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8篇文章
< 1 2 1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被引量:63
1
作者 Prasanna Ghimir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97-707,共11页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the most common extranodal site involved by lymphoma with the majority being non-Hodgkin type.Although lymphoma can involve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the most frequent sites in o...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the most common extranodal site involved by lymphoma with the majority being non-Hodgkin type.Although lymphoma can involve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the most frequent sites in order of its occurrence are the stomach followed by small intestine and ileocecal region.Gastrointestinal tract lymphoma is usually secondary to the widespread nodal diseases and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tract lymphoma is relatively rare.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s are usually not clinically specific and in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benign and malignant conditions.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s the most common pathological type of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in essentially all sit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although recently the frequency of other forms has also increased in certain regions of the world.Although some radi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bulky lymph nodes and maintenance of fat plane are more suggestive of lymphoma,they are not specific,thus mandating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for its definitive diagnosis.There has been a tremendous leap in the diagnosis,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ttributed to a better insight into its etiology and molecular aspect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about its critical signaling path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Epstein-Barr virus Helicobacter pylori Celiac diseas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下载PDF
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文燕 李甘地 +2 位作者 刘卫平 任兴昌 徐缓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 了解我国肠道T细胞淋巴瘤 (ITCL)的预后情况 ,探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和EB病毒基因产物对其预后的影响 ,以期寻找确切的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 4 2例ITCL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观察CD4、CD8、CD4 5RO、CD5 6、TIA 1和EB病毒... 目的 了解我国肠道T细胞淋巴瘤 (ITCL)的预后情况 ,探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和EB病毒基因产物对其预后的影响 ,以期寻找确切的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 4 2例ITCL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观察CD4、CD8、CD4 5RO、CD5 6、TIA 1和EB病毒潜伏膜蛋白 (LMP 1)的表达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TCR γ基因重排扩增 ,运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收集全部 4 2例ITC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SPSS10 0软件分析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病毒基因产物各项指标与治疗及生存率曲线的关系。结果  (1) 4 2例ITCL中有随访结果者 2 9例 (6 9% )。存活 6例 ,最长存活时间 15 6个月 (13年 )。死亡 2 3例 ,其中复发 4例 ,存活时间 0 3~ 2 4 3个月 ,存活时间中位数3 0个月 ,1年生存率和 2年生存率分别为 30 %和 2 2 %。 (2 )在病灶为单发或多发 ,患者是否出现发热、便血、肠穿孔、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表现 ,肿瘤细胞是否表达CD4、CD8、CD5 6、LMP 1,有无TCR γ基因重排、手术治疗后是否合并化疗或放疗等其他治疗方法各因素中 ,除TCR γ基因重排 (P =0 0 0 78,)和不同的治疗方法 (P =0 0 2 5 0 )外 ,其他各因素与预后不相关。 (3)没有发现有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进程凶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淋巴瘤 肠肿瘤 预后 免疫表型分型 疱疹病毒4型 ITCL
原文传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杨渤彦 勇威本 +4 位作者 朱军 郑文 张运涛 王小沛 孟松娘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38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合随访资料 ,对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87.7%侵犯淋巴结 ,6 0 .1%有结外侵犯 ,全组 5...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38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合随访资料 ,对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87.7%侵犯淋巴结 ,6 0 .1%有结外侵犯 ,全组 5年生存率为 4 1.3%。多因素分析表明 ,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国际预后指数 (IPI)计分低危组 5年生存率为 6 1.9% ,低中危组为 4 4 .3% ,高中危组为 2 0 .2 % ,高危组为 9.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伴结外侵犯者 ,化疗联合手术治疗 5年生存率为 5 5 .6 % ,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结论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外侵犯病例应采取手术和化疗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BCL 预后 临床特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患者 生存率 化疗 结论 独立 国际
原文传递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与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吴宏菊 张清媛 +3 位作者 陈德发 关小军 张伯龙 马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98-1502,共5页
背景与目的:CHOP方案是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方案。美罗华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效。本研究中比较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和单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同期... 背景与目的:CHOP方案是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方案。美罗华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效。本研究中比较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和单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72例初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联合组和CHOP组。联合组34例,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加阿霉素加长春新碱加强的松)加美罗华(375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2天静脉滴注1次)治疗;CHOP组38例,单用CHOP方案化疗。两组均每3周为一个循环周期,6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7例,总有效率为93.8%(30/32);CHOP组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8例,总有效率为75.0%(27/3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和CHOP组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2%和52.8%,总生存率为93.8%和75.0%,联合组均显著优于CHOP组(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等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骨髓抑制等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其中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可耐受,而骨髓抑制情况与CHOP组类似。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能够提高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而毒性反应类似,可作为该病的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药物疗法 联合 美罗华/治疗应用 CHOP方案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CT与病理比较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静 石木兰 王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37-740,共4页
目的 探讨增强CT对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并与鳞癌转移性淋巴结比较 ,以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诊断的恶性淋巴瘤累及颈淋巴结者 5 6例和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 6 6例的增强CT所见 ,并对两... 目的 探讨增强CT对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并与鳞癌转移性淋巴结比较 ,以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诊断的恶性淋巴瘤累及颈淋巴结者 5 6例和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 6 6例的增强CT所见 ,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恶性淋巴瘤男 4 4例 ,女 12例 ;年龄 9~ 75岁 (中位年龄 4 2岁 )。鳞癌男 5 1例 ,女 15例 ,年龄 16~ 76岁 (中位年龄 4 8岁 )。将CT表现分为 4型进行分析对比 ,Ⅰ型 :密度均匀 ,强化程度近等于肌肉 ;Ⅱ型 :不均匀强化结节 ,明显高于肌肉 ;Ⅲ型 :边缘强化 ,中央低密度 (明显低于肌肉 ) ;Ⅳ型 :薄环状强化 ,中央相对低密度 (近于或略低于肌肉 )。结果 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增强CT表现多种多样 ,可多种表现并存 (2 7/ 5 6 ,4 8 2 % )。与转移性鳞癌相比 ,Ⅰ型、Ⅳ型几乎仅见于恶性淋巴瘤 ,出现率分别为 83 9% (47/ 5 6 )、2 6 8% (15 / 5 6 ) ,鳞癌仅为 3 0 % (2 / 6 6 )、1 5 % (1/ 6 6 ) ;而Ⅱ型多见于鳞癌转移 ,出现率为 4 7 0 % (31/6 6 ) ,淋巴瘤仅为 14 3% (8/ 5 6 ) ;Ⅲ型二者均常见 ,淋巴瘤为 37 5 % (2 1/ 5 6 ) ,鳞癌为 78 8% (5 2 / 6 6 ) ,更多见于鳞癌转移 (P <0 0 0 1)。结论 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增强CT表现多种多样 ,多为双侧、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头颈部鳞癌 CT 病理
原文传递
脑膜淋巴瘤的临床脑脊液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关鸿志 陈琳 +5 位作者 郭玉璞 崔巍 任海涛 赵燕环 高晶 王长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分析在脑膜淋巴瘤诊断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方法13例诊断为脑膜淋巴瘤的患者,其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NHL-B);继发性8例,包括NHL-B6例,非霍奇...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分析在脑膜淋巴瘤诊断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方法13例诊断为脑膜淋巴瘤的患者,其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NHL-B);继发性8例,包括NHL-B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NHL-T)1例,mantle型1例。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脑脊膜刺激征、脊髓腰骶神经根受累和多脑神经麻痹等。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计数、蛋白均升高,糖减低。所有患者均采用沉淀池法,免疫细胞化学单克隆抗体CD19、CD20、CD79a、CD34和免疫球蛋白轻链等;其中3例脑脊液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分析。以4例病毒性脑炎和5例炎性脱髓鞘病患者的脑脊液为对照。结果脑脊液细胞学发现每例患者均有淋巴瘤细胞或异型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发现5例患者多数细胞B细胞标记物阳性;例6多数细胞CD34阳性;例8CD20阳性细胞比例升高;例7CD19、CD20阴性。除例8外,其余脑脊液中细胞呈CD4和CD8阴性或极少数阳性。对照组CD4阳性细胞为主,伴有少量CD8阳性细胞,CD19和CD20阴性或极少数阳性。脑脊液流式细胞分析发现例9和例11的B淋巴细胞占85.9%~97.4%,提示异常的B细胞克隆。对照组以CD4、CD8阳性细胞为主,CD19阳性细胞低于4.0%。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是诊断脑膜淋巴瘤的重要方法,脑脊液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分析能够对诊断脑膜淋巴瘤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淋巴瘤 B细胞 脑脊髓液 免疫组织化学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被引量:24
7
作者 陶琨 朱雄增 +2 位作者 徐薇苓 陈忠伟 陆洪芬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抗体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6 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 ,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标记白细胞共同抗原 (L...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抗体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6 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 ,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标记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L2 6、BLA36、CD30和bcl 6抗体。结果  76 7% (4 6 / 6 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集中在 40~ 70岁 ,淋巴结内外均可累及 ,90 0 % (5 4/ 6 0 )患者临床分期为Ⅱ (2 4/ 5 4)、Ⅲ (2 1/ 5 4)、Ⅳ (9/ 5 4)期。组织病理形态 :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 88 3% (5 3/ 6 0 ) ,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 3 3% (2 / 6 0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 3 3% (2 / 6 0 ) ,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占 5 0 % (3/ 6 0 )。免疫标记LCA、L2 6、BLA36表达率为 10 0 0 % (6 0 / 6 0 ) ,CD30表达率为 3 3% (2 / 6 0 ) ,bcl 6表达率为 95 0 % (5 7/ 6 0 )。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 ,侵袭性大 ,必需结合其组织病理形态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t(14;18)易位及bcl-2基因扩增的检测 被引量:28
8
作者 蒋会勇 李慧灵 +2 位作者 胡海 何滢 赵彤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t(14;18)染色体异位及 bcl-2基因扩增在其分类及临床分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先对60例 DLBCL 的标本进行显微切割,获取相对比较纯的肿瘤组织,再使用细胞核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标本进行 t...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t(14;18)染色体异位及 bcl-2基因扩增在其分类及临床分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先对60例 DLBCL 的标本进行显微切割,获取相对比较纯的肿瘤组织,再使用细胞核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标本进行 t(14;18)易位及 bcl-2基因扩增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 CD20、CD10、bcl-6、MUM1的表达,进行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分类;通过病例分析得出治疗效果及临床分期的信息,并统计分析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60例 DLBCL 中,10例 bcl-2/IgH 阳性,18例 bcl-2基因扩增;GCB 29例(48.3%),non-GCB 31例(51.7%)。经 FISH 检测 t(14;18)阳性10例中,GCB 8例,non-GCB 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t(14;18)阳性及 bcl-2基因扩增的病例 bcl-2表达均增高。在36例正规 CHOP 治疗的病例中,bcl-2扩增13例,无扩增23例,bcl-2扩增的13例之治疗结果显效、部分有效、无效率分别为3例(23.1%)、4例(30.8%)和6例(46.2%);临床分期情况为Ⅰ~Ⅱ期1例(7.7%),Ⅲ~Ⅳ期12例(92.3%),这两项指标与 bcl-2不扩增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46)。结论 t(14;18)易位及 bcl-2基因扩增均是引起 DLBCL 之 bcl-2蛋白表达的原因,bcl-2阳性者与预后有关的原因难以确定,可能是由于引起其阳性表达的原因不同所致;bcl-2基因扩增与治疗效果较差及临床分期较晚有关;FISH 检测 t(14;18)染色体易位可用于 DLBCL 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性 基因 BCL-2 基因扩增 易位 遗传 微阵列分析 显微切割
原文传递
夏枯草提取物诱导B、T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付晓瑞 孙振昌 张明智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3-438,共6页
目的:研究夏枯草提取物对人B淋巴瘤Raji细胞及T淋巴瘤Jurkat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差异,探讨夏枯草提取物体外抗淋巴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夏枯草提取物分别作用于Raji细胞及Jurkat细胞;48 h后分别收集各组细胞,应用MTT法、琼脂糖... 目的:研究夏枯草提取物对人B淋巴瘤Raji细胞及T淋巴瘤Jurkat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差异,探讨夏枯草提取物体外抗淋巴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夏枯草提取物分别作用于Raji细胞及Jurkat细胞;48 h后分别收集各组细胞,应用MTT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及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每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及BAX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夏枯草提取物对Raji及Jurkat细胞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且对Raji细胞的抑制作用大于Jurkat,其对Raji细胞IC50(18.01±0.92)μg/mL显著低于Jurkat细胞(25.47±0.96)μg/mL(P<0.05);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夏枯草提取物处理Raji及Jurkat细胞后均出现凋亡相关DNA Ladder;随夏枯草提取物浓度的增加,Raji及Jurka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均显著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浓度为15、20、25μg/mL的夏枯草提取物作用于Raji及Jurkat细胞后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9.4±0.25)%、(21.68±0.46)%、(35.03±0.35)%和(4.06±0.14)%、(13.59±0.23)%、(22.92±0.20)%,同浓度条件下,Raji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显著高于Jurkat细胞(P<0.01);随夏枯草提取物浓度增加,实验组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弱,BAX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浓度条件下,Raji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的下降程度、BAX蛋白表达的增加程度显著高于Jur-kat细胞(P<0.05)。结论:夏枯草提取物具有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以诱导细胞凋亡有关,且夏枯草提取物对Raji细胞的抑制作用大于Jurka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淋巴瘤 RAJI细胞 JURKAT细胞 凋亡
下载PDF
套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和t(11;14)易位检测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1
10
作者 水若鸿 杨文涛 +2 位作者 孙孟红 施达仁 朱雄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D1和t(11;14 )易位检测的可行性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套细胞淋巴瘤 36例 ,对照组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71例 ,均为石蜡包埋组织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yclinD...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D1和t(11;14 )易位检测的可行性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套细胞淋巴瘤 36例 ,对照组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71例 ,均为石蜡包埋组织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yclinD1的表达 ;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11;14 )易位 ,以看家基因 β 肌动蛋白 (actin)作为内对照检测DNA质量。 结果  (1)36例套细胞淋巴瘤中 2 6例 (72 2 % )表达cyclinD1,对照组无 1例表达。 (2 ) 10 7例标本中 10 1例(94 4 % )可检出 β actinDNA表达。 36例套细胞淋巴瘤中 2 2例检出t(11;14 )易位 ,对照组无 1例检出。去除 β actin和t(11;14 )易位均阴性 2例 ,套细胞淋巴瘤中t(11;14 )易位检出率为 6 4 7%。 (3)36例套细胞淋巴瘤中cyclinD1染色和 (或 )t(11;14 )易位检测阳性病例为 2 9例 ,总阳性率为 80 5 %。结论 套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cyclinD1和t(11;14 )易位的检测具较高的特异性和可行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石蜡包埋组织 细胞周期蛋白 D1 t(11 14) 蛋白易位 临床病理学
原文传递
鼻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分化状态的探讨 被引量:19
11
作者 姜余梅 刘卫平 +3 位作者 唐琼兰 李甘地 郭嘉 廖殿英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7-439,共3页
目的 探讨鼻自然杀伤 (NK) /T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方法 收集已确诊的 88例鼻NK /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的抗体有 :T细胞分化抗原(CD3ε、CD5、CD1a)、NK细胞相关抗原 (CD56、CD57) ,还有CD3 4和CD3 ... 目的 探讨鼻自然杀伤 (NK) /T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方法 收集已确诊的 88例鼻NK /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的抗体有 :T细胞分化抗原(CD3ε、CD5、CD1a)、NK细胞相关抗原 (CD56、CD57) ,还有CD3 4和CD3 8抗原。结果  (1)病变部位以鼻腔最常见 ,其次为咽部 ,主要体征为溃疡或黏膜糜烂。本组 88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有 62例(70 5% )之瘤细胞呈弥漫性增生和浸润 ,瘤细胞中等大小者有 71例 (80 7% ) ;(2 ) 88例NK /T细胞淋巴瘤中 ,T细胞标记CD3ε阳性者 78例 (88 6% ) ,CD5阳性者 56例 (63 6% ) ,NK细胞标记CD56阳性者 2 5例 (2 8 4% ) ;CD57、CD1a、CD3 4和CD3 8均为阴性。结论 鼻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的分化可能已超越前体细胞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细胞 鼻NK/T细胞淋巴瘤 阳性 NK细胞 CD38 CD1A CD56 中等 结论 阶段
原文传递
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22
12
作者 徐方平 刘艳辉 +7 位作者 庄恒国 罗东兰 李丽 张芬 骆新兰 杜欣 李文瑜 陈琦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16-621,共6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简称老年人EBV阳性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6例DLBCL,应用EBV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病变组织中EBV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V阳性病例中CD10、CD20、CD30、CD79a、bc...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简称老年人EBV阳性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6例DLBCL,应用EBV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病变组织中EBV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V阳性病例中CD10、CD20、CD30、CD79a、bcl-6、bcl-2、MUM-1、CD5、CD3、T细胞内抗原1(TIA-1)以及Ki-67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9例DLBCL的EBER阳性,其中48例为老年人。老年人EBV阳性DLBCL患者中位年龄为73岁,绝大部分( 42/48)年龄>60岁,男女比为1.4∶1;淋巴结病变11例,结外病变18例,39.6% (19/48)可见淋巴结病变及结外病变;Ann ArborⅠ~Ⅱ期与Ⅲ~Ⅳ期之比为13/35,33.3% (16/48)的患者肿瘤累及了2个或以上的结外部位,13.9% (5/36)的患者体能状态较差,23.3% (7/30)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国际预后指数(IPI)3 ~5的18例,IPI 0~2的12例;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镜下观察:淋巴结结构或累及的组织结构完全破坏,在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性背景上,可见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H/RS细胞样巨细胞弥漫性浸润或散在分布;老年人EBV阳性DLBCL包括大细胞亚型33例,多形性亚型14例,混合亚型1例。免疫表型上几乎全部表达C D20( 47/48)和(或)CD79a (45/45),绝大部分病例(44/47)可见MUM-1的表达,少量病例表达CDI0或bcl-6;bcl-2及CD30的表达率分别为80.0% (28/35)及28.9%( 11/38)。大多数(33/39)老年人EBV阳性DLBCL都有很高的增殖指数。与非老年人EBV阳性DLBCL相比,除了年龄偏高及bcl-6的表达较低外,其他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EBV阳性DLBCL是具有一定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DLBCL亚型,但与非老年人EBV阳性DLBCL相类似,在病理诊断上还需结合临床、免疫学等资料去鉴别于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淋巴瘤 B细胞 原位杂交 老年人
原文传递
CD5表达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不利预后因素 被引量:22
13
作者 郑彦 马小波 +1 位作者 姜晶 王银萍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6-160,共5页
目的观察CD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诊断明确、病例资料齐全的DLBCL患者的石蜡标本共16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 目的观察CD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诊断明确、病例资料齐全的DLBCL患者的石蜡标本共16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CD5、CDIO、bcl-6和MUM-1蛋白表达情况。应用X^2检验比较CD5表达与不同临床特征及病理亚型的关系,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年龄≥60岁DLBCLCD5^+患者发病比例(12/17)显著高于CD5-患者(39.9%,57/143),CD5^+患者2个或更多结外受累比例(11/17)显著高于CD5一患者(31.5%,45/143),CD5^+患者因DLBCL导致死亡的比例(13/17)显著高于CD5一患者(37.1%,53/143)。生存分析显示,CD5^+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事件生存期(EFS)均显著低于CD5一患者。依据国际预后指数(IPI)、生发中心B细胞(GCB)分型和治疗方案分层分析显示,在不同的GCB分型、不同的治疗方案及IPI(0~2)的情况下,CD5^+DLBCL患者的总生存期均显著低于CD5-DLBCL患者,而当IPI(3~5)时,CD5^+和CD5一DLBCL患者的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5表达是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当IPI指数低(0~2)时,CD5的表达对预后更有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淋巴瘤 大细胞 预后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p27和cyclin D_1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14
作者 黎岳南 蒋洁 郑晖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3年第10期1320-1322,共3页
目的 探讨p2 7和cyclinD1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77例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中p2 7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NHL中p2 7和cyclinD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5 1 9% ( 4 0 /77)和5... 目的 探讨p2 7和cyclinD1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77例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中p2 7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NHL中p2 7和cyclinD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5 1 9% ( 4 0 /77)和5 8 4% ( 4 5 /77) ;低度恶性组的p2 7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高度恶性组 (P <0 0 1) ,而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则明显低于高度恶性组 ( P <0 0 1) ,但与免疫学分型均无关 ;NHL中p2 7和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之间呈明显负相关 (r =-0 742 1)。结论 提示由于p2 7表达水平的下降 ,使其不能有效抑制cyclinD1蛋白的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细胞周期 P27 细胞周期素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15
作者 谢彦 朱军 +4 位作者 郑文 张运涛 王小沛 宋玉琴 涂梅峰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病理确诊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8次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平均治疗次数为5.8次。同时,所...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病理确诊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8次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平均治疗次数为5.8次。同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化疗。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0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46例(46%),达部分缓解者37例(37%),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83%(83/100)。红细胞沉降率、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否为初治患者、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周期数对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功能状态评分对疗效无影响(P>0.05)。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72.8%、60.8%和60.8%。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利妥昔单抗治疗周期数和治疗后的疗效对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中共有11例因静脉输注利妥昔单抗而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缓解率较高,患者耐受良好且生存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药物疗法 联合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q27染色体状态和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义 王国平 +2 位作者 郗彦凤 王晋芬 白玮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1-236,共6页
目的从蛋白和基因水平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3q27染色体状态和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有随访资料的73例DLBCL进行CD3、CD10、CD20、bcl-6、MUM-1标记,根据Hans的分类方法分为生发中心B... 目的从蛋白和基因水平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3q27染色体状态和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有随访资料的73例DLBCL进行CD3、CD10、CD20、bcl-6、MUM-1标记,根据Hans的分类方法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其中54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所在的3q27染色体的断裂和扩增情况。结果73例DLBCL患者GCB型16例(21.9%),non-GCB型57例(78.1%)。54例DLBCL患者中3q27染色体断裂11例(20.4%),扩增14例(25.9%)。5年总体生存率GCB型(78%)高于non-GCB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bcl-6阳性表达较阴性者预后好(P=0.041);3q27断裂阳性组病例总体生存率低于3q27断裂阴性组。结论DLBCL的GCB型比non-GCB型预后好。bcl-6蛋白表达有助于DLBCL的预后判断,3q27染色体断裂阳性病例总体生存率低于3q27断裂阴性组。目前仍有必要区分DLBCL的B细胞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染色体 3对 免疫表型分型 原癌基因蛋白质 c-bcl-6 预后
原文传递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和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石岩 陈刚 +5 位作者 周小鸽 宫丽平 于冉 郑媛媛 谢建兰 金妍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和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活检及会诊中83例ALCL。最后确诊为原发性...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和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活检及会诊中83例ALCL。最后确诊为原发性系统性ALCL74例,其中有8例未做ALK检测。通过分析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表达CD30、AL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2、CD3、颗粒酶B/T细胞内抗原(TIA)-1的情况,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EB病毒小mRNA,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结果ALK^+ALCL48例,ALK^-ALCL18例。ALK^+ALCL发病年龄明显较ALK^-ALCL年轻,中位年龄分别为18和3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比ALK^-ALCL患者更多伴有发热症状(33:4),常常是高热,并且总体存活率(80%:71%)和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12.5个月)更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更多原发于结内(81%:56%)。ALK^+ALCL和ALK^+-ALCL在形态学上差异不明显,多数病例呈弥漫生长,少数表现为结节状生长;66例ALCL中均可以见到标志性细胞,8例有灶状坏死,偶见黏液基质。ALK^+ALCL主要亚型是普通型(35例),其次是淋巴组织细胞型(8例),小淋巴细胞型(3例)和肉瘤型(2例)少见;ALK^-ALCL绝大多数是普通型(17例),仅1例是淋巴组织细胞型。ALK^+ALCL总是同时表达ALK、CD30和EMA;ALK^+ALCL的EMA表达率更高(100%:72%,P〈0.05),ALK^+ALCL的T细胞标记(如CD2/CD3、CD43/CD45RO)的表达率较低,细胞毒性分子表达率较高(P〉0.05)。ALCL未检测到EB病毒感染。FISH结果显示4例ALK^+ALCL中1例ALK基因正常,1例基因断裂伴多拷贝,2例仅有断裂;1例ALK^-ALCL中ALK基因正常。结论ALK^+ALCL与AL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免疫表型分型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68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文菁菁 刘志彬 +1 位作者 徐娟 徐才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04-1009,共6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681例DLBCL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免疫分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42:1,中位年龄56岁,Ⅲ一...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681例DLBCL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免疫分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42:1,中位年龄56岁,Ⅲ一Ⅳ期者占51.4%,有B症状者占37.6%,IPI评分中高危(3~5分)者占30.2%,结外起病者占49.8%,胃肠道受累占结外器官受累者的29.0%。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降低38.3%,LDH升高56.1%,β2微球蛋白(B2-MG)升高83.0%。有B症状组患者骨髓受累比例是无B症状组的5.2倍(OR=5.212,95%CI:2.821~9.632,P=0.000)。268例可进行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76例(28.4%)、non—GCB型192例(71.6%);non-GCB型患者组有乙型肝炎(乙肝)病史者、LDH升高者、Bcl-2阳性表达率均多于GCB型患者组(P〈0.05),两型在各年龄组、不同Ki-67、不同IPI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I〉60%时,结外起病者比例明显增多(51.8%对38.7%,P=0.008);IPI3—5分组患者中ALC降低者多于IPl0~2分组(P=0.000)。多因素分析发现IPI3~5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P=0.000)。结论DLBCL患者中年男性起病多见,结内、结外比例相当,易有胃肠道受累;non—GCB型患者多于GCB型(前者有乙肝病史者居多、Bcl-2阳性表达率更高),ALC降低多见于IPI评分中高危组,IPI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性 临床研究 免疫表型分型 生发中心 预后
原文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8
19
作者 叶子茵 曹亚兵 +1 位作者 林桐榆 林汉良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54-659,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免疫表型之生发中心 B 细胞样(GCB)和非 GCB 两个亚型的特征及其与 DLBCL 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法标记 CD10、bcl-6、MUM-1的表达情况,将133例 DLBCL 分为 GCB 和非... 目的探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免疫表型之生发中心 B 细胞样(GCB)和非 GCB 两个亚型的特征及其与 DLBCL 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法标记 CD10、bcl-6、MUM-1的表达情况,将133例 DLBCL 分为 GCB 和非 GCB 两个亚型。对以下指标的5年总生存率(OS)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进行了比较:(1)CD10、bcl-6和 MUM-1的阳性和阴性病例;(2)GCB 亚型与非 GCB 亚型;(3)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组中 GCB 亚型与非 GCB 亚型的关系。结果 133例 DLBCL 中,44例(33.1%)CD10阳性,48例(34.6%)bcl-6阳性,60例(45.1%)MUM-1阳性。CD10阳性 DLBCL 患者的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高于 CD10阴性患者(P=0.041和0.031);bcl-6阳性 DLBCL 患者的 PFS 明显高于 bcl-6阴性患者(P=0.044),MUM-1阳性 DLBCL 患者的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低于 MUM-1阴性患者(P=0.031和0.028)。GCB 型54例(40.6%),非GCB 型79例(59.4%)。GCB 型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高于非 GCB 型(P=0.004和0.003)。国际预后指数(IPI)0~1分组及2~5分组中,GCB 型5年 OS 及 PFS 均明显高于非 GCB 型(IPI 0~1分组P=0.019和0.014,2~5分组 P=0.006和0.009),其中 IPI 2~5分组中的非 GCB 预后最差。结论 DLBCL 亚型及其与 IPI 联合分析可以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生发中心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原文传递
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余正平 丁家华 +3 位作者 陈宝安 高冲 王淋淋 陈智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30-835,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6例DLBCL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AnnArbor分期、ECOG评分、肿瘤细胞来源以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的疗效进...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6例DLBCL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AnnArbor分期、ECOG评分、肿瘤细胞来源以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按IPI评分,低中危者61例(57.5%),中高危者45例(42.5%);按AnnArbor分期,Ⅰ期8例(7.6%),Ⅱ期16例(15.1%),BI期54例(50.9%),Ⅳ期28例(26.4%);25例(23.6%)患者伴骨髓受侵,其中16例诊断为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38例ECOG评分≥2分、67例(63.2%)乳酸脱氢酶(LDH)值升高;伴B症状者59例(55.7%)。106例DLBCL患者完全反应(CR)63例(59.4%),部分反应13例(12.3%),病情稳定3例(2.8%),死亡29例(27.4%),治疗总有效率为71.7%,4年总生存率为72.6%;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临床分期、ECOG分级、肿瘤细胞来源、LDH水平、有无骨髓侵犯、治疗策略的选择、是否获得CR均与预后有关。COX核型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非生发中心来源(HR=4.24,P=0.001)、骨髓侵犯(HR:2.08,P=0.012)、是否获得CR(HR=2.72,P=0.006)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HR=2.58,P=0.009)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髓侵犯、不同肿瘤细胞来源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的来源类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患者的疗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DLBCL的最佳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国际预后指数 肿瘤细胞来源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