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驳而霸”探微──荀子眼中的秦国政治评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臧知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05-111,共7页
“驳而霸”是荀子对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政治特点的概括,指秦自孝公以来为了求霸对诸子百家及其传人不拘门派只要有益于霸业都“杂”而用之,其本质内涵是“重法而爱民”和“取信与民”,这是秦立国以来政治传统的发展,“天命”观念则是... “驳而霸”是荀子对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政治特点的概括,指秦自孝公以来为了求霸对诸子百家及其传人不拘门派只要有益于霸业都“杂”而用之,其本质内涵是“重法而爱民”和“取信与民”,这是秦立国以来政治传统的发展,“天命”观念则是其最深层的动因。所谓自商鞅变法以来秦专用法家而排斥其余、决定了秦国政治的苛暴的见解并没有完全抓住秦国政治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国政治 重法 爱民 立信 天命
下载PDF
“觉民行道”与“安民行道”——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民生之道
2
作者 钱明 Wang Keyou(译) 《孔学堂》 2024年第1期70-89,178-189,共32页
王阳明思想资源中与社会治理、民生政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他的“万物一体之仁”说与“亲民”说。阳明“亲民”说不仅表现在他的经典解释和义理观念上,更体现在他的政治实践和治理模式上,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与阳明学说在... 王阳明思想资源中与社会治理、民生政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他的“万物一体之仁”说与“亲民”说。阳明“亲民”说不仅表现在他的经典解释和义理观念上,更体现在他的政治实践和治理模式上,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与阳明学说在实用价值上所体现的公共性、平等性、安全性、效验性等要素相策应。“亲民”说还体现了从“觉民行道”到“安民行道”的重心转移上。而从“新民”“觉民”到“亲民”“安民”的跨越,乃是宋明时期出现的儒学民间化、庶民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阳明心学的进一步平民化,不仅使之在义理上更加简易化,在属性上更加平等化,而且也是其“亲民”说由“觉民行道”走向“安民行道”、由偏重“教”和“觉”走向偏重“养”和“安”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民 定位 诠释 属性 觉民行道 安民行道
下载PDF
民心即天命:董仲舒政治哲学评议
3
作者 曾振宇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董仲舒作为‚群儒首‛,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董仲舒从形上学高度论证‚民心即天命‛,凡是赢得民心的政权,一定是顺受天命的政权;凡是丧失民心的政权,必定也是被天命所否定乃至废绝的政权。通过剖析‚民心即天心‛‚仁,天心‛‚天为... 董仲舒作为‚群儒首‛,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董仲舒从形上学高度论证‚民心即天命‛,凡是赢得民心的政权,一定是顺受天命的政权;凡是丧失民心的政权,必定也是被天命所否定乃至废绝的政权。通过剖析‚民心即天心‛‚仁,天心‛‚天为民立王‛‚屈君而伸天‛‚臣道有为‛‚不敢有君民之心‛、尚忠义、贤能治天下、‚逆命‛与‚顺命‛等等一系列命题与思想,我们发现董仲舒力图论证政治哲学根本性问题:何为政治之善?董仲舒的回答是:超越现实私己利益,将现实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伦理、制度伦理和社会政治理想目标建立在儒家仁义这一文化依托与道德精神之上,以是否‚爱民‛作为政治原则,以是否顺应民心、是否符合仁义作为社会政治最高圭臬与终极奋斗目标,就是政治之善。为天下立法,是董仲舒孜孜以求的社会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民心 天命 爱民 王道 政治哲学
下载PDF
谈《论语》的人本思想 被引量:3
4
作者 邓易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4,共4页
《论语》的人本思想体现在:第一,《论语》的核心是“仁”,“仁”所体现的是爱人。在当时爱人是指多数人,“爱众”是也。第二,爱人的内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第三,体现在行政观念上即有“节... 《论语》的人本思想体现在:第一,《论语》的核心是“仁”,“仁”所体现的是爱人。在当时爱人是指多数人,“爱众”是也。第二,爱人的内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第三,体现在行政观念上即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和轻赋税、慎刑罚、举贤人及以人为本不事鬼神的人本思想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人本思想 汎爱众 爱人
下载PDF
如何与天地万物成“一家之亲”——王阳明亲民说发微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立胜 Wang Keyou(译)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2期65-77,161-174,共27页
王阳明的“明德亲民之学”是阳明学义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说可划分为早、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唯有从“明明德工夫论”与“王道观”双重视野方能理解其精义与特色所在。其强烈的“泛亲化”的亲民论述让“亲”拥有了建构普遍的社会... 王阳明的“明德亲民之学”是阳明学义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说可划分为早、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唯有从“明明德工夫论”与“王道观”双重视野方能理解其精义与特色所在。其强烈的“泛亲化”的亲民论述让“亲”拥有了建构普遍的社会秩序、宇宙秩序的意义,并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述一起成为近现代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动力,因而具有广泛的思想史效应与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明德亲民之学 亲民 王道观
下载PDF
孔子“仁”、“智”思想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宇汝松 《兰州学刊》 CSSCI 2014年第7期48-53,共6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兼有人的内在情志和外在规范;智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认知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孔子思想的概念群中,智是唯一能与仁平行对举的德目,仁与智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必要构成。在孔子的人道关怀中,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兼有人的内在情志和外在规范;智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认知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孔子思想的概念群中,智是唯一能与仁平行对举的德目,仁与智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是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必要构成。在孔子的人道关怀中,智而仁是成人的基本进路,仁且智则是成圣的逻辑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人 知人 仁且智
下载PDF
从“天人”合一到“天仁”合一——董仲舒仁学一议 被引量:1
7
作者 向世陵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3-8,共6页
天与儒家核心范畴“仁”的关系,先秦时期儒道各家已有一定关联性的思考。董仲舒讨论天人之际问题,核心聚焦于一个“仁”字。从此出发,他系统性地以天意释仁。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人之仁是由天之仁而来的,王者也就应该承接天意而爱民利物... 天与儒家核心范畴“仁”的关系,先秦时期儒道各家已有一定关联性的思考。董仲舒讨论天人之际问题,核心聚焦于一个“仁”字。从此出发,他系统性地以天意释仁。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人之仁是由天之仁而来的,王者也就应该承接天意而爱民利物,长养百姓。仁爱情感的深化,有内化和外化两个面向,内化在为爱的情感寻找人性的根源;外化则在“以仁厚远”的视野下,落实君王的爱民政治和实现仁民爱物的普遍仁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爱人 爱物
下载PDF
脚板·信息·基础:东盛路派出所警务社区治理调研报告 被引量:3
8
作者 赵颖 《警学研究》 2020年第5期103-109,共7页
东盛路派出所传承了70多年的公安模范传统,有效地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主动的警务工作相结合。探索了“脚板+网络”的服务群众模式,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服务的主动性,提升警务工作能力;坚持了“信息+基础”的现代警... 东盛路派出所传承了70多年的公安模范传统,有效地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主动的警务工作相结合。探索了“脚板+网络”的服务群众模式,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服务的主动性,提升警务工作能力;坚持了“信息+基础”的现代警务机制,坚持“打防结合”,靠平安建设聚民心,依警民共建保平安,实现社区警务立体防控大跨越,增强了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经验” “十面红旗” 爱民 防控
下载PDF
“仁”字之起源与初义 被引量:3
9
作者 余治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8,共5页
甲骨文中尚无"仁"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已出现"仁"字。在郭店楚简中,仁的含义已经相当丰富。在《尚书》、《诗经》、《周礼》等汉代以前文献中,仁的含义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爱人、亲人,并能够推之于... 甲骨文中尚无"仁"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已出现"仁"字。在郭店楚简中,仁的含义已经相当丰富。在《尚书》、《诗经》、《周礼》等汉代以前文献中,仁的含义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爱人、亲人,并能够推之于物。与具体的人事相联系,仁或指一种能够见之于外的美善行为,或指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意识。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也构成了儒家之仁的底线要求。把"爱人"置于仁的核心,也能够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爱人 泛爱众
下载PDF
陆陇其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猛 《嘉兴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7-22,共6页
陆陇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是一代廉吏。其民生思想重在"以民为本"。《治嘉格言》体现了陆陇其深刻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在爱民、教民、富民等三个方面。其中,爱民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本质,教民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核心,富民是陆... 陆陇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是一代廉吏。其民生思想重在"以民为本"。《治嘉格言》体现了陆陇其深刻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在爱民、教民、富民等三个方面。其中,爱民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本质,教民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核心,富民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基础。"爱民之心"是陆陇其民生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陇其 民生思想 爱民 教民 富民
下载PDF
从“仁”字形体看孔子“仁”之内涵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仁"字的形体主要有:■、■、■、■、■、■、■、忎。经过考察,中山王鼎"■"与包山楚简"■"为一系,郭店楚简"■"与"■"、"忎"为另一系。其中,&q... 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仁"字的形体主要有:■、■、■、■、■、■、■、忎。经过考察,中山王鼎"■"与包山楚简"■"为一系,郭店楚简"■"与"■"、"忎"为另一系。其中,"■"与"■"可能于南北不同地域同时存在,"■"的出现当早于"■"、"忎";"■"或与"■"、"■"同时存在;"■"一系沿用至今,"■"一系后被废弃。《说文》所收古文"■"、"■"当是"■"略有变形,云梦秦简"■"则是受到包山楚简"■"的影响。"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系其形体再现了"尸祭"的场景,以对祖先、父母之爱,进而传递出"爱人"的思想;"■"系中"■"从身从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爱人"与"修身"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字 形体 孔子之“仁” 爱人 修身
下载PDF
知人安民 政宽爱民 尚俭仁民——以萧光远《鹿山杂著》篇什为例论其民本思想
12
作者 欧蕾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2-35,共4页
近代贵州的萧光远堪称经学研究名家,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其文学创作体现出与经学互动的独特风格,表现出重道的性理,引经据典、依经立义阐释思想观点。文章以其散文《鹿山杂著》之篇什为例,主要阐释其依傍经典来表达知人安民、政宽爱民、... 近代贵州的萧光远堪称经学研究名家,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其文学创作体现出与经学互动的独特风格,表现出重道的性理,引经据典、依经立义阐释思想观点。文章以其散文《鹿山杂著》之篇什为例,主要阐释其依傍经典来表达知人安民、政宽爱民、尚俭仁民的民本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人安民 政宽爱民 尚俭仁民 民本思想
下载PDF
关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石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静 张忠华 胡刚 《科教文汇》 2015年第36期101-103,共3页
关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师德的核心。关爱学生不能溺爱学生,要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知... 关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师德的核心。关爱学生不能溺爱学生,要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真情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爱学生 师德 以人为本
下载PDF
从《论语》看孔子的重民思想
14
作者 孙代娣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9期51-52,共2页
该文分析了散见于《论语》之中的孔子有关富民、教民、爱民等方面的法律思想,并将其归纳为民本论的重要内容。认为尽管孔子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但其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其后的历史曾产生过深远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孔子 重民 爱民
下载PDF
浅析《论语》中的慈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5
作者 甄杰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9-51,共3页
慈善事业是以爱人为基础,在自愿之下,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无偿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而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人和富民的行为。《论语》中的"爱人"思想具有爱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 慈善事业是以爱人为基础,在自愿之下,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无偿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而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人和富民的行为。《论语》中的"爱人"思想具有爱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博爱精神,且"爱人"的实现具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实践意识,更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欲己欲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其"富人"的思想具有"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少收赋税的内容。它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今天,可以汲取它们的精华,以便更好的发展现代慈善事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爱人 富民 现代意义
下载PDF
孔子“爱人”伦理思想初探——谈对现代道德关怀的启示
16
作者 周蓉 《克山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45-47,共3页
孔子的“爱人”思想包括了“泛爱众”,关心人、同情人以及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内容。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爱人”思想又有着宗法等级性和不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的缺点。因此,现代道德关怀应吸取孔子“爱... 孔子的“爱人”思想包括了“泛爱众”,关心人、同情人以及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内容。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爱人”思想又有着宗法等级性和不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的缺点。因此,现代道德关怀应吸取孔子“爱人”思想的积极因素,培养“仁者爱人”、“泛爱众”的道德关怀精神,确立双向互动的道德关怀模式,并将道德关怀侧重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营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爱人” 道德关怀
下载PDF
教育政策与青年国家认同:“一国两制”的澳门范例及经验 被引量:14
17
作者 常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1,共8页
从澳门青少年对国家认知水平和倾向的问卷统计以及澳门中学生高等教育升学地的变迁来看,"爱国爱澳"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澳门青少年心中,其国家认同感清晰、真诚、普遍。澳门"爱国爱澳"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从澳门青少年对国家认知水平和倾向的问卷统计以及澳门中学生高等教育升学地的变迁来看,"爱国爱澳"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澳门青少年心中,其国家认同感清晰、真诚、普遍。澳门"爱国爱澳"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指向的教育政策,包括历届特区政府所确立的"爱国爱澳"教育主线、建立以《公民与道德》课程体系为基干的"爱国爱澳"教育内容、构筑多元立体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以及社会多部门共同营造良好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澳门"爱国爱澳"教育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四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为澳门的"爱国爱澳"教育工作创造安定、和谐、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二是坚定不移坚持"去殖化"教育方针,将"爱国爱澳"教育作为澳门教育工作的主线;三是坚定不移依靠国家做好"爱国爱澳"教育工作;四是坚定不移走全社会齐抓共管、做好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工作之路。这四点是澳门教育界需要继续坚持和发扬的经验,也是香港教育界亟需学习和汲取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爱澳 教育政策 国家认同 澳门青年 国家指向 “一国两制”
原文传递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传统尚民爱民观念的弘扬与超越 被引量:7
18
作者 江畅 朱韬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2,共8页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时代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根基和底蕴,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以民为天、仁民爱物...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时代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根基和底蕴,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以民为天、仁民爱物、得民心者得天下等尚民爱民观念的传承,更是对其超越和创新。它将传统尚民爱民观念系统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体系,对传统文化的尚民爱民观念的内涵实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立了检验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是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标准,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弘扬以民为天观念,坚持人民至上;弘扬民惟邦本观念,紧紧依靠人民;弘扬仁民爱物观念,不断造福人民;弘扬得民心得天下观念,牢牢植根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尚民爱民 人民立场 人民至上 群众史观
原文传递
孔子的“仁”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远宁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2期39-40,共2页
孔子的“仁”属于一个伦理学范畴,也是一个政治学范畴,还是一个修身学的范畴,“仁”具有“爱一切人”的含义,这与孔子的出身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关。
关键词 “仁”“爱人”“爱一切人”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达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81-86,共6页
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华文化以仁为核心的根本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使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精神。同时,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先民精神追求、情感生活、生存方式的符号体系和信息储存。中华文化以仁为核心的根本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使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精神。同时,中华文化又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社会风习和文学创作等方面被中国古典诗歌“诗化”,体现出乐感文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文化精神 民胞物与 国身通一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