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数与预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许运龙 郭昭扬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 探讨胸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个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施行胸部食管癌手术 112例 ,同时施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选择 9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因素 ,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 ,利用累计... 目的 探讨胸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个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施行胸部食管癌手术 112例 ,同时施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选择 9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因素 ,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 ,利用累计生存率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总 5年生存率为 5 8.4% ,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组 (A组 )为 88 4%、转移淋巴结1~ 3枚组 (B组 )为 5 0 8% ,转移≥ 4枚组 (C组 )为 2 0 8%。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淋巴结转移、肿瘤侵及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的部位 (P <0 .0 5 ) ,且转移淋巴结数与肿瘤的浸润程度、分化程度、转移的区域以及生存率等密切相关 (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淋巴结转移瘤 预后 生存率分析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3
2
作者 石岚 黄韬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中心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间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清扫术,且颈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大于8枚...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中心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间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清扫术,且颈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大于8枚的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容易转移至Ⅵ区(单侧甲癌72.3%,双侧甲癌88.9%),其次是Ⅲ、Ⅳ区(单侧甲癌57.9%,双侧甲癌50%~66.7%),Ⅴ区和Ⅰ区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单侧甲癌0%~20.1%,双侧甲癌25%~33.3%)。侵犯甲状腺包膜(88%)和滤泡亚型(85.7%)的甲状腺癌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局部恶变(27.3%)和包膜型(25%)甲状腺癌,较少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上极的肿瘤可以先出现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建议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者需清扫对侧下极淋巴结;对于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患者,应增加清扫Ⅱ、Ⅲ区的淋巴结。对风险较高的滤泡亚型及侵犯包膜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清扫范围要更大,应清扫Ⅱ~Ⅵ区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淋巴结切除术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思愚 吴一龙 +1 位作者 区伟 杨学宁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纵隔淋巴结跳跃性与非跳跃性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以 1982~ 1994年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的 176例ⅢA期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5 3例不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 ,称为跳跃组 ...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纵隔淋巴结跳跃性与非跳跃性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以 1982~ 1994年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的 176例ⅢA期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5 3例不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 ,称为跳跃组 ;12 3例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 ,称为非跳跃组。将纵隔淋巴结分为 3个区域 ,分析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在跳跃组中 ,有 49例 (92 5 % )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限于 1个区域 (L1) ,而在非跳跃组中有 45例 (36 6 % )纵隔淋巴结转移扩至 2或 3个区域 (L2或L3)。跳跃组的 5年生存率为 2 9 3% ,高于非跳跃组(12 .2 % ,P =0 0 38) ,且在同一L1上 ,跳跃组 5年生存率 (32 1% )亦高于非跳跃组 (15 .3% ,P =0 0 42 )。结论 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中独特的一个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癌/外科学 非小细胞肺/外科学 淋巴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DCE-MRI影像组学特征对诊断其转移状态价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罗红兵 刘圆圆 +7 位作者 青浩渺 王春华 陈晓煜 孟瑞瑞 王闽 任静 许国辉 周鹏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2-447,共6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影像组学特征对诊断其转移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67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乳腺癌且经腋窝淋巴结清扫存在3枚及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每个患者选取乳腺癌同侧的最大可评价... 目的研究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影像组学特征对诊断其转移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67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乳腺癌且经腋窝淋巴结清扫存在3枚及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每个患者选取乳腺癌同侧的最大可评价腋窝淋巴结作为转移性淋巴结组,选取同一患者对侧的可评价最大淋巴结作为非转移性淋巴结对照组。将所有MRI原始数据输入Omni-Kinetics后处理软件,经手动3D分割淋巴结,并基于药物动力学模型对分割的病灶进行全体素分析,自动生成全淋巴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K^(trans),K_(ep),V_(p))和每个参数对应的直方图分布特征(共22个特征),以及增强后第一期的增强纹理特征(共75个特征)。采用配对非参数检验比较转移淋巴结组和对照组间各影像组学特征差异。采用拉索回归分析筛选对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最有价值的特征,使用线性判别分析和留一交叉验证法分析这些影像组学特征对转移性淋巴结的判别诊断能力,采用受试者曲线分析评价判别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配对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转移性淋巴结组与对照组间,分别有6个(6/22)药物动力学参数及直方图特征和53个(53/75)增强后动态纹理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拉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列前4位的转移性淋巴结组和对照组间有差异的特征都是增强纹理特征。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腋窝淋巴结的影像组学特征对转移性腋窝淋巴结的判别准确性达到90%(60/67),对应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987(P=0.000)。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基于药物动力学模型DCE-MRI上的影像组学特征对诊断其转移状态具有很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原文传递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章国芬 蒋锡初 +2 位作者 常建华 贺蓓娃 胡玉林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3年第1期25-26,共2页
目的 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术后合理的放射治疗范围。方法 对97例单纯手术切除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37.1%,转移度14.4%,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分... 目的 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术后合理的放射治疗范围。方法 对97例单纯手术切除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37.1%,转移度14.4%,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的深度和长度则影响不大。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36%,(13/36)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54%(33/61)。结论 食管癌术后应该辅助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B超检查与病理对照研究(Ⅱ.包膜外侵犯的诊断)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德红 石木兰 +4 位作者 徐震纲 吴宁 姚迪冬 郝玉芝 石素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758-761,共4页
目的:评价CT、B超检查颈部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价值和诊断标准,以及颈动脉受侵的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对60例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做术前前瞻性CT、B超检查,术后与病理对照,并进行双盲法分析。结果:以淋巴结边缘不... 目的:评价CT、B超检查颈部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价值和诊断标准,以及颈动脉受侵的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对60例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做术前前瞻性CT、B超检查,术后与病理对照,并进行双盲法分析。结果:以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为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CT诊断指标,敏感性81.03%,特异性93.02%;以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回声包膜呈锯齿状中断为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B超诊断指标,敏感性95.35%,特异性63.64%。11例转移淋巴结粘连侵犯颈动脉者,CT准确评价9例,B超准确诊断10例。结论: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为CT评价颈部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准确指标。CT结合B超能准确评价颈部转移淋巴结与颈动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淋巴结转移 CT 超声波诊断 病理学
原文传递
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基因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汤睿 唐思聪 +2 位作者 郭善禹 王兵 刘文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893-898,共6页
目的: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法检测大肠癌的淋巴结微转移。方法: 17例行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患者,应用 RT PCR法检测切除的 205个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 20( cytokeratin... 目的: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法检测大肠癌的淋巴结微转移。方法: 17例行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患者,应用 RT PCR法检测切除的 205个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 20( cytokeratin20, CK20) mRNA的表达,另取 4例良性胃肠道疾病患者的 31个淋巴结作为阴性对照;并采用系列稀释试验检测本法的敏感性。结果:大肠癌患者的 205个淋巴结中有 35个检测到 CK20 mRNA的表达,而病理组织学检查仅发现 18个淋巴结存在肿瘤转移; 4例良性胃肠道疾病的 31个淋巴结 RT PCR结果均为阴性。系列稀释试验提示 CK20 RT PCR的敏感性为每 105个正常淋巴细胞中检测到 1个肿瘤细胞存在。结论: CK20 RT PCR是检测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灵敏而又特异的方法,较病理组织学检出淋巴结转移敏感性更高,其结果可能对改进分期和治疗方案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淋巴结微转移 基因诊断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治疗方案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边学 陈辉 叶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1年第15期1189-1191,1194,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淋巴结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大小及淋巴结的处理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肿瘤长径≤1cm行同侧Ⅵ区淋... 目的: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淋巴结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大小及淋巴结的处理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肿瘤长径≤1cm行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B组:肿瘤长径>1~3cm行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冷冻病理;C组:肿瘤长径>3cm者行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冷冻病理。B、C组患者中,同侧Ⅲ、Ⅳ区淋巴结冷冻病理转移者行改良性颈淋巴结清除。结果:3组患者同侧Ⅵ区转移率分别为41.1%、61.1%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0 9,P=0.036 7;B、C组患者的对侧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5%和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 0,P=0.049 7;B、C组患者的Ⅲ、Ⅳ区转移率分别为19.4%和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 4,P=0.038 9。结论:临床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易发生Ⅵ及Ⅲ、Ⅳ区淋巴结转移。肿瘤长径≤1cm者建议行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肿瘤长径>1cm者建议行双侧Ⅵ区淋巴结清除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冷冻,转移者行改良性颈淋巴结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外科学 淋巴结转移 颈淋巴结清扫术
原文传递
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龚龙 易春华 +1 位作者 陈文奎 童彦初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临床特征,为甲状腺癌的诊治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的4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颈淋巴结转移...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临床特征,为甲状腺癌的诊治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的4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颈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本组共41例,颈淋巴结转移阳性38例;Ⅱ、Ⅲ、Ⅳ、Ⅵ区淋巴结转移常见(Ⅳ区转移率为56.1%,Ⅱ、Ⅲ、Ⅵ区均为46.3%)这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区、Ⅴ区少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分别为9.7%、12.2%),与Ⅱ、Ⅲ、Ⅳ、Ⅵ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者Ⅱ、Ⅲ、Ⅳ、Ⅵ区转移常见,Ⅰ区、Ⅴ区少有淋巴结转移,建议手术中常规清扫Ⅱ、Ⅲ、Ⅳ、Ⅵ区颈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 淋巴结切除术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lymph node involvement in colorectal cancer 被引量:8
10
作者 Mark L H Ong John B Schofield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6年第3期179-192,共14页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forms prognosis and is a key factor in deciding further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adjuvant chemotherapy. It is core to all contemporary staging systems, including the widely used tumor node meta...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forms prognosis and is a key factor in deciding further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adjuvant chemotherapy. It is core to all contemporary staging systems, including the widely used tumor node metastasis staging system. Patients with nodenegative disease hav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70%-80%, implying a significant minority of patients with 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es will succumb to disease recurrence. Enhanced staging techniques may help to identify this subset of patients, who might benefit from further treatment. Obtaining adequate numbers of lymph nodes is essential for accurate staging. Lymph node yields are affected by numerous factors, many inherent to the patient and the tumour, but others related to sur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practice. Good lymph node recovery relies on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surgeon and pathologist. The optimal extent of surgical resection remains a subject of debate. Extended lymphadenectomy, extra-mesenter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high arterial ligation and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are amongst the surgical techniques with plausible oncological bases, but which are not supported by the highest levels of evidence. 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 intra-operative lymphatic mapping and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may provide a guide to the optimum extent of lymphadenectomy, but in its present form, it is beset by false negatives, skip lesions and failures to identify a sentinel node. Once resected, histopath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surgical specimen can be improved by thorough dissection techniques, step-sectioning of tissue block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ore recently, molecular methods have been employed. In this review, we consider the numerous factors that affect lymph node yield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the sur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techniques. Potential future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use of evolving technologies,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cancer lymphatic metastases LYMPH NODE metastasIS Neoplasm staging Tumor NODE metastasIS classification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LYMPH NODE excision HISTOPATHOLOGICAL ASSESSMENT Surgery
下载PDF
WB-DWI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妍 王晞星 +2 位作者 王峻 黄永波 王艳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疑似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行WB-DWI检查,并于扫描后1周内对可疑骨转移部位及原发恶性肿瘤部位行常...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疑似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行WB-DWI检查,并于扫描后1周内对可疑骨转移部位及原发恶性肿瘤部位行常规MRI/CT检查。根据MRI/CT及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单独应用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WB-DWI+MRI/CT)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分别测定淋巴结转移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的ADC值,比较其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将淋巴结按长径大小分为<2cm,2~3cm,>3cm,WB-DWI、MRI/CT及WB-DWI+MRI/CT对长径<2cm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单独应用MRI/CT与WB-DWI+MRI/C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19,P=0.011)。②ROC分析结果显示,WB-DWI+MRI/CT诊断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诊断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诊断最高。③淋巴结转移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淋巴结病变组,在良恶性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作用。结论: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与MRI/CT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结合ADC值测定,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和鉴别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淋巴转移 肿瘤
下载PDF
MRI参数与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丽 郑玉荣 +3 位作者 张静 马玉荣 梁娟 刘光耀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MRI表现、TIC类型、ADC值与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TNBC患者102例,均行乳腺MRI平扫、DWI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TNBC不同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有...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MRI表现、TIC类型、ADC值与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TNBC患者102例,均行乳腺MRI平扫、DWI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TNBC不同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的MRI表现和参数。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与TIC类型及ADC值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不同肿瘤大小(T1、T2、T3)、不同组织病理学分级(Ⅰ~Ⅱ级、Ⅲ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块形态、边缘、强化特征、T2WI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与TIC分型及ADC值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TIC分型越高或ADC值越低,TNBC的组织病理学分级越高,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 组织学类型 淋巴转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范艳艳 付艳 +1 位作者 贾赞慧 郑桂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216-1218,1224,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式并比较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104例子宫内膜癌以及253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与宫颈癌相比,...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式并比较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104例子宫内膜癌以及253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22.1%vs 16.2%),并且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G1:12.1%;G2:21.4%;G3:34.5%)、肌层浸润深度(≤1/2:11.9%>1/2:29%)有关;子宫内膜癌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偏低(34.8%vs 68.3%),单纯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偏高(4.3%vs0),盆腹淋巴结共同受累的发生率偏高(60.9%vs 31.7%)。宫颈癌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00%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而内膜癌93.3%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内膜癌与宫颈癌最易受累淋巴结均为闭孔淋巴结(内膜癌:73.9%、宫颈癌:70.7%),受累最少的均为腹股沟淋巴结(内膜癌:8.7%、宫颈癌:7.3%),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5.2%vs31.7%)、骶前淋巴结(21.7%vs17.1%)的受累几率较高,而髂外淋巴结受累的几率偏低(17.4%vs41.5%)。结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方式不同于宫颈癌,虽然内膜癌主要向盆腔淋巴结转移,但是仍然存在直接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并且各病理分级的内膜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转移 盆腔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宫颈癌
下载PDF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翁毅敏 吴一龙 +4 位作者 谷力加 冯卫能 程超 钟文昭 黄邵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2-414,共3页
目的探讨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转移的特点及其与淋巴结最大直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肺叶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可切除的NSCLC淋巴结的病理特点。结果可手术的NSCLC56例,淋巴结转移36例,占64.3%,纵隔(N2)和肺内... 目的探讨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转移的特点及其与淋巴结最大直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肺叶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可切除的NSCLC淋巴结的病理特点。结果可手术的NSCLC56例,淋巴结转移36例,占64.3%,纵隔(N2)和肺内(N1)淋巴结转移均超过50.0%。N2站淋巴结按其最大直径≤1.0cm,>1.0cm且≤2.0cm,>2.0cm分为三个等级,其转移率分为24.0%,46.0%和80.0%,两者间的相关分析:χ2=28.751,ν=2,P<0.001,rP=0.31;同样地,N1站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32.6%,44.9%和64.7%,两者间的相关分析:χ2=7.014,ν=2,0.025<P<0.05,rP=0.20。结论可手术的NSCLC淋巴结转移相当的常见,淋巴结转移随其最大直径的增加相应增加,两者间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外科学 肺肿瘤/外科学 淋巴转移 淋巴结切除术
下载PDF
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亚力 李湘奇 党相国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00-603,共4页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AK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乳腺癌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I3K、AKT和VEGFR-3蛋白的表达,RT-PCR...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AK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乳腺癌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I3K、AKT和VEGFR-3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PI3K、AKT和VEGFR-3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I3K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8.13%,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3.57%,χ2=4.051 3,P=0.044 1;AKT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71.8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0.00%,χ2=4.029 0,P=0.044 7;VEGFR-3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96.89%,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75.00%,χ2=4.435 7,P=0.035 2。60例新鲜标本中,PI3K、AKT和VEGFR-3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9±0.17、0.48±0.18和0.42±0.1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31±0.13、0.29±0.23和0.32±0.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 5、0.000 7和0.036 4。经直线相关分析,PI3K阳性表达组中VEGFR-3的表达为95.00%,PI3K阴性表达组中VEGFR-3表达为70.00%;AKT阳性表达组中VEGFR-3的表达为94.59%,AKT阴性表达组中VEGFR-3的表达为73.91%,在乳腺癌组织中PI3K与VEGFR-3表达呈正相关,r=0.368 5,P=0.003 8;AKT与VEGFR-3表达也呈正相关,r=0.4154,P=0.001。结论:PI3K、AKT和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I3K和AKT的表达上调可能促使乳腺癌细胞VEGFR-3过表达,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转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转移 淋巴管生成 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原文传递
甲状腺癌中CCR7和D2-40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润祥 刘林 +2 位作者 马飞 钱海利 杨芳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CR7)及D2-40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MAX 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二者在甲状腺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以淋巴管内皮标记物D2-40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CR7)及D2-40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MAX 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二者在甲状腺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以淋巴管内皮标记物D2-40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MLVD)。结果 CCR7在87例甲状腺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5%;乳头状癌、髓样癌、滤泡癌、未分化癌CCR7阳性率分别为75.0%、70.0%、73.0%、25.0%,淋巴结阳性组(40?49)与淋巴结阴性组(18?38)CCR7阳性率分别为81.6%、47.4%(P<0.05)。D2-40标记的MLVD计数在甲状腺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分别为5.72±2.89、2.60±1.14,甲状腺乳头状癌、髓样癌、滤泡癌、未分化癌中分别为7.55±2.29、6.60±1.75、4.27±1.10、1.00±0.34。甲状腺癌中淋巴结阳性组与淋巴结阴性组D2-40标记的MLVD计数分别为9.39±4.24、3.24±1.67(P<0.05)。CCR7阳性组MLVD(9.37±2.25)高于阴性组(5.5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40标记的MLVD与CCR7表达呈正相关(rs=0.645,P<0.001)。CCR7、D2-40标记的MLVD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甲状腺癌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CR7、D2-40标记的MLVD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结论肿瘤细胞高表达CCR7,D2-40能标记肿瘤淋巴管,联合监测CCR7与D2-40有望成为判断淋巴转移更为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趋化因子受体7 D2-40 微淋巴管密度 淋巴转移
下载PDF
PI3K/AKT信号通路与乳腺病变弹性特征的相关性
17
作者 姜莹 王博 +3 位作者 李诗雨 牛瑞兰 李俊康 王知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与乳腺病变弹性特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手术的114例患者共115个乳腺病变,术前行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采用免...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与乳腺病变弹性特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手术的114例患者共115个乳腺病变,术前行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标本中PI3K/AKT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染色结果与剪切波弹性成像最大弹性模量值、平均弹性模量值、最小弹性模量值、病变与周围组织弹性比值的相关性。结果115个乳腺病变中,手术病理显示乳腺良性病变50个,恶性病变65个(25个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恶性病变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最大弹性模量值(F=40.47)、平均弹性模量值(F=45.11)、病变与周围组织弹性比值(F=48.98)、“硬环征”检出率(χ^(2)=62.25)、PI3K/p-PI3K表达水平(F=15.19、58.95)及AKT/p-AKT表达水平(F=46.94、74.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3K/pPI3K及AKT/p-AKT表达水平与最大弹性模量值、平均弹性模量值、病变与周围组织弹性比值均呈正相关(r=0.475、0.475、0.451;r=0.533、0.540、0.542;r=0.371、0.402、0.445;r=0.482、0.455、0.545,P均<0.05)。结论乳腺病变的PI3K/AKT表达水平与弹性特征具有相关性,提示其在乳腺病变弹性特征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弹性显像技术 淋巴转移 信号传导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双源CT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应伟荣 陈松宽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7期104-108,共5页
目的 分析双源CT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35例淋巴瘤患者和33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集双能量CT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到两组患者动静脉期的碘图、能量... 目的 分析双源CT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35例淋巴瘤患者和33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集双能量CT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到两组患者动静脉期的碘图、能量衰减曲线等,测量两组淋巴结在碘图的碘浓度、碘覆盖值、病变同层大血管碘浓度等,测量两组患者平扫、混合及单能谱图像上病变淋巴结的CT结果。分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淋巴瘤组患者CTP、CTAE、CTVECT值水平均显著高于转移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瘤组碘分布图相关能量参数CTA、CTV、ICAP、ICVP、NICVP显著高于转移瘤,NICAP显著低于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单能量keV下淋巴瘤和转移瘤淋巴结CT值比较,淋巴瘤CT值显著高于转移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不同单能量keV下病变淋巴结CT值变化趋势不同。结论 双源CT扫描与普通扫描不同,能够提供淋巴结形态学变化以及功能代谢状态,为淋巴瘤及淋巴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双能量扫描 淋巴瘤 淋巴转移瘤 碘分布图
下载PDF
中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初步临床研究成果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淼 刘明 +5 位作者 张伟 朱生才 张耀光 张大磊 王萱 王建业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334-339,共6页
目的:对中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淋巴结阳性率进行研究,并探讨影响阳性率的潜在因素。方法:对2014年3月-2018年6月于北京医院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及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3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入组患者... 目的:对中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淋巴结阳性率进行研究,并探讨影响阳性率的潜在因素。方法:对2014年3月-2018年6月于北京医院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及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3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入组患者均为中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年龄56~78岁,中位年龄68.5岁。术前PSA 5.17~180.15μg/L,中位PSA 20.52μg/L,术前穿刺Gleason评分6~10分,中位评分7分。中危组患者4例,高危组患者28例。对患者先行腹腔镜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再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将所取的淋巴结分区送检。结果:术中共切除淋巴结455枚,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6~27枚,中位数12.5枚,32例患者中有4例发现阳性淋巴结,阳性率为12.5%。4例淋巴结阳性患者均来自高危组,术前PSA>20μg/L且Gleason评分≥7分,术后病理分期pT3bN1M0,其中2例患者阳性淋巴结位于闭孔区域,1例患者分布于闭孔及髂内动脉旁,1例患者分布于闭孔、髂外及髂内动脉旁区域。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其中3例考虑与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特异相关,发生率为9.4%。结论:对于中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穿刺Gleason评分≥7分、术前PSA>20μg/L提示更高的淋巴结侵犯可能。中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适应证、其治疗意义以及国内外患者人群的淋巴结转移特点是否存在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淋巴结转 淋巴结清扫 前列腺切除术
下载PDF
整合素α_5β_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定性及定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靳双玲 常瑞霞 肖鹏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3-836,共4页
目的:检测整合素α5β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蛋白表达,探讨其与卵巢癌淋巴结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其中上皮性癌54例、交界性肿瘤26例、良性肿瘤20例)。石蜡包埋标本中整合素α5β1的蛋白表达... 目的:检测整合素α5β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蛋白表达,探讨其与卵巢癌淋巴结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其中上皮性癌54例、交界性肿瘤26例、良性肿瘤20例)。石蜡包埋标本中整合素α5β1的蛋白表达,运用计算机图像自动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定性表达:整合素α5β1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00%和61.11%(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53.85%、58.82%和12.50%,1、2级和3级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75.00%和37.04%,前2者与后者间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②定量结果:整合素α5β1表达的阳性细胞面积,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的顺序呈递减趋势,其中,良性与恶性肿瘤3级的阳性细胞面积为11 576.479 5和1 960.917 83,(P<0.05);良性与恶性肿瘤3级的灰度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整合素α5β1在卵巢上皮性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低表达和失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肿瘤 整合素α5β1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