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所需余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不足时的常用治疗方法。目前,对于上颌窦内的成骨机制、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式的选择、同期种植的时机、年龄或性别的影响、是否需要置入骨替代材料等问...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所需余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不足时的常用治疗方法。目前,对于上颌窦内的成骨机制、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式的选择、同期种植的时机、年龄或性别的影响、是否需要置入骨替代材料等问题众说纷纭。本文根据种植科团队有关上颌窦内成骨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本院种植科10余年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操作的方法与技巧,以期达到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最终指导临床的转化医学模式,提出了更加优化的、简单易行的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方案与理念,即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同期植入种植体。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存在上颌窦间隔时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存在上颌窦间隔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病例(24例,女性14例,男性10例)...目的探讨存在上颌窦间隔时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存在上颌窦间隔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病例(24例,女性14例,男性10例),年龄(39.3±11.7)岁(22~56岁)。术后6~8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窦间隔位置分为E类(颧牙槽嵴之前)、M类(颧牙槽嵴之后)和D类(近远中走向)。术前、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拍摄锥形束CT。测量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测量上颌窦底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统计黏膜穿孔率、种植体存留率。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共植入种植体24枚,患者均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黏膜穿孔率为0(0/24),种植体的愈合期内存留率为100%(24/24)。术前RBH为(5.26±1.90)mm;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的VBH分别为(11.82±1.09)、(10.98±0.52)、(10.66±0.44)和(10.40±0.33)mm,不同观测点的VB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70,P<0.001)。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的V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出现种植体周炎。结论在种植位点RBH>2 mm且存在上颌窦间隔时,使用盘钻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患者均未发生黏膜穿孔,成功率高,可获得足够骨高度并完成同期种植,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未发生明显的骨吸收改建,骨结合形成良好,操作安全可控。展开更多
文摘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所需余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不足时的常用治疗方法。目前,对于上颌窦内的成骨机制、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式的选择、同期种植的时机、年龄或性别的影响、是否需要置入骨替代材料等问题众说纷纭。本文根据种植科团队有关上颌窦内成骨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本院种植科10余年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操作的方法与技巧,以期达到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最终指导临床的转化医学模式,提出了更加优化的、简单易行的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方案与理念,即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同期植入种植体。
文摘目的探讨存在上颌窦间隔时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存在上颌窦间隔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病例(24例,女性14例,男性10例),年龄(39.3±11.7)岁(22~56岁)。术后6~8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窦间隔位置分为E类(颧牙槽嵴之前)、M类(颧牙槽嵴之后)和D类(近远中走向)。术前、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拍摄锥形束CT。测量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测量上颌窦底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统计黏膜穿孔率、种植体存留率。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共植入种植体24枚,患者均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黏膜穿孔率为0(0/24),种植体的愈合期内存留率为100%(24/24)。术前RBH为(5.26±1.90)mm;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的VBH分别为(11.82±1.09)、(10.98±0.52)、(10.66±0.44)和(10.40±0.33)mm,不同观测点的VB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70,P<0.001)。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的V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出现种植体周炎。结论在种植位点RBH>2 mm且存在上颌窦间隔时,使用盘钻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患者均未发生黏膜穿孔,成功率高,可获得足够骨高度并完成同期种植,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未发生明显的骨吸收改建,骨结合形成良好,操作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