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白羊草人工草地生产力和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徐炳成 山仑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10,共5页
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aemum人工草地的生产力与土壤水分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驯化利用可以显著提高白羊草草地的生产力(至少较天然草地增产20%),其人工栽培草地在川地的生产力显著高... 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aemum人工草地的生产力与土壤水分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驯化利用可以显著提高白羊草草地的生产力(至少较天然草地增产20%),其人工栽培草地在川地的生产力显著高于山坡地(约为山坡地的3倍)。川地人工草地在维持高生产力的情况下,260cm以下土壤层出现雨季期间及休闲期后均不能够得到水分补偿而稳定在低湿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 白羊草 人工草地 生产力 土壤水分特征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杜英 杨改河 刘志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140,共10页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从退耕前(1998年)的188.37亿元增加到退耕后(2005年)的241.03亿元,增幅达27.95%;在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77.08%),接近于总价值的3/4,其次是土壤保持价值(11.43%)、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价值(6.83%)、固碳释氧价值(3.94%)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0.54%),净化空气价值(0.18%)最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各植被类型的总服务价值表现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经济林;从各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系统服务价值量来看,系统服务功能大小依次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经济林>农田。【结论】实例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分析 植被类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杜英 杨改河 +1 位作者 刘志超 冯永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9-196,共8页
能值分析方法是惯用的评价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位于陕西省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前后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的能值动态变化,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受退... 能值分析方法是惯用的评价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位于陕西省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前后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的能值动态变化,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受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安塞县生态系统年总投入能值和总输出能值均呈先下降后上扬的发展趋势,其中有机能和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量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减少表土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总能值产出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能值产出占绝对优势,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林业的能值产出表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系统的结构日趋多元化;在系统主要能值指标中,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长的趋势,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持续性指数均呈先降低再增长的趋势,系统稳定性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后系统的生态环境压力趋于减小,持续性增强,系统结构趋于稳定,系统功能协调,基本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经济效应 能值分析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河谷次沟”人居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无定河流域为例
4
作者 田达睿 关震 +1 位作者 李宏鹏 白钰 《人文地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2,153,共10页
随着陕北能源富集地区的不断发展,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空间分布不合理、发展潜力受限、河谷生态环境受损等人地矛盾问题日益凸显。为改善黄土丘陵沟壑区“川道填充式”的发展模式,提出“次沟”空间作为河谷型城镇城乡边缘发展区的重要战... 随着陕北能源富集地区的不断发展,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空间分布不合理、发展潜力受限、河谷生态环境受损等人地矛盾问题日益凸显。为改善黄土丘陵沟壑区“川道填充式”的发展模式,提出“次沟”空间作为河谷型城镇城乡边缘发展区的重要战略价值。基于无定河研究区内45条次沟样本的人居环境数据,对次沟人居发展程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借助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定河研究区川道两侧的次沟在人口集聚程度、用地构成比例以及经济产出水平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层级差异性,其人居发展程度可分成较高、中等和较低3个等级水平;次沟纵深长度、次沟分叉的支毛沟数量、次沟中的企业数量、公共交通设施数量、绿化覆盖率等是影响次沟人居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其交互综合作用的解释力更强。最后,构筑次沟相互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并针对不同发展程度和条件的次沟提出差异化的规划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河谷次沟 人居发展 无定河流域
原文传递
庄浪县黄土丘陵沟壑梯田建设成就及经验 被引量:2
5
作者 贺屹 高博平 +1 位作者 刘燕 彭翠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8-160,共3页
对山川秀美工程试验示范区——甘肃省庄浪县梯田建设的成就及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证实修建梯田是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技术措施,在山川秀美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梯田建设 黄土丘陵沟壑区 农业可持续发展 庄浪县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林分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静 刘菊 +1 位作者 梁守伦 孙拖焕 《山西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1-7,34,共8页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依托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运用Excel分别对不同树种、起源、坡向及海拔范围的林分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树种在本区域的分布特征,为立地区划、立地类型划分及森林植被构建提供理论...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依托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运用Excel分别对不同树种、起源、坡向及海拔范围的林分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树种在本区域的分布特征,为立地区划、立地类型划分及森林植被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分布特征 黄土丘陵沟壑区 晋西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树造林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力 王应刚 石虹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X期64-72,共9页
通过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晋西北河曲县)的人工行实地考查,应用灰色多目标局势决策理论,根据不同地形部位选择了5种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作为事件集和5种常见的树种作为对策集,从经济效益、水保效益、生物产量和改土效果等4方面... 通过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晋西北河曲县)的人工行实地考查,应用灰色多目标局势决策理论,根据不同地形部位选择了5种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作为事件集和5种常见的树种作为对策集,从经济效益、水保效益、生物产量和改土效果等4方面,对25个营林局势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各土壤类型适宜的最佳营林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 植树造林 土壤 经济效益 水保效益 改土效果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开发方略探讨——以米脂县泉家沟实验区建设经验为例
8
作者 郭培才 鲁向平 杨开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8-51,共4页
米脂县泉家沟实验区是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1979年建立的综合治理实验区。经过十多年来的综合治理,区内生态、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92年与1979年相比,人均纯收入由118元增加到707元,治理程度由... 米脂县泉家沟实验区是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1979年建立的综合治理实验区。经过十多年来的综合治理,区内生态、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92年与1979年相比,人均纯收入由118元增加到707元,治理程度由32%提高到71%,土壤侵蚀模数由1979年以前的年均16279t/km^2,减少到“七五”期间的2330t/k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稳步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泉家沟还存在牧草面积不稳定、低效益林地需要更新改造、水保工程措施需要管护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调查研究,提出了彻底转变偏重水保效益的观念,加强科学治理,调整服条机能,变无偿投入型为有偿服务型等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沟壑区 治理 开发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模式研究
9
作者 梁守伦 刘菊 +1 位作者 孙拖焕 杨静 《山西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12-13,54,共3页
在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重点、林业生产的需求以及不同立地小区主导因子的立地特征,选择适合的森林植被构建措施、造林树种和模式。
关键词 造林模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 晋西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森林植被构建的途径
10
作者 孙拖焕 刘菊 +1 位作者 梁守伦 杨静 《山西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14-15,44,共3页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提高该区林木成活率及森林覆盖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介绍了人工造林构建森林植被的技术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森林植被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森林植被构建 黄土丘陵沟壑区 晋西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立地分类研究
11
作者 刘菊 梁守伦 +1 位作者 孙拖焕 杨静 《山西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8-11,共4页
依托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采用综合多因子分类方法,通过研究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区域分布特征、天然林区域分布特征、气象差异及沟壑密度,将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划分为两个亚区,为科学构建植被模式夯实基础。
关键词 晋西 黄土丘陵沟壑区 立地分类 综合多因子分类方法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探讨——以陕西绥德县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刘彦随 靳晓燕 胡业翠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8-745,共8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论文运用农业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绥德县为典型案例区,进行了...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论文运用农业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绥德县为典型案例区,进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限制因素剖析。认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解困目标的有机结合。依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重视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造林实用技术、水保型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柠条防护林产业化、水保型立体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增效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模式 农村发展 黄土丘陵沟壑区 绥德县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土壤水分与其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林 《甘肃林业科技》 2012年第3期32-35,39,共5页
2009年,对定西巉口林场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23个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山杏林地土壤水分最低,青杨林和青杨+油松混交林地最高,均与其他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荒草地土壤水分... 2009年,对定西巉口林场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23个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山杏林地土壤水分最低,青杨林和青杨+油松混交林地最高,均与其他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荒草地土壤水分高于其他林地介于中间;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大的为阔叶乔木或灌木林,其次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衰退的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小;浅层土壤水分(0~80 mm)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关性极显著,存在线性关系。而深层土壤水分与上面3个植物多样性指数无相关性。该研究对阐明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环境以及其与群落发育阶段和植物多样的相应关系,指导科学培育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林地 土壤水分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森林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俊伟 《山西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35-37,共3页
笔者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设置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样地,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及枯落物特性进行测定,以期探索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的生态水文功能。结果表明,同种植被类型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深度不同植被类型样... 笔者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设置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样地,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及枯落物特性进行测定,以期探索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的生态水文功能。结果表明,同种植被类型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深度不同植被类型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容重以沙棘样地最大,杨树样地次之,华北落叶松样地最小;总孔隙度以辽东栎样地最大,油松样地次之,杨树样地最小;非毛管孔隙度以辽东栎样地最大,油松样地次之,华北落叶松、杨树和沙棘样地较小。油松样地和辽东栎样地的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152.91%和199.16%,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分别为118.7 t/hm2和234.6 t/hm2,说明枯落物层具有良好的含蓄水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类型 土壤物理性质 枯落物特性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覆盖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常庆瑞 刘京 +1 位作者 杨勤科 张晓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2187-2190,共4页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 机交互的屏幕解译 ,得到 1990年、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数字地图 ,以及面积统计结果 .分析表明 ,近 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果...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 机交互的屏幕解译 ,得到 1990年、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数字地图 ,以及面积统计结果 .分析表明 ,近 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果园面积显著增加 ,人工林地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荒野地占地比重下降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动态监测 黄土丘陵沟壑区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岳宏昌 王玉 +2 位作者 李缠云 王伟 王栓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6-69,82,共5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2006年不同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条件下,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幅较大,坝地、梯田和坡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势,而苹...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2006年不同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条件下,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幅较大,坝地、梯田和坡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势,而苹果地除0—100 cm外,100—200 cm随着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出现较大波动;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程度不同,同一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也有差异,10 cm处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逐渐递减。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分析,将不同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4个层次;并建立了不同类型土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水分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17
作者 郭曼 郑粉莉 +2 位作者 安韶山 刘雨 安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9-232,238,共5页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且在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SOC和SMBC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亦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土壤剖面各土层SOC和SMBC皆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总呈上升趋势,且与恢复年限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表层土壤(0-5cm)SOC和SMBC年增长率分别为4.81%和6.96%,增加幅度较大;植被恢复23~75a期间,表层土壤SOC和SMBC的年增长率均为0.25%,增加趋势减缓。土壤剖面各土层微生物熵(SMQ)变化于2.113~4.375。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在恢复前期(0~12a)较快,恢复后期(12~75a)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SOC和SMBC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与对照农地相比,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85.23%,增加速率较快;而在植被恢复23~75a期间,有机碳密度仅增加了6.60%,增幅减缓。表明植被自然恢复有助于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促进土壤碳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微生物量碳 典型草原带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移民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宁夏海原县为例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鹏 刘小鹏 +2 位作者 王亚娟 韩晓佳 温胜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3-443,共11页
以海原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海原县2000—201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海原县... 以海原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海原县2000—201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海原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变化,林地、建设用地、水域以及园地面积分别增加24 532.56 hm^2、13 233.71 hm^2、1 093.58 hm^2和812.16 hm^2,而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利用面积下降幅度最大,共减少21 333.05 hm^2;研究期间海原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由2000年的37.25×10~8元增加至2015年的62.23×10~8元,变化率为67.07%,而林地、园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是海原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关键;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来看,海原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变化趋势;研究期间研究区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均呈现出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废物处理和水源涵养增加量最大,其次是生物多样性和气候调节,而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以及娱乐文化增加量最低,说明海原县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通过地理探测器诊断发现草地、园地、林地、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定力q值均>0.8,说明这6项因子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过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探测器 海原县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土壤水蚀观测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甘枝茂 岳大鹏 +1 位作者 甘锐 查小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9-525,共7页
通过2004年6月至10月,在陕北对降雨形成的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其结果表明:①乡村聚落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335,其中延安最大,为0.44;榆林和绥德较小,分别为0.293、0.272。同时,道路和庭院的径流系数较大,分别为0.39、0.377,户间... 通过2004年6月至10月,在陕北对降雨形成的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其结果表明:①乡村聚落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335,其中延安最大,为0.44;榆林和绥德较小,分别为0.293、0.272。同时,道路和庭院的径流系数较大,分别为0.39、0.377,户间空地较小,为0.277;②径流平均含沙量以户间空地最大(52.54g/l),次为户间道路(41.42g/l),而院落径流含沙量较小(17.78g/l);③乡村聚落的平均侵蚀强度为5434.3t/km2,已达强度级侵蚀,其中户间道路、户间空地侵蚀较大,分别为7348t/km2、6873t/km2,庭院相对较小,为2081.7t/km2;④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变化,受人为影响更加突出。说明黄土高原乡村聚落土壤侵蚀较严重,并且具有特殊性,不可忽视,应加强研究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陕北黄土丘陵区 观测分析 土壤水蚀 2004年6月 土壤侵蚀 径流系数 径流含沙量 定位观测 侵蚀强度 人为影响 黄土高原 户间 平均 道路 特殊性 庭院 降雨
下载PDF
称重式蒸渗仪系统改进及在农田蒸散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姜峻 都全胜 +1 位作者 赵军 陈云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72,共6页
水分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子。该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季节多变,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对该区旱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蒸渗仪(Lysimeter)可测量总蒸散量、渗漏量等有关水量平衡的各个分量,具有其... 水分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子。该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季节多变,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对该区旱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蒸渗仪(Lysimeter)可测量总蒸散量、渗漏量等有关水量平衡的各个分量,具有其它装置和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为田间蒸散和降水入渗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先进的量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它对推动我国实验水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实验环境。中国科学院安塞试验站对原建造的用于测定农田蒸腾蒸发转化的称重式蒸渗仪在2005年对称重感应系统、电源进行改造,主要对主机、采集软件进行了重新更新,使其可直接在Windows界面下工作,数据采集更加方便,将测量出来的模拟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经处理显示并记录在数据采集器内。改进后蒸渗仪主要有以下特点:(1)土柱重19~26t,蒸渗仪精度为152g(0.05nm),可测量蒸腾蒸发量和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量与入渗量;(2)蒸渗仪面积3m^2(1.5m×2m),深度3m,可充分允许农作物根系发育与吸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地下水位变化等过程进行,蒸渗仪的供排水系统能够在蒸渗仪内模拟实际地下水位变化,可较好代表大田实际情形,并对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分利用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渗仪 蒸腾蒸发 降雨量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