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黏土中吸力锚承载特性离心试验研究
1
作者 熊根 付栋康 +1 位作者 朱斌 赖莹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2-1480,共9页
加载倾角和系泊点位置是吸力锚基础最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能够改变锚体的破坏姿态以影响极限承载力。在饱和软黏土地基中选择不同的加载倾角及系泊点位置进行位移控制下的张紧式吸力锚离心模型试验,利用六自由度磁力计装置定量分析了加... 加载倾角和系泊点位置是吸力锚基础最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能够改变锚体的破坏姿态以影响极限承载力。在饱和软黏土地基中选择不同的加载倾角及系泊点位置进行位移控制下的张紧式吸力锚离心模型试验,利用六自由度磁力计装置定量分析了加载倾角和系泊点位置对吸力锚破坏姿态与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系泊点位置在锚体约2/3高度时,吸力锚发生平动破坏,当加载倾角由35°变化至20°时,在相同的系泊点位置,吸力锚发生后仰破坏,归一化极限承载力稍增大,并且达到极限承载力后仍保持一定的承载力余量;系泊点位置在锚体2/3高度以上时,吸力锚发生前倾破坏,归一化极限承载力降低了25%左右,并且破坏后的承载力余量大大降低。无论破坏模式如何,均未发现锚内土塞与锚有明显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模型试验 吸力锚 加载倾角 系泊点位置 破坏姿态 极限承载力
下载PDF
倾斜荷载作用下裙式吸力基础承载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白云 李大勇 +1 位作者 吴宇旗 卢高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5-211,共7页
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了裙式吸力基础在倾斜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讨论了不同加载点位置以及加载角度对基础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裙式吸力基础抗拔承载力随加载点位置下移,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加载点位于基础顶面以下2/3倍基础... 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了裙式吸力基础在倾斜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讨论了不同加载点位置以及加载角度对基础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裙式吸力基础抗拔承载力随加载点位置下移,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加载点位于基础顶面以下2/3倍基础高度时,基础抗拔承载力最大。载点位置固定时,基础抗拔承载力随着加载角度的增大逐渐降低;当加载方向为垂直时,基础极限承载力最小。此外,裙式吸力基础转动点的位置随加载角度增加逐渐下移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裙式吸力基础 抗拔承载力 转动点 数值模拟 加载点位置 加载高度
下载PDF
堆载作用下单桩中性点位置与负摩阻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范孟华 闫保衡 +1 位作者 朱润朝 王凯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329-336,共8页
为了探究承台外围土体出现上部堆载作用时,桩身负摩阻力和中性点位置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特性,利用室内模型实验和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两种方法.首先在室内模型实验中使用应变仪采集桩身各处应变片产生的数值,之后建立单桩数值模型进行有... 为了探究承台外围土体出现上部堆载作用时,桩身负摩阻力和中性点位置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特性,利用室内模型实验和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两种方法.首先在室内模型实验中使用应变仪采集桩身各处应变片产生的数值,之后建立单桩数值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合两方实验结果分析桩身负摩阻力和中性点位置在施加堆载后的初期,以及随堆载等级增加时的变化特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承台外围土体的堆载作用使桩身轴力原本随深度递减的变化趋势,变为了轴力上升段和轴力下降段,同样,堆载作用也使桩身上部出现桩侧负摩阻力,而桩身下部正摩阻力区间相较堆载前变化不大,仅是正摩阻力数值的大小随着堆载等级增加而增大,桩身中性点位置在堆载等级增大的过程中逐渐向桩的底部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堆载作用 负摩阻力 中性点位置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Effect of loading point position on fracture mode of rock
4
作者 饶秋华 孙宗颀 +2 位作者 徐继成 王桂尧 张静宜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1年第5期764-767,共4页
Anti symmetric four point bending specimen with different loading point positions was used to study effect of loading point position on fracture mode of rock in order to explore a feasible method for achieving Mode Ⅱ... Anti symmetric four point bending specimen with different loading point positions was used to study effect of loading point position on fracture mode of rock in order to explore a feasible method for achieving Mode Ⅱ fracture and determining Mode Ⅱ fracture toughness of rock, K ⅡC .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loading points, L 1+ L 2,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stresses at notch tip and fracture mode. When L 1+ L 2>0.5 L or 0.1 L < L 1+ L 2<0.5 L ,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 1 exceeds the tensile strength σ t. The ratio of τ max / σ 1 is relatively low or high and thus Mode Ⅰ or mixed mode fracture occurs. When L 1+ L 2< 0.1 L , σ 1 is smaller than σ t and the ratio of τ max / σ 1 is much higher, which facilitates the occurrence of Mode Ⅱ fra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mode loading point position stress analysis ROCK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