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东大衢山花岗岩中淬冷包体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32
1
作者 周新民 姚玉鹏 徐夕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34-242,共9页
在浙江东北部大衢山花岗岩体的局部地段出现大量闪长岩类包体,其分布、形态、结构和构造特点表明,该类包体是由成分和温度不同的两种岩浆,即寄主岩浆与包体岩浆经机械混合和包体岩浆的淬冷结晶的产物——淬冷包体。依据Campbell et al.(... 在浙江东北部大衢山花岗岩体的局部地段出现大量闪长岩类包体,其分布、形态、结构和构造特点表明,该类包体是由成分和温度不同的两种岩浆,即寄主岩浆与包体岩浆经机械混合和包体岩浆的淬冷结晶的产物——淬冷包体。依据Campbell et al.(1986)的岩浆动力学模拟实验,混合的模型是岩浆喷泉作用。上述岩石包体与寄主岩相比,相对地富Zr,P,Ti和REE等高场强元素,这说明发生混合的、成分不同的两岩浆很可能是同源的,由液相不混溶作用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淬冷包体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四川丹巴杨柳坪铜镍铂族元素硫化物矿床成因初探 被引量:19
2
作者 宋谢炎 曹志敏 +3 位作者 罗辅勋 朱廷国 李佑国 陈加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6-266,共11页
四川丹巴杨柳坪铜镍铂族元素硫化物矿床的含矿岩体围绕杨柳坪穹状构造分布,侵位于泥盆系大理岩、炭质板岩中。自下至上岩体由蛇纹岩相、滑石岩相、次闪石岩相和蚀变辉长岩相组成。似层状浸染状矿体分布于岩体底部蛇纹岩相内,透镜状块状... 四川丹巴杨柳坪铜镍铂族元素硫化物矿床的含矿岩体围绕杨柳坪穹状构造分布,侵位于泥盆系大理岩、炭质板岩中。自下至上岩体由蛇纹岩相、滑石岩相、次闪石岩相和蚀变辉长岩相组成。似层状浸染状矿体分布于岩体底部蛇纹岩相内,透镜状块状矿体则分布于底部及底板围岩中,后者与前者在空间上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矿石中主要硫化物矿物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块状矿石中还发现辉砷钴矿,以及砷铂矿、碲锑钯矿等铂族元素矿物。野外关系表明杨柳坪含矿镁铁-超镁铁岩体为火山通道相浅成岩体。含矿岩体和大石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者为同源岩浆产物,与其它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点的相似性,表明它们也是峨眉地幔柱活动的产物。当玄武岩浆上升到浅成岩浆房中时,随着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进行,硫化物从玄武岩浆中熔离出来并向下聚集是主要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柳坪 铜镍铂族元素硫化物矿床 岩浆熔离作用 峨眉山玄武岩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名则 秦宇龙 +5 位作者 李峥 徐云峰 武文辉 刘伟 叶亚康 周雄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6-378,共13页
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脉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二云母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及其与伟晶岩脉的成因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的SiO_2含量在73.93%~75.06%之间;全碱含量7.90%~8.3... 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脉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二云母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及其与伟晶岩脉的成因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的SiO_2含量在73.93%~75.06%之间;全碱含量7.90%~8.36%,钾质含量较高,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Al_2O_3含量为14.24%~14.77%,A/CNK=1.14~1.24,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ΣREE=31.18×10^(-6)~41.67×10^(-6),LREE/HREE=4.15~6.41,δEu=0.46~0.70;CaO/Na_2O=0.07~0.12(<0.3),指示其物源可能是含砂屑物质极少的泥质岩;Al_2O_3/TiO_2=133.1~279.8,比值较高,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属高压低温型后碰撞强过铝质岩石。花岗伟晶岩脉SiO_2含量在72.59%~80.91%之间,全碱含量5.26%~10.60%,Al_2O_3含量11.79%~17.64%,σ=0.74~3.80,A/CNK=0.98~2.38,ΣREE=4.03×10^(-6)~8.29×10^(-6),LREE/HREE=2.61~10.40,δEu=0.18~0.68,与岩体差异明显,主、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也较大。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岩浆不混溶作用可能是形成甲基卡含矿伟晶岩脉的关键因素,花岗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通过不混溶作用分离出富含挥发分的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侵位过程中可能交代围岩矿物而使稀有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二云母花岗岩浆和伟晶岩熔体性质的不同导致稀土元素和Th、Sr、Ti、Y、Rb、N等微量元素在两者中含量有明显差异。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就位过程中所经的路径不同和周围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位置产出的伟晶岩的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变化。与二云母花岗岩相比,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跳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甲基卡 二云母花岗岩 伟晶岩脉 强过铝质 后碰撞 高压低温型 岩浆不混溶作用
下载PDF
诸广岩体中闪长质包体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徐红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6-21,共6页
本文对诸广关田和扶溪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进行了矿物岩石、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这些包体是花岗质寄主岩浆自身演化的产物,包体的形成主要与寄主岩浆冷凝过程中不同组分的热扩散(Soret效应)和液相不混... 本文对诸广关田和扶溪岩体中的闪长质包体进行了矿物岩石、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这些包体是花岗质寄主岩浆自身演化的产物,包体的形成主要与寄主岩浆冷凝过程中不同组分的热扩散(Soret效应)和液相不混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闪长质包体 液相不混溶 岩体 成因
下载PDF
金伯利岩中“熔离小球”的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
5
作者 路凤香 张宏福 +5 位作者 陈美华 郑建平 尹作为 任迎新 赵崇贺 叶德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6,共6页
在金伯利岩人工重砂中发现的“熔离小球”,直径多数〈1mm,除个别出现微晶外,均为非晶质,属于熔体淬火冷却产物。提供了29个小球的主元素分析和3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熔离小球”按成分可分为3种类型:(1)高铁钛小球;(2)硫铁... 在金伯利岩人工重砂中发现的“熔离小球”,直径多数〈1mm,除个别出现微晶外,均为非晶质,属于熔体淬火冷却产物。提供了29个小球的主元素分析和3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熔离小球”按成分可分为3种类型:(1)高铁钛小球;(2)硫铁镍小球;(3)浅色硅铝质小球。其中高铁小球W(FeO)高达99.39%,高钛小球W(TiO2)达45.90%,它们含MnO也偏高,最高达23.75%。Fe、Mn、Ti都属于高负电性元素,在熔体中与氧结合的键强度大,容易发生熔离。硫铁镍小球的埘(SO3)变化于38.27%~51.95%,w(FeO)为0.31%~23.10%,加(NiO)为25.24%~61.05%。浅色小球W(SiO2)变化范围为24.01%~52.64%,Al:O3、CaO含量高但变化范围大,总体成分接近基性一超基性硅酸盐熔浆。主元素、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硫铁镍小球中发现了高镁(Fo=0.95)橄榄石捕虏晶表明,小球形成于金伯利岩岩浆的介质环境。此外高铁及硅铝质两种成分呈交生结构的两相小球的发现,暗示二者为熔离作用成因。小球的熔离作用可以应用SiO2-FeS—FeO的液态不混溶相图做出解释。认为小球形成于岩浆结晶的晚期阶段,相对富含CO2、SO3、FeO、MnO、TiO2,在岩浆快速上升、快速降温、降压、熔体中出现了多种局部有序区的条件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离小球 金伯利岩 高铁钛小球 硫铁镍小球 浅色硅铝质小球 岩浆不混熔
下载PDF
岩浆不混溶对岩石成分和结构的控制———川西乡城地区玻镁安山岩成岩特征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谭劲 赵珊茸 +1 位作者 莫宣学 邓晋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5-170,共6页
川西乡城地区的球颗状玻镁安山岩是一种玻璃质、含辉石斑晶、具淬火结构的中性熔岩.它相对富硅富镁、贫钛贫磷,产于三叠纪川西义敦岛弧早期火山活动阶段.外观最醒目特征是具有球颗构造,从化学成分和岩浆性质分析,球颗构造是成岩过... 川西乡城地区的球颗状玻镁安山岩是一种玻璃质、含辉石斑晶、具淬火结构的中性熔岩.它相对富硅富镁、贫钛贫磷,产于三叠纪川西义敦岛弧早期火山活动阶段.外观最醒目特征是具有球颗构造,从化学成分和岩浆性质分析,球颗构造是成岩过程中岩浆不混溶的直接产物.不混溶对岩石成分和结构起着控制作用;岩石中球颗相富硅碱,以玻璃质结构为主,而基质相富铁镁,以微晶结构为主.成岩时化学成分随岩浆不混溶发生相对分离,该岩浆属于一种低程度不混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不混溶 玻镁安山岩 安山岩 化学成分
下载PDF
On Magma-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karn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被引量:1
7
作者 Lin Xinduo Zhang Shuzhen Xu Guqji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Wuhan 430074 Zhang Chuanling , Yao Shuzhen and Zhang Dehui also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74-79,139,共7页
For skarn type deposits , there are two lands of skarns , skarn formed by filtrating-diffusing metasomatism and vein skarn formed by filling . The vein skarn , discussed this paper and considered to be magmatic genesi... For skarn type deposits , there are two lands of skarns , skarn formed by filtrating-diffusing metasomatism and vein skarn formed by filling . The vein skarn , discussed this paper and considered to be magmatic genesis , is characterized by: (1) occurring as vein with distinct boundaries with country rocks , yet just the same even in marble easy to be replaced ; (2) composed of a mineral assemblage similar to that of granite ,containing pegmatite as wen as coarse skarn mineral pockets ,and sometimes transited with dike rocks ; (3) dear crystalline feature of deposition ; (4) sideronitic texture ; (5) stowing vesicular, bean-like and flow structures ; (6) very common liquid immiscibility; (7) vertical zoning of gravitational differentiation caused by volatile concentration upwards; (8) associated and transited with non-copper ore bodies of magmatic genesis and tungsten-bearing quartz veins of silicate magmatic genesis rich in volatile ; (9) melt inclusions . Two origins of skam magma . originated by assimilation of silicate magma at its emplacemeot or below it and generated owe to assimilation of deep magma ,corrosion of carbonate strata and liquation , are presente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am skam magma ore magma .liquid immiscibility.
下载PDF
诸广山岩体黄峰岭地区产铀花岗岩的岩浆液态不混溶成因 被引量:4
8
作者 邹明亮 方适宜 +3 位作者 徐浩 黄宏业 刘鑫扬 向庭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0-871,共22页
对华南诸广山岩体黄峰岭地区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产铀岩的成因与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有关。将黄峰岭地区花岗岩划分为5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红化”似伟晶花岗岩成... 对华南诸广山岩体黄峰岭地区花岗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产铀岩的成因与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有关。将黄峰岭地区花岗岩划分为5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红化”似伟晶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25.4±1.7Ma,与之共生的“红化”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22.9±2.7Ma和226.9±2.7Ma,表明两者形成时代相近且晚于印支期花岗岩岩基成岩年龄(235.4±1.1Ma)。通过镜下鉴定、长石单矿物x射线粉晶衍射以及热力学计算,认为黄峰岭地区钾、钠长石主要形成于成岩期,隶属于最大微斜长石及低钠长石系列,与晚期钠交代形成的长石存在差异。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不同类型花岗岩呈现出si—AI、K—Na分离,Nb—Ta、Zr—Hf等元素对分异现象,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出突变性、共轭性,ZREE-(La/Yb)。和La.La/Sm演化方向呈分离特征。区内晚期Li-F花岗斑岩脉及多处萤石矿床(点)证实大量氟元素的存在。上述特征综合分析表明:黄峰岭地区产铀花岗岩成岩期存在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且处于其中的中一低阶段,形成的富硅酸盐和贫硅酸盐系统导致了产铀的“红化”似伟晶花岗岩与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空间共生、地球化学共轭等特征,且铀主要富集于岩浆液态不混溶体系形成的花岗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广山岩体 产铀花岗岩 岩浆液态不混溶 成矿作用
下载PDF
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玄武质与流纹质岩浆液态不混溶的发现 被引量:1
9
作者 陆晨明 张传恒 范启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2-1276,共5页
液态不混溶(liquid immiscibility)作为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机制之一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罗照华等,2007)。但是,自从阿波罗11号采集的月岩中首次发现自然条件下硅酸盐液态不混溶现象(Roedder et al.,1971)以来,地球火成岩中成规... 液态不混溶(liquid immiscibility)作为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机制之一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罗照华等,2007)。但是,自从阿波罗11号采集的月岩中首次发现自然条件下硅酸盐液态不混溶现象(Roedder et al.,1971)以来,地球火成岩中成规模的液态不混溶现象并不多见,涉及液态不混溶过程的论述大多数是基于其最终产物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地区 液态不混溶 玄武岩 流纹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