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6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 被引量:86
1
作者 康日峰 任意 +1 位作者 吴会军 张淑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13-2125,共13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对东北黑土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明确中国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实践中土壤养分状况和肥力水平,为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目的】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对东北黑土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明确中国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实践中土壤养分状况和肥力水平,为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利用时间趋势分析法探讨17个国家级黑土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26年来土壤养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别总结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在监测初期(1988—1997年)、监测中期(1998—2003年)和监测后期(2004—2013年)的变化规律及其总体变化趋势;在分析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以及碳氮比(C/N)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碳和氮之间的养分平衡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监测时期上述5大肥力指标对黑土区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得出该区综合肥力主要贡献因子,并分别计算3个不同监测时期黑土区土壤综合肥力属性得分。【结果】黑土区农田土壤经过10—26年的演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与监测初期相比,监测后期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33.9%、43.9%、27.6%、90.3%和11.8%,有效磷提升效果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土壤有效磷含量发现,监测后期71.4%的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含量维持在15.0—50.0 mg·kg^(-1),既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不至于引发地下水环境污染,而28.6%的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含量已超过50.0 mg·kg^(-1)的环境阈值,应及时控制磷素的输入。分析主要肥力因素有机碳和全氮之间的关系表明,黑土区土壤C/N略有下降趋势,从1988年的10.3降至2013年的9.6,下降了6.8%。黑土区5个肥力指标得分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OM>TN>AN>AP>AK,说明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土壤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常规施肥 长期监测 有效磷 碳氮比
下载PDF
结构表面裂缝数字图像法识别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71
2
作者 刘宇飞 樊健生 +2 位作者 聂建国 孔思宇 齐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98,共20页
裂缝反映结构受力状态与安全性、耐久性,是结构现场安全性检测监测以及结构模型试验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现有的人工裂缝识别技术难以满足工程现场与实验室需求,操作中存在测不准、高空多、效率低、记不全等缺点。相比之下,采用数字图... 裂缝反映结构受力状态与安全性、耐久性,是结构现场安全性检测监测以及结构模型试验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现有的人工裂缝识别技术难以满足工程现场与实验室需求,操作中存在测不准、高空多、效率低、记不全等缺点。相比之下,采用数字图像法进行结构表面裂缝识别,具有便捷、自动、定量、准确等优势。文章对结构表面裂缝数字图像法识别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对裂缝识别中图像预处理、裂缝识别与提取、裂缝参数计算等重要环节的常见算法进行讨论,阐述采用多视角几何三维重建方法实现裂缝成像修正与拼接、裂缝表达输出的原理与流程,结合实桥案例报道了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裂缝识别研究与应用,讨论国内首部数字图像法检测规程《工程结构数字图像法检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中裂缝检测的相关规定。最后,对结构表面裂缝数字图像法识别研究进行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结构 裂缝识别 检测 长期监测 数字图像法 数字图像处理 卷积神经网络 三维重建 无人机 技术规程
下载PDF
高地应力环境下乌鞘岭深埋长隧道软弱围岩流变规律实测与数值分析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陶波 伍法权 +2 位作者 郭啟良 郭改梅 杨小永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28-1834,共7页
在高地应力环境下的软弱围岩中修建深埋长隧道,软弱围岩流变一是个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位于兰新铁路上的乌鞘岭深埋长隧道工程在穿越宽达785 m的断层F7时,软弱围岩发生了显著流变,围岩最大收敛变形超过1 m,对支护结构造成严重破坏。首... 在高地应力环境下的软弱围岩中修建深埋长隧道,软弱围岩流变一是个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位于兰新铁路上的乌鞘岭深埋长隧道工程在穿越宽达785 m的断层F7时,软弱围岩发生了显著流变,围岩最大收敛变形超过1 m,对支护结构造成严重破坏。首先,在对乌鞘岭深埋长隧道进行长期围岩收敛变形的基础上,分析乌鞘岭深埋长隧道左、右主洞的收敛变形规律,其研究结果表明左线主洞的收敛变形均大于右线主洞,这是由于进行右线主洞施工时吸取了左线施工的经验;然后,利用FLAC3D对乌鞘岭深长隧道软弱围岩流变进行数值研究,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最后,提出对软弱围岩流变进行工程治理的6条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高地应力 深埋长隧道 软弱围岩 流变规律 长期监测 治理原则
下载PDF
公路运营隧道衬砌裂缝长期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素磊 张顶立 刘昌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5,共9页
裂缝在公路运营隧道衬砌结构中普遍存在,其稳定与否直接关乎隧道的运营安全,而通过监测手段分析预测裂缝的发展态势是一种最为直观和有效的手段。文章针对目前衬砌裂缝监测成果偏少这一现状,依托某二级公路隧道工程,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 裂缝在公路运营隧道衬砌结构中普遍存在,其稳定与否直接关乎隧道的运营安全,而通过监测手段分析预测裂缝的发展态势是一种最为直观和有效的手段。文章针对目前衬砌裂缝监测成果偏少这一现状,依托某二级公路隧道工程,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研究:从裂缝类型、所处位置及围岩级别、裂缝的几何特征3个方面分析了衬砌裂缝的分布规律;采用光栅光线传感器对选取的12条典型衬砌裂缝进行了为期2年的监测工作,监测成果表明衬砌裂缝发展规律可大致分为平稳型、周期性变化型、增长型及闭合型4种,且从裂缝几何特征参数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多数裂缝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可控状态,对隧道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小;从勘查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3个环节对隧道衬砌裂缝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隧道衬砌裂缝预防措施;对衬砌裂缝的治理,建议采用"先监测、后分类、再选择治理措施"的治理理念。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外类似隧道工程衬砌裂缝评估及防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运营隧道 衬砌裂缝 长期监测 光栅光纤传感器 裂缝成因 裂缝防治对策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农田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变化的长期监测 被引量:27
5
作者 徐娜 党廷辉 刘文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0-1248,共9页
【目的】土壤养分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农田肥料投入和土壤养分进行长期定位监测,有利于准确反映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利用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施肥监测区10年的长期监测资料,分析对比不同监测区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变... 【目的】土壤养分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农田肥料投入和土壤养分进行长期定位监测,有利于准确反映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利用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施肥监测区10年的长期监测资料,分析对比不同监测区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变化,分析土壤养分、产量与施肥的关系,为当地农田生产的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试验监测区的农田管理完全参照大田管理模式,共设置四大试验监测区,包括无肥监测区(CK)、化肥监测区(HF)、化肥有机肥监测区(HM)和农民地块监测区(NM),肥料均于作物播种前作为基肥撒施。在每年冬小麦收获期6月中下旬,或玉米收获期9月中下旬,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处理后进行土壤养分的分析,并且在作物收获期测算作物产量以及植株地上部分的氮、磷、钾含量。【结果】与试验前相比,CK监测区土壤有机质降低1.73 g/kg,HF监测区增加1.97 g/kg,HM监测区增加2.20 g/kg,NM监测区增加1.44 g/kg;CK监测区土壤全氮减少0.08 g/kg,其他施肥监测区增加0.05~0.13 g/kg;HF监测区土壤碱解氮增加7.8 mg/kg,而其他监测区均不同程度地降低;HM监测区土壤有效磷增加最为显著,增幅达到11.86mg/kg,HF监测区增加8.42 mg/kg,NM监测区增加3.06 mg/kg,CK监测区增加2.44 mg/kg;CK监测区土壤速效钾明显下降,降低38 mg/kg左右,NM监测区增加最为显著,增加量为27.5 mg/kg。对冬小麦而言,相比于CK不施肥区,HF、HM和NM监测区都能够显著提高产量,但各施肥监测区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农田养分平衡分析表明,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可使土壤中N、P、K素均有盈余;只施化肥时会导致土壤K素亏缺严重;当土壤长期不施用任何肥料时,土壤各养分元素均出现亏缺。【结论】在黄土高塬沟壑区,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及其分配、积温条件和肥力水平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监测 土壤养分 小麦产量 变化趋势
下载PDF
海底麻坑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罗敏 吴庐山 陈多福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5期33-42,共10页
麻坑作为海底流体活动遗留下的痕迹,是一种常见的海底地貌。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多数的海底麻坑是沉积地层中的流体向海底快速强烈喷发或者缓慢渗漏过程中形成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海底凹坑。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海... 麻坑作为海底流体活动遗留下的痕迹,是一种常见的海底地貌。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多数的海底麻坑是沉积地层中的流体向海底快速强烈喷发或者缓慢渗漏过程中形成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海底凹坑。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海底麻坑的形态特征及分类、主要的研究方法、成因机制及研究意义,并指出海底流体运聚的动态平衡过程及对麻坑和冷泉系统的长期原位监测将是今后海底流体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流体活动 成因机制 长期监测
下载PDF
四川黄龙沟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鹏 唐思远 +4 位作者 董立 罗毅波 寇勇 杨小琴 Holger Perner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5-261,共7页
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兰科植物具有附生与地生种类数目大致相同的特点,同时是世界上地生兰科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因此,地生兰科植物的保护是中国兰科植物保护的重要内容,而确定多样性中心对制定就地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兰科植物具有附生与地生种类数目大致相同的特点,同时是世界上地生兰科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因此,地生兰科植物的保护是中国兰科植物保护的重要内容,而确定多样性中心对制定就地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四川黄龙寺自然保护区内的黄龙沟长仅3.5km,海拔为3100–3569m。通过对沟内兰科植物种类、生境、居群状况以及繁殖情况等的综合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共有兰科植物19属30种。这些兰科植物生长于明显不同的两类生境:一是林分稀疏、透光性好的疏林或灌木丛,通常有钙华滩流贯穿其中,有20种兰科植物生长;二是林分较密、透光性差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无水流,只有10种兰科植物分布,包括黄龙沟内仅有的4种腐生兰。黄花杓兰(Cypripediumflavum)、西藏杓兰(C.tibeticum)、无苞杓兰(C.bardolphianum)、广布红门兰(Orchischusua)、二叶红门兰(O.diantha)及少花虾脊兰(Calanthedelavayi)等3属6个种,以其极高的数量及成片的分布组成黄龙沟兰科植物的主体。它们在种下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而且花期存在重叠与交替现象。如此多的地生兰聚集在一条狭窄的沟内,并且部分种类在沟内形成优势草本群落,这种现象无疑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说黄龙沟是我国地生兰多样性中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多样性 四川 黄龙寺自然保护区 保护策略 植物种类 植物生长 保护措施 针阔混交林 气候条件 植物保护 综合调查 植物分布 黄花杓兰 分布组成 草本群落 旅游活动 人为活动 植物资源 研究结果 科学数据 透光性 种类数
下载PDF
平煤超千米深井采动应力特征及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建国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1049,共9页
以平煤股份公司十二矿超千米埋深己14-31050采面为测试基地,基于现场原位监测以及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沿空留巷采动条件下千米深井煤岩采动应力特征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煤超千米巷道的采动影响范围明显较浅部增大,整体... 以平煤股份公司十二矿超千米埋深己14-31050采面为测试基地,基于现场原位监测以及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沿空留巷采动条件下千米深井煤岩采动应力特征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煤超千米巷道的采动影响范围明显较浅部增大,整体影响范围约为70m左右,采动应力峰值在距离采面10~30m,钻孔应力和锚杆应力均呈现阶段式演化特征;在距采面70m时,采动裂隙分维随采面推进快速增长并保持较高水平,煤岩易出现由初始破碎带与采动裂隙贯通后形成的破碎带群.数值计算表明:千米深井的采空区两侧25m范围内以及沿空留巷充填体上方会产生应力集中,系数分别为1.43和1.65.针对平煤矿区超千米巷道,采面前方重点支护区域应确定为采面前方70m范围,特别关注区域应由浅部的15m向开采方向延伸到20~30m.研究成果可为超千米埋深的巷道支护、工程设计、安全开采和采矿技术优化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千米深矿井 采动响应 矿压显现 裂隙演化 长效监测
原文传递
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覆盖的变化及其对两栖爬行类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19
9
作者 乔慧捷 汪晓意 +8 位作者 王伟 罗振华 唐科 黄燕 杨胜男 曹伟伟 赵新全 江建平 胡军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209,共8页
三江源地区具有丰富的高原生物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我国第一个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将被建成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为更好地服务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本研究从海拔、年均温和年降... 三江源地区具有丰富的高原生物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我国第一个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将被建成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为更好地服务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本研究从海拔、年均温和年降水等方面,在环境空间上系统比较了国家公园与三江源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差异;以4种两栖爬行动物即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norana pleskei)、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和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分布点环境条件在国家公园内外的异同为例,探讨分布受环境制约大、扩散能力弱的物种保护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表明,国家公园与已建自然保护区在地理空间上重叠较大,但它们在自然环境上的差别很明显;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类所偏好的环境条件较多未包含在国家公园内。鉴于三江源的区位特殊性及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等对环境依赖性强、扩散能力弱物种的有效保护不仅有助于保持物种遗传多样性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公园目标定位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在国家公园内,应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长期监测,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掌握环境变化对两栖爬行动物分布、遗传、行为、形态、种群动态及群落可能产生的影响,实现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及其类似物种在环境变化下的永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青藏高原 三江源 年均温 年降水 气候变化 长期监测 生物多样性保护
原文传递
生态学研究支撑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科技扶贫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克林 陈洪松 +3 位作者 曾馥平 岳跃民 张伟 付智勇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面向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提升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系统开展了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试验与示范研究,发现了喀斯特坡地地表-地下二元水土流失特征,地表侵蚀产沙一般低于5... 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面向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提升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系统开展了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试验与示范研究,发现了喀斯特坡地地表-地下二元水土流失特征,地表侵蚀产沙一般低于50 t/(km2·a),但人为干扰加剧地表侵蚀;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阐明了喀斯特景观格局与关键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研发了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技术体系,开展了生态工程背景下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估,提出了喀斯特景观保护的优化管控措施,构建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科技扶贫模式,形成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脱贫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长期定位监测 生态恢复 科技扶贫
原文传递
潮土区29年来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乐 张淑香 +1 位作者 马常宝 李春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35-1444,共10页
【目的】潮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土壤,是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本研究对29年来全国潮土长期定位试验监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潮土区土壤养分状况、肥力水平以及产量变化特征,为潮土区的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 【目的】潮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土壤,是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本研究对29年来全国潮土长期定位试验监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潮土区土壤养分状况、肥力水平以及产量变化特征,为潮土区的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分布在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51个潮土肥力长期监测基地,整理分析了潮土29年来5个肥力指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 H)以及作物产量随监测年限的变化。监测期10~29年,监测区种植的作物主要为小麦和玉米,种植方式包括小麦-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小麦-夏玉米轮作。本研究将监测时间分为监测初期(1988—1997年)、监测中期(1998—2003年)和监测后期(2004—2016年)三个阶段,并进行了三个监测时期各肥力指标和产量平均值的比较,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贡献因子。【结果】潮土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pH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从监测初期到监测中期分别显著提升了47.1%、37.8%,中期到后期提升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有效磷从监测初期到监测后期逐步提升226%,监测初期与后期差异显著;土壤速效钾从监测初期到中期略有下降,监测中期到后期显著提升了30.4%;土壤pH呈下降趋势,尤其从监测中期的8.14到监测后期的7.78;潮土区常规施肥下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变化随时间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监测中期小麦的平均产量比监测初期显著增加了87.6%,监测中期与后期产量差异不显著;玉米的平均产量从监测初期到监测中期显著提升了11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潮土区土壤全氮和有机质是潮土综合肥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经过10~29年的常规施肥,潮土区土壤的单一肥力、综合肥力以及作物产量先后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虽然pH有明显降低。土壤综合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常规施肥 不施肥 土壤养分 长期监测 小麦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树木种群动态的长期监测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玮泽 刘琪璟 +1 位作者 孟盛旺 周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59-3166,共8页
基于1981—2016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面积1 hm^2) 4次调查的监测数据,研究了阔叶红松林树种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各树种的径阶分布、空间分布、数量变化等.结果表明:35年间,林分的树种组成变化不大,林分总密度呈下降趋... 基于1981—2016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面积1 hm^2) 4次调查的监测数据,研究了阔叶红松林树种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各树种的径阶分布、空间分布、数量变化等.结果表明:35年间,林分的树种组成变化不大,林分总密度呈下降趋势.总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43~45 m^2·hm^(-2)和474~496 m^3·hm^(-2),其中,红松的优势度最大,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57.8%~59.7%和62.5%~65.4%.所有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无明显变化,均呈随机分布.其中,红松的径级结构呈近似正态分布,乔木层全部树种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小径级(10~26 cm)死亡个体的绝对数量最多,死亡比例为30%,而中径级(30~50cm)死亡比例最高,为30%~50%.乔木层中除色木槭外的主要树种均没有明显进阶,死亡率高于更新率,特别是红松,完全没有更新或进阶,种群处于衰退状态.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紫椴等优势树种的更新受到阻碍,这些树种的种群维持可能需要自然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种群动态 径阶分布 长期监测 固定样地
原文传递
隧道底部结构受力与变形的现场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施成华 雷明锋 +2 位作者 彭立敏 杨伟超 丁祖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9-884,共6页
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隧道底部结构的变形、仰拱混凝土和钢筋中的应力进行了长期测试和分析。受围岩释放荷载、隧道二衬自重及上部围岩荷载以及道床设施和运营列车荷载的作用,隧道底部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经历了隆起—下沉—隆起—下沉... 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隧道底部结构的变形、仰拱混凝土和钢筋中的应力进行了长期测试和分析。受围岩释放荷载、隧道二衬自重及上部围岩荷载以及道床设施和运营列车荷载的作用,隧道底部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经历了隆起—下沉—隆起—下沉的反复变化过程,仰拱混凝土及钢筋同样经历了拉—压—拉—压的反复变化过程;围岩条件越好,隧道底部结构中的应力和变形最终值及其变化幅值越小;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底部结构的最大下沉小于5.0 mm,混凝土中的最大拉压应力小于2.0 MPa,满足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营要求;隧道二次衬砌施作之前仰拱处于最不利的受力状态,施工中应及时将隧道二衬闭合成环,以保证隧道仰拱结构处于较佳的受力状态;隧道开挖后的应力重分布持续时间一般在2 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底部结构 应力 变形 长期测试
下载PDF
加强喀斯特关键带长期观测研究,支撑西南石漠化区生态恢复与民生改善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世杰 彭韬 +4 位作者 刘再华 倪健 陈喜 张信宝 刘长成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25-933,共9页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致力于我国西南喀斯特表生过程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贵州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及驱动力,论证了我国西南喀斯特碳、氮等营养元素和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变化响应、反馈机制;剖析了喀斯...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致力于我国西南喀斯特表生过程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贵州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及驱动力,论证了我国西南喀斯特碳、氮等营养元素和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变化响应、反馈机制;剖析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实现对石漠化发生、演变动力学机制的深刻解析,探明了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途径和机理,并进行示范;针对喀斯特不同地质地貌类型区特点,构建了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模式,为西南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长期定位监测 石漠化
原文传递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空中昆虫监测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云慧 乔红波 +1 位作者 程登发 孙京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6,共4页
2004年7~9月,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VLR或insect monitoring radar,IMR)在成都西郊文家场进行了空中昆虫初步监测。结果表明:7、8月份夜间昆虫虫口密度相对较大,在20:00~22:00有一较明显的高峰期。... 2004年7~9月,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vertical—looking radar,VLR或insect monitoring radar,IMR)在成都西郊文家场进行了空中昆虫初步监测。结果表明:7、8月份夜间昆虫虫口密度相对较大,在20:00~22:00有一较明显的高峰期。进入9月份夜间昆虫相对减少且没有明显的高峰期,白天午后虫口密度相对较高。观测到昆虫飞行高度主要集中在1200m以下,大部分集中在300~600m。在观测时间内每天06:30左右有约15min回波突然增多的现象,而且昆虫数量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昆虫雷达 昆虫迁飞 长期监测
下载PDF
光纤光栅测力环的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南秋明 姜德生 梁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3-65,共3页
基于光纤光栅的传感原理及波分复用特性,开发了一种带温度补偿的测力装置———光纤光栅测力环.它是一种由40Cr材料制成的环状弹性体,其表面安装了多个光纤光栅传感器,主要用于锚索的索力监测.当外力作用在弹性体上时,弹形体产生形变,... 基于光纤光栅的传感原理及波分复用特性,开发了一种带温度补偿的测力装置———光纤光栅测力环.它是一种由40Cr材料制成的环状弹性体,其表面安装了多个光纤光栅传感器,主要用于锚索的索力监测.当外力作用在弹性体上时,弹形体产生形变,传感光栅的中心波长发生漂移,测出波长漂移量,就可测出外力即索力的大小.这种测力环已在武汉阳逻大桥上得到应用,结果表明:它能自动消除温度对测量的干扰,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长期稳定性好,安装使用方便,是一种适合索力监测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测力环 波分复用 索力 长期监测
下载PDF
千米深井采动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覆岩位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强 高明忠 +4 位作者 王满 李安强 陈海亮 陆彤 彭高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3070-3079,共10页
深部煤炭开采过程中,岩体受到高地应力和强开采扰动的作用,是典型的动静组合加载问题,特别是千米级深井开采中少有成熟工程可借鉴,井下衍生的一系列工程地质灾害直接影响回采安全。为探索千米深井采动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覆岩位移特征... 深部煤炭开采过程中,岩体受到高地应力和强开采扰动的作用,是典型的动静组合加载问题,特别是千米级深井开采中少有成熟工程可借鉴,井下衍生的一系列工程地质灾害直接影响回采安全。为探索千米深井采动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覆岩位移特征,以平煤十矿24130工作面为依托,构建矿压立体监测–覆岩离层位移监测体系,对采动条件下,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工作面前方钻孔应力、锚杆应力与巷道顶板离层位移进行长效监测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深部煤岩体受开采扰动影响呈现出显著非线性力学特性,而非单一线性增减,且开采扰动不是在整个回采过程中均对矿压显现产生明显影响,而是在开采至距采面45~65 m与25 m以内2个范围内存在显著影响;在上述2个范围内推进速度增加,扰动效果显著,因而在围岩较破碎的区域适当降低推进速度至0.5m/d左右,可保证煤岩体结构完整,始终具有一定承载力;此外,釆动对巷道顶板矿压影响相较于巷道巷帮更显著,在支护设计时应该对巷道顶板加强支护;采面前方15~5 m范围为采动对覆岩位移的主要影响区域,该范围内顶板离层发育较快,且顶板离层发育速度受到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影响更显著,表明该区域内适当控制开采速度在0.8~1.1 m/d时,可保证生产要求的同时更利于工作面前方顶板管理,为千米级深井的采面安全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千米深井 采动 矿压 覆岩位移 长效监测
原文传递
高架站无砟轨道道岔监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被引量:13
18
作者 蔡小培 高亮 +3 位作者 刘超 张成 辛涛 孙国力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7,共6页
研究目的:开展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长期监测,可实时感知结构的力学特性和劣化行为,确保高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针对当前在线监测系统测试指标多、采集频率高、数据量大的缺点,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管... 研究目的:开展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长期监测,可实时感知结构的力学特性和劣化行为,确保高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针对当前在线监测系统测试指标多、采集频率高、数据量大的缺点,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管理和利用。本文以京沪高速铁路高架站42号道岔在线监测工点为背景,研发监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为结构服役状态的实时查询、分析统计、预测与报警提供技术平台。研究结论:(1)基于B/S结构建立了高架站无砟轨道道岔监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基于无线网络进行监测数据传输,采用内置设计程序将数据转化为统一格式;(2)网络用户可按照传感器编号、监测指标及箱区位置等进行数据查询,还可进行不同结构间多指标历史数据的综合查询;(3)系统的统计报表部分可实现监测数据的同比分析、周报表、月报表和季度报表,可进行各指标监测数据的排序,还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相关数据导出;(4)以监测数据为输入,基于BP网络可实现结构受力、变形的预测功能,参照设定阈值可进行自动预警和报警;(5)该系统应用于铁路工务管理及监测技术领域,可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安全运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 长期监测 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查询
下载PDF
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苏通大桥桥址区风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杏平 李爱群 +1 位作者 王浩 赵耕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2-85,共4页
苏通长江大桥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2008年5月建成通车至今,其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S)已采集到一年多的风特性数据。为建立桥址区风特性数据库,通过对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到10min平均风速年最大值的风玫瑰图、紊流强度、紊流积分尺... 苏通长江大桥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2008年5月建成通车至今,其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S)已采集到一年多的风特性数据。为建立桥址区风特性数据库,通过对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到10min平均风速年最大值的风玫瑰图、紊流强度、紊流积分尺度以及紊流功率谱函数等风特性。结合与桥梁抗风规范建议值的比较,总结了桥址区的风特性及其规律。研究结论为苏通大桥的抗风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实测依据,同时可为该地区其他工程结构的抗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特性 长期监测 风玫瑰图 紊流 功率谱
下载PDF
季冻区隧道过渡段二衬短周期冻融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20
作者 伍毅敏 李文博 +1 位作者 傅鹤林 刘敏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30-1935,共6页
衬砌、围岩中的反复冻融往往伴随着开裂、剥落等风化作用,传统的防冻理论假定环境年温度正弦变化从而低估了二衬冻融次数。自主开发了一款适应低温环境的温度自动记录仪,对季冻区隧道过渡段衬砌表面温度进行了长期、高频监测。推导了适... 衬砌、围岩中的反复冻融往往伴随着开裂、剥落等风化作用,传统的防冻理论假定环境年温度正弦变化从而低估了二衬冻融次数。自主开发了一款适应低温环境的温度自动记录仪,对季冻区隧道过渡段衬砌表面温度进行了长期、高频监测。推导了适应复杂初始、边界条件的多层圆筒一维瞬态导热差分方程,通过算例验证了其计算精度。将监测数据作为边界条件代入差分方程模拟了真实衬表温度波动下隧道过渡段二衬冻融过程,并探讨了保温层铺设位置对冻融的影响。结果表明:距衬表约5 cm范围内温度波动剧烈;二衬内部每年会经历一次季节性冻结及若干次短周期冻融;在二衬与初支之间铺设保温层后,短周期冻融循环次数及季节性冻结起、止时间基本不变,而短周期冻融深度有所扩大;在二衬表面铺设保温层能使内部始终处于正温,有利于隧道防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冻区 隧道 连续实测 差分 冻融 保温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