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14
1
作者 李少昆 赵久然 +12 位作者 董树亭 赵明 李潮海 崔彦宏 刘永红 高聚林 薛吉全 王立春 王璞 陆卫平 王俊河 杨祁峰 王子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41-1959,共19页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 科学和技术 历史回顾 发展战略
下载PDF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57
2
作者 戴景瑞 鄂立柱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总结了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指出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玉米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对玉米育种的挑战,分析了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进步... 总结了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指出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玉米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对玉米育种的挑战,分析了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和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科技创新
原文传递
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叶片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的影响 被引量:248
3
作者 张仁和 郑友军 +4 位作者 马国胜 张兴华 路海东 史俊通 薛吉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03-1311,共9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抗旱性强)和陕单902(抗旱性弱)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3个干旱处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正常灌水,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抗旱性强)和陕单902(抗旱性弱)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3个干旱处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正常灌水,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2个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而气孔限制值(Ls)上升后下降,说明中度干旱胁迫下叶片Pn下降是气孔因素引起的,重度干旱胁迫下Pn降低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2个品种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qP)一直下降,而非光化学猝灭(qN)上升后下降,说明中度干旱下热耗散仍是植株重要光保护机制,重度干旱时叶片光合电子传递受阻,PSⅡ受到损伤。(3)干旱胁迫下2个品种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一直升高,说明干旱胁迫初期对保护系统酶活性升高有诱导作用,重度胁迫下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膜伤害。这些结果暗示,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2个玉米品种通过减少光捕获、热耗散和酶活性调节协同作用稳定了光合机构功能,是Pn下降的气孔限制因素;而重度干旱胁迫下光系统Ⅱ和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是Pn下降的非气孔限制因素;郑单958的各生理参数比陕单902受旱影响小,干旱胁迫下仍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和较强的保护酶活性是郑单958抗旱的主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胁迫 气体交换 叶绿素荧光 保护酶
下载PDF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33
4
作者 王晓鸣 晋齐鸣 +2 位作者 石洁 王作英 李晓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共11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南方锈病在夏玉米区南部严重发生,瘤黑粉病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土传病害日益加重,细菌性病害发生渐多。对玉米主要推广品种、近年国家和主产省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表明,在北方春玉米区,由于品种抗性水平降低、个别感病品种的推广及病原菌致病力变异,大斑病在近年仍将呈现较重发生趋势;丝黑穗病的发生则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种子包衣技术而有所减轻,但局部地区仍会严重发生;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将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在北方夏玉米区,小斑病暴发的可能性较小,但已有强致病力菌株出现;由于推广品种普遍对茎腐病抗性水平较低并受耕作制度的影响,茎腐病和苗枯病将成为主要病害;多数品种对南方锈病缺乏抗性,南方锈病发生面积将继续扩大,发病程度也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害 品种 抗病性
下载PDF
玉米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92
5
作者 李得孝 郭月霞 +3 位作者 员海燕 张敏 龚小艳 穆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6期153-155,共3页
以玉米幼苗绿叶为试材,研究了6种叶绿素提取液的吸收光谱和提取效率及低温冷冻对叶绿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叶绿素提取液的吸收光谱基本相似,可以沿用Arnon法的计算公式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室温下,浸提法要优于研磨法,混合液浸提... 以玉米幼苗绿叶为试材,研究了6种叶绿素提取液的吸收光谱和提取效率及低温冷冻对叶绿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叶绿素提取液的吸收光谱基本相似,可以沿用Arnon法的计算公式进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室温下,浸提法要优于研磨法,混合液浸提叶绿素比单独用丙酮或乙醇浸提要快,其中丙酮乙醇(水)配伍提取速度较快而稳定,是最佳的叶绿素提取方法。叶片冷冻后快速浸提确实能加速叶绿素提取速度,但叶绿素易受光热破坏,故应注意遮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量测定方法 吸收光谱 叶绿素含量 玉米幼苗 低温冷冻 提取效率 计算公式 提取方法 提取液 研磨法 浸提法 混合液 热破坏 乙醇 丙酮 速度
下载PDF
我国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及粒收技术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204
6
作者 李少昆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65-272,共8页
籽粒田间机械直接收获是我国玉米机械收获和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是今后我国玉米生产转变方式的方向。本文对国内外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1)破碎率偏高是当前我国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 籽粒田间机械直接收获是我国玉米机械收获和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是今后我国玉米生产转变方式的方向。本文对国内外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1)破碎率偏高是当前我国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时籽粒水分含量是影响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安全贮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3)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受品种遗传因素、生态气象因素与栽培措施、收获机械及其作业质量、收获时期、烘干收储等多因素影响,不同产区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4)筛选早熟、适合机械粒收品种,研发推广破碎率和损失率低的收获机械,选择最佳收获期收获,建立烘干存贮设施,构建配套收储模式,是未来我国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的重点。由此本文构建了玉米机械粒收栽培新理念:通过选用早熟、脱水快的品种,以生育期换水分,实现籽粒田间直接收获、降低烘干成本,提高效益;通过增密种植,以密度换产量,降低熟期缩短对产量的影响;将增密种植、高质量群体调控为核心的高产栽培与以机械粒收技术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相融合,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提高玉米生产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 机械收获 质量 影响因素 粒收技术 对策
下载PDF
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现状及其与含水率的关系 被引量:196
7
作者 柴宗文 王克如 +10 位作者 郭银巧 谢瑞芝 李璐璐 明博 侯鹏 刘朝巍 初振东 张万旭 张国强 刘广周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36-2043,共8页
【目的】机械粒收技术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是国内外玉米收获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玉米生产转方式的关键。明确当前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现状,研究影响收获质量的主要因素,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方法】利用2011—2015年... 【目的】机械粒收技术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是国内外玉米收获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玉米生产转方式的关键。明确当前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现状,研究影响收获质量的主要因素,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方法】利用2011—2015年在西北、黄淮海和东北和华北玉米产区15个省(市)168个地块获得的1 698组收获质量样本数据,分析当前中国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籽粒破碎率平均为8.63%,杂质率为1.27%,田间损失籽粒(落穗、落粒合计)为24.71 g·m^(-2),折合每亩损失16.5 kg,平均损失率为4.12%,破碎率高是当前中国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收获玉米籽粒平均含水率为26.83%,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及机收损失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破碎率(y)与籽粒含水率(x)符合二次多项式y=0.0372x^2-1.483x+20.422(R^2=0.452**,n=1 698),在一定含水率范围内(含水率大于19.9%),破碎率随籽粒含水率增大而增大。【结论】当前中国玉米机械粒收时破碎率偏高,而籽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对此,建议选育适当早熟、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低、脱水速度快的品种,适时收获,配套烘干存贮设施等作为中国各玉米产区实现机械粒收的关键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收获质量 籽粒含水率 破碎率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7
8
作者 戴俊英 沈秀瑛 +3 位作者 徐世昌 王莲芝 崔钦 朱玉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56-363,共8页
将玉米产量形成过程视为一个系统,采用系统分离方法,逐级深入地研究受旱减产的机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减产的程度及其原因因胁迫时期而异。开花期水分胁迫减产最重,其次是雌穗小花分化期和灌浆期,拔节期则相对较轻。其可能机制是... 将玉米产量形成过程视为一个系统,采用系统分离方法,逐级深入地研究受旱减产的机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减产的程度及其原因因胁迫时期而异。开花期水分胁迫减产最重,其次是雌穗小花分化期和灌浆期,拔节期则相对较轻。其可能机制是:开花期和雌穗小花分化期水分胁迫,玉米光合性能严重受损,减少光合产物对籽粒“库”的供应,导致“库”容量减小,进而影响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灌浆期水分胁迫使光合性能受损,光合“源”的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籽粒灌浆。拔节期水分胁迫使籽粒“库”形成受到一定阻碍,但由于后期仍维持较大的绿叶面积,使其粒重增加而得到部分补偿,故减产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分胁迫 光合性能 经济产量
下载PDF
玉米生长量、养分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72
9
作者 宋海星 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76,共6页
在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 ,研究了玉米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 ,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吸收量 ,随生育期延长而持续增加 ,变化动态可用S曲线方程拟合。对干物质和养分累积方程求导 ,得到了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 在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 ,研究了玉米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 ,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吸收量 ,随生育期延长而持续增加 ,变化动态可用S曲线方程拟合。对干物质和养分累积方程求导 ,得到了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速率。玉米生长期间干物质累积速率前期上升快 ,至高峰后缓慢下降。在氮、磷、钾三要素中 ,氮、钾吸收速率高 ,上升快 ,下降也快 ;磷吸收速率低 ,上升慢 ,下降亦慢。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 ,钾最早 ,氮次之 ,磷最晚 ,但均早于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氮肥利用率与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速率有类似变化趋势 ;氮肥最高瞬时利用率与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灌水明显提高了氮肥累积利用率和瞬时利用率 ;水分和氮素供应虽然增加了养分吸收速率和干物质累积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量 养分吸收量 氮肥利用率 动态变化 玉米 养分吸收速率
下载PDF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3
10
作者 杨世民 廖尔华 +2 位作者 袁继超 陶永清 李代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22-324,共3页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栽培密度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0
11
作者 王鹏文 戴俊英 +1 位作者 赵桂坤 刘鹏飞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3-46,共4页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在不同成熟阶段及收获时均呈下降趋势,而超出这一范围,这些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玉米子粒中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低含量与高产密度相对应,但这些物质的高含量却不与较低产量的密度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品质 密度
下载PDF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的水温及增产效应 被引量:167
12
作者 李尚中 王勇 +6 位作者 樊廷录 王立明 赵刚 唐小明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2-931,共10页
【目的】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农田土壤水温变化规律、降水高效利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方法】对6种覆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期耕层土壤昼夜24h温度变化、0—2m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监测,结合... 【目的】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农田土壤水温变化规律、降水高效利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方法】对6种覆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期耕层土壤昼夜24h温度变化、0—2m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监测,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玉米苗期,垄膜沟播(包括全膜双垄沟和半膜双垄沟)能防止白天耕层土壤温度过度上升和晚上温度过度下降;灌浆期,耕层平均温度最低;整个生育期,耕层平均地温比露地高2.4℃;垄膜沟播能把小于5mm的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分贮存于土壤中,提高降水利用率。在平水年份,全膜双垄沟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分别提高91%和85%;干旱年份,半膜双垄沟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分别提高34%和33%。【结论】垄膜沟播能调控土壤的水温条件,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平水年全膜双垄沟增产效应最佳,干旱年半膜双垄沟增产效应较好,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农田水温变化 不同覆膜方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我国玉米品质现状、问题及发展优质食用玉米对策 被引量:144
13
作者 石德权 郭庆法 +3 位作者 汪黎明 孟昭东 温义昌 郭珍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7,共5页
本文依据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出了我国玉米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阶段。对我国玉米品质现状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食用玉米研究进展。
关键词 玉米品质 食用玉米 发展对策
下载PDF
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58
14
作者 黄智鸿 王思远 +5 位作者 包岩 梁煊赫 孙刚 申林 曹洋 吴春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98,共4页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高的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玉米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变化;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高的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玉米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变化;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小喇叭口以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之后转为茎、叶;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子粒转移,高产品种子粒产量主要来源于生育后期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即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并与抽雄后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下载PDF
密度对玉米产量(>15000kg·hm^(-2))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63
15
作者 王楷 王克如 +6 位作者 王永宏 赵健 赵如浪 王喜梅 李健 梁明晰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437-3445,共9页
【目的】研究密度对高产玉米(>15 000 kg·hm-2)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揭示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为玉米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方法】连续两年在新疆和宁夏高产玉米区,以郑单958为试材,以1.5万株/hm2为一个密度梯度,设置从... 【目的】研究密度对高产玉米(>15 000 kg·hm-2)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揭示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为玉米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方法】连续两年在新疆和宁夏高产玉米区,以郑单958为试材,以1.5万株/hm2为一个密度梯度,设置从1.5万株/hm2至18万株/hm2不同密度处理,充分满足水肥需求,进行高产栽培实践,在实现高产基础之上分析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特征。【结果】两年多点共68个处理,最低和最高单产分别为7 675.5和20 503.5 kg·hm-2,其中有47个处理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对产量构成特征的分析表明,要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最低、最高密度分别为5.25万株/hm2和16.28万株/hm2;最低、最高收获穗数分别为6.66万穗/hm2和13.84万穗/hm2;最低、最高穗粒数分别为365和657粒;最低、最高千粒重分别为237和404 g。【结论】密度与单产呈抛物线关系,以10.5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最高;随着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出最适值范围变窄的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粒数呈增加并趋于不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穗数 穗粒数 产量
下载PDF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的改良与杂优模式的利用 被引量:124
16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3 位作者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田曾元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玉米生产和育种用种质的分析,发现我国玉米种质主要集中在四大杂优群,利用的主要模式有5种。重点讨论了各玉米区主要杂优群和杂优模式的选择、改良与利用等问题,并根据各地成功的经验和自己的育种实践,对其与地方种质。
关键词 玉米 种质改良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模式
下载PDF
玉米群体冠层特征与光截获及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6
17
作者 沈秀瑛 戴俊英 +2 位作者 胡安畅 顾慰连 郑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46-252,共7页
本研究通过3年试验,证明了玉米群体冠层特征及群体内光分布和光合效率随种植密度和施N量而有明显变化。叶面积大小是导致冠层特征变化的主导因子。平展型单交种丹玉13的籽粒产量高限出现在最大LAI变化于4.10—4.75之间,其冠层垂直方向... 本研究通过3年试验,证明了玉米群体冠层特征及群体内光分布和光合效率随种植密度和施N量而有明显变化。叶面积大小是导致冠层特征变化的主导因子。平展型单交种丹玉13的籽粒产量高限出现在最大LAI变化于4.10—4.75之间,其冠层垂直方向上最大叶面积密度趋于由中部向中上部推移。叶片倾角和消光系数调节幅度趋于明显增加,光合速率、净同化率和相对生长率尚未明显下降。光截获率达94.0—95.0%,冠层中部透光率在15%以上,光合有效辐射在200—300μE/m^2s,群体光能利用率达1.3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 光截获 产量 玉米
下载PDF
土壤水分胁迫对玉米形态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9
18
作者 白莉萍 隋方功 +3 位作者 孙朝晖 葛体达 吕银燕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556-1560,共5页
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的干旱化将对我国主要粮食和最重要的饲料作物玉米产生严重影响。为增进玉米对干旱化响应与适应的理解及制定应对策略 ,利用大型活动遮雨棚及池栽对玉米进行了全程水分控制试验研究。对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的玉米形... 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的干旱化将对我国主要粮食和最重要的饲料作物玉米产生严重影响。为增进玉米对干旱化响应与适应的理解及制定应对策略 ,利用大型活动遮雨棚及池栽对玉米进行了全程水分控制试验研究。对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的玉米形态表征、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分析表明 ,玉米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程度因受旱轻重、持续时间以及生育进程的不同而不同 ,受旱越重 ,持续时间越长 ,影响越甚。大喇叭口期前 ,玉米株高和生物产量受有限供水或轻度干旱影响不算很大 ,但从大喇叭口期后直至抽雄和灌浆期 ,轻度干旱胁迫持续久了也会对株高和生物产量产生较大不良影响。严重干旱胁迫则从拔节始至灌浆期均对株高和生物产量影响更为不利。进而引起果穗性状恶化 ,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小 ,最终导致经济产量大幅下降。说明玉米生育前期(大喇叭口期前 )进行有限的控水可行。而玉米生育前期干旱胁迫将使生育进程明显延缓 ,严重干旱胁迫可使抽雄、吐丝期较水分充足滞后 4 d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玉米 形态 产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玉米花粒期群体光合性能与高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126
19
作者 董树亭 高荣岐 +2 位作者 胡昌浩 王群瑛 王空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18-325,共8页
对两个高产潜力不同的玉米品种,在两种肥力条件下的研究表明:高产潜力大的玉米品种和高肥处理的植株,花粒期(开花—成熟)群体光合速率下降慢,高值持续期长。高产品种群体呼吸速率亦高,但群体呼吸占群体光合的百分数低,群体干物质净积累... 对两个高产潜力不同的玉米品种,在两种肥力条件下的研究表明:高产潜力大的玉米品种和高肥处理的植株,花粒期(开花—成熟)群体光合速率下降慢,高值持续期长。高产品种群体呼吸速率亦高,但群体呼吸占群体光合的百分数低,群体干物质净积累率高。花粒期冠层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以及根伤流量、叶绿素含量等主要生理指标,高产品种和高肥处理显著优于低产品种和低肥处理。高产潜力大的品种开花30天后,籽粒生长率高,有效灌浆期长。延长灌浆期的群体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籽粒有效灌浆期是玉米高产的潜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粒期 群体光合 高产潜力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4
20
作者 丁昆仑 M.J.Hann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28,31,共2页
通过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覆盖对土壤特性、水分状况、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耕作、深松、秸秆覆盖、垄作、浅坑及免耕。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覆盖对土壤特性、水分状况、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耕作、深松、秸秆覆盖、垄作、浅坑及免耕。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保水增产效果在干旱年份更加明显。深松可有效打破犁底层降低其密度 ,可增加作物根深、根长及根重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可提高夏玉米早期田间土壤含水率 ,保持相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耕作措施 土壤特性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