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叙事学视阈中抒情诗的抒情主体 被引量:6
1
作者 谭君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34,共8页
在叙事文本中,需要将叙述主体与文字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并且不能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主体和文字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这一对应的区分同样是必要的。然而,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 在叙事文本中,需要将叙述主体与文字主体,即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并且不能将二者加以混淆;在抒情文本中,抒情主体和文字主体,即抒情人与诗人这一对应的区分同样是必要的。然而,抒情文本中抒情人与诗人的关系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有所不同。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具有自我自反性的主体,这一主体所表达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出自诗人本身;抒情诗中的抒情人大多涵盖在抒情情境之内,且大多是自身故事的抒情人。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抒情文本中第一人称的广泛运用,也表现在抒情人与诗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中外古今大量抒情诗中都广泛表现出来。尽管自反性并不仅只在抒情诗中出现,但在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尤其是抒情诗中表现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抒情诗 抒情主体 文字主体 自我自反性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的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的虚实表现差异比较
2
作者 李春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1-4,65,共5页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着手,运用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化比较法,研究了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表现的虚实上的差异:诗歌虚实字词的运用、创作主体的存在与虚实呈现、景物与情境的虚实表现。虚实表现差异的比较分析,对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学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进行艺术评论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虚实表现 诗歌字词 创作主体 景物表现 情境表现
下载PDF
西亚南亚三种抒情诗的题材比较
3
作者 陈本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古代希伯来抒情诗、中古阿拉伯和波斯的抒情诗、印度抒情诗三者,其题材往往是宗教性的或者与宗教有关。不过,由于所基于的宗教文化和所面临的生存境遇不同,三种抒情诗的题材各自又有很不相同的地方;与西方抒情诗和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有...  古代希伯来抒情诗、中古阿拉伯和波斯的抒情诗、印度抒情诗三者,其题材往往是宗教性的或者与宗教有关。不过,由于所基于的宗教文化和所面临的生存境遇不同,三种抒情诗的题材各自又有很不相同的地方;与西方抒情诗和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有关题材比较,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抒情诗 阿拉伯和波斯抒情诗 印度抒情诗 题材
下载PDF
张先词的主体意识 被引量:2
4
作者 葛华飞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84-186,共3页
简要叙述了词的主体意识由五代花间集到北宋初期词坛的转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张先词题材的选择趋向日常化、自然景物的选择、创作心态的转变三个方面来论述张先词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张先 主体意识
下载PDF
被动的写作者:昌耀诗歌创作动因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玉玲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对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理论揭示了诗歌产生的规律:即诗歌创作来自于情感的驱使,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生存困境的体悟。情感的郁结是诗歌产生的动因。昌耀的诗歌理论形成与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与苦难经历密切... 对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理论揭示了诗歌产生的规律:即诗歌创作来自于情感的驱使,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生存困境的体悟。情感的郁结是诗歌产生的动因。昌耀的诗歌理论形成与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与苦难经历密切相关。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是其诗歌产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耀 被动 抒情主体 西部高原 生存困境 郁结
下载PDF
论韦庄词的“诗化” 被引量:2
6
作者 白静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0期59-62,共4页
韦庄是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在创作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诗歌手法的承传与借鉴,使词从娱宾遣兴的歌辞向抒情言志的诗歌靠近。具体表现为:引入了诗歌中言情表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内容题材方面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风受其... 韦庄是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在创作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诗歌手法的承传与借鉴,使词从娱宾遣兴的歌辞向抒情言志的诗歌靠近。具体表现为:引入了诗歌中言情表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内容题材方面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风受其平易诗风的影响呈现出清秀疏淡的美学特征。这种“诗化”倾向出现在文人词发展的早期阶段,既具有创新开拓的重要意义,也对宋代词人“以诗为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庄 诗歌化 人物形象
下载PDF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抒情主体析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悦 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7,共4页
以T.S.艾略特的早期诗歌《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抒情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戏剧独白的手法、以及融入其中的"非个性化"诗学理论的分析,揭示出其抒情主体的含义。
关键词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抒情主体 意象 戏剧独白 非个性化
下载PDF
贺贻孙对《诗经》抒情主体的彰显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兆禄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29-32,共4页
明清之际贺贻孙诠释《诗经》重视抒情主体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贺贻孙从"情"着眼揭示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动机;强调主体构思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主体的移情作用,指出不同主体面对相同现象产生、抒发的情感不同;诠释《... 明清之际贺贻孙诠释《诗经》重视抒情主体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贺贻孙从"情"着眼揭示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动机;强调主体构思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主体的移情作用,指出不同主体面对相同现象产生、抒发的情感不同;诠释《诗经》中的代拟抒情方式。贺贻孙对文学4要素中主体(作者)的突出与强调,丰富与发展了《诗经》的文学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贻孙 《诗经》 《诗触》 抒情主体 代拟抒情 文学诠释
下载PDF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的变迁
9
作者 吕鹏娟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74-76,共3页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变迁的分析,观察"五四"到大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知识精英们所曾大力倡导的西方个人主义"自我"的失落。
关键词 郭沫若 抒情主体 自我 “集体主义”
下载PDF
情感的复合显示
10
作者 刘正国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93-96,共4页
情感的复合显示是指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呈现多元情感结构状态。情感复合显示的原因既与抒情主体的复杂情感状态、人生哲学密切相关 ,又与受众的鉴赏需求密切相关。
关键词 情感复合显示 美学结构 情感意识 二元对质结构
下载PDF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主题重复手法的运用
11
作者 江岩 《皖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50-153,共4页
主题重复手法是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一个重要创作特点。通过对主题重复过程中各音乐要素的比较与分析,归纳出了几种主要的运用类型,说明了它们各自在音乐表现上的作用。对这种主题重复手法的运用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表达、钢琴抒情小... 主题重复手法是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一个重要创作特点。通过对主题重复过程中各音乐要素的比较与分析,归纳出了几种主要的运用类型,说明了它们各自在音乐表现上的作用。对这种主题重复手法的运用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表达、钢琴抒情小品的标题性特点以及格里格独特的创作风格与音乐审美等因素的关联性分析,揭示了这种手法运用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里格 抒情小品 主题 重复 手法
下载PDF
乡土文化的守护与吟唱——评王太广的散文集《回望乡村》
12
作者 刘进才 《郑州师范教育》 2020年第3期54-57,共4页
王太广的散文集《回望乡村》借助回忆的视角,对消失的乡村风景进行了深情的书写,作者拉开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在对乡村文化的怀旧书写中发掘着温馨与诗意,展现了抒情主人公在乡土世界中的生命成长历程,呈现出乡土民俗志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抒情主体 乡土民俗志
原文传递
郁达夫抒情小说内涵的深沉实现——《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另一种解读
13
作者 唐毅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46-48,共3页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小说中最优秀、最耐读的作品之一。小说文本体现了抒情小说的深沉内涵以及主客观表现的自由穿越。
关键词 抒情小说 内涵 主客观表现 自由穿越
下载PDF
简析十九、二十世纪法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
14
作者 杜青钢 王玺子 《长江学术》 2016年第1期81-85,共5页
法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一直存在着争论,具体表现为两大分支:第一种"我"为主观的"我",往往带有自传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依据;而第二种"我"则为一种虚构的、非人格化的"我",它并不是为了... 法国诗歌中的抒情主体一直存在着争论,具体表现为两大分支:第一种"我"为主观的"我",往往带有自传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依据;而第二种"我"则为一种虚构的、非人格化的"我",它并不是为了特指某个人而存在。这场争论正是抒情主体危机的征兆,伴随而来的是十九、二十世纪整个文学主体的危机。因此,抒情主体演变趋势的探究对于法国诗歌、甚至法国文学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两种趋势究竟在如何变化与发展?它们一定是相互对立的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主体 “我” 法国诗歌 19—20世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