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治市沙尘天气污染特征及传输路径解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邓萌杰 闫雨龙 +3 位作者 胡冬梅 段小琳 刘倬诚 彭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75-4283,共9页
以2018年3次沙尘天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PM2.5和PM10浓度、水溶性离子组分、气象条件和气溶胶光学特征,研究了长治市沙尘天气的典型污染特征和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长治市2018年共8d为受沙尘天气影响日,其中4月份最多(5d),这与春季大气环... 以2018年3次沙尘天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PM2.5和PM10浓度、水溶性离子组分、气象条件和气溶胶光学特征,研究了长治市沙尘天气的典型污染特征和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长治市2018年共8d为受沙尘天气影响日,其中4月份最多(5d),这与春季大气环流调整,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有关.沙尘污染发生前一般受西方或西北方冷空气影响,大气层结不稳定,大气环流转为经向环流,平均风速达4m/s以上;沙尘污染过程中PM2.5/PM10均低于0.3,环境空气中粗颗粒物占比较大,水溶性离子总浓度在PM2.5中占比下降,Ca2+浓度为沙尘污染发生前的4倍以上.冬季沙尘为近地面扩散传输,春夏季沙尘为高空沉降传输,影响范围大,区域传输贡献明显.长治市沙尘重要潜在源区为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中部和新疆中北部的荒漠地区,传输路径主要为西北路径和正北路径,其中西北路径为哈萨克斯坦—新疆中北部—内蒙古西部—长治以及新疆中北部—内蒙古西部—长治两条路径,正北路径为蒙古国—内蒙古中部—山西北部—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颗粒物 长治 潜在源区 传输路径
下载PDF
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产生气溶胶密度变化及其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纯纯 唐媛 +4 位作者 陈张艳 王爱孙 黄小琼 陈燕燕 瞿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通过评估疫情期间眼科诊疗中常用的非接触式眼压计工作时产生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PM10及气溶胶粒子数变化,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眼科医护人员的日常防护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0年2月22... 目的通过评估疫情期间眼科诊疗中常用的非接触式眼压计工作时产生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PM10及气溶胶粒子数变化,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眼科医护人员的日常防护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0年2月22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纳入健康受试者30名,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分别在眼科诊室和大厅对受试者佩戴或不佩戴口罩状态下进行双眼眼压测量,并对受试者单人佩戴与不佩戴口罩状态下进行双眼眼压测量,采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实时检测眼压测量室眼压计喷射时产生的PM和气溶胶密度,分析眼压测量人次与PM2.5、PM10及气溶胶粒子数的累积效应,对受试者单人佩戴与不佩戴口罩情况下的PM和气溶胶密度进行比较。结果非接触式眼压计工作时产生的PM2.5、PM10及气溶胶粒子数随着喷射次数的增加而呈波动上升趋势。30名受试者60眼分别于医疗诊室及医疗机构大厅两种环境下连续测量眼压曲线发现,PM2.5、PM10和气溶胶粒子数随眼压测量人次的增加而波动上升,呈现累积效应,且大厅的累积速度快于诊室。受试者不戴口罩时产生的PM2.5和PM10密度分别为(53.417±2.306)和(85.350±3.488)μg/m3,均高于戴口罩时的(50.567±0.862)和(80.617±1.463)μg/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19);受试者不戴口罩时产生的气溶胶密度高于戴口罩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结论非接触式眼压计喷射可产生PM和气溶胶,且随喷射次数的增加呈波动上升趋势,有累积效应,空气不够流通的大厅气溶胶密度更高;被测试者不戴口罩时产生的PM和气溶胶密度较戴口罩时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计 非接触式 气溶胶 可入肺颗粒物 感染 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下载PDF
Diurnal,seasonal,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PM_(2.5) in Beijing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润奎 李志鹏 +3 位作者 高文举 丁文军 许群 宋现锋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87-395,I0002,共10页
PM2.5 pollution in 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eijing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ut research on the detaile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is critically lacking for effective po... PM2.5 pollution in 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eijing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ut research on the detaile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is critically lacking for effective pollution control. In our study, hourly PM2.5 concentration data of 35 fixed monitoring sites in Beijing were collected continuously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3, for exploring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at traffic, urban, and background environments. Spatial trend and regional contribution of PM2.5 under different pollution level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PM2.5 concentration of all the 35 sites (including 5 traffic sites) was 88.6 μg/m^3. Although PM2.5 varied largely with the site location and seasons, a clear spatial trend could be observed with the PM2.5 concentration decreasing linearly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a gradient of -0.46 μg/m^3/km for average days, -0.83 μg/m^3/km for heavily-severely polluted days, -0.52μg/m^3/km at lightly-moderately polluted days, and -0.26 μg/m^3/km for excellent-good days. PM2.5 at traffic sites was varied, but was generally over 10 % higher than at the nearby urban assessment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TREND Traffic site Regional transmission BEIJING
原文传递
甘肃省区域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及传输路径 被引量:9
4
作者 郭春晔 王颖 +3 位作者 刘灏 刘扬 王思潼 李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990-4000,共11页
基于甘肃省2018~2019年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排放特征,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了颗粒物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颗粒物(PM_(10)和PM_(2.5))空间分布呈现区域特征:PM_(10)浓度高值位于河西走... 基于甘肃省2018~2019年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排放特征,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了颗粒物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颗粒物(PM_(10)和PM_(2.5))空间分布呈现区域特征:PM_(10)浓度高值位于河西走廊地区,由北向南呈阶梯式递减;PM_(2.5)以陇中地区为高值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陇南地区为全省颗粒物清洁区.不同地区PM_(10)与PM_(2.5)地面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存在差异,陇中、陇东和陇南地区PM_(10)和PM_(2.5)浓度变化特征一致,陇中和陇东地区颗粒物(PM_(10)与PM_(2.5))浓度冬高夏低,陇南地区则为冬高秋低;河西走廊PM_(10)和PM_(2.5)浓度季节变化不同,PM_(2.5)冬高夏低,PM_(10)春高夏低.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全省春季、冬季均受到来自中亚及新疆的偏西气流影响,该路径输送下可吸入颗粒物(PM_(10))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路径,是典型的沙尘输送路径,4大分区受沙尘传输影响程度依次为河西>陇中>陇东>陇南,来自陕西、川渝的偏东路径是陇南地区颗粒物的主要输送路径,该路径下PM_(2.5)/PM_(10)比值大于0.5,明显高于偏西路径,说明偏东路径人为源污染贡献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全省颗粒物污染特点、为分区制定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以及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时空分布 PM_(2.5)/PM_(10) HYSPLIT模型 传输路径
下载PDF
人造金刚石合成的亚稳定间隙固溶体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易建宏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1999年第3期175-178,共4页
采用实验设计,获取了单一的金属薄膜;通过金属薄膜处的成分分析,发现了金刚石合成过程中触媒材料的成分变化和物质迁移,在比较现有金刚石合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造金刚石合成的亚稳定间隙固溶体机制。
关键词 金刚石 高温高压合成 金属薄膜 物质迁移 亚稳定间隙固溶体
下载PDF
固体物质的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与透射测试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珊 蔡秀琴 张怡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75-2780,共6页
红外(IR)光谱是进行物质结构分析常用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固态、液态、气态材料的分析检测。由于测试方法和制样过程直接影响IR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了比较常用的衰减全反射(ATR)法与透射(TR)法在固体物质的IR光谱测试中的优劣。选取... 红外(IR)光谱是进行物质结构分析常用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固态、液态、气态材料的分析检测。由于测试方法和制样过程直接影响IR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了比较常用的衰减全反射(ATR)法与透射(TR)法在固体物质的IR光谱测试中的优劣。选取3种常见高分子、 3种无机物以及3种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ATR法和TR法测试其IR光谱。结合制样过程及谱图解析,对谱图中异常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TR法制样复杂、干扰因素多:样品与KBr混合研磨过程易吸收空气中水分,对含N—H和O—H基团的样品分析会造成干扰;样品太浓或太厚谱图会出现平头峰,导致谱图无法解析;样品颜色太深重时,样片透光性差,吸收峰强度整体减弱。与TR法相比, ATR法无需制样,省时省力且减少了吸水的可能性。ATR法吸收峰的整体强度小于TR法,因方法原理不同造成的。尽管ATR法吸收峰的波数小于TR法几到几十cm^-1,但出峰位置在合理范围内,定性分析不受影响。由于ATR法测试时光进入样品的深度很浅(仅2~15μm),故谱图不会出现平头峰。由于短波长的光不能穿透样品那么深,故ATR法谱图中吸收峰的强度随波长的减小而减弱,导致官能团区峰强度显著减小、指纹区峰强度大大增强,此问题可通过测试软件的"ATR校正"功能修正,也可在定量分析中加以利用:以测试的原始谱图对指纹区吸收峰定量,以校正后谱图对官能团区吸收峰定量。相比之下, ATR法不受样品颜色、形状、厚度限制,测试简便、快速、准确、无损、样品可回收,在高分子、颜色深重以及易吸湿物质的IR测试上有明显优势。故推荐广泛使用ATR法进行固体IR光谱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固体物质 衰减全反射法 透射法
下载PDF
液体物质红外光谱的简便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珊 蔡秀琴 +1 位作者 刘雨晗 王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43-2147,共5页
红外(IR)光谱是液体物质定性分析的重要工具。液体IR光谱常用液膜法制样、透射(TR)法测试,所需用的盐窗价格昂贵、易受力或受潮开裂且表面清洁不彻底或划伤容易造成测试干扰,而且可拆卸液体池安装麻烦,进样时混入空气也会造成测试干扰... 红外(IR)光谱是液体物质定性分析的重要工具。液体IR光谱常用液膜法制样、透射(TR)法测试,所需用的盐窗价格昂贵、易受力或受潮开裂且表面清洁不彻底或划伤容易造成测试干扰,而且可拆卸液体池安装麻烦,进样时混入空气也会造成测试干扰。研究液体物质红外光谱的简便测试方法,比较改进的TR法(用在一次性压制的KBr片上涂覆液体的涂片法制样)与衰减全反射(ATR)法在液体IR光谱测试中的优劣。选取6种挥发性、吸水性、腐蚀性不同的液体试剂,采用改进的TR法和ATR法测试其IR光谱,比较两种方法所测谱图,并与SDBS谱库中谱图进行比较;同时研究扫描次数和分辨率对ATR法测试谱图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用于液体IR的定性分析都很准确。改进的TR法简化了制样过程且避免了清洁盐窗,降低了成本,但水的干扰仍难以避免;相比之下,ATR法无需制样,更简便、快速,水的干扰基本可以忽略,虽然谱图的整体强度和精细程度不如TR法,但通过提高分辨率、增加扫描次数可得到高质量的谱图。对于易挥发液体,用改进的TR法和ATR法测试时需加大液体用量;对于强酸性和/或腐蚀性液体,建议采用改进的TR法测试;对于吸湿性液体,用ATR法测试的谱图更容易解析。相比之下,除强酸性和/或腐蚀性液体外,其余液体物质皆可用ATR法快速完成IR光谱的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液体物质 涂片法 透射法 衰减全反射法
下载PDF
基于透射变换的印刷品图像归一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韩彬 杨大利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88-193,215,共7页
印刷品图像归一化在其质量检验中是极其重要的。针对获取的印刷品图像存在一定程度的畸变,提出一种改进的透视变换的归一化方法。为了准确获取图像的直线边缘信息,改进传统Canny检测中阈值自适应能力差的问题,用迭代法获取阈值参数,并... 印刷品图像归一化在其质量检验中是极其重要的。针对获取的印刷品图像存在一定程度的畸变,提出一种改进的透视变换的归一化方法。为了准确获取图像的直线边缘信息,改进传统Canny检测中阈值自适应能力差的问题,用迭代法获取阈值参数,并加入滤波器有效滤除过于贴近图像边缘的平行直线;针对传统透视变换特征点无法获取问题,首次提出将图像分为三类状态下分别获取图像的特征点信息,求解得出透视变换矩阵对图像进行归一化。实验结果表明,对采集的印刷品图像该算法相对不准率下降了41.2%,可有效解决图像存在的畸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 印刷品 透射变换 CANNY边缘检测
下载PDF
颗粒物及温湿度等环境因素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凯强 王云会 +1 位作者 刘艳飞 聂海亮 《预防医学论坛》 2023年第12期948-954,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的流行给全球民众的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由于在不同气候环境中广泛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因此,众多学者提出环境因素对新冠病毒传播具有潜在作用。本文综述了环境因素中颗粒物、温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的流行给全球民众的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由于在不同气候环境中广泛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因此,众多学者提出环境因素对新冠病毒传播具有潜在作用。本文综述了环境因素中颗粒物、温度、湿度与新冠病毒传播相关性的研究现状,包括新冠病毒的感染方式(密切接触、飞沫、气溶胶)、颗粒物及温湿度对病毒传播的影响。本研究还针对当前研究成果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颗粒物 温度 相对湿度 病毒传播
原文传递
An indoor air aerosol model for outdoor contaminant transmission into occupied rooms
10
作者 谢慧 赵申 CAO Guo-qing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14年第1期33-42,共10页
The paper presents a simple model for outdoor air contaminant transmission into occupied rooms. In the model,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filtration, ventilation, deposition, re-emission, outdoor concentration and indoor ... The paper presents a simple model for outdoor air contaminant transmission into occupied rooms. In the model,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filtration, ventilation, deposition, re-emission, outdoor concentration and indoor sources are included.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ir exchange r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outdoor contaminants into the indoor environment. The model shows that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the filtration efficiency decreases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indoor particles. In addition, if outdoor aerosol particles have a periodic behaviour, indoor aerosol particles also behave periodically but smoother. Indoor sources are found to be able to increase indoor concentrations greatly and continu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ulate matter indoor and outdoor particle concentration air exchange rate transmission filtrat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聚酯装置酯化反应器330t/d负荷热能力和传质能力核算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平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02年第2期16-18,共3页
通过对增容后的第一酯化反应器R0 1和第二酯化反应器R0 2的热负荷能力进行核算 ,并对其传质情况进行了简单探讨 ,证明原装置完全可以达到 3 3
关键词 聚酯 酯化反应器 热负荷 传热 传质 搅拌器 生产装置
下载PDF
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的传质和组织转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平生 朱业超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2,66,共5页
研究了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的传质和组织转变, 对退火后出现的蘑菇状生长物进行了分析。指出,在退火时进行着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过程: 富稀土相熔化后通过晶界管道被挤出, 基相树枝晶则转变为粗大的柱状晶。充分进行这... 研究了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的传质和组织转变, 对退火后出现的蘑菇状生长物进行了分析。指出,在退火时进行着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过程: 富稀土相熔化后通过晶界管道被挤出, 基相树枝晶则转变为粗大的柱状晶。充分进行这两个过程是获得具有高磁致伸缩性能GMM棒的必要条件, 而“蘑菇”的出现是其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 高温退火 传质 组织转变 蘑菇状生长物
下载PDF
西北方向强沙尘及回流过程对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及过程分析
13
作者 王闯 孙学斌 于晓东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第4期69-73,80,共6页
利用常规污染物监测资料、气象要素综合观测资料分析2021年5月7日沈阳市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沙尘过程是由地面冷锋过境,高空槽后冷空气不断填充所致;沙尘过程由西北方向内蒙古地区传输至沈阳市... 利用常规污染物监测资料、气象要素综合观测资料分析2021年5月7日沈阳市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沙尘过程是由地面冷锋过境,高空槽后冷空气不断填充所致;沙尘过程由西北方向内蒙古地区传输至沈阳市,回流过程由西南方向渤海湾区域向北输送至沈阳市,沙尘主要分布在地面至2500 m之间;沙尘及回流过程中,TSP,PM10,PM2.5,PM1最大浓度分别为38,129,839,1223μg/m3,对PM10,TSP浓度影响大于PM2.5,PM1;颗粒物无机元素组分分析显示,沙尘及回流过程中地壳元素分别为沙尘结束后的16.5倍、9.3倍,均高于人为源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颗粒物 传输路径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沙尘暴天气下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传输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莹 单璐璐 徐金秀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6期50-55,共6页
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制度作用下,中国境内荒漠化导致的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政策积极作用的同时,沙尘暴天气产生的颗粒污染物元素组分有所改变。为了更加准确了解沙尘暴颗粒物对大气的污染特征及其传输路径的影响,对其元素组... 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制度作用下,中国境内荒漠化导致的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政策积极作用的同时,沙尘暴天气产生的颗粒污染物元素组分有所改变。为了更加准确了解沙尘暴颗粒物对大气的污染特征及其传输路径的影响,对其元素组分、结构、浓度展开数据分析,通过元素特征数据分析,获得颗粒物传输路径。通过与实例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沙尘暴天气下大气颗粒物污染组分以自然构成为主,整体传输路径南移的结果可信度高,可以作为沙尘暴天气研究与颗粒物污染防治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大气 颗粒物 污染特征 传输路径
下载PDF
合肥市冬季颗粒物污染传输通道分析及通量研究
15
作者 赵旭辉 童欢欢 +1 位作者 王含月 朱余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52,共10页
综合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激光雷达探测传输量及典型案例,系统分析2018—2020年冬季合肥市主要传输型重污染过程,揭示合肥大气污染输送通道的主要特征和污染期间PM_(2.5)的传输通量。结果表明:合肥市冬季污染主要输入通道分别为京津冀-... 综合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激光雷达探测传输量及典型案例,系统分析2018—2020年冬季合肥市主要传输型重污染过程,揭示合肥大气污染输送通道的主要特征和污染期间PM_(2.5)的传输通量。结果表明:合肥市冬季污染主要输入通道分别为京津冀-山东西部-安徽北部-合肥(35%)、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南京-合肥(26%)、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中部-合肥(24%)、内蒙古-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安徽北部-合肥(15%);主要输出通道为合肥-六安或安庆-湖北-江西(54%)、合肥-安徽北部-江苏北部(18%)、合肥-河南南部-陕西(17%)、合肥-上海或浙江-海上(11%)。对激光雷达监测结果采用像素检测法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污染传输过程的平均传输通量分别可达20.3、33.7、19.5 t/h,年际差异较大。外源传输通量较高时的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并且风速为3.1 m/s左右。合肥市处于安徽省自北向南污染传输通道的中游区域,受上游城市传输影响显著,典型污染传输型的平均传输通量可比上游城市(淮北市)低57.6%,比下游城市(池州市)高25.5%,且污染过程中常伴随PM_(2.5)的二次生成,主要生成成分为NH^(+)_(4)与NO^(-)_(3)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通道 颗粒物 传输通量 重污染过程
下载PDF
Soil carbon characterization along the profile of two forest soils under Quercus pyrenaica
16
作者 A.P.Fernandez-Getino J.L.Alonso-Prados M.I.Santin-Montany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91-600,共10页
In light of concerns over climate change and increasing levels of CO2 in the atmosphere,it is of importance to investigat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Mediterranean forests at a profile scale.In-depth studies of the organi... In light of concerns over climate change and increasing levels of CO2 in the atmosphere,it is of importance to investigat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Mediterranean forests at a profile scale.In-depth studies of the organic fraction are also of interest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carbon balance and to facilitate modelling of carbon fixation in forest soils.This research evalu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verse parameters such as colour,content,and form of soil organic matter(SOM).Two Quercus pyrenica ecosystems with soils classified as inceptisols with a xeric or dry moisture regime,and developed under a Mediterranean climate in Spain,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SOM through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layers of the soil profile.The differentiating factor between the two ecosystems was slope gradient.Characterization was done using characteristics of humic substances(HS)as indicators of SOM turnover in inceptisols.Infrared analysis was used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humic acids.As soil colour measurements are a tool for soil type classifica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prediction,the relation between HS colour measured by reflection and by transmission was determin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surement techniques.Infrared analysis and colour provided evidence of a different level of stabilization of HS from both soils,and between the different horizons.Oxidation of humic acids was found to be greater in deeper horizons than in the surface layers.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S colour measured by reflection and by transmission was revealed.Both soils showed a clear trend in which horizons presenting lower absorbance numbers showed higher figures of hue and value.A more marked accumulation of humified compounds was found in pedons,(the smallest unit or volume of soil that contains all the soil types),in the less steep slope.This might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physiographic position affecting infiltration behavior and exposure to runo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Colour humic substance(HS)by reflection Colour HS by transmission Humification index Mediterranean Quercus species
下载PDF
Dynamics of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under rain-water storage irrigation
17
作者 Yuanyuan Li Xiaohou Shao +1 位作者 Yanbin Li Menghua Xi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21年第3期148-155,共8页
Photosynthesis is related to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aboveground part of rice plant,which is the direct factor of production.This study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 Photosynthesis is related to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aboveground part of rice plant,which is the direct factor of production.This study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synthesis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under different water management in paddy field.In general,the photosynthetic and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showed the trend of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with the growth stage of rice.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chlorophyll content and leaf area index of rice leaves showed a quadratic curve positive correlation.Canopy light transmission reached the maximum at heading-flowering stage,and it had quadratic relationship with leaf area index,while it showed extremely positive correlation under rain-water storage irrigation mode.Photosynthetic rate(Pn)and transpiration rate(Tr)had quadratic cur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hlorophyll content.The water condition under rain-water storage was favorable fo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panicle.After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main factor analysis,canopy light transmission,light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and Pn were main factors related to dry matter accumulation.The conclusions in this article were helpful for promoting rice yield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ological index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canopy light transmission regression analysis
原文传递
基于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的一次颗粒物污染过程分析
18
作者 周书华 吴建军 +2 位作者 罗天志 翁金宏 顾恒湘 《四川环境》 2022年第4期58-66,共9页
为说清城市环境空气污染原因,采用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对宜宾市上空大气颗粒物的立体传输情况进行监测。利用2020年2月12日~17日宜宾市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颗粒物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污染过程及颗粒物传输特征... 为说清城市环境空气污染原因,采用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对宜宾市上空大气颗粒物的立体传输情况进行监测。利用2020年2月12日~17日宜宾市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颗粒物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污染过程及颗粒物传输特征。结果表明:(1)颗粒物通量雷达监测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地面颗粒物浓度变化情况,本次污染过程共监测到三次明显的PM_(2.5)输入、一次PM_(2.5)和PM_(10)输出、一次PM_(10)输入。(2)边界层高度与大气污染物扩散有一定关系,边界层越高、越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反之,越有利于污染物累积,白天午后边界层高度明显高于夜间。(3)此次冷空气南下带来的沙尘由于远距离输送未对宜宾市PM_(10)浓度造成显著影响,冷空气主体入境后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但沙尘沉降导致近地面PM10浓度升高。(4)气温、风速、相对湿度、边界层高度等气象条件对颗粒物稀释和扩散均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证明了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用于小尺度大气污染物立体传输监测的可行性,可进一步应用于污染来源精确查找、建立大气污染模型、城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颗粒物 传输 沙尘 气象因素
下载PDF
马铃薯多品质参数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快速检测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凡 李永玉 +3 位作者 彭彦昆 杨炳南 李龙 刘亚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36-3742,共7页
马铃薯是与小麦、稻米、玉米协调发展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现阶段我国正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但马铃薯品质的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主食化进程,马铃薯品质快速无损检测对其加工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基于可见/近红... 马铃薯是与小麦、稻米、玉米协调发展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现阶段我国正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但马铃薯品质的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主食化进程,马铃薯品质快速无损检测对其加工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对马铃薯内部品质检测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大部分研究都基于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原理,马铃薯粗糙的表皮对样品漫反射光谱影响较大。近红外透射光谱能较好的反映样品的品质信息,但马铃薯样品全透射光谱因样品大小不同,导致光谱受光程差异的影响较大。考虑到马铃薯样品整体质地较为均匀,根据马铃薯的形状特性搭建了马铃薯局部透射光谱采集系统,局部透射检测方式既能避免马铃薯表皮的影响,又能在保证光程统一的情况下获得样品内部的信息。该光谱采集系统由光谱采集单元(光谱仪、耦合透镜)与光源单元(卤素灯、灯杯)构成。进行光谱采集时,将二者贴紧马铃薯表面以确保光谱采集单元不会接收到来自马铃薯表面的反射光。用该系统采集了120个马铃薯650~1 100 nm范围的局部透射光谱,分别进行去趋势(detrend)、多元散射校正(muliplication scattering correction,MSC)、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 transformation,SNV)和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FD)预处理,并建立了马铃薯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含量的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结果显示,采用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的干物质和淀粉含量预测模型效果较好,其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 854 0和0. 851 0,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 521 9%和0. 484 8%;采用一阶导数预处理的还原糖预测模型效果最好,其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 768 6,均方根误差为0. 025 1%。为进一步优化模型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物质 淀粉 还原糖 可见/近红外局部透射光谱
下载PDF
超小型Fe_3O_4/Au纳米复合微粒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祖黎 彭莉 +2 位作者 姚凯伦 卢强华 汪汉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用反向微乳液法成功制备了超小型 Fe3O4/Au磁性纳米复合微粒,并利用3 巯基丙酸将复合微粒直接从微乳液分离到有机溶剂中。用 UV Vis、VSM和TEM对产物进行了鉴定与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微粒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 6.7nm,饱和磁化强度为9.7A... 用反向微乳液法成功制备了超小型 Fe3O4/Au磁性纳米复合微粒,并利用3 巯基丙酸将复合微粒直接从微乳液分离到有机溶剂中。用 UV Vis、VSM和TEM对产物进行了鉴定与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微粒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 6.7nm,饱和磁化强度为9.7A·m2/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微乳液 纳米复合微粒 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