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顶间隙对低比转速混流泵性能及内部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文武 余志毅 +1 位作者 祝宝山 杨策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82-189,共8页
为了解叶顶间隙对低比转速混流泵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选取无叶顶间隙和叶顶间隙δ分别为0.25 mm、0.75 mm和1 mm共四种方案,基于ANSYS-CFX对一比转速为149的混流泵进行了全流道数值模拟。计算域采用ICEM-CFD和Turbo Grid进行结构化网... 为了解叶顶间隙对低比转速混流泵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选取无叶顶间隙和叶顶间隙δ分别为0.25 mm、0.75 mm和1 mm共四种方案,基于ANSYS-CFX对一比转速为149的混流泵进行了全流道数值模拟。计算域采用ICEM-CFD和Turbo Grid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利用Tecplot对计算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叶顶间隙对外特性参数、轮缘泄漏、流道中心S2流面流场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叶顶间隙对大流量工况(1.25Qd和1.5Qd)下性能参数的影响大于小流量工况(0.5Qd和0.75Qd),且效率减小量与叶顶间隙变化量的比值(Δη/Δδ)和相对流量m之间近似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当间隙为0.75 mm时,随着流量的增加,在叶轮流道进口附近形成的旋涡逐渐向出口方向移动,且旋涡强度及其对主流的影响范围均增大;当间隙进一步增大到1 mm时,泄漏流和主流之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卷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转速 混流泵 叶顶间隙 泄漏涡 卷吸效应
下载PDF
低比转数恒扬程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洋 印刚 +2 位作者 王维军 李贵东 崔宇蕊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5,共6页
应用流场计算软件CFX,采用修正的RNG k-ε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5种流量(0.6Qd,0.8Qd,1.0Qd,1.2Qd和1.4Qd)工况下恒扬程泵的内部流场,重点对0.6Qd,1.0Qd和1.4Qd等3种流量工况下叶轮中间流面的压力场以及速度场进行研究,并提取了该3种流量... 应用流场计算软件CFX,采用修正的RNG k-ε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5种流量(0.6Qd,0.8Qd,1.0Qd,1.2Qd和1.4Qd)工况下恒扬程泵的内部流场,重点对0.6Qd,1.0Qd和1.4Qd等3种流量工况下叶轮中间流面的压力场以及速度场进行研究,并提取了该3种流量工况下叶片中间流线的载荷进行分析.采用正则化螺旋度Hn对叶轮中间流面以及蜗壳8个断面的涡旋流动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叶轮出口边存在明显的回流,回流角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叶片形状对叶片载荷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对于主流运动方向而言,叶间流道内主要是正向涡旋,而蜗壳内部是对称性旋涡,蜗壳内旋涡从隔舌处的断面到螺旋线末端的断面经历了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低比转数 叶片载荷 涡量 数值计算
下载PDF
迪那2凝析气田集输管线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 被引量:4
3
作者 许爱华 张靖 +4 位作者 院振刚 崔兰德 谢宽涯 张鲲鹏 李岩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90-1095,1100,共7页
迪那2凝析气田在投产3个月后内部集输和处理厂集气装置陆续发生管线刺漏、管线壁厚减薄、阀门和设备腐蚀等问题。通过对现场腐蚀部位打开、测厚、观察和实验室分析,对生产工况取样和实验室模拟研究,表明支线来气造成主管线介质流态突变... 迪那2凝析气田在投产3个月后内部集输和处理厂集气装置陆续发生管线刺漏、管线壁厚减薄、阀门和设备腐蚀等问题。通过对现场腐蚀部位打开、测厚、观察和实验室分析,对生产工况取样和实验室模拟研究,表明支线来气造成主管线介质流态突变,在靠近支线一侧存在低速涡流区、且支线无缓蚀剂从而造成缓蚀剂保护膜断层,当介质流经低速涡流区时腐蚀性组分和水分聚集,形成酸性腐蚀环境,加上高温高压下CO2联合Cl-导致的局部腐蚀速率加剧,以及高流速下的冲刷腐蚀是造成迪那2区块内部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腐蚀对策,并建议对采集气管线材质提高防腐蚀等级,采用合金钢以解决腐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田 集输 刺漏 缓蚀剂 腐蚀 低速涡流 CFD流场模拟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vortex evolution in a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f low Reynolds number 被引量:2
4
作者 Yan-ang Guo Xiang-rui Dong +1 位作者 Xiao-shu Cai Wu Zhou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5期807-819,共13页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vortex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in a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with Reθ=97-194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In this study,a moving single-frame and long-exposur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vortex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in a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with Reθ=97-194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In this study,a moving single-frame and long-exposure(MSFLE)imaging method and a movin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article tracing velocimetry(M-PIV/PTV)a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for measur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vortex cores in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ways,respectively.On the other hand,the Liutex vector,which is a new mathematical defi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vortex core proposed by Liu’s group,is first applied in the experiment for the structural visualiza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ocal fluid rot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intuitional process of vortex evolution can be clearly observed by tracking the vortex using MSFLE and verify that the roll-up of the shear layer induced by shear instability is the origin of vortex formation in turbulence.Furthermore,a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in terms of the critical vortex core boundary(size)and its accurate rotation strength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Liutex vector field analysis by M-PIV/PTV.According to statistic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vortex core size and the rotation strength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vortex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in a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f low Reynolds number can be summarized as a four-dominant-state course consisting of the“synchronous linear segment(SL)-absolute enhancement segment(AE)-absolute diffusion segment(AD)-skewing dissipation segment(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high-and low-speed fluid vortex generation moving single-frame and long-exposure movin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article tracing velocimetry Liutex vector
原文传递
基底动脉瘤数值模拟仿真模拟研究
5
作者 樊俊杰 陈广新 +1 位作者 郭金兴 张洋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1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瘤的血液流变。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放射科进行原始影像数据采集,以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为基础构建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动脉瘤组与对照组各20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血...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瘤的血液流变。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放射科进行原始影像数据采集,以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为基础构建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动脉瘤组与对照组各20例,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血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获得了基底动脉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数值模拟结果血流速度、壁面压力(WP)及震荡剪切系数(OSI)三项指标,动脉瘤组其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颈处的血流速度大于瘤腔内的血流速度,表现为高速血流向低速涡流转变,血流主要撞击点为左侧瘤壁。动脉瘤组高WP主要分布在双侧椎动脉,瘤体整体为均匀稍高WP。动脉瘤组高OSI集中分布瘤颈部及左侧瘤体部,并且OSI不稳定,与低速涡流血管区域重合。结论基底动脉瘤血流不稳定,表现为高WP及波动OSI,以瘤颈及左侧瘤壁区域明显,血管壁损伤概率较大,瘤体破裂风险增加,临床应着重关注该区域,进行个体化治疗。本研究为基底动脉瘤等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动脉瘤血管支架手术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瘤 高速血流 低速涡流 高壁面压力 不稳定剪切指数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A new kind of hairpin-like vortical structure induced by cross-interaction of sinuous streaks in turbulent channel
6
作者 Jian Li Gang Dong +2 位作者 Hui Zhang Zhengshou Chen Zhaode Zha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331-340,共10页
This work is motivated by previous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which reveal that the hairpin vortex could be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anwise adjacent low-speed streaks. To prove that such an interact... This work is motivated by previous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which reveal that the hairpin vortex could be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anwise adjacent low-speed streaks. To prove that such an interaction mechanism is still applicable in the normal direction, two sinuous low-speed streaks with the same streamwise phase are set to be in the upper half and bottom half of a small size channel, respectively, and their evolution and interac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A new kind of hairpin-like vortical structu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mal direction and straddled across both halves of the channel, is found during the cross-interaction process of the low-speed streaks. The influence of such a normal-distributed hairpin-like vortex (NHV) on the turbulent statistical regularity is also reveale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NHV can lead to a sudden surge of wall skin friction, but the value of the normal velocity as well as the streamwise and spanwise vorticity sharply decrease to zero in the center of the cha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speed streaks hairpin vortex channel flow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低比转速离心及旋涡冷媒泵性能预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袁丹妮 张楚华 刘思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26-1329,共4页
利用损失模型及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低比转速R32离心和旋涡泵性能预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损失模型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预测出的性能曲线吻合较好;低比转速离心泵中轮阻损失占总流动损失的80%以上,对泵性能有重要影响;旋涡泵的纵向旋涡强... 利用损失模型及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低比转速R32离心和旋涡泵性能预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损失模型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预测出的性能曲线吻合较好;低比转速离心泵中轮阻损失占总流动损失的80%以上,对泵性能有重要影响;旋涡泵的纵向旋涡强度随流量增大而减弱;离心泵比旋涡泵具有较宽的运行范围,在小流量情况下旋涡泵比离心泵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扬程。研究工作对丰富低比转速泵流动理论与设计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转速 离心泵 旋涡泵 损失模型 性能预测
原文传递
高强度玻璃离子无创伤修复技术在小儿乳牙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8
作者 管贤越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6期51-52,共2页
目的分析高强度玻璃离子无创伤修复技术在小儿乳牙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205例小儿乳牙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105例)与参照组(100例)。研究组给予高强度玻璃离子无创伤修复技术治疗... 目的分析高强度玻璃离子无创伤修复技术在小儿乳牙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205例小儿乳牙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105例)与参照组(100例)。研究组给予高强度玻璃离子无创伤修复技术治疗,参照组给予低速轮涡转修复技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牙齿功能情况。结果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00%(87/1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9.05%(104/1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牙齿功能得分为(78.69±6.32)分,参照组牙齿功能得分为(56.23±5.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强度玻璃离子无创伤修复技术治疗对小儿乳牙龋患儿的治疗效果及牙齿功能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乳牙龋 高强度玻璃离子无创伤修复技术 低速轮涡转修复技术 治疗效果 牙齿功能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短舱涡流片空间位置优选 被引量:2
9
作者 肖旭东 雷武涛 +2 位作者 钱瑞战 许瑞飞 李星辉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7-31,69,共6页
以四台翼吊发动机运输机为研究对象,基于正交试验设计,通过N-S方程进行全机流场数值计算,研究了短舱涡流片的周向角、安装角和弦向位置对全机低速气动性能的影响,并优选出了最佳空间位置。研究结果表明:短舱涡流片诱导的空间涡能有效抑... 以四台翼吊发动机运输机为研究对象,基于正交试验设计,通过N-S方程进行全机流场数值计算,研究了短舱涡流片的周向角、安装角和弦向位置对全机低速气动性能的影响,并优选出了最佳空间位置。研究结果表明:短舱涡流片诱导的空间涡能有效抑制上翼面的流动分离,从而延缓失速,提升增升装置效率;短舱涡流片弦向位置对气动性能改善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安装角,周向角的贡献率最小;正交试验中最佳空间位置的短舱涡流片可使飞机最大升力系数提高4.53%,失速迎角增加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舱涡流片 正交试验设计 N-S方程 低速气动性能 空间涡 增升装置
原文传递
基于叶片角度对低比转速旋涡泵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宜 宋怀德 +1 位作者 陈建新 李永乐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7-99,共3页
通过对低比转速旋涡泵叶片形状及流道截面面积进行了理论研究,比较了关死点扬程和最高效率点的扬程与叶片角度的关系,阐述了几何参数对旋涡泵性能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叶片形状 截面面积 低比转速旋涡泵 关死点 最佳效率点
下载PDF
Receptivity of plane Poiseuille flow to local micro-vibration disturbance on wall
11
作者 Wei-dong Cao Qi-xiang Hu Bing Liu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45-150,共6页
The receptivity of plane Poiseuille flow to local single-period micro-vibration disturbances with different phases at the top and bottom walls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 The receptivity of plane Poiseuille flow to local single-period micro-vibration disturbances with different phases at the top and bottom walls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in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urbance presents a 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in the spanwise direction when the micro-vibration on the wall ends, and the initial disturbance velociti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disturbance structure are different at the top and bottom walls. The disturbance's velocity, amplitude, and high- and low-speed streaks increase with time, and the amplitude of streamwise disturbance velocity is larger than those of spanwise and vertical disturbance velocitie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Tollmien-Schlichting wave was found in the flow field. The number of disturbance vortex cores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he disturbance area. High-speed disturbance fluid concentrates near the wall and its normal velocity largely points to the wall, while low-speed disturbance fluid largely deviates from the wall. Furthermore, the streamwise velocity profiles near the top and bottom walls both become plump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disturbances, and the streamwise velocity profiles show a trend of evolving into turbulent velocity profiles. The shear stress near the wall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The local micro-vibration disturbance on the wall in plane Poiseuille flow can induce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 similar to turbulent sp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seuille flow Disturbance Velocity profile vortex High-and low-speed streaks
下载PDF
低比转速离心旋涡泵的气液混输汽蚀试验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谢鹏 朱祖超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06-1511,共6页
提出了低比转速离心旋涡泵的叶轮设计方法,研制了具有诱导轮、复合离心叶轮和开式旋涡叶轮串联组合结构型式的低比转速离心旋涡泵样泵,并设计了气液混输泵闭式试验装置,进行了气液混输对汽蚀性能影响的试验;以清水汽蚀试验作为对照,分... 提出了低比转速离心旋涡泵的叶轮设计方法,研制了具有诱导轮、复合离心叶轮和开式旋涡叶轮串联组合结构型式的低比转速离心旋涡泵样泵,并设计了气液混输泵闭式试验装置,进行了气液混输对汽蚀性能影响的试验;以清水汽蚀试验作为对照,分析了试验工况点的含气量和气液混合总流量两个关键因素变化对汽蚀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混输时泵的汽蚀性能陡降,且含气量越大,汽蚀性能越低;样泵适合在额定流量5m3/h且含气量在0~0.42m3/h范围内进行气液混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比转速 离心旋涡泵 气液混输 汽蚀试验
下载PDF
环形扩压叶栅弯叶片对流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永军 冯国泰 +1 位作者 苏杰先 王仲奇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4,共6页
对比研究了直叶片叶栅与弯叶片叶栅吸力面角区和下端壁流场显示的不同表现,发现弯叶片对角区分离流结构影响较大,它对减小端区马蹄涡尺度和减弱横向二次流作用明显。将不同叶栅中三维流向涡(通道涡和集中脱落涡)沿流向截面内的位置与强... 对比研究了直叶片叶栅与弯叶片叶栅吸力面角区和下端壁流场显示的不同表现,发现弯叶片对角区分离流结构影响较大,它对减小端区马蹄涡尺度和减弱横向二次流作用明显。将不同叶栅中三维流向涡(通道涡和集中脱落涡)沿流向截面内的位置与强度作为研究对象,细致地分析了在采用弯叶片前后涡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分析表明两种涡的位置受弯叶片影响较大;通道涡沿流向的强度变化受弯叶片影响较为明显,而集中脱落涡强度受弯叶片影响却很小。来流马赫数、叶型折转角和稠度在一定范围内对弯叶片作用有规律性影响:当马赫数为0.7时,最佳弯角弯叶片降低损失7%,而马赫数为0.2时,最佳弯角弯叶片降低损失仅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弯叶片 低速 分离流 通道涡 集中脱落涡
下载PDF
小流量工况下低比转速离心泵内部流场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凤琴 李昳 +1 位作者 李晓俊 夏密 《机电工程》 CAS 2015年第11期1438-1442,共5页
针对小流量工况下低比转速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问题,通过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3种不同网格数对离心泵模型进行了网格无关性分析以验证提高数值计算的准... 针对小流量工况下低比转速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问题,通过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3种不同网格数对离心泵模型进行了网格无关性分析以验证提高数值计算的准确性。沿进水管道至其进口端设置了监测点,分析了周向速度和轴向速度,得出了不同工况下发生回流的位置,分析比较了4种流量工况下离心泵内部的流场分布。结果表明:0.7Qd工况下,进水管道和叶轮流道中的流线均比较平滑,离心泵内部流动比较稳定。0.6Qd工况下,叶轮进口和叶轮流道开始产生了漩涡。随着流量的进一步降低,叶轮进口回流强度增大,叶轮流道中的漩涡逐渐向其相邻流道中扩展,离心泵内部的流态十分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低比转速 数值模拟 回流 漩涡
下载PDF
飞机机身大迎角气动力实验研究
15
作者 曹义华 邓学蓥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9-244,共6页
本文研究了机身模型在迎角0~90°范围内的气动特性,实验风速为21m/s,相应的实验雷诺数(基于机身直径)为0.86×105。模型可改变前体头部形状、前体形状、前体长细比和后体长细比,以研究机身形状和几何参数... 本文研究了机身模型在迎角0~90°范围内的气动特性,实验风速为21m/s,相应的实验雷诺数(基于机身直径)为0.86×105。模型可改变前体头部形状、前体形状、前体长细比和后体长细比,以研究机身形状和几何参数对气动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非对称起始迎角、侧力和偏航力矩特性。本文研究的机身形状包括尖切拱形、圆锥、钝头型圆锥、椭圆锥和鲨形等5种前体以及相应的后体:所讨论的几何参数有头部半顶角、前体长细比、前体椭圆厚度比以及后体长细比。通过实验发现:侧力起始迎角主要由前体头部的几何特征来控制,同时前体形状的变化对机身非对称侧力的形成,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 机身 大迎角 气动特性 低速实验
下载PDF
动叶下游非定常特征的实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成海 王偲臣 +1 位作者 马宁 林峰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2-430,共9页
在自主搭建的低速大尺寸轴流压气机实验台上,使用动态四孔探针和壁面安装的Kulite动态压力传感器进行了详细的实验测量,研究了动叶下游的非定常特征及其流动机理。通过分析动叶下游总压的功率谱密度PSD(power spectrum density),发现在... 在自主搭建的低速大尺寸轴流压气机实验台上,使用动态四孔探针和壁面安装的Kulite动态压力传感器进行了详细的实验测量,研究了动叶下游的非定常特征及其流动机理。通过分析动叶下游总压的功率谱密度PSD(power spectrum density),发现在叶顶区域存在0.4倍叶片通过频率BPF(blade passing frequency)左右的非定常频带。这种总压波动频带主要是由轴向速度的波动引起,随流量工况点接近失速点而逐渐增强,在向下游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衰减。波动区域根据总压PSD的衰减速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靠近机匣壁面的部分波动强度衰减较快。综合分析动叶下游的涡量和机匣壁面静压PSD等测量结果,发现这种非定常频带的强弱和衰减跟叶顶泄漏涡与边界层、尾迹的互相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稳定性 非定常 动态测量 低速大尺寸压气机 叶顶泄漏涡
原文传递
低流速大口径新鲜水计量方式选型分析
17
作者 李智慧 《河南科技》 2016年第5期148-150,共3页
根据洛阳市吉利区自来水公司输送洛阳石化化纤系统新鲜水的工艺条件及设施情况,分析了大口径低流速条件下新鲜水计量中超声波流量计、涡街流量计和电磁流量计各自的原理和特点,通过比较,确定管道式电磁流量计更加适合该项目的新鲜水计量... 根据洛阳市吉利区自来水公司输送洛阳石化化纤系统新鲜水的工艺条件及设施情况,分析了大口径低流速条件下新鲜水计量中超声波流量计、涡街流量计和电磁流量计各自的原理和特点,通过比较,确定管道式电磁流量计更加适合该项目的新鲜水计量,同时针对生产实际和现场情况,对电磁流量计的使用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流速大口径 超声波流量计 涡街流量计 电磁流量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