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71
1
作者 傅伯杰 王军 马克明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1999年第4期225-227,共3页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也是决定土壤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中所有物质的运移,包括植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都离不开土壤水分的作用,土壤水分状况与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一方面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到植物和农作物生...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也是决定土壤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中所有物质的运移,包括植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都离不开土壤水分的作用,土壤水分状况与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一方面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到植物和农作物生长,另一方面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也影响着土壤水分的含量及其分布,因此如何保持土壤水分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尤为重要。本项研究选择黄土丘陵坡地上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坡耕地、天然草地和人工林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 土壤水分
原文传递
基于DEM提取黄土丘陵区沟沿线 被引量:39
2
作者 朱红春 汤国安 +2 位作者 张友顺 易红伟 李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45,61,共4页
黄土丘陵区的沟沿线,是反映该区地形地貌特征的重要的地形结构线。以陕北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为实验样区,探讨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实现自动提取沟沿线的原理方法,并以航片及地形图等高线为依据,对所提取沟沿线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实... 黄土丘陵区的沟沿线,是反映该区地形地貌特征的重要的地形结构线。以陕北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为实验样区,探讨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实现自动提取沟沿线的原理方法,并以航片及地形图等高线为依据,对所提取沟沿线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证明,利用DEM自动提取沟沿线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DEM 沟沿线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贾志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5,共6页
以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背景,以当地适生灌草种(柠条、沙棘、紫花苜蓿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定点观测,应用谐波分析理论,系统地对林草地及封育区与非封育区灌木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典型... 以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背景,以当地适生灌草种(柠条、沙棘、紫花苜蓿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定点观测,应用谐波分析理论,系统地对林草地及封育区与非封育区灌木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受降雨和蒸发散的影响,可明显地划分为干湿两季和土壤水分变化的4个阶段;通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将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且土壤水分层次剖面与降雨年型有关。通过分析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提出灌草地、灌木林地调节土壤水分的功能优于草地、农地和荒坡地,封育区灌木植被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非封育区等结论。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同类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水分 谐波分析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基于DEM的流域地形因子提取与量化关系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红春 刘海英 +2 位作者 张继贤 李海涛 汤国安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0,共3页
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系统过程,其形态可以看成是表征其特征的各种地形信息因子复合在一起的复杂函数。以黄土高原地区的6个典型地貌区作为试验区,基于1∶10000比例尺5m分辨率的高精度DEM数据,在实现自然地理单元———小流域自动分... 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系统过程,其形态可以看成是表征其特征的各种地形信息因子复合在一起的复杂函数。以黄土高原地区的6个典型地貌区作为试验区,基于1∶10000比例尺5m分辨率的高精度DEM数据,在实现自然地理单元———小流域自动分割的基础上,随机选取44个完整小流域,完成了区域内沟壑密度、平均坡度、平均坡长和地形起伏度等基本地形信息因子的自动提取;同时,采用比较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证明沟壑密度与平均坡度、平均坡长和地形起伏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量化模拟结果显示,沟壑密度(Y)可以表示为平均坡度(X1)、平均坡长(X2)和相对高差值(X3)的函数:Y=2.95228+0.127906X1-0.014X2-0.00273X3,模拟精度为94.5%。该方法对于整体研究黄土高原及其他地貌的形态特征和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形信息因子 量化关系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边缘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与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宋爱云 董林水 +1 位作者 周金星 张旭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1,66,共6页
晋西吕梁山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的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特殊性。以过渡带内黄土丘陵边缘区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分别研究了油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生物量和碳密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管... 晋西吕梁山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的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特殊性。以过渡带内黄土丘陵边缘区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分别研究了油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生物量和碳密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对策。应用标准样地调查资料,研究油松树冠面积与胸径的相关关系,并构建出拟合精度高(相关系数R=0.875 6)的模型:Y=0.762 4exp(0.166 4*X),其中,Y为树冠面积,X为径阶。应用上述模型,根据径阶计算理论树冠面积和理论密度,在此基础上考虑树冠重叠度的影响,作为理论密度修正,进而编制了不同郁闭度条件下的油松林分合理密度经营表。研究区域内油松人工林年龄范围在16~37a,乔木层生物量维持在39.97~110.93t·hm^(-2),年均生产力范围在1.04~3.09t·hm^(-2)·a^(-1),乔木层碳密度范围为19.99~55.47t·hm^(-2),均低于全国其他气候相对湿润的油松产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多存在初植密度过大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生长,很多林分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退化特征,建议该地区应适时进行抚育间伐,间伐标准可参照林分生长现状及林分密度管理表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山地 黄土丘陵区 生态过渡带 油松人工林 林分密度 生物量 碳密度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壤—作物系统氮素特征与管理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改兰 段建南 +1 位作者 李旭霖 贾宁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8-583,共6页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对黄土丘陵区的晋西北河曲县砖窑沟试验区土壤氮素资源与分布,土壤氮素变化和农田氮素平衡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该区氮素管理策略和施肥方案.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0.4 g/kg,土壤碱解氮为16.76 mg/kg,氮素...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对黄土丘陵区的晋西北河曲县砖窑沟试验区土壤氮素资源与分布,土壤氮素变化和农田氮素平衡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该区氮素管理策略和施肥方案.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0.4 g/kg,土壤碱解氮为16.76 mg/kg,氮素水平低,供氮能力差.土壤氮素含量呈现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态势.经过连续13年的施肥处理,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0-20cm土层全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2.0% ~ 105.6%,20-40cm土层全氮含量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各施肥处理0-20cm土壤碱解氮均呈上升趋势,增加了32% ~ 299%,土壤有效氮的增加与连续施入有机肥的量有关.施肥处理的糜子农田的土壤氮素均呈现出盈余状况,马铃薯田则基本保持平衡.因此,在轮作周期中应根据前茬作物的需氮特性和收成情况确定当季作物的氮肥施用量.糜子和马铃薯的施肥应以氮肥和有机肥为主,氮磷比例分别为1∶0.5 ~ 0.7和1∶0.7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作物系统 土壤氮素 施肥 长期定位试验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不同植被土壤蓄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贾志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33,共5页
在对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河流域土壤蓄水量进行评价和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内不同植被条件下以及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蓄水能力。结果表明:该流域内林草的土壤蓄水能力最好,农地居中,裸地最差,尤其以阴坡乔木树种的蓄水能力最好;... 在对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河流域土壤蓄水量进行评价和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内不同植被条件下以及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蓄水能力。结果表明:该流域内林草的土壤蓄水能力最好,农地居中,裸地最差,尤其以阴坡乔木树种的蓄水能力最好;立地条件不同,土壤蓄水能力不同;通过对不同降水年份的流域土壤储水量进行分析,表明丰水年的储水量比平水年增加9.2%,干旱年比平水年减少21.3%,在相同降水年份内治理后的储水量是治理前的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蓄水能力 晋西北
下载PDF
陇西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3
8
作者 魏林森 王世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8-42,共5页
该文对陇西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区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和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方向,将陇西黄土丘陵划分为六个不同类型区,据此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防治
下载PDF
土壤地表径流与土壤渗透拟合方程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启昌 李德志 +3 位作者 宋广智 韦福有 李超江 柳成学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在46个测点上取得实测资料。采用曲线拟合法,得到了时间与地表径流系数的关系方程、渗透时间与渗透总量的关系方程、渗透时间与渗透速率的关系方程、渗透速率与渗透总量的关系方程,这些方程分别采用y=a(1-e~)~... 本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在46个测点上取得实测资料。采用曲线拟合法,得到了时间与地表径流系数的关系方程、渗透时间与渗透总量的关系方程、渗透时间与渗透速率的关系方程、渗透速率与渗透总量的关系方程,这些方程分别采用y=a(1-e~)~b、y=a+bx+cx^2、y=f_c+(f_o-f_c)e~、y=ae^(b/x)模型时,可以得到良好的拟合效果。并对46个测试区都作出了实测曲线的拟合方程,还对其渗透特性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渗透特性 拟合方程 黄土低山丘陵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灌木种生态位及排序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林水 张旭东 +1 位作者 周金星 宋爱云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20,共6页
应用Levins和Shannon-weiner生态位宽度指数,以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简化Morisit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晋西黄土区和土石山区交错地带29个主要灌木树种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各树种的DCA排序分析结果与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应用Levins和Shannon-weiner生态位宽度指数,以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简化Morisit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晋西黄土区和土石山区交错地带29个主要灌木树种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各树种的DCA排序分析结果与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us)、黄刺玫(Rosa xanthina)等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其他物种。(2)多数灌木种之间存在较小的生态位重叠,只有少数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以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为例,406个种对之中,有116个种对间不存在生态位重叠,占总种对数的28.57%;指数值在0-0.5间的种对数为276对,占总种对数的67.98%;指数值在0.5-1时种对数只有14对,仅占总种对数的3.45%。(3)物种DCA排序图第一轴反映了各物种分布生境的水分条件。对比分析表明,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多位于DCA排序图的边缘区域,而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则多位于排序图的中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DCA排序 黄土区 土石山区 晋西地区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林水 张旭东 周金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7-162,共6页
本文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的典型交错地带中阳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植物区系科、属、种的组成、属的分布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这两个区域的植物区系组成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中阳县土石山地区,... 本文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的典型交错地带中阳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植物区系科、属、种的组成、属的分布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这两个区域的植物区系组成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中阳县土石山地区,共计有种子植物64科,204属,354种。植物区系属的分布类型中,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有87属,占总属数43%。黄土丘陵边缘区仅有种子植物134种,分属93属,42科;分别占中阳县土石山区的37.85%,45.59%,65.63%。从维持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晋西土石山次生林区应该是重点保护的区域。同时,发现黄土丘陵区泛热带成分分布的多种灌木均自然分布在极端干旱的阳坡地段,这种区系的分布类型与生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天然次生植物区系特征的分析,对于深入研究该区域天然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 黄土丘陵区 土石山区 交错地带 植物区系特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山区变电站土建设计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建业 王瑞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年第36期156-158,共3页
结合吕梁500kV变电站的土建设计,介绍了黄土丘陵山区变电站的总平面布置、边坡处理、地基处理等方面的设计特点,为山区变电站设计提供了工程借鉴。
关键词 土建设计 山区变电站 黄土丘陵区 地基处理 边坡治理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黄土低山丘陵水蚀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启昌 向开馥 王毅昌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27-34,共8页
本文通过482个水蚀图斑资料,运用线性模型理论,对内蒙古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的水蚀规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下垫面各因素与水蚀量的数学关系模型。通过对其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水蚀的影响程度及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水土保持效益方面的作用大小。
关键词 黄土低山丘陵 水蚀 水土保持 内蒙古
下载PDF
黄土低山丘陵及坨甸草原区风蚀规律的研究
14
作者 张启昌 徐程阳 +2 位作者 魏献民 宋广智 赵宝华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47-52,共6页
本文通过对黄土低山丘陵及坨甸草原区248个风蚀图斑资料的分析,运用线性模型理论,对此地区的风蚀规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下垫面各因素与风蚀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找出了影响风蚀的主导因素,并系统阐述了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对风蚀量... 本文通过对黄土低山丘陵及坨甸草原区248个风蚀图斑资料的分析,运用线性模型理论,对此地区的风蚀规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下垫面各因素与风蚀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找出了影响风蚀的主导因素,并系统阐述了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对风蚀量大小的影响,且与水蚀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低山丘陵 坨甸草原 风蚀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33
15
作者 朱秋莲 邢肖毅 +1 位作者 张宏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674-4682,共9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不同坡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坡向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不同坡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坡向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C、全N变异性较大,全P、全K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全N含量变异性较大,全P、全K含量变异性较小。不同坡向之间养分含量不同,阴坡最大,阳坡最小。土壤养分含量受植被类型及植被盖度的影响,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土壤C/N、C/P、C/K、N/P、N/K比都较稳定,C/N比的变化范围为5.65—12.57,平均值为9.44;C/P比的变化范围为3.62—17.32,平均值为8.15;C/K比的变化范围为0.10—0.55,平均值为0.26;N/P比的变化范围为0.43—1.38,平均值为0.86;N/K比的变化范围为0.01—0.05,平均值为0.03;P/K比值较稳定,为0.03。土壤有机C和全N极显著正相关,全N和全P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区 坡向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46
16
作者 钟德燕 常庆瑞 宋丰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107,共6页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数据,在ArcGIS9.3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坡向三个方面对地形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数据,在ArcGIS9.3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坡向三个方面对地形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密切,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增加,草地的分布比例增大,林地的分布比例先增大后减小,耕地、园地、水域和工矿用地均呈减少趋势;平坦地区是耕地、园地、水域和工矿用地的优势分布区,大坡度区域是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区;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的过程中,林地的分布比例减小,耕地、园地、草地和工矿用地的分布比例增加,水域基本不受坡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三维景观图,再现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研究有助于实现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优化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形因子 土地利用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被引量:26
17
作者 魏强 柴春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89,共3页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多指标综合效益的系统评价问题,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则与所选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在对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多指标综合效益的系统评价问题,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则与所选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在对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过程,以利于该区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小流域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黄河中游冻融侵蚀的表现方式及其产沙能力评估 被引量:29
18
作者 王随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共5页
黄河中游,尤其是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代表的那些多沙区的侵蚀产沙是引起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地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是其主要的外侵蚀因素。其中水力侵蚀已经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风力侵蚀也已引起人们的... 黄河中游,尤其是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代表的那些多沙区的侵蚀产沙是引起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地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是其主要的外侵蚀因素。其中水力侵蚀已经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风力侵蚀也已引起人们的空前重视,而对该区的冻融侵蚀的关注却相对薄弱。实际上,冻融侵蚀对这些地区沟道的作用非常显著。从黄河中游丘陵沟壑区冻融侵蚀的环境背景、作用机理和表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根据沟道的岩性特点、沟道侵蚀量大小及对一些实测资料对比,初步认为砒沙岩区的冻融侵蚀量可以达到沟道产沙量的一半左右,最大可达流域侵蚀量的1/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侵蚀 水力侵蚀 产沙量 风力侵蚀 丘陵沟壑区 侵蚀产沙 黄河中游 沟道 淤积 实测资料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侵蚀性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曾光 杨勤科 姚志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38,共5页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冲性和崩解速率特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抗冲性指标和崩解速率在数值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其抵抗侵蚀能力减弱。不同利用类型0—10cm表层土壤抗冲性和崩解速率强弱关系均...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冲性和崩解速率特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抗冲性指标和崩解速率在数值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其抵抗侵蚀能力减弱。不同利用类型0—10cm表层土壤抗冲性和崩解速率强弱关系均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果园>农地,而在20—30cm土层及40—50cm土层有所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崩解速率和土壤抗冲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直线递增关系,灌木林地土壤崩解性能随抗冲性变化速率较快,直线斜率达到0.352,而农地的崩解性能随抗冲性变化起伏最小,直线斜率为0.0145,草地、乔木林地和果园位于两者之间。其中,乔木林地与草地二者直线斜率差异不大,在相同取样深度上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抗冲性 土壤崩解速率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生态恢复对流域水沙演变趋势的影响--以北洛河上游为例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二佳 张晓萍 +4 位作者 谢名礼 陈妮 张亭亭 郭敏杰 张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2-629,共8页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选择退耕还林(草)程度非常显著的陕北吴旗县所在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大幅度退耕背景下流域水、沙等生态要素的演变规律,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贡献程度,为黄土高...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选择退耕还林(草)程度非常显著的陕北吴旗县所在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大幅度退耕背景下流域水、沙等生态要素的演变规律,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贡献程度,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及环境效应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963—2009年期间年降雨量没有显著变化背景下,同时期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现极显著减少趋势,年均减少率分别为0.28 mm/a和180 t km-2a-1,其突变时间均发生在1979和2002年,具有很好的同步性。与1979年前相比,20世纪70—80年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1999年后退耕还林(草)的事件背景,使汛期和平水期径流量逐时段减少,而枯水期径流量反而持续增加。输沙量呈持续性大幅度减少态势,且其减少程度远大于径流量的变化程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量减少的影响贡献程度分别为38.2%和51.4%,对输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4.7%和86.7%。研究结果提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改善在区域尺度上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削洪补枯的水文效应特征,以及林草措施减水更减沙的良好生物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输沙演变特征 生态恢复 影响贡献率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