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下”与“深度”:德·昆西的黑暗崇高与心理空间
1
作者 郑鸿升 《英语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崇高”在英国19世纪的美学中是一个经常讨论、多次被撰写的话题,涉及该话题的理论家有埃德蒙·伯克和詹姆斯·毕提等。德·昆西对此话题的贡献,虽然不太为人熟知,但是很重要。本文将追溯他的“黑暗崇高”的起源,关注他童... “崇高”在英国19世纪的美学中是一个经常讨论、多次被撰写的话题,涉及该话题的理论家有埃德蒙·伯克和詹姆斯·毕提等。德·昆西对此话题的贡献,虽然不太为人熟知,但是很重要。本文将追溯他的“黑暗崇高”的起源,关注他童年时期的阅读和天文学对他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对他的影响。在巫师的法术所产生的诡谲中,德·昆西看到了“黑暗崇高”的例证。他受到当时天文学发现的影响而形成的空间观,使他意识到产生黑暗崇高的对象都具有“向下”的品质。“向下”产生崇高的想法是对18世纪英国美学的“深度”观的进一步拓展,是对英国崇高美学的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昆西 巫师 黑暗崇高 “向下” 空间
原文传递
基于Magician平台的主动入侵检测模型
2
作者 杨永健 李天博 杨晓慧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2期43-46,共4页
首先分析了当前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一般缺陷,然后在分析主动网络平台Magician的体系结构和传输与执行Smart包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Magician平台的主动入侵检测模型;最后对基于主动网络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将来的研究... 首先分析了当前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一般缺陷,然后在分析主动网络平台Magician的体系结构和传输与执行Smart包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Magician平台的主动入侵检测模型;最后对基于主动网络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将来的研究领域作了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检测 主动网络 网络安全 magician
下载PDF
《九歌》“东皇太一”祭祀渊源考论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晓斌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2-78,共7页
"东皇太一"的神格与太一祭祀的渊源,是《楚辞》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文章从道家哲学与方术对楚国祭祀礼仪之影响的角度,结合考古发现,对以上问题加以探析,认为"太一"是创世神、祖先神与观念神的统一,根植于楚国... "东皇太一"的神格与太一祭祀的渊源,是《楚辞》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文章从道家哲学与方术对楚国祭祀礼仪之影响的角度,结合考古发现,对以上问题加以探析,认为"太一"是创世神、祖先神与观念神的统一,根植于楚国的神话土壤,又孳乳于道家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经过战国中晚期道家、方士的鼓吹,才从哲学范畴演变为方士崇拜的至上神,最终进入楚王室的郊祀大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皇太一 郊祀 方术 伏羲
下载PDF
诗人的诞生:茨维塔耶娃长诗《魔法师》的叙述风格与伦理探索
4
作者 李莎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9年第3期92-100,共9页
《魔法师》是一部关于诗人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的长诗,因此在茨维塔耶娃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住.本文通过考察长诗《魔法师》的创作缘起,回顾作者与俄国象征主义诗人埃利斯的交往经历,详尽分析长诗的叙述风格,即对"碎片化"&qu... 《魔法师》是一部关于诗人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的长诗,因此在茨维塔耶娃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住.本文通过考察长诗《魔法师》的创作缘起,回顾作者与俄国象征主义诗人埃利斯的交往经历,详尽分析长诗的叙述风格,即对"碎片化""第一人称叙述""元叙述"三种叙述手法时运用,挖掘茨维塔耶娃在诗歌创作中的伦理探索,阐释茨维塔耶娃对"诗人在社会中的任务与角色"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茨维塔耶娃 《魔法师》 叙述 身份 伦理
原文传递
“魔法师”的道具——论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
5
作者 游少雪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4-49,共6页
从早年的诗歌创作开始,动物意象便作为李浩创作意图的载体之一,广泛地存在于文本之中,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受到中西文学的共同影响,又融入李浩自身对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的思考,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动物意象... 从早年的诗歌创作开始,动物意象便作为李浩创作意图的载体之一,广泛地存在于文本之中,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受到中西文学的共同影响,又融入李浩自身对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的思考,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动物意象是魔法师李浩施展魔法的道具,帮助李浩塑造人物形象,寄寓了李浩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了李浩叙事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浩 动物意象 审美内涵 魔法师
下载PDF
Magician Blaine Hitches Ride on London Eye Wheel
6
作者 容丽娜 《当代外语研究》 2003年第10期18-19,共2页
贵刊今年第8期曾经出现了London Eye。所谓“伦敦眼”,即位于英国伦敦的娱乐大转盘。本文的开头又出现了这个London Eye!真正让人叫绝的是,美国的玩命者将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旁被吊起的小“容器”中度过44天……
关键词 magician Blaine Hitches Ride on London Eye Wheel 泰晤士河
原文传递
魔法师的眼睛——论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的艺术魅力
7
作者 贾莹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3-27,共5页
纳博科夫身兼作家与批评家于一身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撰写了许多批评论著。他以作家独特的眼光关注文学经典,并进行创造性解读,使文学批评呈现出另一种样貌。他的三部批评著作,有着大师批评的独特风格,蕴含深厚的美学价值... 纳博科夫身兼作家与批评家于一身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撰写了许多批评论著。他以作家独特的眼光关注文学经典,并进行创造性解读,使文学批评呈现出另一种样貌。他的三部批评著作,有着大师批评的独特风格,蕴含深厚的美学价值、审美创造特性以及个人化色彩,展现了文学大师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之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纳博科夫 魔法师
下载PDF
两次失败的魔法与两个失败的魔法师--《浮士德博士》和《暴风雨》中魔法表现之比较
8
作者 戴丹妮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6年第1期33-38,共6页
普洛斯彼罗和浮士德作为《暴风雨》和《浮士德博士》中的主角,在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史上分别代表着好魔法师和坏魔法师。普洛斯彼罗的善魔法与浮士德追求的恶魔法大相径庭。浮士德直到最后一刻依然表现出对魔法的狂热也与普洛斯彼罗在最... 普洛斯彼罗和浮士德作为《暴风雨》和《浮士德博士》中的主角,在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史上分别代表着好魔法师和坏魔法师。普洛斯彼罗的善魔法与浮士德追求的恶魔法大相径庭。浮士德直到最后一刻依然表现出对魔法的狂热也与普洛斯彼罗在最后一幕里平静地放弃魔法截然不同。作为一个恶魔法的实施者,浮士德博士为了追求他所谓的魔法师哲学而放弃了神学研究,进入了邪恶的世界,他实施的是“黑魔法”,最终必将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普洛斯彼罗的魔法总的来说却是好的,与高尚的学术和精神生活是相关的。他的魔法只属于“从米兰放逐的时期”。.是局限在孤岛之中的,跟米兰无关。普洛斯彼罗最终放弃了魔法,因为魔法已经完成了其应尽的义务,而对于其现在所追求的目标已不再有益。然而,从魔法的完成情况来看:普洛斯彼罗和浮士德都没有完成一个真正的魔法师所应尽的责任。前者出于自愿放弃了自己的魔力,后者则是被迫放弃了他倾其一生追求的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法 浮士德 暴风雨 魔法师
下载PDF
《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符号矩形方阵 被引量:9
9
作者 毕青 程爱民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2-66,共5页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 ,艾·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是一个以人物象征为框架的符号系统。辛格从符号的象征意义出发 ,建构了以人物为象征符号单位的多层面、多元对应的符号象征文本。本文运用结构主义和文学符号学中格雷马斯的“符号...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 ,艾·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是一个以人物象征为框架的符号系统。辛格从符号的象征意义出发 ,建构了以人物为象征符号单位的多层面、多元对应的符号象征文本。本文运用结构主义和文学符号学中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 ,对小说进行重新阐释 ,论证主人公雅夏最终皈依犹太传统的必然性 ,从而进一步印证辛格从背弃到回归这一主题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象征 辛格 格雷马斯 文学符号学 寻根 主人公 小说 皈依 悖论 对应
下载PDF
从《卢布林的魔术师》看辛格创作的男性立场 被引量:5
10
作者 毕青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8-31,共4页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格 《卢布林的魔术师》 忏悔者 男性立场 犹太传统文化
下载PDF
巫医的艺术疗法:幻觉问题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世武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5,共7页
医学人类学一般用安慰剂效应来解释非理性医疗体系发挥治疗作用的原因,却忽视了巫医疗法中艺术要素发挥的独特功能。许多现代艺术治疗依据的心理学规律早已被采用艺术疗法的巫医经验性地掌握。巫医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依靠幻觉与超... 医学人类学一般用安慰剂效应来解释非理性医疗体系发挥治疗作用的原因,却忽视了巫医疗法中艺术要素发挥的独特功能。许多现代艺术治疗依据的心理学规律早已被采用艺术疗法的巫医经验性地掌握。巫医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依靠幻觉与超自然力量沟通,从而诊断和治疗疾病。幻觉经验的获得,和人类的两种心理能力密切相关:出神与积极想象。艺术刺激了这两种心理能力的形成,最终导致巫医求幻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医 艺术治疗 幻觉 出神 积极想象
下载PDF
空间表征、身份危机与伦理选择——《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形象解读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兮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71,共13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出色地展示了17世纪波兰犹太人雅夏寻求身份认同而遭遇失败,最后皈依宗教终获救赎的艰辛历程。雅夏的多重伦理身份随着他在不同空间——小城镇卢布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出色地展示了17世纪波兰犹太人雅夏寻求身份认同而遭遇失败,最后皈依宗教终获救赎的艰辛历程。雅夏的多重伦理身份随着他在不同空间——小城镇卢布林和大都市华沙之间转换,交织在一起,产生了深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共同构成了他复杂的伦理困境,导致了艰难的伦理选择。空间的生产与身份的建构这二者之间是互为表征的。从卢布林到华沙再复归卢布林,这是祛魅化而后又复魅的过程。雅夏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伦理困境终究经由犹太会堂中的宗教仪式而得以摆脱。犹太会堂从空间和道德两方面为雅夏找到了自省和救赎之路。而雅夏最后的伦理选择和伦理身份的确认是在所谓"神圣空间"中铸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布林的魔术师》 雅夏 空间表征 身份危机 伦理选择
原文传递
基于Magician平台的网络节点资源获取
13
作者 杨永健 陈亚军 +1 位作者 刘哲理 赵洪波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62-66,共5页
在分析主动网络平台Magician的体系结构和传输与执行Smart包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行定制Smart包,获取网络节点资源,并结合实例给出其传输及执行过程。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能灵活、快速、主动地获取节点资源,为主动预测网络故障,及其他... 在分析主动网络平台Magician的体系结构和传输与执行Smart包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行定制Smart包,获取网络节点资源,并结合实例给出其传输及执行过程。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能灵活、快速、主动地获取节点资源,为主动预测网络故障,及其他基于主动网络的研究做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网络 执行环境 Smart包 主动结点 主动网络体系结 magician平台
下载PDF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中的弋阳腔音乐特征浅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琼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128-131,共4页
从基本旋律、节奏、结构、调式等方面对留存和发展于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中弋阳腔音乐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试进一步将其与另一部分“上清腔”音乐进行对比,认为龙虎山天师道弋阳腔是道教音乐江西地方化的衍变。
关键词 龙虎山 天师道 弋阳腔 上清腔 音乐形态
下载PDF
语料库视角下《卢布林的魔术师》艺术特色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90-94,共5页
《卢布林的魔术师》被公认为是辛格的最佳作品。本文以语料库为视角,利用Antconc检索软件从语言风格特色、主题情节以及人物性格塑造等三个方面对《卢布林的魔术师》予以定量分析,通过展示大量的语言实例以及数据验证基于直觉判断的文... 《卢布林的魔术师》被公认为是辛格的最佳作品。本文以语料库为视角,利用Antconc检索软件从语言风格特色、主题情节以及人物性格塑造等三个方面对《卢布林的魔术师》予以定量分析,通过展示大量的语言实例以及数据验证基于直觉判断的文学评论的合理性,进一步丰富发展已有的文学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布林的魔术师》 语料库 辛格 雅夏
下载PDF
道教性观念的转变与天师道男女合气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笑樊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11期155-157,共3页
早期天师道普遍存在着男女合气的仪式与修炼,六朝"清整道教"后逐渐消失。对于消失的原因,学界普遍认为是当时佛教对合气之术的抨击与封建社会的世俗压力,本文根据福柯"性—权力"理论对其重新分析,认为除去外部原因... 早期天师道普遍存在着男女合气的仪式与修炼,六朝"清整道教"后逐渐消失。对于消失的原因,学界普遍认为是当时佛教对合气之术的抨击与封建社会的世俗压力,本文根据福柯"性—权力"理论对其重新分析,认为除去外部原因,合气之术存在着宗教的阴阳交合论与性快感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是推动其改革的重要内因。合气术的出现和消失,证明了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道教,其性观念与佛教、基督教的独特之处,同时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宗教与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气之术 天师道 权力
下载PDF
“妖道”与“高道”——南宋传记文中的林灵素形象
17
作者 李珂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0-66,共17页
北宋徽宗朝道士林灵素在历史上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在他死后,一些以林灵素为传主、掺杂历史真实与神异叙事的传记文开始出现。最早的应是耿延禧的《林灵素传》,这篇传记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林灵素的本来面貌,即兼具高道与妖道的双重身份... 北宋徽宗朝道士林灵素在历史上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在他死后,一些以林灵素为传主、掺杂历史真实与神异叙事的传记文开始出现。最早的应是耿延禧的《林灵素传》,这篇传记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林灵素的本来面貌,即兼具高道与妖道的双重身份。此后的南宋林灵素传记大多参照前传的具体框架,但因为不同的宗教和政治立场,这些传记塑造出的林灵素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史实,削弱了人物本身的复杂性。一方面,僧人释祖琇和文人陆游、杨仲良等通过删去有关林灵素的神异叙事,将其描述成一个毫无法术、引诱君主的妖道;另一方面,道教的信奉者赵鼎则在仙传《林灵蘁》中极力神化传主林灵素,着重强调林灵素与生俱来的仙人身份和高尚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文 林灵素 《林灵素传》 《林灵蘁》 历史真实 神异叙事 妖道 高道
下载PDF
《卢布林的魔术师》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琴 《云梦学刊》 2012年第6期110-112,共3页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其最佳长篇小说,且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体现了宗教伦理冲突,爱情伦理冲突和善恶伦理冲突等种种伦理冲突,真实地再现了犹太人面临的信仰与现实...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其最佳长篇小说,且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体现了宗教伦理冲突,爱情伦理冲突和善恶伦理冲突等种种伦理冲突,真实地再现了犹太人面临的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并通过一条清晰的伦理线,即由伦理冲突到后来选择违反伦理规范,再由违反伦理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惩罚,最后到伦理的回归,最终揭示了辛格矛盾的伦理思想,即对犹太教伦理的核心"信仰上帝"既抱有希望,又难免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布林的魔术师》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文学伦理学 伦理冲突 矛盾式回归
下载PDF
双重视角下的异域情韵、童话色彩与神性救赎——孙频小说《海边魔术师》的魔法向度
19
作者 段国强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1期42-46,共5页
近年来,作家孙频的创作取向往返于故乡与城市、北方与南方之间,这是她生命的轨迹也是她的创作场域。《海边魔术师》是孙频创作的一部极具南部地域色彩的小说。小说采用“我”与弟弟“刘小飞”的双重视角,由此构成了本部小说独特的“复... 近年来,作家孙频的创作取向往返于故乡与城市、北方与南方之间,这是她生命的轨迹也是她的创作场域。《海边魔术师》是孙频创作的一部极具南部地域色彩的小说。小说采用“我”与弟弟“刘小飞”的双重视角,由此构成了本部小说独特的“复调”叙事。小说明显呈现出奇异、魔幻与童话的色彩,在写实的基础上生发出审美上的奇幻与空灵。孙频用艺术缓释了现实的沉重,破除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禁忌与规约,使其变得多元而灵动摇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频 《海边魔术师》 异域情韵 童话色彩 魔幻效果
下载PDF
“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佐藤可士和作品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琳 吴卫 《设计》 2016年第1期93-95,共3页
日本的平面设计至今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简约理念的影响,佐藤可士和是日本60后涌现出来的著名设计师,由于其出色的艺术指导才能被人誉为"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佐藤可士和最重要的设计手段就是"超级整理术",他不仅... 日本的平面设计至今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简约理念的影响,佐藤可士和是日本60后涌现出来的著名设计师,由于其出色的艺术指导才能被人誉为"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佐藤可士和最重要的设计手段就是"超级整理术",他不仅自己喜欢整理,而且要求其设计公司的员工也要养成通过整理提升"将思绪转化为语言"的能力,所以佐藤的作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思路清晰、由繁入简;赋予情感、灵动有趣;色彩艳丽、形式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藤可士和 整理术 设计魔术师 艺术指导 优衣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