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血供胸大肌皮瓣修补咽颈部缺损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建国 谷京城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11期40-41,共2页
探讨双血供胸大肌皮瓣修补咽颈部缺损的可行性。介绍应用双血供胸大肌皮瓣修补咽颈部缺损36例,窄蒂胸大肌皮瓣修补咽颈部缺损7例。结果前者愈合23例,出血3例,感染5例,咽瘘5例,皮瓣坏死无;后者愈合2例,出血1例,感染1例,咽瘘2例,皮瓣坏死... 探讨双血供胸大肌皮瓣修补咽颈部缺损的可行性。介绍应用双血供胸大肌皮瓣修补咽颈部缺损36例,窄蒂胸大肌皮瓣修补咽颈部缺损7例。结果前者愈合23例,出血3例,感染5例,咽瘘5例,皮瓣坏死无;后者愈合2例,出血1例,感染1例,咽瘘2例,皮瓣坏死1例。双血供胸大肌皮瓣修补咽颈部缺损更利于术后愈合、预防咽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胸大肌 修补 肿物复发
下载PDF
改良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头颈部晚期恶性肿瘤术后复杂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田皞 喻建军 +1 位作者 李赞 周晓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4,共4页
背景与目的:带蒂胸大肌皮瓣因为具有多种优点一直是头颈部组织缺损修复应用的经典组织瓣。当今,随着显微技术普及和提高,游离组织瓣逐步取代了带蒂组织瓣。然而,临床上并非所有病例均适宜接受游离组织瓣修复手术,邻近带蒂组织瓣更安全... 背景与目的:带蒂胸大肌皮瓣因为具有多种优点一直是头颈部组织缺损修复应用的经典组织瓣。当今,随着显微技术普及和提高,游离组织瓣逐步取代了带蒂组织瓣。然而,临床上并非所有病例均适宜接受游离组织瓣修复手术,邻近带蒂组织瓣更安全可靠。拟通过改进胸大肌皮瓣的制备及修复方法,探讨改良带蒂胸大肌皮瓣在修复头颈部晚期恶性肿瘤术后复杂缺损时的应用。方法:在皮瓣设计方案及制备方法等多方面改进胸大肌皮瓣,修复头颈部晚期恶性肿瘤术后复杂缺损患者51例。结果:51例改良胸大肌皮瓣全部存活,缺损区修复后外形和供区外形情况满意,缺损区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供区术后功能损伤最小化。结论:胸大肌皮瓣在设计及制备方法等多方面的改良,提高了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复杂缺损修复的范围及修复的距离,减少皮瓣坏死的概率,术后供区和受区外形、功能效果满意,目前仍然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重要修复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肿瘤 胸大肌皮瓣 修复重建 外科
下载PDF
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修复开胸术后伤口
3
作者 韩飞 官浩 +2 位作者 张万福 张敬群 刘瑞宇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一期修复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5~75岁,平均(62.2±11.3)岁,创面面...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一期修复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5~75岁,平均(62.2±11.3)岁,创面面积6cm×3cm~25cm×5cm。手术去除感染胸骨,根据残腔部位及大小,游离伤口两侧相应节段的胸大肌予以缝合填塞。肌瓣下方预留灌洗管。待肌瓣覆盖残腔后,创面周围皮肤无张力拉拢缝合,并以–30~–20kPa的负压吸引。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生理盐水灌洗,每日2000ml。观察灌洗液的性状、颜色、量及患者全身症状,待灌洗液清亮后拔管并拆除负压装置,创面隔天换药1次,术后2周拆线。结果19例患者在术后14d内一期愈合,2例患者遗留散在约1cm×1cm大小的创面,继续换药,术后1个月均愈合。随访0.5~2年,患者胸廓外形美观,前部躯体及上肢活动无影响,上肢肌力无明显改变。结论针对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在去除感染胸骨后,通过胸大肌肌瓣联合负压灌洗一期封闭创面,可降低伤口感染及患者死亡风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操作简单,对患者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愈性伤口 胸大肌肌瓣 负压灌洗
下载PDF
双侧胸大肌内侧头转移术治疗心脏术后胸骨哆开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广龙 曹向戎 张健群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胸大肌内侧头转移术治疗心脏术后并发胸骨哆开的方法。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21例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胸骨骨髓炎和纵隔感染的胸骨哆开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为53~72(64.5±7... 目的探讨双侧胸大肌内侧头转移术治疗心脏术后并发胸骨哆开的方法。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21例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胸骨骨髓炎和纵隔感染的胸骨哆开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为53~72(64.5±7.8)岁。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例,心瓣膜置换术2例。采用清创、剔除坏死胸骨、保留部分或全部拔除胸骨固定钢丝、游离双侧胸大肌内侧头使之形成肌瓣并拉至中线位置无张力缝合,完全覆盖胸骨,放置负压吸引引流管,适时拔除,皮肤间断缝合。结果 21例患者胸大肌肌瓣全部成活,均于术后2周内出院;20例术后愈合顺利,1例拔除引流管后引流口形成窦道并感染,再次手术局部切除窦道后愈合。术后6个月随访,全组患者均胸骨固定,胸廓外形正常,无反常呼吸,未发现再发或迁延性感染。结论双侧胸大肌内侧头转移术是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并发难治性胸骨哆开的一种确切、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胸正中切口 胸大肌瓣 胸骨哆开 感染
原文传递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胸大肌肌皮瓣治疗胸骨切口感染裂开创面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志华 王肃生 +2 位作者 梁刚 冀航 侯春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32-35,共4页
目的:介绍封闭负压引流联合胸大肌肌皮瓣在胸骨切口感染裂开创面手术修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胸大肌肌皮瓣修复14例胸骨切口感染裂开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介绍封闭负压引流联合胸大肌肌皮瓣在胸骨切口感染裂开创面手术修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胸大肌肌皮瓣修复14例胸骨切口感染裂开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清创后封闭式负压引流,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填塞残腔,修复创面。结果:伤口Ⅰ期愈合12例,2例经换药处理后愈合。平均随访12个月,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联合胸大肌肌皮瓣治疗修复胸骨切口感染裂开创面可促进愈合,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切口感染 胸大肌肌皮瓣 封闭负压引流
下载PDF
胸大肌肌皮瓣与中厚皮片修复颈部咽瘘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少新 李彬 +2 位作者 陈建超 王朝晖 刘坤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索以胸大肌肌皮瓣及中厚皮片联合修复颈部咽瘘的方法。方法对因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与放疗后形成颈部的咽瘘,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与中厚皮片联合修复咽食管黏膜及颈部皮肤缺损。结果本组11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术后5d去除中厚皮片之... 目的探索以胸大肌肌皮瓣及中厚皮片联合修复颈部咽瘘的方法。方法对因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与放疗后形成颈部的咽瘘,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与中厚皮片联合修复咽食管黏膜及颈部皮肤缺损。结果本组11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术后5d去除中厚皮片之缝线包扎敷料,术后12—14d拆线,其中2例皮瓣边缘部分愈合不良,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全部皮瓣及中厚皮片存活良好,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外形良好。结论胸大肌肌皮瓣与中厚皮片联合用于颈部咽瘘的修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瘘 胸大肌肌皮瓣 中厚皮片
原文传递
4种带蒂皮瓣修复35例累及口角的颊部洞穿性缺损效果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洪磊 陈伟良 +2 位作者 袁开放 周斌 陈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比较4种带蒂皮瓣修复累及口角的颊部洞穿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35例累及口角的颊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采用4种带蒂皮瓣进行修复重建,4种皮瓣分别为交叉唇瓣(A-EF)、折叠延长锁骨上岛状皮瓣(SFIF)、折叠胸大肌肌皮瓣(PM... 目的:比较4种带蒂皮瓣修复累及口角的颊部洞穿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35例累及口角的颊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采用4种带蒂皮瓣进行修复重建,4种皮瓣分别为交叉唇瓣(A-EF)、折叠延长锁骨上岛状皮瓣(SFIF)、折叠胸大肌肌皮瓣(PMMF)和折叠延长下斜方肌岛状皮瓣(TIMF)。比较4组患者修复重建后的效果,结果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美学角度,口轮匝肌功能以及发音功能比较,A-EF组显著优于其他3组(P<0.05)。在最后的随访中,A-EF组4例患者(80.0%)、SFIF组7例患者(87.5%)、PMMF组5例患者(55.6%)、TIMF组5例患者(38.4%)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并存活;A-EF组1例患者(20.0%)、SFIF组1例患者(12.5%)、PMMF组2例患者(22.2%)、TIMF组4例患者(30.8%)带瘤生存;PMMF组2例患者(22.2%)和TIMF组4例患者(30.8%)于术后9~38个月分别死于原发灶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A-EF更适于临床Ⅱ期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SFIF更适于临床Ⅱ期或Ⅲ期肿瘤患者;PMMF更适于临床Ⅲ期或Ⅳ期肿瘤患者;TIMF更适于临床Ⅲ期或Ⅳ期肿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部 鳞状细胞癌 颊部缺损 带蒂皮瓣 交叉唇瓣 延长锁骨上皮瓣 胸大肌肌皮瓣 下斜方肌肌皮瓣
下载PDF
Sternal Reconstruction of 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s Following Median Sternotomy by Single-stage Muscle Flaps Transposition 被引量:1
8
作者 Song Wu Feng Wan +4 位作者 Yong-shun Gao Zhe Zhang Hong Zhao Zhong-qi Cui Ji-yan Xie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08-213,共6页
Objective To assess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using bilateral pectoralis major or plus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flaps in treating 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DSWI) following median sternotomy.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 Objective To assess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using bilateral pectoralis major or plus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flaps in treating 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DSWI) following median sternotomy.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December 2013, 19 patients with DSWI after median sternotomy for cardiac surgery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cluding 14 males(73.7%) and 5 females(26.3%), aged 55±13(18-78) years. According to the Pairolero classification of infected median sternotomies, 3(15.8%) patients were type II, and the other 16(84.2%) were type III. Surgical procedure consisted of adequate debridement of infected sternum, costal cartilage, granulation, steel wires, suture residues and other foreign substances. Sternal reconstruction used the bilateral pectoralis major or plus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flaps to obliterate dead space. The drainage tubes were placed and connected to a negative pressure generator for adequate drainage. Results There were no intraoperative deaths. In 15 patients(78.9%), bilateral pectoral muscle flaps were mobilized sufficiently to cover and stabilize the defect created by wound debridement. 4 patients(21.0%) needed bilateral pectoral muscle flaps plus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flaps because their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flaps could not reach the lowest portion of the wound. 2 patients(10.5%) presented with subcutaneous infection, and 3 patients(15.8%) had hematoma. They recovered following local debridement and medication. 17 patients(89.5%) were examined at follow-up 12 months later, all healed and having stable sternum. No patients showed infection recurrenc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ver 12 months. Conclusion DSWI following median sternotomy may be effectively managed with adequate debridement of infected tissues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bilateral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or plus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flap trans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n STERNOTOMY 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s sternal OSTEOMYELITIS sing-stage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flap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flap
下载PDF
Poland's syndrome in women: 24 cases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3
9
作者 ZHU Lin ZENG Ang WANG Xiao-jun LIU Zhi-fei ZHANG Hai-l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8期3283-3287,共5页
Background Since its first description in 1841, numerous variations and treatments of Poland's syndrome (congenital deficiency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associated with brachysyndactyly) have been reported. No... Background Since its first description in 1841, numerous variations and treatments of Poland's syndrome (congenital deficiency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associated with brachysyndactyly) have been reported. None of the reports, however, involved female Chinese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4 female patients was conducted to guide the selection of methods of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thoracic tissue development. Type I (mild): Limited tissue loss which can be treated with simple filling with autologous fat and/or an artificial breast implant. Type II (moderate): Moderate thoracic tissue hypoplasia where the breast parenchyma can still offer adequate implant coverage. Mammoplasty using a latissimus dorsi muscular flap with an implant was performed in this group. The flap was used to fill the infraclavicular hollow, and the implant was placed in the dual-plane pocket. Type Ⅲ (severe): Severe thoracic tissue hypoplasia, without sufficient parenchyma to offer implant coverage. A latissimus dorsi muscular flap was used to form a total submuscular pocket in which an implant was placed. Results The numbers of Type Ⅰ, Ⅱ, and Ⅲ patients were 15, 3, and 6, respectively. All of the flaps and injected fat demonstrated good survival. Satisfactory cosmetic results were exhibit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1 to 9 years. Conclusions Although this group of patients showed varied conditions, the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thoracic tissue development. In our experience, this classification is simple and useful in choosing the breast reconstruction op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nd's syndrome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aplasia congenital breast malformation latissimus dorsi muscular flap
原文传递
肌瓣成形新技术治疗胸骨切口深部感染23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吉福 高永顺 +2 位作者 李宝成 许笑彬 黄铄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胸大肌瓣翻转、伤口内无异物存留技术成形治疗胸骨切口深部感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12月胸骨切口深部感染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73(54.5±19.5)岁。8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 目的探讨胸大肌瓣翻转、伤口内无异物存留技术成形治疗胸骨切口深部感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12月胸骨切口深部感染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73(54.5±19.5)岁。8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梗塞。分型:Ⅱ型18例,Ⅲ型5例;5例纵隔残存脓腔。彻底清创伤口后,采用肌瓣成形新技术治疗胸骨切口感染:游离胸大肌将其外侧切断制备成肌瓣,向内翻转填充于胸骨缺损处,用减张缝合法将肌瓣填充并固定,切口全层缝合皮下皮肤。结果胸骨清创后胸骨缺损成形使用双侧胸大肌瓣17例、单侧6例,切口Ⅰ期愈合21例(91.3%),切口皮肤延迟愈合2例,均自行愈合。胸廓无反常呼吸22例,因合并症致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平均住院时间10.6 d。术后1个月胸部CT检查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5.9(3~9)个月,患者未诉不适。结论胸大肌瓣翻转、伤口内无异物存留技术成形治疗胸骨切口深部感染技术独特,有Ⅰ期愈合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切口深部感染 肌瓣成形 外科治疗 胸廓重建
原文传递
16例带蒂岛状胸大肌修复保喉下咽癌手术缺损的体会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磊 刘业海 +6 位作者 吴开乐 吴静 赵益 姚长玉 杨清 张亮 王杨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575-1578,共4页
目的:探讨带蒂岛状胸大肌肌皮瓣在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手术缺损的Ⅰ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下咽癌手术缺损采用带蒂岛状胸大肌肌皮瓣Ⅰ期修复的患者资料,其中原发灶位于梨状窝14例,咽后壁2例。结果:16例胸大肌肌皮瓣全... 目的:探讨带蒂岛状胸大肌肌皮瓣在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手术缺损的Ⅰ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下咽癌手术缺损采用带蒂岛状胸大肌肌皮瓣Ⅰ期修复的患者资料,其中原发灶位于梨状窝14例,咽后壁2例。结果:16例胸大肌肌皮瓣全部成活,2例出现咽瘘,经换药后痊愈。14例于1~3个月拔除气管套管,2例带管生存,所有患者外观及功能上效果满意。16例中,2例存活3年半,死于肺转移;2例存活4年,分别死于局部复发和心脏病;1例存活4年半,死于肺转移;其余11例仍在随访中。结论:带蒂岛状胸大肌肌皮瓣在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咽肿瘤 岛状胸大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胸大肌肌皮瓣移位修复面颌颈胸部难治性创面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春旭 沈祖尧 +2 位作者 王乃佐 沈余明 宓惠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89-90,共2页
面颌颈及胸部各种原因所致的深度创面,一期修复均较为困难。1989年11月~1996年4月,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或胸大肌岛状肌瓣移位修复11例,其中肌皮瓣8例,肌瓣3例,面积12cm×8cm~26cm×18cm。术... 面颌颈及胸部各种原因所致的深度创面,一期修复均较为困难。1989年11月~1996年4月,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或胸大肌岛状肌瓣移位修复11例,其中肌皮瓣8例,肌瓣3例,面积12cm×8cm~26cm×18cm。术后创面Ⅰ期愈合10例,1例创面轻度感染,换药治愈。详细介绍了手术方法和手术要点,讨论了胸大肌肌皮瓣移位对此类创面修复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大肌 肌皮瓣 面颌颈胸部 修复 创面
下载PDF
改良胸大肌肌瓣转移治疗心脏外科术后慢性胸骨骨髓炎疗效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磊 姚建民 +2 位作者 高永顺 崔振田 陆龙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6期789-791,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胸大肌肌瓣转移治疗心脏外科术后慢性胸骨骨髓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2014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心脏外科术后出现慢性胸骨骨髓炎患者56例。其中单纯胸骨骨髓炎36例,胸骨骨髓炎伴肋软骨炎11...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胸大肌肌瓣转移治疗心脏外科术后慢性胸骨骨髓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2014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心脏外科术后出现慢性胸骨骨髓炎患者56例。其中单纯胸骨骨髓炎36例,胸骨骨髓炎伴肋软骨炎11例,胸骨骨髓炎伴纵隔内感染9例。术中彻底扩创清除感染源,充分游离胸大肌肌瓣,翻转填塞胸骨缺损。术后持续负压吸引,应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及随访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51例(91.1%)患者切口Ⅰ期愈合;3例(5.3%)患者引流管切口处有少许分泌物,经换药1周后愈合;2例(3.6%)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经再次手术痊愈。无切口再次感染及慢性窦道形成,胸骨骨髓炎无复发,上肢功能均正常。结论改良胸大肌肌瓣转移治疗心脏外科术后慢性胸骨骨髓炎效果可靠,无需增加切口,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骨髓炎 胸大肌肌瓣 开胸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胸大肌肌瓣移植治疗心脏术后胸骨感染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现杰 张润生 +3 位作者 杨恒 董文通 冀攀 常新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移植修复心脏术后胸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39例患者采用胸大肌肌瓣移植修复心脏术后胸骨感染(治疗组),同期26例采用外科清创加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次...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移植修复心脏术后胸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39例患者采用胸大肌肌瓣移植修复心脏术后胸骨感染(治疗组),同期26例采用外科清创加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次数、满意度及复发率等指标差异。结果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住院时间短[(18.1±3.8)天对(36.7±11.4)天],住院费用较少[(19429±4088)元对(33495±10712)元],手术次数较少[(1.1±0.3)次对(2.4±0.8)次],患者满意度较高(56.4%对30.8%),复发率较低(5.1%对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大肌肌瓣移植修复心脏术后胸骨感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大肌肌瓣 心脏术后 胸骨感染
原文传递
胸大肌肌瓣转移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芳 熊有毅 +1 位作者 陈卓 谷元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转移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行单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胸大肌肌瓣转移术治疗,对...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转移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行单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胸大肌肌瓣转移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2周、1个月、6个月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上肢淋巴水肿程度均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大肌肌瓣转移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可明显降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大肌肌瓣转移术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下载PDF
多皮瓣联合重建头颈恶性肿瘤术后巨大缺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晋芸 黄文孝 +3 位作者 陈杰 贺全勇 王俊琦 张海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67-71,共5页
目的回顾和总结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切除后,多皮瓣修复重建巨大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该院2008~2011年12例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切除后,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胸大肌肌皮瓣,游离空肠瓣等修复头颈部巨大缺损。结果 12例晚期头颈部肿... 目的回顾和总结晚期头颈恶性肿瘤切除后,多皮瓣修复重建巨大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该院2008~2011年12例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切除后,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胸大肌肌皮瓣,游离空肠瓣等修复头颈部巨大缺损。结果 12例晚期头颈部肿瘤被顺利整体切除,多皮瓣联合修复重建巨大缺损效果满意。1例因术前行根治性放疗,胸大肌皮瓣边缘愈合差,换药后愈合。结论应用多皮瓣联合修复晚期头颈部头颈部术后的缺损可获得I期修复的满意效果,对提高晚期恶性头颈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胸大肌肌皮瓣 游离空肠皮瓣 晚期头颈恶性肿瘤
下载PDF
胸大肌胸肋部肌蒂胸肋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田红 彭珍山 +3 位作者 张心宽 万炜 谭建国 曾效恒 《解剖与临床》 2006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胸肋骨的关系。结果: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1.3)cm,下缘长(19.5±1.4)cm,中部长(20.2±1.2)cm... 目的: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胸肋骨的关系。结果: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1.3)cm,下缘长(19.5±1.4)cm,中部长(20.2±1.2)cm,止腱长)1.1±0.2)cm,肌蒂游离长度为(16.8±0.9)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0.2)mm,长度为(5.6±0.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可设计艺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锁骨不连、锁骨肩峰端及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大肌胸肋部 肌骨瓣 移位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术前桡静脉压测定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及其对胸大肌肌瓣转移术的理论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颖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32-337,共6页
目的研究术前上肢桡静脉压的测定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测能力。方法第一阶段对我院2009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75例术后出现淋巴水肿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双上肢桡静脉压的测定和上臂围的测量。第二阶段再对我院201... 目的研究术前上肢桡静脉压的测定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测能力。方法第一阶段对我院2009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75例术后出现淋巴水肿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双上肢桡静脉压的测定和上臂围的测量。第二阶段再对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期间157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进行双侧上肢桡静脉压检测和双侧上臂围的测量,记录两臂桡静脉压差值及上臂围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淋巴结阳性数目。结果经过随访和统计分析,在第一阶段75例淋巴水肿患者中,术后上臂围差值与桡静脉压差明显正相关,P=0. 000。第二阶段中患者术前桡静脉压差值与术后淋巴结阳性数目存在正相关,P=0. 000;且术前桡静脉压差值较大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上臂围差与术前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0;而术前桡静脉压差值较小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上臂围差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发现,术前桡静脉压差值越高,术后淋巴水肿的程度越重,两者呈正相关,P=0. 000。结论术前桡静脉压的检测可以提前筛选出术后淋巴水肿发生风险较高的乳腺癌患者,从而在手术时可以通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加胸大肌肌瓣转移术,来降低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避免盲目加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压 桡静脉 淋巴水肿 胸大肌肌瓣移植 乳腺肿瘤
下载PDF
胸大肌肌瓣翻转成形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胸部切口感染的体会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振田 高永顺 陆龙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第7期858-860,864,共4页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翻转成形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住院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胸部切口感染的30例患者...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瓣翻转成形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住院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胸部切口感染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8~79岁。结果手术治愈20例,术中人工血管破裂出血死亡1例,术后伤口未愈合形成慢性窦道9例。1年后随访29例,20例伤口愈合患者中复发5例,形成慢性窦道,其中1例术后并发菌血症感染死亡。其余15例均无复发。结论早期使用胸大肌肌瓣翻转成形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切口感染能较好地促进患者切口的恢复,改善症状,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大肌肌瓣翻转 主动脉夹层 胸部切口感染 治疗
下载PDF
带蒂胸大肌肌皮瓣移植在头颈癌放疗后手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秦涛 周顶斌 缪爱林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1764-1766,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癌放疗后因肿瘤复发进行挽救性手术,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手术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了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通过手术切除病灶,颈淋巴结清扫,同侧带蒂胸大肌肌皮瓣... 目的:探讨头颈癌放疗后因肿瘤复发进行挽救性手术,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手术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了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通过手术切除病灶,颈淋巴结清扫,同侧带蒂胸大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7例移植的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全部成活,有2例出现切口裂开,愈合困难。结论:在头颈癌放疗后手术中,带蒂胸大肌肌皮瓣移植是修复手术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癌 放射治疗 带蒂胸大肌肌皮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