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 被引量:131
1
作者 隋岩 曹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9-147,共9页
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传播无处不在"的群体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产能过剩是群体传播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其兴起的社会土壤。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无时不在的"物理空间"。群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众传播的意... 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传播无处不在"的群体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产能过剩是群体传播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其兴起的社会土壤。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无时不在的"物理空间"。群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众传播的意义传递和媒介垄断,又为个体、群体、企业和机构参与传播竞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群体传播,既存博弈又有合作,只有相互借力才能共赢。在网络推广、文化营销中,充分利用群体传播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微博等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交织,却是谣言产生影响力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传播 产能过剩 大众传播 网络营销 微博 谣言
原文传递
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 被引量:77
2
作者 陈振华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26,共18页
近几年,集体记忆研究在传播学界崭露头角,互联网作为新的记忆媒介改变了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本文梳理传播学与集体记忆研究的历史和理论关联。进而,厘清这一取向下集体记忆是"断裂"还是"连续"的核心命题,介绍传播... 近几年,集体记忆研究在传播学界崭露头角,互联网作为新的记忆媒介改变了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本文梳理传播学与集体记忆研究的历史和理论关联。进而,厘清这一取向下集体记忆是"断裂"还是"连续"的核心命题,介绍传播学取向主要的热点议题:政治与媒介权力、新媒体与全球化、跨学科理论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有利于国内传播学界重心从功能向结构转化,应当弥补"个体的缺失",关注"现在一未来"的坐标系,以及采用大数据的量化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研究 集体记忆 数字记忆 新媒体 传播学
原文传递
大众传播中的明星崇拜和粉丝效应 被引量:59
3
作者 蔡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34,共4页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明星崇拜对人们的情感和行为产生了广泛影响。通常,明星崇拜表现为社会认同和行为模仿两个方面,而明星既是粉丝情感投射的对象,也是其获得情感慰藉与补偿的有效途径。从粉丝的角度而言,粉丝的参与性、过度性和...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明星崇拜对人们的情感和行为产生了广泛影响。通常,明星崇拜表现为社会认同和行为模仿两个方面,而明星既是粉丝情感投射的对象,也是其获得情感慰藉与补偿的有效途径。从粉丝的角度而言,粉丝的参与性、过度性和区隔性最终都将呈现为各种消费行为,并以符号消费与情感消费为主要特征。再具体到大众媒介、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功能论主张明星崇拜有助于维持粉丝群体内部的团结以及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冲突论则认为粉丝与粉丝以及粉丝与明星之间的冲突无可避免,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明星与粉丝更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谐的幻象并不能掩盖其差异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播 明星崇拜 粉丝效应 消费
下载PDF
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被引量:22
4
作者 范红 曲元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76,81,共6页
文章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着重讨论了其大众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揭示了手机短信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手机短信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大众文化
原文传递
论大众传媒在体育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葛耀君 陆遵义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5-17,33,共4页
本文从大众传媒的本质、特点和功能,以及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等视角,探讨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的作用,并针对目前我国体育信息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传播效果 信息环境 体育信息传播
下载PDF
符号媒介论 被引量:30
6
作者 唐小林 《符号与传媒》 2015年第2期139-154,共16页
媒介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意义含混。在符号论中,媒介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是符号的物质载体。符号即媒介,符号化即媒介化。一切艺术存在于符号媒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即媒介。符号媒介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文本研究的基础,更是... 媒介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意义含混。在符号论中,媒介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是符号的物质载体。符号即媒介,符号化即媒介化。一切艺术存在于符号媒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即媒介。符号媒介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文本研究的基础,更是人文学科基础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大众传播 符号学 媒介化
下载PDF
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9
7
作者 孔薇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1-614,共4页
全媒体战略构想正朝着更广范围和更深层面加速推进,为科技期刊大众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内容建设、用户体系、平台搭建和人才资源4个层面构建了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体系,并从不同维度对科技期刊大众传播进行理性审视... 全媒体战略构想正朝着更广范围和更深层面加速推进,为科技期刊大众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内容建设、用户体系、平台搭建和人才资源4个层面构建了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体系,并从不同维度对科技期刊大众传播进行理性审视。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应在专业化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聚集和整合内容资源,在专业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寻求发展策略的平衡,不断提升科技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科技期刊 大众传播 专业传播 媒体融合
原文传递
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红学 贺一凡 刘珂珂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0-66,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文化自信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困境和对策进行探析。研究认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面临着传播场域局限、传播理念滞后、传播路径较为狭窄的困境。优化对策:传播保障制度建设方... 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文化自信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困境和对策进行探析。研究认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面临着传播场域局限、传播理念滞后、传播路径较为狭窄的困境。优化对策:传播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推进赛事组织和制度创新、打造文化IP体系;传播理念方面,应由被动传播转变为主动传播、加强理论研究及传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播媒介和路径方面,利用新媒体提高交互性、利用影视作品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通过文创产品提升知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文化自信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传播
下载PDF
论大众传播的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基于技术的知识社会学视角 被引量:28
9
作者 胡翼青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119,共8页
早期传播学采取了自然科学的姿态为大众传播下了各种定义,然而这些定义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它们共同忽视大众传播所处的社会框架;其二是它们忽视大众传播更为抽象的技术座架。因而这些定义不具有现实意义,也不具有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 早期传播学采取了自然科学的姿态为大众传播下了各种定义,然而这些定义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它们共同忽视大众传播所处的社会框架;其二是它们忽视大众传播更为抽象的技术座架。因而这些定义不具有现实意义,也不具有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批判的社会学从各种角度生动地描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大众传播的关系,但多少忽视了作为技术的大众传播为何能嵌入这种社会框架原因。采用技术的知识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时间、空间、权力关系等维度揭示大众传播的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播 知识社会学 历史性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新闻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被引量:25
10
作者 汪露 《云梦学刊》 2010年第3期152-155,共4页
"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已有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原因及其效果、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反用"、具体媒介工作流程中的刻板... "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已有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原因及其效果、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反用"、具体媒介工作流程中的刻板印象。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刻板印象与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似存在如下两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什么是"刻板印象"的界定有待廓清与统一。仅从媒介内容归纳刻板印象的内容,多少有误用概念之嫌,既不能全面揭示特定时段中刻板印象的内涵,也无助于深入探索媒介与刻板印象的复杂关系。于是,如何在廓清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也就成了当前另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媒介内容 大众传播
下载PDF
Web2.0时代博客新闻的传播形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晓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30-136,共7页
相对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W eb2.0是对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内容到技术上的质变。博客是W eb2.0应用的典型代表,是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依据近年对新闻博客传播现象的观察研究,博客新闻在传播形态与传播特点上具有创... 相对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W eb2.0是对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内容到技术上的质变。博客是W eb2.0应用的典型代表,是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依据近年对新闻博客传播现象的观察研究,博客新闻在传播形态与传播特点上具有创新之处,并且部分地改变了以往互联网新闻的传播形态。但是,对自媒体传播的过度崇拜,产生了对反主流传播的过高预期,博客新闻在现实中的传播形态远未达到颠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2.0 博客 大众传播 博客新闻 传播形态 新闻博客
下载PDF
太极拳在美国的传播:一项基于美国大众媒体语料库的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素香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78,共11页
太极拳运动在国外已得到广泛传播,相关研究为数不少,但有关运用大众媒体传播太极拳的研究却鲜有论及。基于传播学理论,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统计分析方法,以美国当代英语为语料,对太极拳在美国大众媒体中的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 太极拳运动在国外已得到广泛传播,相关研究为数不少,但有关运用大众媒体传播太极拳的研究却鲜有论及。基于传播学理论,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统计分析方法,以美国当代英语为语料,对太极拳在美国大众媒体中的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从传播形式看,太极拳的传播在美国大众媒体中以报纸和杂志为主,其次是小说、口语(广播电视)和学术期刊;2)从传播内容看,太极拳在美国的传播主要是有关减缓衰老、治疗慢性病、健身、医疗保健、太极演练等,但不同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太极拳运动在美国的宣传和传播规律。为太极拳在美国的传播现状提供实证数据,对未来扩大太极拳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语料库 美国 大众媒体 传播
下载PDF
浅析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胡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99-102,共4页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已从以往的局部、被动反映社会生活转变为现在的全面、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这种转变促使原本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不再远离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已从以往的局部、被动反映社会生活转变为现在的全面、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这种转变促使原本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不再远离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文章对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特点、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校园信息网”的对策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播媒介 传播 信息 思想政治工作
原文传递
沉默的框架:框架理论六十年的时间脉络与空间想象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7-215,共19页
自1955年人类学家Bateson提出框架概念至今,框架研究已有六十年。然而,现有框架理论正史的叙事起点并非1955年Bateson所撰《一个关于游戏与幻想的理论》一文,而是1974年Goffman的《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一书。Bateson之所以被忽略,与... 自1955年人类学家Bateson提出框架概念至今,框架研究已有六十年。然而,现有框架理论正史的叙事起点并非1955年Bateson所撰《一个关于游戏与幻想的理论》一文,而是1974年Goffman的《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一书。Bateson之所以被忽略,与他的跨学科身份、缺乏中层理论贡献以及"效果为王"的主流学科话语不无关系。也正因效果为王的传播史观,框架研究的传播学者更倚重大众传播(尤其是效果)层面的"窄框架"应用研究。这使原本包罗非媒介效果框架、非大众传播框架和文化框架的"泛框架"陷入集体沉默。相比传统的"媒体—受众"二元线性模式,在宏观层面以文化规范为变量、在中观层面以场域为单位、在微观层面以媒介心理学为取径的三维框架研究模式更契合当代复杂的传播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理论 框架效果 文化框架 大众传播 媒介 沉默 时间 空间
原文传递
大众传播学抑或大众心理学:对美国传播学主导范式的再书写 被引量:22
15
作者 胡翼青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8-51,共14页
大众传播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兴起,展现出当时不断涌现的心理学思潮对社会科学的全面影响。法国的群体心理学,德国的精神分析以及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尽管视角各异,但是都对传播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把大众社会的视角、关于群体心... 大众传播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兴起,展现出当时不断涌现的心理学思潮对社会科学的全面影响。法国的群体心理学,德国的精神分析以及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尽管视角各异,但是都对传播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把大众社会的视角、关于群体心理非理性的认知以及个体心理的科学测量方法等元素通过美国传播学的主要奠基者如李普曼、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注入了当时刚刚起步的传播研究,形成了传播研究的大众心理学范式。在二战和冷战时期,出于心理战的需要,传播学不断强化大众心理范式取向,后者剥夺了传播学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将其塑造为对内社会控制,对外捍卫冷战思维的知识工具。所以,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大众传播学而只有真正的大众心理学。冷战结束后,面临政治经济框架的巨变,美国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播学主流范式失去了持续的资源支持,然而出于惯习,传播学家们仍然坚持用大众心理学去理解传播现象,美国传播学的想象力因之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播学 大众心理学 冷战 心理战
原文传递
从网络语言透视两种传播形态的互动 被引量:22
16
作者 隋岩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7-191,共5页
"APEC蓝"一词最先在以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为首的群体传播中广泛流传,以嘲讽调侃的方式化解正统、权威的主流媒体传播语境。有别于常见网络语言的符号特征,"APEC蓝"不是靠重构能指来戏谑,而是以改变符号素的组合规则... "APEC蓝"一词最先在以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为首的群体传播中广泛流传,以嘲讽调侃的方式化解正统、权威的主流媒体传播语境。有别于常见网络语言的符号特征,"APEC蓝"不是靠重构能指来戏谑,而是以改变符号素的组合规则来指涉大众传播中缺失的意义,打破"同构",满足群体传播中的意义狂欢。这种群体传播中的网络语言盛景,看似威胁到旧的传播权力中心,但在意义不断的"延异"中,形成了过度娱乐的碎片化信息。"APEC蓝"进入大众传播语境后,重拾缺失的话语,并以权威正面回应的方式使意义再次发生改变,并形成更为稳定和广泛的影响力。伴随语言意义的不断变化促成了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形态的交织和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 APEC蓝 网络语言
原文传递
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德胜 姜晓红 +1 位作者 于淼 张素芳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3-116,共4页
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离不开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而当代文化传播方式一般分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层面 ,本文就是从这四个层面来研究武术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 ,以及如何解决武术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关键词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下载PDF
大众传媒的使用与驾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示 被引量:17
18
作者 童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0-136,共7页
正确使用和合理管理大众传媒是现代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示。美国执政党及其政治代表总统通过各种渠道同大众传媒保持密切联系。无产阶级政党自觉地把大众传媒作为自己的旗帜与武器。中国共产党重视大众传媒在执政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正确使用和合理管理大众传媒是现代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示。美国执政党及其政治代表总统通过各种渠道同大众传媒保持密切联系。无产阶级政党自觉地把大众传媒作为自己的旗帜与武器。中国共产党重视大众传媒在执政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视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信息流向、信息流量、信息质量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对一些执政党不能善待大众传媒和错误使用大众传媒的教训应引以为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执政能力 信息传播规律
原文传递
叙事与听觉空间的生产 被引量:19
19
作者 傅修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98,共10页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是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发展到空间本身的生产。口头叙事用声音覆盖住一定范围的空间,剧场、影院和音乐厅等实体空间容纳了形形色色的叙事交流。戏剧是前工业时代最具人气效应的大众传播,为使人们集中注意力,演出...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是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发展到空间本身的生产。口头叙事用声音覆盖住一定范围的空间,剧场、影院和音乐厅等实体空间容纳了形形色色的叙事交流。戏剧是前工业时代最具人气效应的大众传播,为使人们集中注意力,演出方面需要筑起环绕整个剧场的“声墙”。评价和议论也是叙事消费的重要方式,一些注重“被看”的消费者甚至把传播场所当作社交平台。今人电脑屏幕上不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弹幕),使消费者产生和人边看边聊的感觉,微信群中的“聊天”亦属虚拟空间中的互动。影院中的环绕立体声把观众与银幕世界包裹进一个统一的听觉空间,模糊乃至消弭了两者之间的界限。罗兰·巴特声称小说世界与咖啡馆、立体声音响有相似之处,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以各种声音的对话为中心,中国古代小说则努力用书场感征服读者。叙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生产听觉空间的行为,今人采用的叙事手段越来越丰富,但从实质上说仍未摆脱对听觉交流的模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听觉空间 空间生产 大众传播 剧场 巴赫金
下载PDF
媒体视野中医生形象变化与医患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孙振领 黄芳 《湘南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14-118,共5页
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看医疗改革进程中媒体对医生形象报道的变化,揭示医疗改革中对医生形象受损的一些主要原因。认为媒体、医疗领域专家学者和患者应该形成互动,共同改进"医患关系"。
关键词 医生形象 传播学 人民日报 医疗体制改革 医患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