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 被引量:41
1
作者 鹿化煜 王先彦 +4 位作者 孙雪峰 王晓勇 弋双文 周亚利 刘全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254~188ka,334~279ka,428~385ka,576~471ka,670~658ka,748~706ka,788~760ka,883~853ka,1000~967ka,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188~130ka,380—334ka,471—428ka,658~576ka,853~788ka,1273~1265ka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地层 第四纪气候变化 钻探 磁化率
下载PDF
东秦岭南洛河中游地区发现的旧石器和黄土堆积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社江 鹿化煜 +7 位作者 张红艳 赵军 R.Cosgrove 弋双文 孙雪峰 魏鸣 J.Garvey 马萧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8-999,共12页
对2006-2007年在东秦岭南洛河中游地区河南省卢氏和洛宁两县发现的8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的160余件石制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产出石制品的黄土堆积剖面进行了地层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初步结果表明,南洛河中游地区的旧石器工业很丰富,... 对2006-2007年在东秦岭南洛河中游地区河南省卢氏和洛宁两县发现的8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的160余件石制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产出石制品的黄土堆积剖面进行了地层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初步结果表明,南洛河中游地区的旧石器工业很丰富,石制品的加工技术与上游洛南盆地一致,同样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岩和石英砾石等;石制品中有相当数量的小型石片和由小型石片二次加工修理而成的工具,还有直接由砾石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手镐等;除此之外,大型石片以及以大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重型刮削器也多有所见。由于工作范围和力度的局限,南洛河中游地区目前尚未发现上游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中广泛存在的手斧、三棱手镐、薄刃斧和大型石刀等Acheulian类型两面加工技术生产的工具。新发现的南洛河中游旧石器地点分布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河流阶地和黄土地层中。地层分析和光释光年代测试表明,南洛河中游地区的黄土堆积至少从中更新世便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全新世,至少在黄土剖面中S1,S3和S4的3个层位有石器分布;其黄土-古土壤旋回不仅可以用于石制品产出层位的准确定年,还指示了早期人类石器工业演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南洛河中游 卢氏盆地 洛宁 石制品 黄土地层与年代
下载PDF
洛川黄土序列时间标尺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21
3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杨文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230-236,共7页
对厚140m的洛川坡头黄土剖面黄土层以5cm、古土壤层以3cm系统采样,全部样品进行了室内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序列磁化率变化作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根据第四纪冰期的Milankovitch理论,利用轨道调谐的方法... 对厚140m的洛川坡头黄土剖面黄土层以5cm、古土壤层以3cm系统采样,全部样品进行了室内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序列磁化率变化作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根据第四纪冰期的Milankovitch理论,利用轨道调谐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洛川黄土地层的时间标尺。通过古地磁场倒转时间的检验以及与宝鸡黄土序列时间标尺对比,表明本文所论述的时间标尺适用于该地区古环境演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时间标尺 轨道调谐 古土壤 古气候
下载PDF
祁连山冷龙岭南坡晚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 被引量:16
4
作者 康建成 朱俊杰 陈宏凯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52-359,共8页
晚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冷龙岭南坡经历过两次大的冰川作用。第一次冰川前进期在140000aB.P.之前,形成山麓冰川。第二次即末次冰期,有两个冰川前进期,分别为38 000aB.P.之前和38000—18000aB.P.之间,在14000—12660aB.P.有一个冰川后退中的... 晚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冷龙岭南坡经历过两次大的冰川作用。第一次冰川前进期在140000aB.P.之前,形成山麓冰川。第二次即末次冰期,有两个冰川前进期,分别为38 000aB.P.之前和38000—18000aB.P.之间,在14000—12660aB.P.有一个冰川后退中的停顿期;冰川类型为宽尾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雪线下降值在600m左右。由研究可得,晚第四纪以来,该区没有形成过Kuhle假定的大冰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冰川 演化 祁连山
下载PDF
Taphonom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he Pleistocene loessic Paleolithic site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entral China 被引量:9
5
作者 WANG SheJiang LU Hua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519-1528,共10页
Hinterland intermountain basins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piedmont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accumulated a large amount of loess during the Pleistocene. The loess strata not only record local paleogeographic and paleo... Hinterland intermountain basins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piedmont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accumulated a large amount of loess during the Pleistocene. The loess strata not only record local paleogeograph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but also contain rich hominin fossils and Paleolithic remains. In the northern piedmont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lower valley of the South Luohe River, the loess strata have multi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with aeolian loess continuously accumulating during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cycles. In contrast to the northern piedmont, loess stratigraphy in the hinterland intermountain basin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s relatively thin and contains finer loess particles. In this "mini" type of loess stratum, the density of Paleolithic remain generally is higher than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north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Based on stratigraphic, chronological, and lithic artifacts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it appears that the regional lithic assemblage belongs to the Oldowan(Mode I) lithic industry, and it is dominated by choppers, cores, flakes, and simple retouched flake tools from 1.15 to 0.6 Ma. Paleolithic open-air sites such as Gongwangling and Chenjiawo in the Lantian area, Shangbaichuan and Liuwan in the Luonan Basin, Qiaojiayao in the Lushi Basin, Longgangsi and Yaochangwan in the Hanzhong Basin, Guanmiao in the Ankang Basin, and the Yunxian Man Site in the Yunxian Basin are representative sites in the region; from 400 to 250 ka, the Longyadong cave site in the Luonan Basin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Mode I lithic industry, the stone assemblage is made up of cores, flakes, and small retouched flake tools, such as scrapers, points, and buri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50 to 50 ka, bi-facially retouched Acheulean tools(Model II), such as hand-axes, picks, and cleavers, were commonly found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region.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Model II artifacts indicates that local lithic industries went through a major transition process. Zh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Mountains PLEISTOCENE loess stratigraphy PALEOENVIRONMENT Lithic industry
原文传递
理县黄土地层与环境记录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田国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5-119,共5页
理县黄土堆积厚度为7.30 m,可分为S0、S1古土壤层和L1黄土层。光释光结果显示,理县黄土沉积始于末次间冰期,约130 kaBP。磁化率、粒度、碳酸盐含量等经典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它们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环境变迁。环境记录显示,末... 理县黄土堆积厚度为7.30 m,可分为S0、S1古土壤层和L1黄土层。光释光结果显示,理县黄土沉积始于末次间冰期,约130 kaBP。磁化率、粒度、碳酸盐含量等经典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它们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环境变迁。环境记录显示,末次冰期间冰阶(即氧同位素3阶段)期间该区呈现出极端冷湿的气候环境。理县地区气候演化更接近于印度季风强度记录的变化,而与格陵兰冰心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相似性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记录 黄土地层 理县 川西高原
下载PDF
汉江上游早—中更新世河流地貌演化促进南秦岭山间盆地古人类扩散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丹枫 王先彦 +3 位作者 张瀚之 刘全玉 王社江 鹿化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3-1232,共20页
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连通了汉中、安康等山间盆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是探究地貌过程对古人类活动影响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黄土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限定了安康盆地汉江高阶地时代及汉江自东向... 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连通了汉中、安康等山间盆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是探究地貌过程对古人类活动影响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黄土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限定了安康盆地汉江高阶地时代及汉江自东向西贯通安康和汉中盆地的年代,讨论了轨道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汉江地貌和水系格局演化对古人类在南秦岭山间活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汉江在安康盆地发育了8级阶地,其中第六级阶地形成于约1.82 Ma;②汉江阶地大多形成于间冰期—冰期转换期,且随着1.2 Ma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秦岭隆升速率的增加,形成更多的阶地;③汉江自东向西袭夺、贯通安康盆地和汉中盆地的时代不晚于1.82 Ma。河流袭夺和山间盆地连通为古人类在至少约1.5 Ma沿宽阔河谷往来秦巴山地提供了便利的地貌条件,此后形成的多级阶地为古人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磁性地层 锆石U-Pb年龄 河流阶地 水系格局 古人类活动 安康盆地
原文传递
新建郑州-西安高速铁路黄土地层及其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家鼎 滕志宏 +1 位作者 王煜 韩晓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5-800,共6页
目的对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段黄土地层及其组构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地质勘察,选择沿线12个典型黄土剖面进行详细剖析和磁性测量,并运用室内同类研究资料和区域地层特征,对其进行岩石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对比研究,进... 目的对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段黄土地层及其组构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地质勘察,选择沿线12个典型黄土剖面进行详细剖析和磁性测量,并运用室内同类研究资料和区域地层特征,对其进行岩石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对比研究,进而进行地层划分,通过古地磁测年给定了黄土岩石学地层单位比较准确的地质年龄和时代。最后对该线不同时代黄土地层的成因进行讨论。结果本高速铁路沿线黄土主要为第四纪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以来,以风为主的综合成因而形成。结论该线黄土成因时代的确定,为研究黄土振陷、液化、滑移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地基处理措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西高速铁路 黄土地层 磁性地层学 成因
下载PDF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地层学 被引量:36
9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3 位作者 肖华国 赵志中 田国强 刘科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3-420,共8页
本文初步研究了甘孜黄土地层,实测了甘孜县城西南郊新市区和满地两剖面,它们分别厚23.7m和26.0m。根据岩性、磁性地层特征、磁化率、CaCO3质量分数测定和热释光测年结果,甘孜黄土可划分为冰后期S0复合古土壤,末次... 本文初步研究了甘孜黄土地层,实测了甘孜县城西南郊新市区和满地两剖面,它们分别厚23.7m和26.0m。根据岩性、磁性地层特征、磁化率、CaCO3质量分数测定和热释光测年结果,甘孜黄土可划分为冰后期S0复合古土壤,末次冰期L1复合黄土和末次间冰期S1复合古土壤等3个地层单位。布莱克反向极性亚时记录于底部S1LL1黄土中。甘孜黄土沉积始于晚更新世早期,大约为120kaBP。甘孜黄土的磁化率变化反映了最近120ka来的高原季风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6个磁化率高值段指示了6个夏季风环流增强的时段,6个磁化率低值段则代表了6次夏季风减弱时期。甘孜黄土可与黄土高原同期黄土进行对比,但又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地层学 磁化率 晚第四纪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洛川黄土地层定年的一个模式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3 位作者 J.Vandenberghe G.Nugteren N.Mingaars J.Schwan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0-152,共3页
选择黄土中2~16μm的颗粒作为沉积速率相对稳定的大气粉尘沉降组分,根据黄土粒度变化与沉积速率变化的相关性,设计了以下的年代学模型:Tm=T1+(T2-T1)(∑mi=1CiHi)/(∑ni=1CiHi)以黄土地层中... 选择黄土中2~16μm的颗粒作为沉积速率相对稳定的大气粉尘沉降组分,根据黄土粒度变化与沉积速率变化的相关性,设计了以下的年代学模型:Tm=T1+(T2-T1)(∑mi=1CiHi)/(∑ni=1CiHi)以黄土地层中根据热释光和古地磁极性倒转点获得的绝对年代作为时间控制点,利用上面的模式对洛川第四纪黄土地层的年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用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地层的精细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定年模式 洛川 黄土
下载PDF
东秦岭山地商洛市和山阳县新发现的两处旧石器地点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社江 刘顺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8,52,共6页
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东秦岭山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大批重要的古人类或旧石器遗址相继被发现,它们对研究中国远古人类和南北旧石器工业的发展与演化、黄土堆积地层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东秦岭山地 商洛市 山阳县 旷野旧石器地点 石制品 黄土地层
下载PDF
Archaeological records of Dadiwan in the past 60 ka and the origin of millet agriculture 被引量:8
12
作者 ZHANG DongJu CHEN FaHu +8 位作者 BETTINGER R L BARTON L JI DuXue MORGAN C WANG Hui CHENG XiaoZhong DONG GuangHui GUILDERSON T P ZHAO H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6期1636-1642,共7页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cent excavation of Unit Dadiwan06 at the Dadiwan site in Qin’an County, Gansu.A 65 ka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for Dadiwan06 on the basis of absolute dating (AMS 14C and OSL), s...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cent excavation of Unit Dadiwan06 at the Dadiwan site in Qin’an County, Gansu.A 65 ka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for Dadiwan06 on the basis of absolute dating (AMS 14C and OSL), stratigraphy, climate change events and archaeology.Artifact distributions reveal patterns of human behavioral variation and adaptation over the past 60 ka, from primitive hunting and gathering to advanced hunting and gathering, to primitive Neolithic agriculture, and finally to advanced Neolithic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农业 考古学 大地 新石器时代 起源 小米 年代框架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