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23
1
作者 周进 纪炜炜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8,共7页
为了解中国海沿岸典型密集养殖区——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于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20个观测站采集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计算。... 为了解中国海沿岸典型密集养殖区——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于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20个观测站采集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21.5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为1.26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67 g(AFDW).m-2.a-1,P/B值为1.42。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湾口区较高、湾内部高值区镶嵌分布的特征。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间,次级生产力与水深之间相关性较强,其次为底层溶解氧,与表层水体温度之间相关性最差。同我国其它近海港湾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显示,三都澳密集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年平均栖息密度较高。这些特征应和三都澳水域内密集水产养殖活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型底栖动物 三都澳 水产养殖
下载PDF
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萍 缴建华 +2 位作者 孙万胜 李彤 叶红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4-330,共7页
为了解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现状,于2014年5月和8月分两个航次对该海域14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同时用Brey(1990年)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以及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B)的比值(P/B... 为了解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现状,于2014年5月和8月分两个航次对该海域14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同时用Brey(1990年)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以及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B)的比值(P/B)。结果表明: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隶属7门9纲29种,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多毛类、棘皮动物和其他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56.0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湿质量)为52.98 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64,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为0.59,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8,年平均生物量为9.54 g/m^2(去灰分干质量),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6.12 g/(m^2·a)(去灰分干质量),P/B值平均为0.70 a^(-1)。研究表明:本调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与整个渤海湾相近,高于南黄海和东海,低于海坛海峡和胶州湾;P/B值较其他海域偏低,说明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小型种类所占比例低于其他海区;整个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63 km^2)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约为386 t(去灰分干质量),或是2144 t(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次级生产力
下载PDF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海波 蔡燕红 王薇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0年第4期26-30,共5页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7.26g·(m2·a)-1;P/B值为0.91~1.18a-1.由此得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湾口和湾底大于湾中,这与象山港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有关;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且物种组成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大型底栖生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下载PDF
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陶燕东 钟胜财 +5 位作者 历成伟 赵萌 丁平真 方淑波 何培民 于克锋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49,共10页
南汇东滩湿地由于过度的围垦活动,导致严重退化,本研究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恢复湿地原有的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态系统,并对海三棱藨草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在对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生态系统调研基础上,于2016年... 南汇东滩湿地由于过度的围垦活动,导致严重退化,本研究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恢复湿地原有的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态系统,并对海三棱藨草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在对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生态系统调研基础上,于2016年4月实施重建海三棱藨草群落工程,海三棱藨草移栽密度为每10m^2一簇(20株,面积约0.04m^2),重建区域面积10hm^2。通过比较修复区与对照区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及大型底栖动物的差异,探究该工程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显示,海三棱藨草在修复区内长势良好,覆盖率由移栽初期的0.4%到10月份的83.4%,面积扩增208.5倍;截止到2016年12月份,土壤有机碳与对照区相比提高44.19%,增加显著(P<0.05),土壤中总氮、总磷与对照区相比分别降低17.19%和19.80%,营养盐去除效果显著(P<0.05);2016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修复区内土壤中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87ind./m^2)与对照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53ind./m^2)相比提高61.11%,生态修复效果显著(P<0.05)。本研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探究海三棱藨草群落对湿地生态修复的效果,为日后海三棱藨草的保护及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三棱藨草 滨海湿地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修复 南汇东滩
原文传递
小麦岛邻近海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纪莹璐 张乃星 +3 位作者 王岚 张亮 蒲思潮 孙静宜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8-397,共10页
为探明小麦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于2018年10月对小麦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野外采样、室内生物鉴定和环境因子测定,对其多样性、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相关性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进行研究。调查结... 为探明小麦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于2018年10月对小麦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野外采样、室内生物鉴定和环境因子测定,对其多样性、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相关性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80种,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57种、节肢动物甲壳类15种、软体动物3种、棘皮动物2种、其他类群生物3种。总平均生物量为65.42 g/m^(2),甲壳类贡献率最高;总平均丰度为474个/m^(2),多毛类贡献率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25%的相似性水平上,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3个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的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部分站位沉积环境存在轻度污染的可能。底质中粉砂含量是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岛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强 郭行磐 +5 位作者 周轩 黄道芬 徐跃峰 李家乐 沈和定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的环境状况,于2012年9—12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种类丰度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等4个指标参数分析了...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的环境状况,于2012年9—12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种类丰度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等4个指标参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底栖动物种类共有5门37种,主要由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等组成;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9—12月4个月的平均生物量为13.33 g/m^2,平均丰度为50.06 ind./m^2;4个月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35~1.89,种类均匀度(J)为0.40~0.54,种类丰度(d)为4.64~5.16;4个月各类群生物组成中,生物量及丰度均以软体动物居首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主要种类有微小螺Elachisina sp.、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和卷曲裸嬴蜚Corophium yolutatator;应用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发现,9月、10月为一组,11月、12月为一组;ABC曲线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11月、12月受到严重干扰,9月和10月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研究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有必要加强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海浪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6
7
作者 霍堂斌 姜作发 +1 位作者 张伟 刘刚 《水产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1-35,46,共6页
2011年8月,对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了大型底栖动物14目31科56种,其中水生昆虫43种,分属7目21科,占总数75.44%。海浪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境内大型底栖动物共计13目30科51种,依群... 2011年8月,对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了大型底栖动物14目31科56种,其中水生昆虫43种,分属7目21科,占总数75.44%。海浪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境内大型底栖动物共计13目30科51种,依群落数量看,蜉蝣目、毛翅目、双翅目为优势类群。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80.19 ind.m-2、生物量为3.20 g.m-2。在各功能摄食生态类群中,捕食者最多,为25种,收集者15种,撕食者10种,刮食者6种。角锥毛石蚕(Brachycentinao)、泥苞虫(Setodes)、小划蝽(Siga substraia-ta)、Epeorus uenoi和Stenpsyche griseipennis是目前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采用Shannon-Weiner生物指数、BI生物指数和Simposon生物指数对海浪河水质评价表明,各生物指数水质评价结果相似,洁净度排序趋势基本一致,均表明海浪河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境内水质比较清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河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监测 水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