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交互控制方法 被引量:107
1
作者 胡进 侯增广 +2 位作者 陈翼雄 张峰 王卫群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77-2390,共14页
瘫痪病人的数量与日俱增,其康复训练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理疗,使用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理疗师的人员和体力消耗,因此节省了康复医疗资源,并且可以完成更加多样的主被动训练策略,从而提高了康复... 瘫痪病人的数量与日俱增,其康复训练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理疗,使用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理疗师的人员和体力消耗,因此节省了康复医疗资源,并且可以完成更加多样的主被动训练策略,从而提高了康复效果.根据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时的身体姿态,下肢康复机器人可分以下4类:坐卧式机器人、直立式机器人、辅助起立式机器人和多体位式机器人,坐卧式又细分为末端式和外骨骼式,直立式进一步划分为悬吊减重(Suspending body weight support,s BWS)式步态训练机器人和独立可穿戴式机器人.由于下肢康复机器人是与运动功能受损的患肢相互作用,为了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自然的训练环境,机器人和患者之间的交互控制不可或缺.根据获取运动意图时所使用的传感器信号,交互控制可以基本分为两类:1)基于力信号的交互控制;2)基于生物医学信号的交互控制.在基于力信号的交互控制中,力位混合控制和阻抗控制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而在基于生物医学信号的交互控制中,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 EMG)和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最常被用于运动意图的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研究现状 交互控制 生物医学信号 发展趋势
下载PDF
A Review on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s 被引量:47
2
作者 Di Shi Wuxiang Zhang +1 位作者 Wei Zhang Xilun Di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2-12,共11页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s integrate sensing, control,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nd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nics, robotic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cience, medicine, and other interdisciplin...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s integrate sensing, control,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nd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nics, robotic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cience, medicine, and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areas. In this review, the typical products and prototypes of lower limb exoskeleton rehabilitation robots are introduced and stateof-the-art technique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ecause the go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to recover patients’ sporting ability to the normal level, studying the human gait is the foundation of lower limb exoskeleton rehabilitation robot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review critically evaluates research progress in human gait analysis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developments in the mechanical design and control of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s.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typical prototypes,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hese robots can be connected to human limbs as wearable forms;further, 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robot movement at each joint to simulate normal gait and drive the patient’s limb to realize robot-assist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refore human–robot integ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n this context, rigid-flexible-soft hybrid structure design, customized personalized gait generation, and multimodal information fusion are three key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 method lower limb EXOSKELETON Mechanical design rehabilitation robot
下载PDF
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吴雪娇 朱玉连 +3 位作者 丁小琴 彭广卫 沈小花 荣积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38-943,共6页
目的: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3例,PNF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PNF技术治疗)22例,下肢机器... 目的: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3例,PNF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PNF技术治疗)22例,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组(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机器人训练)23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量表评估平衡能力(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患者步行能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速度。结果:治疗2周后,C组在FMA-L、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1)和B组(P<0.05)。治疗4周后,C组在FMA-L、BBS、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在FMA-L、BBS、MWS方面优于A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脑卒中 偏瘫 步行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4
作者 石男强 刘刚峰 +4 位作者 郑天骄 李文胜 麦晓明 朱延河 赵杰 《信息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53,共11页
社会老龄化进程中,由于疾病或事故导致下肢受损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的运动能力康复变得尤为重要.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康复治疗方法,利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运功功能康复训练可以准确评估、大幅改善康复效果,提高康复效率,节约医疗康复资源... 社会老龄化进程中,由于疾病或事故导致下肢受损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的运动能力康复变得尤为重要.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康复治疗方法,利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运功功能康复训练可以准确评估、大幅改善康复效果,提高康复效率,节约医疗康复资源.作为一种涉及康复医学、机械学、控制学、机器人学、计算机学及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的智能仿生机电设备,下肢康复机器人按照患者的康复作业姿态主要分为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和站立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其中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分为脚踏板式和外骨骼式机器人,站立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分为悬挂减重式和独立可穿戴式机器人.本文调研了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类下肢康复机器人的代表性产品,详细分析了下肢康复机器人的主被动自由度、驱动方式、传动关节、感知技术、运动控制策略和训练模式等关键技术,并对各类机器人典型临床测试案例进行了比较和探讨,对下肢康复机器人未来的技术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临床应用 康复医学 智能仿生机电设备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辉 傅建明 +3 位作者 顾旭东 李岩 时美芳 吴彩虹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0-633,共4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训练10~20min,每周训练6次,共持续训练8周。于入选时及治疗2,4,8周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2组患者抑郁程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人选时及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HAMD、FMA评分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10.43±5.66)分]、FMA评分[(23.64±4.52)分]、FAC分级及对照组HAMD评分[(14.57±5.82)分]、FMA评分[(20.45±5.12)分]、FAC分级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6.54±5.04)分]、FMA评分[(27.82±4.56)分]及FAC分级较治疗4周时及对照组进一步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8周时上述指标与治疗4周时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心理干预 脑卒中 抑郁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志茹 李宇 芦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两组各34例,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Ho...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两组各34例,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平衡量表(FMA-B)、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L)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以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FMA-B和FMA-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MBI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其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助于改善机体各项功能,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偏瘫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吴志远 李坤彬 +3 位作者 娄书伟 姚先丽 孙平鸽 李小杏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3例,按照入住院时间先后顺序,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60例、63例。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3例因各...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3例,按照入住院时间先后顺序,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60例、63例。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3例因各种原因脱落或中止,最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纳入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30 min,1次/d,每周训练5次,共持续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站立角度、踏步模式、左/右腿活动范围,设置步频为20~30步/min,每次训练30 min,1次/d,每周训练5次,共持续8周。记录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平衡功能评分(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治疗前,2组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BBS评分、FMA评分、NIHSS评分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8周后的步速、步频明显增加,左右步幅差明显减少,观察组治疗8周后步速和步频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右步幅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8周后的BBS评分、FMA评分明显增加,NIHSS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点BBS评分、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 康复机器人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肌电感知与人机交互控制方法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小栋 陈江城 尹贵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9-657,共9页
下肢康复机器人以其诸多的优势而逐步取代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在论述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人机交互控制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运动意图与运动能力感知的双重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受试者运动状态的... 下肢康复机器人以其诸多的优势而逐步取代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在论述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人机交互控制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运动意图与运动能力感知的双重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受试者运动状态的精密感知方法,包括表面肌电快速识别人体步态事件、表面肌电连续解码人体下肢关节运动角度,以及表面肌电定量预测人体下肢主动关节力矩。为了实现患者自主引导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按需辅助训练,深入讨论分析了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和基于表面肌电精细感知的人机交互控制方法。最后,展望了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表面肌电信号 运动感知 人机交互 控制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炜 王立柱 +1 位作者 张林琰 马利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77,共7页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准确建立,是实现机器人精确控制的前提条件。文中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简化为7杆模型,并将下肢运动周期划分为单腿支撑和双腿支撑两个阶段,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系统的整体动力学模型。...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准确建立,是实现机器人精确控制的前提条件。文中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简化为7杆模型,并将下肢运动周期划分为单腿支撑和双腿支撑两个阶段,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系统的整体动力学模型。通过人体下肢运动的实时动作捕捉及其运动轨迹的数据分析,得到人体正常行走时的关节运动规律,推导出各个关节所需的驱动力矩。利用SolidWorks建立机器人三维简化模型并导入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验证了理论推导的准确性,为机器人电机的选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动力学 ADAMS仿真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建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坤彬 吴志远 +8 位作者 吴艳芝 上官建伟 姚先丽 孙平鸽 李小杏 刘亚鸽 温小鹏 焦冰 方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20-424,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目的观察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变化;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脑电图、颅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对比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患者脑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速、步频高于对照组,左右步幅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电图δ/α值(DAR)、脑对称指数(B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AR、BSI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脑患侧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健侧大脑半球FA值与治疗前相比提高,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并提高了患者大脑的活跃性、双侧大脑的对称性及健侧大脑半球的代偿作用,从而能够促进患者脑功能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康复机器人 步行功能 脑功能
下载PDF
模型不确定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轨迹跟踪自适应控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尹贵 张小栋 +1 位作者 陈江城 马伟光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50-1757,共8页
为了实现康复训练过程中高精度的轨迹跟踪控制,针对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模型参数和外界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其轨迹跟踪造成严重影响,提出一种模型不确定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轨迹跟踪自适应控制方法。根据所提方案,设计了相应的轨迹跟踪自适... 为了实现康复训练过程中高精度的轨迹跟踪控制,针对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模型参数和外界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其轨迹跟踪造成严重影响,提出一种模型不确定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轨迹跟踪自适应控制方法。根据所提方案,设计了相应的轨迹跟踪自适应控制器;并进行了轨迹跟踪控制仿真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力矩控制方法在系统模型不确定时,膝关节的最大角度跟踪误差高达11.3°,髋关节最大稳态误差4.6°;而轨迹跟踪自适应控制方法在模型不确定的情况下,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角度跟踪稳态误差均收敛于零;轨迹跟踪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显著提高下肢康复机器人轨迹跟踪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轨迹跟踪控制 自适应控制 下肢康复机器人 计算力矩控制 模型不确定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康复主动训练 被引量:21
12
作者 史小华 卢浩 +2 位作者 廖梓宇 朱家增 王洪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1-66,共6页
由于传统的人工康复手段已经很难满足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因此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康复主动训练模式。通过提取患者下肢肌电信号在时域内的特征量,经BP神经网络辨识患者的运动意图,最后将辨识结果作为驱动下肢康复机器人... 由于传统的人工康复手段已经很难满足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需求,因此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康复主动训练模式。通过提取患者下肢肌电信号在时域内的特征量,经BP神经网络辨识患者的运动意图,最后将辨识结果作为驱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信号源,实现对患者的主动康复训练。根据临床试验中患者在主动训练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数据稳定,以及主动训练后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具有显著恢复效果患者数较传统训练模式提升了50%,表明该主动训练模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今后深入研究主动康复训练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下肢康复机器人 主动训练 临床试验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自适应人机交互控制策略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杜义浩 邱石 +3 位作者 谢平 郭子晖 吴晓光 李小俚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3-750,共8页
针对康复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人机交互性问题,提出一种下肢康复机器人自适应人机交互控制策略.提取伸屈运动中下肢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和足底压力特征,分别用于表征下肢运动意图和人机交互力(Interaction force,... 针对康复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人机交互性问题,提出一种下肢康复机器人自适应人机交互控制策略.提取伸屈运动中下肢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和足底压力特征,分别用于表征下肢运动意图和人机交互力(Interaction force,IF)信息,建立基于sEMG-IF的人机交互信息融合模型,实现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轨迹的在线规划;考虑主动康复运动过程中的人机交互作用,建立具有时变动态特性的人机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间接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对期望轨迹进行跟踪控制,实现下肢康复机器人自适应人机交互控制.通过对5名被试者进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控制实验研究,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运动意图 人机交互 自适应控制
下载PDF
下肢软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模糊神经网络阻抗控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玉明 吴青聪 +2 位作者 陈柏 吴洪涛 刘焕瑞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7-484,493,共9页
针对脑卒中或交通意外等因素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问题,设计了一种可用于康复训练的可穿戴式的软质膝关节外骨骼机器人.在重点介绍基于Hill肌肉模型的套索人工肌肉驱动系统设计和实时控制平台的基础上,分析了模糊神经网络阻抗控制算法的... 针对脑卒中或交通意外等因素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问题,设计了一种可用于康复训练的可穿戴式的软质膝关节外骨骼机器人.在重点介绍基于Hill肌肉模型的套索人工肌肉驱动系统设计和实时控制平台的基础上,分析了模糊神经网络阻抗控制算法的推导过程.最后,分别在定阻抗与变阻抗参数控制策略条件下,进行人机协同训练模式下的康复训练实验,并对比分析了康复外骨骼系统对受试者肌肉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定频率定幅值训练时的屈/伸扭矩分别增加了9.70%和9.06%,而变频率变幅值训练时的屈/伸扭矩提升了88.34%和57.68%.由此可知,选择符合人体生理肌肉刚度特性的阻抗模型可以改善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人机交互的柔顺性和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软质康复机器人 Hill肌肉模型 模糊神经网络 阻抗控制 人机交互
原文传递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并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纪亮 朱湘君 +2 位作者 徐景 祈伟 胡丹丹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6期74-79,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并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PSNB)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常州市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并PSNB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并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PSNB)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常州市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并PSNB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步态、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分及尿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容量(MCC)、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Qmax)及排尿压力(Pvoi)〕,两组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频、步速、患侧步长及FMA下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步频和步速快于对照组,患侧步长长于对照组,FMA下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CC、残余尿量、Qmax、Pv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MCC和Pvoi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Qmax快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65岁患者治疗前MCC、残余尿量、Qmax、Pvoi及治疗2个月后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65岁患者MCC和Pvoi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65岁患者治疗前MCC、残余尿量、Qmax、Pv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65岁患者MCC和Pvoi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Qmax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并PSNB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膀胱功能,减轻排尿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 下肢康复机器人 步态训练 膀胱功能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音乐放松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亚急性期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邹龙华 杨洋 尚龙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32期103-106,共4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音乐放松疗法对其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仅行早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音乐放松疗法对其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仅行早期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音乐放松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恢复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BBS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及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分级0、1、3、4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2、5级分别有6、7例,对照组分别有18、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恢复训练联合音乐放松疗法,能更好地恢复其下肢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脑卒中 早期锻炼 下肢康复机器人 音乐放松疗法
下载PDF
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林在龙 傅雄伟 +6 位作者 余朝伟 李辉 李岩 傅建明 孙亚 李小龙 柏和风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405-408,413,共5页
目的探讨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训练+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 目的探讨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训练+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的16例作为实验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1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8周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次50 min,5次/周;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0 min,在此基础上再进行30 min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每次50 min,5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及BB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能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下肢康复机器人 虚拟现实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空间四自由度串并混联下肢康复机器人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史小华 任岭雪 +2 位作者 廖梓宇 朱家增 王洪波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8-54,共7页
脑卒中和其他原因导致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数量增多,科学的康复训练是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手段,而康复医师严重不足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改善和提高上述患者的生活质量既是患者的需求,也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下肢运动障碍患者在不同康复阶... 脑卒中和其他原因导致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数量增多,科学的康复训练是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手段,而康复医师严重不足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改善和提高上述患者的生活质量既是患者的需求,也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下肢运动障碍患者在不同康复阶段的训练需求,提出一种串并混联结构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该机器人包括两个(UPS-UPU-U)&RR结构的4DOF机械腿、连接架和座椅,患者可坐、躺和站三种姿势进行康复训练。建立该机器人的三维模型,并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详细介绍,基于螺旋理论对该机构自由度进行分析,建立矢量约束方程对其运动学正反解进行分析,结合ADAMS软件,仿真验证了对该机构自由度和运动学理论分析的结果。该研究成果为今后样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串并混联机器人 康复训练 运动学 ADAMS仿真
下载PDF
面向下肢康复的柔性外骨骼机器人进展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孟琳 董洪涛 +2 位作者 侯捷 刘源 明东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6-217,共12页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机器人技术,柔性外骨骼结合了柔性驱动和可穿戴机构,有效解决了传统刚性外骨骼机器人重量大、顺应性差、效率低、穿戴舒适性差的问题,因此尤其适用于运动障碍患者的辅助行走及运动康复,已成为主动康复领域发展的重要方...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机器人技术,柔性外骨骼结合了柔性驱动和可穿戴机构,有效解决了传统刚性外骨骼机器人重量大、顺应性差、效率低、穿戴舒适性差的问题,因此尤其适用于运动障碍患者的辅助行走及运动康复,已成为主动康复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综述聚焦下肢柔性外骨骼助行机器人近十年的创新与应用进展,收集整理了60篇目标文献,其中,线驱动50篇,气动驱动7篇,其他驱动3篇,从柔性驱动结构设计、控制方法、康复应用3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剖析讨论。目前,柔性外骨骼主要以线驱动和位置控制研究为主,发展方向为设备轻量化,驱动柔顺化,并结合电生理信号研究和人机交互理论以期降低人体代谢。相关临床试验表明柔性外骨骼有利于患者步态的对称性增强,步速增加,更接近于正常步态。未来,柔性外骨骼机器人有望为步态障碍患者带来更好的主动康复效果和穿戴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柔性外骨骼 下肢助行 康复机器人
下载PDF
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宣 杨梅 +1 位作者 王美玲 朱荣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3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铜陵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8~74岁。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 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铜陵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8~74岁。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3.83岁;平均病程17.89 d;其中脑梗死13例,脑出血17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4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4.18岁;平均病程18.10 d;其中脑梗死12例,脑出血18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采用多普勒超声经颅对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测定并记录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采用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改良版)、简式Fugl-Meyer(FMA)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痉挛量表(A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下肢痉挛、平衡功能等改善情况,另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及6 min步行测试、ADL评分法中的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的ACA及MCA平均血流速度、FMA评分、BBS评分、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CA、MCA平均血流速度,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下肢痉挛程度,显著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其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体位 下肢康复机器人 卒中 康复训练 脑血管 神经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