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5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北地震区三维构造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赖晓玲 李松林 +1 位作者 张先康 刁桂苓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83-388,共6页
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张北地震区的构造特征。震源区周围分布有相交的北北西和北东向低速异常带。极震区正下方壳内存在高速异常的坚固体 ,其周围被多条低速异常带围限。区域构造具备了大量积累应变能和向高应力区传递应变能的孕震构... 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张北地震区的构造特征。震源区周围分布有相交的北北西和北东向低速异常带。极震区正下方壳内存在高速异常的坚固体 ,其周围被多条低速异常带围限。区域构造具备了大量积累应变能和向高应力区传递应变能的孕震构造特征 ,北北西和北东向的隐伏断裂共同构成了区域的发震构造。该震区在中新生代以来有过多期岩浆活动 ,震中区周围分布有几个新第三纪的火山口。极震区米家沟附近火山的三维剖分图给出了该火山从地表到壳内 10km深度的速度图像 ,中新生代的火山岩浆活动对该区域孕震构造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 地震区 地震构造 隐伏断裂 火山 岩浆活动
下载PDF
裂陷盆地岩浆活动对煤层气的富集作用——以辽河、阜新盆地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宇林 郭强 +2 位作者 赵忠英 魏恒飞 王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9-122,共4页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在成盆期或成盆期后大多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以煤、油、气共生的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和我国首次在矿井中发现、研究、开发煤层气藏的阜新盆地王营井田为例,系统地阐述了火山活动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在成盆期或成盆期后大多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以煤、油、气共生的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和我国首次在矿井中发现、研究、开发煤层气藏的阜新盆地王营井田为例,系统地阐述了火山活动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对褐煤、长焰煤和气煤在平面及垂向分布的控制,进而导致各赋煤区气源条件的不同;估算了王营井田在区域深成变质过程释放甲烷气的基础上,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的附加甲烷量;指出由于岩浆侵入形成了天然焦和高变质裂隙煤,使煤层物理性质及储集能力发生了大的变化;强调了岩墙等不同产状的岩浆侵入岩体对煤层气的封闭作用。最后得出岩浆活动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含煤盆地煤层气富集乃至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辽河盆地 阜新盆地 古近纪 岩浆活动 煤层气 富集作用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缘康滇地区古—中元古代地层和岩浆活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范宏鹏 朱维光 陈才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7-30,共14页
康滇地区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其古一中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一系列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组成。康滇地区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成矿作用,使其成为研究扬子地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热点地区。随着各种定年技术的发展,该地区近年来有大量精确... 康滇地区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其古一中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一系列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组成。康滇地区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成矿作用,使其成为研究扬子地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热点地区。随着各种定年技术的发展,该地区近年来有大量精确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被报道。总结和评述了有关扬子地块西缘康滇地区古一中元古代地层层序、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以及构造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虽然目前在该区没有找到有太古宇一古元古界底部地层出露,但大量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指示康滇地区很可能广泛分布着太古宙一古元古代基底地层;康滇地区乃至整个扬子地块分布的古一中元古代岩浆活动,指示扬子地块在1.5~2.0Ga可能经历了碰撞造山到伸展的构造演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好与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一致。因此,扬子地块很可能就是古一中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层序 岩浆活动 古—中元古代 成矿作用 构造演化 Columbia超大陆 扬子地块
下载PDF
我国晚古生代煤变质古地温场与煤层气赋存条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炳山 王传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30,共4页
煤层气的形成和赋存与煤变质的古地温场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利用镜质组反射率 Ro,max反演煤变质的古地温场 ,从而揭示出我国晚古生代煤层气的生成和赋存 ,与我国板块运动及其对区域地温场的控制作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 煤层气 古地温场 板块运动 晚古生代 煤变质
下载PDF
A区块断层成因机制及其对致密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璐 祝彦贺 +2 位作者 李林涛 黄众 杨小峰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3期57-64,共8页
受L断裂带左旋走滑应力及Z火成岩体多期活动的综合影响,A区块断裂系统复杂。基于应力叠加程度的不同,研究区发育火山作用型和区域应力型2类断层。火山作用型断层主要伴随Z岩浆侵入热事件形成,对气藏起调整过度的作用,破坏天然气成藏;区... 受L断裂带左旋走滑应力及Z火成岩体多期活动的综合影响,A区块断裂系统复杂。基于应力叠加程度的不同,研究区发育火山作用型和区域应力型2类断层。火山作用型断层主要伴随Z岩浆侵入热事件形成,对气藏起调整过度的作用,破坏天然气成藏;区域应力型断层主要由L断裂带左旋应力场派生出的3类断层组成,分别为NW向张性走滑断层、NE和近SN向压性走滑断层及X型共轭剪切破裂断层,通过对钻井距断层横向距离、砂岩厚度及气层厚度之间关系分析,认为该类断层对横向范围2 km之内起适度调整的作用,而远离断层控制范围,对气藏调整的作用不足。可见断层输导能力对致密气的纵向分布以及断层对储层物性的改造对致密气藏的横向展布均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打破了一直以来沉积作用控制致密气成藏的局限认识,因此明确断层的成因机制及控藏作用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上古生界致密气的勘探开发具有关键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A区块 断层特征 左旋应力场 岩浆活动 控藏作用
下载PDF
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对济阳坳陷及其周缘构造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宫健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1-164,173,共5页
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总结了中国东部岩浆活动期次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济阳坳陷及其周遭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对区域岩石圈背景、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转折以及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为济阳... 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总结了中国东部岩浆活动期次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济阳坳陷及其周遭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对区域岩石圈背景、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转折以及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为济阳坳陷深层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等地层特征认识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济阳坳陷 区域构造 岩石圈 构造转折 形成机制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的重磁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郑祺方 郑宇舟 +6 位作者 赵睿 匡星涛 张婉 刘英会 徐璐平 吴云 周道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2-303,共12页
由于断裂两侧的磁性、密度的纵横向差异在重力、磁力异常上有所表现,因此所获得的重力、磁力数据为深入研究关键的地质课题提供了科学基础,如郯庐断裂带的基底性质、断裂形成特征和岩浆岩分布。利用最新的高精度航空重力和磁力数据以及... 由于断裂两侧的磁性、密度的纵横向差异在重力、磁力异常上有所表现,因此所获得的重力、磁力数据为深入研究关键的地质课题提供了科学基础,如郯庐断裂带的基底性质、断裂形成特征和岩浆岩分布。利用最新的高精度航空重力和磁力数据以及地面重力数据,绘制了郯庐断裂带地区的1∶50 000重力和磁力异常图,并结合区域地质数据分析了重力和磁力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存在连体的郯庐—大别古老构造带,郯庐断裂带南段是元古宙和燕山中期岩浆活动的复合反映带;郯庐断裂带为中元古—新元古代时期南华北陆块与下扬子陆块的界限;磁力、重力异常图对比说明,合肥盆地范围由老到新向东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大别古老构造带 合肥盆地 航空重磁 基底性质 岩浆活动 华北东南边界
下载PDF
四川石棉县大水沟岩片绿片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阮林森 赵鹏大 +4 位作者 胡光道 杨晓勇 侯立玮 陈陵康 赵陕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3-676,共14页
大水沟岩片位于安宁河深大断裂带中段,川西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地台结合部位,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和赋存碲矿床而备受重视.运用SRHIMP U-Pb定年技术对大水沟绿片岩进行年龄测试,来确定大水沟岩片的形成时代,为大水沟周缘石棉-冕宁一带... 大水沟岩片位于安宁河深大断裂带中段,川西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地台结合部位,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和赋存碲矿床而备受重视.运用SRHIMP U-Pb定年技术对大水沟绿片岩进行年龄测试,来确定大水沟岩片的形成时代,为大水沟周缘石棉-冕宁一带乃至川西扬子地台西缘的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有益信息,同时为大水沟碲铋矿床的形成时代提供线索.大水沟原岩恢复表明其应当有相当部分为沉积岩,运用SHRIMP U-Pb定年从中获得的5种不同年龄段具有内部结构、外观特征的锆石差异.2467~2358 Ma年龄的残留碎屑岩浆锆石说明扬子地台西缘存在太古代-古元古代的物源搬运;790.5~762.5 Ma的岩浆锆石与新元古代早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地幔柱上涌时的岩浆事件有关;696.8~642.9 Ma锆石年龄反映了大水沟周缘碰撞造山和后造山期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伴随峨眉地裂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在大水沟近源很可能有262.0~220.0 Ma碱性杂岩的侵入;典型热液增生锆石216.5~167.1 Ma年龄揭示了该区中侏罗世大规模的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大水沟岩片可能为异地推覆系统,岩浆锆石年龄和热液增生锆石年龄限制了大水沟岩片总体定位于220.0~167.1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沟岩片 原岩 地质年代学 岩浆活动 热液锆石 岩石学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E-N岩浆活动对E_(s3-4)泥质岩生烃范围的影响
9
作者 龚建洛 张金功 +1 位作者 张守春 张林晔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8,共8页
目的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对沙四上段—沙三中段暗色泥质岩生烃范围的影响。方法以东营凹陷160余口钻井、录井的岩浆岩资料为基础,编制古近系—新近系岩浆岩的分布图,对岩浆岩分布区的现今地温和古地温特征以及岩浆岩分... 目的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对沙四上段—沙三中段暗色泥质岩生烃范围的影响。方法以东营凹陷160余口钻井、录井的岩浆岩资料为基础,编制古近系—新近系岩浆岩的分布图,对岩浆岩分布区的现今地温和古地温特征以及岩浆岩分布区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段暗色泥质岩的厚度、埋深和生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东营凹陷古近系和新近系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凹陷西部和南部,岩浆岩分布区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质岩埋深一般较浅(800~2 000 m);其现今地温梯度普遍偏高,一般在3.6~5.0℃/100 m;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期,该区具有更高的地温特征,其泥质岩有机质生烃门限深度可小于1 170 m。结论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控制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质岩有效生烃范围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西部和南部暗色泥质岩埋深较浅的区域。与由埋深增温作用控制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质岩生烃范围在平面上形成了互补,致使沙四—沙三段暗色泥质岩的有效生烃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凹陷。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东营凹陷古近纪—新近纪岩浆活动控制的沙四上段—沙三中暗色泥岩有效生烃范围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并加强在埋深较浅的受岩浆活动影响的暗色泥岩分布区页岩油气藏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古近纪 新近纪 岩浆活动 地温场 生烃范围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1 位作者 成双喜 方盛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8-804,共7页
利用复杂性系数、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穿过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的地震测深剖面的Pm波形资料 ,研究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多参数特征以及它们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结果表明 :不同构造单元Pm波的复杂性系数和频谱特... 利用复杂性系数、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穿过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的地震测深剖面的Pm波形资料 ,研究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多参数特征以及它们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结果表明 :不同构造单元Pm波的复杂性系数和频谱特征有较大差异 ,内蒙地轴复杂性系数小 ,莫霍面具有明显的一级间断面特征 ,怀安—张北位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西缘 ,该区域Pm波复杂性系数大并且频谱为多极值 ,Moho面为复杂的壳幔过渡带 .利用小波分析和反射率理论地震图得到该壳幔过渡带由 2~ 3层组成 ,总厚度约为 6~ 9km ,最大厚度位于怀安盆地下方 .该壳幔过渡带是大陆裂谷环境中底侵作用的产物 ,壳幔过渡带的分层特征与该区域中新生代的多期岩浆活动有密切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系数 频谱分析 地震测深 多期岩浆活动 底侵作用
下载PDF
南冲绳海槽地震反射波特征及其地质解释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建华 《东海海洋》 2001年第1期19-26,共8页
对南冲绳海槽进行反射地震调查 ,结果表明 :(1 )海槽盖层主要由反射层组 (时代相当于第四纪 )和反射层组 (时代相当于上新世 )组成 ,推测槽底局部存在中新统。槽底沉积物主要源自中国大陆。轴部目前仍处在裂陷作用阶段 ;(2 )断裂极为... 对南冲绳海槽进行反射地震调查 ,结果表明 :(1 )海槽盖层主要由反射层组 (时代相当于第四纪 )和反射层组 (时代相当于上新世 )组成 ,推测槽底局部存在中新统。槽底沉积物主要源自中国大陆。轴部目前仍处在裂陷作用阶段 ;(2 )断裂极为发育 ,可分 NE— SW向(西南端转为近 E— W向 )和 NW— SE向两组 ,分别属张性及张扭性断裂 ,后者切割前者 ;(3)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东南缘岩浆活动尤甚 ,推测其岩性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冲 地震反射层组 岩浆活动 冲绳海槽 断裂作用 反射波 地质解释
下载PDF
攀西裂谷构造—岩浆活动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沈发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本文主要讨论穹窿-火山型攀西裂谷的成因,岩浆深成作用与火山作用过程;穹窿构造的发生、发展的演化历史;岩浆分异趋势及双峰式岩浆演化系列及其成因。 攀西裂谷曾经历了岩石圈穹窿—陆壳穹窿一次火山穹窿三个发展演化阶段。碱性岩浆作... 本文主要讨论穹窿-火山型攀西裂谷的成因,岩浆深成作用与火山作用过程;穹窿构造的发生、发展的演化历史;岩浆分异趋势及双峰式岩浆演化系列及其成因。 攀西裂谷曾经历了岩石圈穹窿—陆壳穹窿一次火山穹窿三个发展演化阶段。碱性岩浆作用与地壳隆升、地幔去气、热流汇聚作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成穹作用最盛,岩浆碱度最高。随着陆壳破裂、开放、挥发分散逸,岩浆性质从强碱质—弱碱质—碱酸性转化。 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阶段有机地控制了岩浆源和二次岩浆房的深度和岩浆演化特点,随着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岩浆活动由深成幔源→中浅成幔源加陆壳轻微混染→超浅成壳幔混合源逐渐演化,因而可以认为:穹窿-火山型裂谷发育的各个阶段,存在有低位→中位→高位的二次岩浆房。 攀西裂谷属不发育的夭折裂谷,以演化时间长为特点,有利于岩浆深源(二次岩浆房内)结晶分异、液体不混容性分离作用和陆壳的同化混染作用等得以彻底进行,最终形成“双峰式”岩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构造 岩浆活动 成因 岩浆源
下载PDF
Petrogenesis of Mesozoic granitoids and volcanic rocks in South China: A response to tectonic evolution 被引量:711
13
作者 Xinmin Zhou Tao Sun +2 位作者 Weizhou Shen Liangshu Shu Yaoling Niu 《Episodes》 SCIE 2006年第1期26-33,共8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result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Mesozoic granitoids and volcanic rocks in South China.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se rocks were formed in time and space as a response to regional tectonic...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result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Mesozoic granitoids and volcanic rocks in South China.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se rocks were formed in time and space as a response to regional tectonic regime change from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of the Indosinian orogeny within the broad Tethyan orogenic domain in the Early Mesozoic (T1-T3) (Period Ⅰ) to the largely extensional setting as a result of the Yanshanian orogeny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NW-WNW-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oceanic lithosphere in the Late Mesozoic (J2-K2) (Period Ⅱ). Of the Period I Indosinian granitoids, the early (T1-T2^1) ones are syn-collisional, and formed in a compressional setting; the late (T2^2-T3) ones are latecollisional, and formed in a locally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eriod Ⅱ Yanshanian magmatism, the Early Yanshanian (J2-J3) granitoid-volcanic rocks, which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Nanling Range an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South China tectonic block (SCB), are characteristic of rift-type intraplate magmatism, whereas the Late Yanshanian K1 granitoidovolcanic rocks are interpreted as genetically representing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magmatism. The K2 tholeiitic basalts interlayered with red beds are interpreted as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ack-arc extensional basin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SCB. The Yanshanian granitoid-volcanic rocks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South China, reflecting extensional tectonics within much of the SCB. The extension-induced deep crustal melting and under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basaltic melts are suggested as the two principal 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Yanshanian granitic magmatism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ASTERN CHINA CRUSTAL EVOLUTION JAPANESE ISLANDS GEOCHEMISTRY MAGMATISM ASIA ND CONSTRAINTS SUBDUCTION ACCRETION
下载PDF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682
14
作者 舒良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5-1053,共19页
华南至少经历了4期区域规模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除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具有活动陆缘背景外,均在板块内部发生并完成。华夏块体是一个以新元古代岩石为主体构成的前南华纪基底,不是稳定的克拉通古陆,经历了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 华南至少经历了4期区域规模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除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具有活动陆缘背景外,均在板块内部发生并完成。华夏块体是一个以新元古代岩石为主体构成的前南华纪基底,不是稳定的克拉通古陆,经历了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志留纪发生的板内碰撞-拼合事件使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再次缝合,形成真正统一的中国南方大陆。在震旦纪—早侏罗世期间,整个华南基本处于陆内滨海-浅海-斜坡环境,内部没有切穿岩石圈的断层,没有大规模幔源岩浆和火山喷发的记录,多次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均在统一的华南岩石圈之上进行。经过早—中侏罗世的构造体制转换,才演化成为晚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从早到晚,华南岩石圈经历了多期、幕式的生长,以侧向增生为主(块体拼合),垂向生长为辅(岩浆上侵)。到晚中生代,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陆内伸展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华南盆岭构造。长期的板内构造演化和多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使华南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成为各种矿产与资源的富集区。新元古代南华纪和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华南最有利的成矿期,尤以后者矿种最多、储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陆内造山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构造演化 华南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被引量:236
15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牟保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39-346,共8页
概括地介绍了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重点讨论了晚中生代火山岩、深成岩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套板内拉张环境下的A 型花岗岩,火山岩为一套钾质粗面质岩石,大多数花岗岩和火山岩具有低的N(87Sr)/ N(... 概括地介绍了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重点讨论了晚中生代火山岩、深成岩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套板内拉张环境下的A 型花岗岩,火山岩为一套钾质粗面质岩石,大多数花岗岩和火山岩具有低的N(87Sr)/ N(86Sr) 值(0704 ~0708) 和正的ε(Nd ,t) (1 ~4) 值,据此认为这是底侵作用形成的一套壳 幔混熔岩浆的产物,结合岩浆喷发与侵位过程中的伸展构造分析,认为这是大陆内部伸展造山的重要证据。此外,笔者还在该区发现早中生代的一套幔源镁铁质堆晶岩和侵入岩、早 中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的基性岩墙群、早白垩世(130 ~120 Ma) 超基性的角闪岩、玻基橄辉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由此可以证明,大兴安岭晚中生代的花岗岩 火山岩活动只是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演化的一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 伸展造山 底侵作用 岩浆作用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被引量:163
16
作者 赵越 陈斌 +4 位作者 张拴宏 刘建民 胡健民 刘健 裴军令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0-915,共16页
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的研究进展集中在前燕山期的主要地质构造格架的廓清,以及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事件和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深化。本文对前者的研究进展作评述和展望。华北克拉通自1.8~1.75Ga形成后,时有岩浆扰动。1.3... 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的研究进展集中在前燕山期的主要地质构造格架的廓清,以及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事件和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深化。本文对前者的研究进展作评述和展望。华北克拉通自1.8~1.75Ga形成后,时有岩浆扰动。1.35Ga的基性岩床和岩墙群事件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与北美克拉通的裂解,说明华北克拉通曾经是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陆边缘的演化也应当从1.35Ga以后开始。早古生代时期,在华北克拉通以北的兴蒙造山带南部发育了白乃庙岛弧岩带,但此时华北克拉通依然记录的是稳定沉积。该岛弧岩带在早古生代末期可能通过弧-陆碰撞形式增生到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缘。早中泥盆世期间,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了年龄为410~380Ma的碱性杂岩,可能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有关。从晚石炭世(~320Ma)开始,华北克拉通北缘发展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在华北克拉通之下。在相邻的兴蒙造山带,古亚洲洋还存在向北的俯冲,形成了白音宝力道岛弧岩带。古亚洲洋沿索伦缝合带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量~250Ma以来的后碰撞岩浆活动记录了这一拼合过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早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已经出现基底结晶岩系的广泛剥露。在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之前,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东西向构造格架基本奠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构造事件 前燕山期 大陆边缘 岩浆作用
下载PDF
论博格达俯冲撕裂型裂谷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57
17
作者 顾连兴 胡受奚 +2 位作者 于春水 吴昌志 严正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5-597,共13页
博格达裂谷带位于准噶尔与吐-哈两个前寒武纪地块之间,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火山弧呈大角度相交。该裂谷于早-中石炭世启动和沉降,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裂谷的闭合发生于中石炭世... 博格达裂谷带位于准噶尔与吐-哈两个前寒武纪地块之间,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火山弧呈大角度相交。该裂谷于早-中石炭世启动和沉降,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裂谷的闭合发生于中石炭世末至晚石炭世。在裂谷闭合后区域构造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折时期,发生了以辉绿岩为主的侵入活动,并伴有少量中-酸性分异产物。博格达裂谷东、西两段的演化特征有着显著差异。东段早石炭世就已开始裂离,裂离过程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仅有少量流纹岩,裂谷盆地强烈沉降,形成深海-半深海环境,裂谷在中石炭世未至晚石炭世初即已闭合,裂谷岩系因强烈褶皱,与上覆二叠系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显示了“突变”式闭合特征。与此不同的是,西段至中石炭世才开始明显裂离,裂软过程的火山岩以英安岩和流纹岩为主,玄武岩量较少,火山-沉积岩系均形成于浅海环境,裂谷至晚石炭世末才发生闭合,裂谷岩系因未发生强烈褶皱,故与上覆二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显示了“渐变”式闭合特征。该裂谷的形成是古亚洲洋壳向先存的准-吐-哈陆块斜向俯冲,将其东南端撕裂的产物,因而可称为俯冲撕裂型裂谷。演化过程沿走向的明显不均一性是这类裂谷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裂谷 板块俯冲 岩浆活动 火山作用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 被引量:158
18
作者 孙卫东 凌明星 +4 位作者 汪方跃 丁兴 胡艳华 周继彬 杨晓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8-225,共8页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事件有着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从时代和力学性质上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和郯庐断裂活动等重要地质事件。这些认识为理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包括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郯庐断裂的演化,以及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对应关系。在125~140Ma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造成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卸载上涌,发生减压部分熔融;约125Ma,太平洋板块漂移方向发生了大幅度转折,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岩石圈停止减薄和减压部分熔融,出现岩浆宁静期。随着俯冲的深入,到110Ma前后俯冲板块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岩浆活动又重新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板块俯冲 中生代 成矿作用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北祁连早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37
19
作者 吴才来 徐学义 +5 位作者 高前明 李向民 雷敏 郜源红 Ronald B FROST Joseph L WOODEN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7-1044,共18页
北祁连山中段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结果表明,柯柯里岩体的斜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年龄分别为512Ma和501 Ma,野马咀和金佛寺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508Ma和424Ma。结合区内其它花岗岩体的定年资料,根据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体产出... 北祁连山中段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结果表明,柯柯里岩体的斜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年龄分别为512Ma和501 Ma,野马咀和金佛寺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508Ma和424Ma。结合区内其它花岗岩体的定年资料,根据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体产出的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资料等,我们认为,早古生代北祁连洋板块向南俯冲,至少引发了两期花岗质岩浆作用,第一次岩浆作用形成柯柯里斜长花岗岩(512Ma)、野马咀花岗岩(508Ma)和柯柯里石英闪长岩(501 Ma),第二次花岗质岩浆作用形成牛心山花岗岩(477Ma)。由于往南俯冲的板块受到柴达木板块向北俯冲的影响,俯冲受阻,继而俯冲极性发生变化,转向北俯冲,形成了民乐窑沟(463Ma)等花岗岩侵入体。大约440Ma之后,洋盆闭合,柴达木陆块和阿拉善陆块对接碰撞,形成北祁连造山带。由于造山带根部岩石圈发生折沉作用,造山带上不同的块体伸展、滑塌,形成一系列碰撞后花岗岩如金佛寺花岗岩(424Ma)及牛心山岩体的石英闪长岩(435Ma)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SHRIMP定年 岩浆作用 构造演化 北祁连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被引量:114
20
作者 朱光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宋传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事件 郯庐断裂带 走滑运动 岩浆活动 走滑盆地 早白垩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