have led to overfishing and frequent breakdown of traditional fish stocks. In this context, an anal...The worldwide increase in commercial fisheries and its impact on ecosystems as well as inefficient fishery management have led to overfishing and frequent breakdown of traditional fish stocks. In this context, an analysis of Khuzestan inshore fisheries data covering the years 2002-2011, was conducted in reliance on testing for occurrence of the fishing down marine food webs (FDMFW) phenomenon in the North of Persian Gulf Large Marine Ecosystem (LME). In this study, the mean trophic level (mTL) and the fishing-in-balance (FIB)-index of Khuzestan landing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trophic level of 47 fishery resources. Increase in total landings (I1) was observed, which explained the high fishing yield in major fishery resources (especially demersal). Moreover, the moderates decreasing trend in mTL per decade, and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FIB-index were observed. The status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Khuzestan inshore waters (under exploited but not overexploited), the rise in Y, FIB and slightly drop in mTL can be considered as indirect indicators of the fishing impacts on the trophic structure of marine communities. Based on this result, probability occurrence of FDMFW process in Khuzestan inshore waters is low to some extent. However, we suggest that the goal of management programs in Khuzestan inshore waters should prevent the continuance of this trend in the long-term using an ecosystem-based approach.展开更多
文摘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探讨61年期间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1950—1961年,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3.40-3.45间;1962—1973年,平均营养级呈振荡上升并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58;1974—1987年,平均营养级由最高值下降至历史最低值的3.35;1989—2010年,平均营养级出现了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的趋势,并稳定在3.41~3.45间。若仅统计营养级大于3_25渔获种类的产量时,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从1988年开始出现稳定下降,从1988年最高的4.05逐步下降到2005牟的3.84,并在2006—2010年稳定在3.84~3.86间。营养级平衡指数(FIB)在1950—1973年持续上升,1974—1987年间出现下降,1988年则大幅上升,1989—2010年间在波动中下降。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已经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且平均营养级的下降主要是由过度捕捞所引起。
文摘全面评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能够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营养指标作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渔业管理方法与模式在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渔业管理中,用于评估捕捞活动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太平洋岛国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rophic level,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数据库提供的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1950—2010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基里巴斯和斐济等四国的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的变化情况,以此判定各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澳大利亚资源状况较好,尽管其MTL在1950—1984年以0.09/10a的速度下降,但通过剔除TL低于3.25的物种,从而排除生物量受环境影响而波动较大的植食动物、腐生生物和食浮游生物动物对MTL造成的影响,观察TL大于3.25渔获物平均营养级(^(3.25)Mean trophic level,^(3.25)MTL)的变化情况,其^(3.25)MTL在1950—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MTL的下降是由低营养级鱼种产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新西兰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尽管其MTL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大幅上升,并在1990—2010年处于高水平上稳定波动,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不统计TL低于3.25的物种情况下,其^(3.25)MTL经过1977—1980年的加速上升以及1981—1998年的缓慢上升,在1999—2010年稳定下降并趋于平衡。从基里巴斯和斐济整个海域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来看,两国渔业资源状况较好,但将基里巴斯和斐济渔业分为外海渔业和沿岸渔业两类时,伴随产量的持续上升,两国的外海渔业MTL均未出现明显的降低,资源处于加速开发状态;而两国的沿岸渔业MTL在近年来均出现下降,资源被过度捕捞。为促使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需加强对资源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以掌握捕捞活动下资源的变化情况。
文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61年来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判定各沿海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除朝鲜外,其他沿海国均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的速度分别为0.26/10a、0.21/10a、0.24/10a、0.15/10a;由于各国采取的渔业管理措施不同,导致各国渔业资源出现不同的现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能够反映捕捞活动下各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建议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建立起基于渔获物统计的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监测系统,以掌握各国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否健康,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基础。
文摘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整理获得的157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研究现状及其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研究自1998年首次应用以来,其研究成果及应用得到快速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发表于海洋类和生态类主流期刊,一些国际顶尖期刊也对其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许多国家均涉及对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的研究工作,并以北美洲和欧洲国家占据主要地位。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作为渔业可持续性和群落营养结构指标应用已较为成熟且广泛,同时在水产养殖、气候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也有所应用。分析认为,未来应加大对生产统计数的空间尺度,及基于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的参考点和极限值作为渔业管理的目标与指示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把其与渔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渔业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文摘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FiB)的变动规律,以掌握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显示,MTL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50—1956年,MTL指数在3.20左右,无明显变化;1957—1963年,MTL指数迅速上升至3.44;1964—1996年,MTL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历史最高值(3.54)出现在1985年;1997—2019年,MTL稳定在较高水平,其中2018年为该阶段最低点3.35。FiB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50—1956年,FiB指数呈小幅波动增加;1957—1974年,FiB指数显著上升;1975—1996年,FiB指数呈平稳波动状态;1997—2019年,FiB指数整体呈小幅增长趋势。结果表明,中东大西洋海洋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潜在的渔业资源量越来越少,开发潜力有限。
文摘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深入探讨黄、渤海渔业状况的年间变化。研究表明,1956—2014年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3.63~4.46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56—1969年,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4.46,1969年下降到3.83;(2)1970—197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上升到第三个高峰值4.32;(3)1976—1997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营养级在波动中逐渐下降,199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3.63;(4)1998—2014年,整体有小幅度上升,最终稳定在3.83左右。FIB指数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56—1968年,FIB指数经过一个振荡后逐渐下降到最低点-1.57;1969—2006年,FIB指数整体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78;2007—2014年,FIB指数下降后趋于稳定。渔获量的长期变化显示,近几十年间黄、渤海高营养级和中低营养级种类的渔获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高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下降,中低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上升。与全球及其它海域相比,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葡萄牙海域,但低于南澳大利亚和东海海域。
文摘The worldwide increase in commercial fisheries and its impact on ecosystems as well as inefficient fishery management have led to overfishing and frequent breakdown of traditional fish stocks. In this context, an analysis of Khuzestan inshore fisheries data covering the years 2002-2011, was conducted in reliance on testing for occurrence of the fishing down marine food webs (FDMFW) phenomenon in the North of Persian Gulf Large Marine Ecosystem (LME). In this study, the mean trophic level (mTL) and the fishing-in-balance (FIB)-index of Khuzestan landing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trophic level of 47 fishery resources. Increase in total landings (I1) was observed, which explained the high fishing yield in major fishery resources (especially demersal). Moreover, the moderates decreasing trend in mTL per decade, and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FIB-index were observed. The status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Khuzestan inshore waters (under exploited but not overexploited), the rise in Y, FIB and slightly drop in mTL can be considered as indirect indicators of the fishing impacts on the trophic structure of marine communities. Based on this result, probability occurrence of FDMFW process in Khuzestan inshore waters is low to some extent. However, we suggest that the goal of management programs in Khuzestan inshore waters should prevent the continuance of this trend in the long-term using an ecosystem-based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