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向涡强化换热的数值研究及场协同原理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武俊梅 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57-761,共5页
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用于管-翅表面的流动换热特征.计算了Re(为800~2000)、三角形小翼型涡发生器的冲角(分别为30°和45°)对管一翅表面平均Nu、压降的影响,并利用场协同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纵... 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用于管-翅表面的流动换热特征.计算了Re(为800~2000)、三角形小翼型涡发生器的冲角(分别为30°和45°)对管一翅表面平均Nu、压降的影响,并利用场协同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纵向涡强化管一翅表面换热的内在机理可以用场协同原理进行解释,即纵向涡发生器使全场速度和温度梯度之间的平均夹角减小.另外计算还发现:三角形小翼对顺排换热器的强化换热效果好于对叉排换热器的强化;冲角为45°的三角形小翼强化换热效果好于冲角为30°的三角形小翼;冲角为45°的三角形小翼导致空气压降提高,而冲角为30°的三角形小翼则可使压降有所减小.无论传热管是叉排还是顺排,冲角为30°的三角形小翼比冲角为45°的三角形小翼在消耗单位泵功条件下带来的强化换热效果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 强化换热 场协同
下载PDF
带纵向涡发生器的椭圆管翅片换热器数值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楚攀 何雅玲 +1 位作者 李瑞 雷勇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8-490,共3页
对带纵向涡发生器的椭圆管翅片换热器和圆管翅片换热器的空气侧表面的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模拟的流速范围内,与圆管翅片换热器相比,带纵向涡发生器的椭圆管翅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Num平均强化了32.4%,其综合换... 对带纵向涡发生器的椭圆管翅片换热器和圆管翅片换热器的空气侧表面的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模拟的流速范围内,与圆管翅片换热器相比,带纵向涡发生器的椭圆管翅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Num平均强化了32.4%,其综合换热性能(Nu/f)提高了28.93%,明显好于圆管翅片换热器。纵向涡强化换热的内在机理可以用场协同原理进行解释,它改善了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协同,使全场的速度和温度梯度之间的夹角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 椭圆管 强化换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复合翅片传热与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3
作者 苟秋平 吴学红 +2 位作者 吕彦力 张文慧 朱兴旺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17-323,共7页
结合纵向涡发生器和开缝的优点,提出一种复合强化传热翅片,并对该种翅片的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数值计算。由于翅片结构比较复杂,在三角形小翼及X形开缝区域应用阶梯逼近进行网格划分。复合翅片的强化作用在于两方面:一是在三角形小翼和X... 结合纵向涡发生器和开缝的优点,提出一种复合强化传热翅片,并对该种翅片的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数值计算。由于翅片结构比较复杂,在三角形小翼及X形开缝区域应用阶梯逼近进行网格划分。复合翅片的强化作用在于两方面:一是在三角形小翼和X形开缝后的流场均产生了纵向涡,对流体产生较强的扰动;二是带状开缝的间断表面抑制了边界层的增长,平均传热系数较高。计算结果表明:复合翅片的传热系数比平翅片高76%~90%、比三角翼翅片高49%~82%、比条缝翅片高6%~36%;复合翅片的综合传热性能系数(j/f1/3)均高于其他三种翅片,是一种强化传热翅片。应用场协同理论和火积耗散方法分析发现,复合翅片改善了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协同性;其等效热阻小,传热的不可逆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翅片 场协同 火积耗散 纵向涡 强化传热
下载PDF
纵向涡强化通道内换热的数值研究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武俊梅 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96-1000,共5页
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用于层流矩形通道的流动换热特征.研究了Re(为800-3000)、涡发生器的冲角(分别为15°、30°、45°、60°、90°)、纵向涡发生器的形状对通道平均Nu和平均阻力系数的影响... 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用于层流矩形通道的流动换热特征.研究了Re(为800-3000)、涡发生器的冲角(分别为15°、30°、45°、60°、90°)、纵向涡发生器的形状对通道平均Nu和平均阻力系数的影响,并利用场协同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纵向涡发生器产生的二次流使全场速度和温度梯度之间的平均夹角减小,换热得到强化;纵向涡能改善包括涡发生器附近区域以及下游广阔区域的场协同性,而横向涡只可以改善涡发生器附近区域的场协同性,所以纵向涡可以强化整体换热,而横向涡只可以强化局部换热;对于光通道,协同角随Re增大而增大,但对于有纵向涡发生器的通道,协同角随着Re增大而减小.同时,在面积相同的条件下三角形小翼优于矩形小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 强化换热 场协同
下载PDF
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的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泽亮 宋卓睿 宋耀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35,共3页
通过在流道内安装三角形涡发生器可以产生纵向涡旋 .本文以场协同理论为指导讨论了在较低壁温 (小于 12 0℃ )条件下、Re在 80 0~ 70 0 0范围内 ,空气介质在强迫对流的情况下 。
关键词 纵向涡 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场协同
下载PDF
四叶片组合静态混合器湍流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剑华 张静 +1 位作者 张春梅 龚斌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采用Fluent计算软件对四叶片组合静态混合器内湍流换热进行数值模拟并与SK型静态混合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104≤Re≤105范围内,前者的传热效率比后者提高约20%.运用场协同理论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新型静态混合器传热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采用Fluent计算软件对四叶片组合静态混合器内湍流换热进行数值模拟并与SK型静态混合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104≤Re≤105范围内,前者的传热效率比后者提高约20%.运用场协同理论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新型静态混合器传热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为,在一个截面上有4个旋向与叶片旋向相同、旋涡半径近似等于叶片半径的纵向涡及4个旋向与叶片旋向相反、旋涡半径小于叶片半径的纵向涡,这些纵向涡能强化换热;与SK型静态混合器相比,新型静态混合器管内温度梯度基本相同,管内中心区二次流流速一定程度降低,而近壁区二次流流速差别较小,但速度场与热流场的协同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混合器 传热强化 场协同理论 纵向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flue gas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with condensation in a rectangular channel 被引量:14
7
作者 SONG WeiMing MENG JiAn LI ZhiX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263-268,共6页
Conservation equations of sensible entarnsy and latent entransy are established for flue gas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with condensation in a rectangular channel and the entransy dissipation expression is deduced.The f... Conservation equations of sensible entarnsy and latent entransy are established for flue gas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with condensation in a rectangular channel and the entransy dissipation expression is deduced.The field synergy equation is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tremum entransy dissipation principle for flue gas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with condensation.The optimal velocity field is numerically obtained by solving the field synergy equ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velocity field has multiple longitudinal vortices,which improve the synergy not only between the veloctiy and temperature fields but also between the velocity and vapor concentration fields.Therefore,the conv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s a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Flow with multiple longitudinal vortices close to the optimal velocity field can be generated by discrete double-inclined ribs set in the rectangular channel.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heat transfer rate in the discrete double-inclined rib channel increases by 29.02% and the condensing heat transfer rate increases by 27.46% for Re = 600 compared with the plain cha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通道 对流换热 冷凝 烟气 优化 守恒方程 数值求解 对流传热
原文传递
复式断面明渠二次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8
作者 梁爱国 槐文信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8年第2期296-304,共9页
采用Launder-Ying雷诺应力模型对复式断面明渠二次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和实测资料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合理可靠性,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滩地水深时复式断面明渠二次流运动的流动结构和特性.结果表明,二次流的阻滞导致主流流动减缓;二次... 采用Launder-Ying雷诺应力模型对复式断面明渠二次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和实测资料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合理可靠性,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滩地水深时复式断面明渠二次流运动的流动结构和特性.结果表明,二次流的阻滞导致主流流动减缓;二次流主要产生在明渠固壁拐角和近岸区域;二次流对主流速度等值线有强烈影响,使其沿二次流流动方向凸起,在滩槽结合部表现最明显;随着滩地水深的增加,主槽涡强度相对减小,滩地涡强度相对增大,滩槽结合部主流速度等值线在更大范围向自由水面凸起,主流高速度核心区域也逐渐由主槽中部向滩槽结合方向移动;在滩地水深h/H=0.5左右时二次流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断面明渠 二次流 应力模型 纵向旋涡
下载PDF
水平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泽亮 姚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0-33,共4页
研究了在较低壁温 (小于 12 0℃ )、Re =80 0~ 70 0 0以及空气介质强迫对流的情况下 ,水平加热片上安装三角形涡发生器的强化换热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 :纵向涡发生器是强化平板紧凑换热器气侧换热的有效形式 ,发生器布置的方式、排数以... 研究了在较低壁温 (小于 12 0℃ )、Re =80 0~ 70 0 0以及空气介质强迫对流的情况下 ,水平加热片上安装三角形涡发生器的强化换热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 :纵向涡发生器是强化平板紧凑换热器气侧换热的有效形式 ,发生器布置的方式、排数以及攻角都会影响强化换热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 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换热器 水平矩形通道 传热
下载PDF
纵向涡强化竖直平板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涛 杨泽亮 冯光畅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1-54,共4页
对纵向涡强化竖直平板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 Rayleigh数范围内 ,直角三角翼纵向涡发生器的攻角、翼高、翼宽等几何参数是影响强化换热的主要因素。存在最佳攻角 ;宽高比一定时 ,翼高和翼宽的变化会影响换热... 对纵向涡强化竖直平板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 Rayleigh数范围内 ,直角三角翼纵向涡发生器的攻角、翼高、翼宽等几何参数是影响强化换热的主要因素。存在最佳攻角 ;宽高比一定时 ,翼高和翼宽的变化会影响换热的效果。发现在直角三角翼阵列中前排直角三角翼产生的纵向涡可以强化后排直角三角翼纵向涡的换热。将直角三角翼与矩形低肋换热表面的性能作了对比性实验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 自然对流 强化换热 对流换热
下载PDF
开口扭曲片圆管强化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模拟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娟 何星晨 +3 位作者 李军 万加亿 邹槊 徐皓晗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0-520,共11页
在乙烯裂解管式加热炉的工业应用中,通过在炉管内加入扭曲片内构件,将管内流动由平推流转为旋转流,增大了切向速度的同时加强了流体对管壁的冲刷作用,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在第二代扭曲片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进,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模... 在乙烯裂解管式加热炉的工业应用中,通过在炉管内加入扭曲片内构件,将管内流动由平推流转为旋转流,增大了切向速度的同时加强了流体对管壁的冲刷作用,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在第二代扭曲片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进,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模拟炉管内部的流动,对比分析了不同扭曲片结构管道内的纵向涡结构、阻力系数、努塞尔数、综合传热系数及速度矢量场与温度梯度场耦合协同情况。结果表明,沿管壁呈"狭缝"状开口的扭曲片结构增大了管内流动的旋流强度,降低了阻力损失;开口长度7 mm、宽度2 mm、间隔2 mm的扭曲片结构局部阻力系数是第一代的93.75%,比第二代增加了8.67%,但综合传热系数比第二代提高了1.56%,是光管的1.29倍,该结构提高了纵向涡的稳定性,强化了管道核心流体与管壁的动量、热量交换;而沿管道中心开口的扭曲片结构增大了局部阻力系数,造成局部损失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曲片 数值模拟 开口结构 纵向涡 强化传热 协同角
原文传递
纵向涡强化竖直平板自然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泽亮 吴欣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5-119,共5页
利用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是一种有效的无源强化方式.文中运用PHEONICS计算软件对纵向涡发生器强化竖直平板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纵向涡发生器的几何因素及在竖直平板上的布置方式进行... 利用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是一种有效的无源强化方式.文中运用PHEONICS计算软件对纵向涡发生器强化竖直平板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纵向涡发生器的几何因素及在竖直平板上的布置方式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多排布置时,纵向间距d1会影响换热,当d1为35mm时平均换热系数达到一个最大值;在其它几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错列布置方式的整体换热效果优于顺列布置的情况;对于底边为20mm的纵向涡发生器采取错列布置时,换热效果是翼高和横向间距d2两种因素的叠加,最佳翼高和横向间距分别是20和9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 自然对流 强化换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内插梯形扰流片的矩形通道内涡流和传热特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新宜 朱冬生 陈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83,共13页
利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带缺口的梯形扰流片进行流动和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梯形扰流片的缺口位置及流动方式对矩形通道内流场以及传热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涡量、流线、流速分布、压力变化、湍流强度等的分析,揭示了扰流片强... 利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带缺口的梯形扰流片进行流动和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梯形扰流片的缺口位置及流动方式对矩形通道内流场以及传热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涡量、流线、流速分布、压力变化、湍流强度等的分析,揭示了扰流片强化传热的机理。结果表明,逆流时Nusselt数比顺流时提高了21.7%,同时摩擦因子也提高了25%。顺流时内侧缺口绕流片提高了传热系数的同时也增加了摩擦阻力,而外侧缺口的绕流片降低了传热系数同时也降低了形状阻力。研究发现较低Reynolds数下(10000<Re<14000),逆流体现了较好的综合性能,但较高Reynolds数下(14000<Re<20000),带缺口的绕流片则表现更好的综合性能。由于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导致了绕流片顶端后缘产生自由剪切层并诱发了发夹涡;绕流片的前后压差导致了流场内流体的旋流运动,形成了两个纵向涡;扰流片背面的逆压梯度产生了回流并形成回流涡。纵向涡强化了壁面与流动中心的对流传递过程,发夹涡则强化了主流区的流动混合,两种涡的共同作用加速了壁面的热量交换,实现了强化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片 涡流发生器 发夹涡 纵向涡 强化传热
下载PDF
纵向涡强化片式散热器换热性能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戚美 陈文毅 +1 位作者 陈庆光 姚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3-579,共7页
为提高油浸式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在散热器空气侧安装新型六边形翼涡流发生器,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涡流发生器的纵向间距、攻角以及形状对片式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运用场协同原理从速度场和温度场相协同的角度阐述纵向... 为提高油浸式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在散热器空气侧安装新型六边形翼涡流发生器,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涡流发生器的纵向间距、攻角以及形状对片式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运用场协同原理从速度场和温度场相协同的角度阐述纵向涡强化换热的机理。结果表明:同等面积下六边形翼的阻力因子较矩形翼有所增大,但其努塞尔数的提高更加显著;当六边形翼C涡流发生器布置间距为60 mm、攻角45°时,速度矢量与热流矢量间的夹角最小,速度场和温度梯度场协同性最好,散热器综合换热性能最佳,比普通片式散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提高2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式散热器 六边形翼 纵向涡 对流换热 场协同
下载PDF
单孔射流与主流相互作用时的流动和传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许都纯 徐红洲 刘松龄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在回流式传热风洞中,在速度比分别为0.3、1.0和2.0的条件下,对流向倾角分别为30°、60°和90°的单孔气膜冷却射流与主流相互作用的速度和温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并首次测量了锥形喷孔射流下... 在回流式传热风洞中,在速度比分别为0.3、1.0和2.0的条件下,对流向倾角分别为30°、60°和90°的单孔气膜冷却射流与主流相互作用的速度和温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并首次测量了锥形喷孔射流下游的温度和冷却效率的分布。总结出射流同主流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速度边界层的等值线具有三种基本的分布形态,观察到纵向耦合涡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孔形是决定气膜冷却效率的关键参数之一,锥顶角为30°的锥形出口的喷孔较圆孔具有更宽的侧向覆盖区域,即使在高速比下其射流核心仍能较好地贴附在壁面上,因而具有较圆孔高得多的冷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膜冷却 射流 航空发动机 传热 主流 相互作用
下载PDF
纵向涡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姚刚 杨泽亮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8-162,共5页
在流道内安装三角翼对涡发生器可以产生纵向涡旋 ,本文研究了 Re=80 0~ 80 0 0范围内 ,以空气作为介质 ,涡发生器对加热片的强化换热效果 .并通过红外热像仪测量加热片表面的温度场 ,结果表明 :与光滑加热片换热面比较 ,加装三角翼对... 在流道内安装三角翼对涡发生器可以产生纵向涡旋 ,本文研究了 Re=80 0~ 80 0 0范围内 ,以空气作为介质 ,涡发生器对加热片的强化换热效果 .并通过红外热像仪测量加热片表面的温度场 ,结果表明 :与光滑加热片换热面比较 ,加装三角翼对涡发生器后 ,强化换热效果明显。本文条件下 ,在雷诺数为 6 0 0 0时 ,加装涡发生器整体强化换热效果达到 5 0 .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 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红外热像仪 实验
下载PDF
多排纵向涡发生器强化竖直平板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龙靖安 杨泽亮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7-51,共5页
对多排纵向涡发生器对竖直平板自然对流的强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 Rayleigh数范围内 ,直角三角翼纵向涡发生器的翼高、翼宽以及多排布置的阵列方式是影响强化换热的主要因素。在高宽比一定的情况下 ,存在最佳翼高。发现... 对多排纵向涡发生器对竖直平板自然对流的强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 Rayleigh数范围内 ,直角三角翼纵向涡发生器的翼高、翼宽以及多排布置的阵列方式是影响强化换热的主要因素。在高宽比一定的情况下 ,存在最佳翼高。发现多排布置时 LVG阵列方式的不同会影响换热效果 ;且要使得整个板的强化换热效果达到最佳 ,应选择沿竖直发热板长度方向间隔的布置多排 LVG,并适当拉大间隔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发生器 纵向涡 强化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Rayleigh数 强化效果 换热效果 平板 布置 发热板
下载PDF
基于场协同原理的横排锯齿翅片湍流传热强化机理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娟 凌祥 彭浩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76-2383,共8页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横排(TD)锯齿翅片在板翅换热器通道内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了湍流条件下横排锯齿翅片的温度场,速度场以及两场协同性,探索其强化传热机理.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翅片高度,翅片间距和翅片宽度对传热与流动的影响规律,并...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横排(TD)锯齿翅片在板翅换热器通道内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了湍流条件下横排锯齿翅片的温度场,速度场以及两场协同性,探索其强化传热机理.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翅片高度,翅片间距和翅片宽度对传热与流动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横排锯齿翅片的综合传热性能因子.结果表明:横排锯齿翅片通道内流体扰动强烈,形成了周期性纵向涡流;改善了通道内速度与温度梯度场之间的协同作用,强化传热效果,提高了综合传热性能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排锯齿翅片 场协同 传热强化 湍流 纵向涡流
原文传递
纵向涡强化圆管内换热的数值模拟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凡 陆高锋 +2 位作者 马光柏 翟晓强 杨顺法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20-126,共7页
对布置有涡发生器小翼对的圆管内部湍流流动和强化传热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涡发生器的形状和对数对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并采用综合性能指标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涡发生器后横截面上产生的多纵向涡结构使管内流体混合更加充分,... 对布置有涡发生器小翼对的圆管内部湍流流动和强化传热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涡发生器的形状和对数对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并采用综合性能指标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涡发生器后横截面上产生的多纵向涡结构使管内流体混合更加充分,促进了壁面边界层与主流的动量和能量交换,提高了传热强度。每排4对矩形小翼时的换热性能最好,Nusselt数比光管平均提高了27.2%。相同形状下,每排4对涡发生器的综合性能均高于每排3对;相同对数下,梯形小翼的综合性能最好,三角形小翼次之,矩形小翼最差。每排4对梯形小翼时的整体综合性能最优,性能评价标准达到了0.97~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流动 湍流 涡发生器 纵向涡
下载PDF
纵向涡强化片式散热器油侧热性能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晓霞 王秀春 张霞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02-307,共6页
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片式散热器一组通道内设矩形涡流发生器(rectangualr vortex generator,RVGs)时对油侧的传热性能影响。研究了相同入口条件(层流)和考虑重力作用的条件下,纵向涡发生器的宽度、高度、攻角和纵向间距等几... 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片式散热器一组通道内设矩形涡流发生器(rectangualr vortex generator,RVGs)时对油侧的传热性能影响。研究了相同入口条件(层流)和考虑重力作用的条件下,纵向涡发生器的宽度、高度、攻角和纵向间距等几何因素对竖直通道传热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纵向涡发生器产生的涡旋导致边界层分离,传热效果得到强化;改变涡发生器的宽度和高度对传热的影响趋势相似;当几何条件相同下攻角为30°时整体强化传热效果最佳;随着纵向间距的增加,传热的强化效果先降低再提高,最后又降低;最佳纵向间距为16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式散热器 纵向涡发生器 强化传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