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02
1
作者 王绍武 蔡静宁 +1 位作者 朱锦红 龚道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37-145,共9页
总结了近10余年对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重点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大暖期千年尺度气候振荡,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气候变暖等问题。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大暖期 小冰期 大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小冰期的气候 被引量:176
2
作者 王绍武 叶瑾琳 龚道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4-64,共11页
在建立了近百年中国10个区的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冰芯δ18O及树木年轮,重建了各区近400~1000年的10年平均气温序列。分析表明,近千年来中国可能有5次冷期分别出现于1100’s~1150’s,1300’s~1390’s,1450’s~151... 在建立了近百年中国10个区的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冰芯δ18O及树木年轮,重建了各区近400~1000年的10年平均气温序列。分析表明,近千年来中国可能有5次冷期分别出现于1100’s~1150’s,1300’s~1390’s,1450’s~1510’s,1560’s~1690’s及1790’S~1890’S。第4次冷期主要在中国大陆中部最明显,而第5次冷期在中国南部较强。新疆、东北及闽台气温变化与中国其它部分特别是南部及西南有一定差异。如果把最后两次冷期作为中国小冰期的两次主要寒冷阶段,其30年平均气温可能比20世纪中期中国最暖的30年(1920’S~1940’S)低0.6~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期 气候变化 古气候 中国 气温变化
下载PDF
祁连山西段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96
3
作者 刘时银 沈永平 +1 位作者 孙文新 李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7-233,共7页
根据航空摄影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 ,分析了祁连山西段自小冰期至 1990年的冰川变化 ,得出该地区在小冰期至 195 6年间冰川面积减小幅度为 16 9% ,冰川储量减少了 14 1% ;195 6—1990年间冰川仍以退缩为主 ,此时段冰川面积和储... 根据航空摄影相片、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 ,分析了祁连山西段自小冰期至 1990年的冰川变化 ,得出该地区在小冰期至 195 6年间冰川面积减小幅度为 16 9% ,冰川储量减少了 14 1% ;195 6—1990年间冰川仍以退缩为主 ,此时段冰川面积和储量减小量占 195 6年时相应量的 10 .3%和 9.3% .分析认为冰川退缩主要与 195 6— 196 6年时段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关 ,而且该流域区对应于 195 6— 196 6年间强负物质平衡的冰川退缩可能出现于 196 0年代中期至 1970年代中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冰川变化 遥感分析 小冰期 地形图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53
4
作者 温孝胜 彭子成 赵焕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92-298,共7页
全新世是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时期。分析、总结了我国科学家对这一时期气候演变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讨论。我国全新世约从10kaBP开始,期间经历了大暖期、隋唐温暖期、小冰期等典型时期,各时期内有部分时间气候... 全新世是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时期。分析、总结了我国科学家对这一时期气候演变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讨论。我国全新世约从10kaBP开始,期间经历了大暖期、隋唐温暖期、小冰期等典型时期,各时期内有部分时间气候波动激烈,暖期内有短暂的冷峰,冷期内也见有次一级的暖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世的划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演变 温暖期 小冰期 古气候
下载PDF
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74
5
作者 苏珍 施雅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3-229,共7页
中国的季风温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覆盖面积为 13 203.2 km2,占我国冰川 总面积的22.2%.由于这类冰川的特性、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自小冰期最盛时(17世纪)以来,温冰 川区平均升温0.8℃,冰川面... 中国的季风温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覆盖面积为 13 203.2 km2,占我国冰川 总面积的22.2%.由于这类冰川的特性、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自小冰期最盛时(17世纪)以来,温冰 川区平均升温0.8℃,冰川面积减小相当现代面积的30%,为3921.2km2.预估中国季风湿冰川区 2100年的升温值2.1℃,届时冰川面积将减少75%,达9900 km2左右,考虑到降水增加趋势等因 素,实际冰川退缩比例不大于80%,但这已足以说明温冰川的大规模衰退.其后果将对当地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温冰川 小冰期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Estimation on the response of glaciers in China to the global warming in the 21st century 被引量:76
6
作者 SHI Yafeng & LIU Shiyin Laboratory of Ice Core and Cold Regions Environment,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7期668-672,共5页
Glaciers in China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3 types, i.e. the maritime (temperate) type, sub-continental (sub-polar) type and extreme Continental (polar) type, which take 22%, 46% and 32% of the total existing glacier a... Glaciers in China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3 types, i.e. the maritime (temperate) type, sub-continental (sub-polar) type and extreme Continental (polar) type, which take 22%, 46% and 32% of the total existing glacier area (59 406 km2) respectively.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glaciers of the three types show different response patterns to the global warming. Since the Maxima of the Little Ice Age (the 17th century), air temperature has risen at a magnitude of 1.3℃on average and the glacier area decreased corresponds to 20% of the present total glacier area in western China. it is estimated that air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2030s, 2070s and 2100s will be of the order of 0.4-1.2, 1.2-2.7 and 2.1-4.0 K in western China. With these scenarios, glaciers in China will suffer from further shrinkage by 12%, 28% and 45% by the 2030s, 2070s and 2100s. The uncertainties may account for 30%-67% in 2100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 GLACIER global WARMING little ice age GLACIER type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21st CENTURY estimated GLACIER shrinkage.
原文传递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7
作者 徐海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1年第2期9-16,共8页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是古气候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恢复中国全新世气候做了重大贡献。中国地形地貌复杂 ,又处在具有复杂时空变率的东亚季风控制范围内 ,这使得不...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是古气候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恢复中国全新世气候做了重大贡献。中国地形地貌复杂 ,又处在具有复杂时空变率的东亚季风控制范围内 ,这使得不同的研究工作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比较统一的意见是 :中国全新世始于约 10 .5kaBP ;在约 9~ 8kaBP左右为一段降温期 ;7~ 4kaBP为一段温暖期 ,通常称之为全新世大暖期 ;大约 3kaBP左右开始降温 ,至近代才又升温 ;约 130 0aA .D .左右进入小冰期 ,到 185 0aA .D .左右结束 ,其间又有几次比较明显的温度振荡。 185 0aA .D .至今为温度的上升期。对于气候变动的驱动因素 ,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从长时间尺度看 ,太阳辐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适宜期 大暖期 中世纪温暖期 小冰期 气候波动 太阳辐射 中国
下载PDF
青藏高原苟鲁错湖泊沉积记录的小冰期气候变化 被引量:54
8
作者 李世杰 王小天 +1 位作者 夏威岚 李万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8-584,共7页
文章对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地区的苟鲁错封闭湖盆中心部位获取深 1m的湖底沉积岩芯进行13 7Cs,2 10 Pb测年和高分辨率的碳酸盐含量、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 :该湖泊沉积记录揭示出青藏高原腹地在近 10 0 0年时间尺度上气候... 文章对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地区的苟鲁错封闭湖盆中心部位获取深 1m的湖底沉积岩芯进行13 7Cs,2 10 Pb测年和高分辨率的碳酸盐含量、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 :该湖泊沉积记录揭示出青藏高原腹地在近 10 0 0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模式呈冷湿和温 (暖 )干组合为主。该岩芯覆盖了过去近 10 0 0年左右的时间尺度 ,其碳酸盐含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变化对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 3次冷期和期间的多次暖期都有明显反映。从苟鲁错沉积记录来看 ,中世纪暖期的盛期处于公元 10 6 0~ 114 0年 ;小冰期第 1次冷期在公元 114 0~ 1340年 ,但在12 5 0~ 12 90年存在 1次暖波动 ;第 2次冷期在公元 15 10~ 16 80年 ,但在 15 80~ 15 90年和 16 10年左右存在暖波动 ;第3次冷期在公元 1790~ 190 0年 ;暖期主要在公元 1340~ 15 10年和 16 80~ 1790年间 ,但在公元 14 0 0年、14 10年左右和14 4 0~ 14 80年间以及 1710~ 174 0年存在冷波动 ;2 0世纪暖期和全球记录相一致。该湖泊记录与古里雅冰芯记录和祁连山树轮记录以及我国东部气候历史记录都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只是在起迄年代上还存在一些差异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小冰期 湖泊沉积记录 苟鲁错
下载PDF
普若岗日冰原及其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 被引量:50
9
作者 蒲健辰 姚檀栋 +2 位作者 王宁练 丁良福 张其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2,共6页
普若岗日是藏北高原最大的由数个冰帽型冰川组合成的大冰原 .冰川覆盖面积 42 2 5 8km2 ,冰储量为 5 2 5 15 3km3 .冰川雪线海拔 5 6 2 0~ 5 86 0m .冰原呈辐射状向周围微切割的宽浅山谷溢出 5 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 ,最大的可伸至山... 普若岗日是藏北高原最大的由数个冰帽型冰川组合成的大冰原 .冰川覆盖面积 42 2 5 8km2 ,冰储量为 5 2 5 15 3km3 .冰川雪线海拔 5 6 2 0~ 5 86 0m .冰原呈辐射状向周围微切割的宽浅山谷溢出 5 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 ,最大的可伸至山麓地带 ,形成宽尾状冰舌 .在一些下伸较低的冰舌段 ,形成有许多冰塔林 ,以雄伟壮观的连座冰塔林和雏形冰塔林为主 .在东南部一些冰舌段雏形冰塔林的上部 ,分布着奇特的新月型雪冰丘和链状排列有序的雪冰丘 .小冰期以来 ,普若岗日的冰川呈退缩趋势 .环绕冰舌分布的冰碛序列 ,在北部和东南部普遍可区分出 3道 .对比研究认为 ,分别属于小冰期 3次寒冷期冰进的遗迹 .而西部小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较小 .按小冰期最盛时的规模量测当时的冰川面积 ,和现在相比该时段内冰川面积减少了 2 4 2 0km2 ,当时冰川面积比现在大 5 7% .由此引起的冰川资源的减少为 3 6 5 83km3 ,相当于 36 5 83× 10 8m3 的水量 .在普若岗日西侧 ,小冰期后期至 2 0世纪 70年代 ,冰川退缩了 2 0m ;70年代至 90年代末 ,冰川退缩了 40~ 5 0m ;平均 1 5~ 1 9m·a-1;1999年 9月至2 0 0 0年 10月 ,退缩 4~ 5m .明显反映出逐渐加剧的变化趋势 .和其它地区相比较 ,普若岗日冰原变化比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分布特征 小冰期 普若岗日冰原 冰川作用
下载PDF
北疆500年干湿变化特征 被引量:45
10
作者 袁玉江 韩淑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15-322,共8页
通过树木年轮重建了北疆526年的年降水变化序列,并用历史降水、流量、冰川进退资料验证重建降水序列的可信性,分析了降水周期、变干趋势、突变现象、干湿振幅等特征。发现北疆小冰期的开始年份约在1544年,计算了小冰期内冰进、冰退期中... 通过树木年轮重建了北疆526年的年降水变化序列,并用历史降水、流量、冰川进退资料验证重建降水序列的可信性,分析了降水周期、变干趋势、突变现象、干湿振幅等特征。发现北疆小冰期的开始年份约在1544年,计算了小冰期内冰进、冰退期中北疆降水对526年均值的偏差百分率,及冰进期内降水与温度的相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 序列 冰期 重建 新疆
下载PDF
天山中段及祁连山东段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及环境 被引量:44
11
作者 王宗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0-168,共9页
本文通过考察、航片判读、及AAR法测算了冰川变化,用地衣、文史资料、及树轮年表进行了小冰期的测年,使用实测资料分析、冰岩芯及树轮资料等估算了小冰期的气温与降水、并进而计算了地表径流的变化。在全部讨论中,还引用了一些试验性的... 本文通过考察、航片判读、及AAR法测算了冰川变化,用地衣、文史资料、及树轮年表进行了小冰期的测年,使用实测资料分析、冰岩芯及树轮资料等估算了小冰期的气温与降水、并进而计算了地表径流的变化。在全部讨论中,还引用了一些试验性的方法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冰川 环境 天山 祁连山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360年径流量的重建 被引量:38
12
作者 李江风 袁玉江 由希尧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1-138,共8页
本文利用在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所建立的树轮年表,重建了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360年上年7月~当年3月的平均径流量。校准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670,交叉检验的误差缩减值达0.366。在重建的360年径流量的变化中,有4个偏... 本文利用在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所建立的树轮年表,重建了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360年上年7月~当年3月的平均径流量。校准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670,交叉检验的误差缩减值达0.366。在重建的360年径流量的变化中,有4个偏丰期和3个偏枯期,第2,3两个偏丰期与乌鲁木齐河河源1号冰川的两次冰进期相对应。对重建径流量的丰枯频率分析发现,平水年份出现最多,偏枯水年份多于偏丰水年份约5.8%,特枯水年没有出现,特丰水年出现6次,约占1.7%。这表明360年来径流量变化基本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年表 径流量 小冰期 河流 乌鲁木齐河
下载PDF
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5
13
作者 吴艳宏 李世杰 夏威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64-68,共5页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值,有效地揭示了湖泊沉积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已成为反映古气候波动的有效指标。根据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CIA,ICV等元素比值的结果,揭示该地区1400AD以来化学风化...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值,有效地揭示了湖泊沉积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已成为反映古气候波动的有效指标。根据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CIA,ICV等元素比值的结果,揭示该地区1400AD以来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因此湖泊沉积物元素组成,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研究表明1400AD以来该地区气候经历多次冷暖波动,且呈干旱化的趋势,1420AD左右进入小冰期,其中1480~1520AD最为寒冷,1900AD后干旱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小冰期 化学风化 青海 可可西里
下载PDF
中国热带的小冰期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34
14
作者 张伟强 黄镇国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44-750,共7页
中国热带小冰期的年代和阶段划分 ,前人至少有 6种不同意见。文中选取 87个冷冬年份的雪、霜、冻害的史籍资料 ,并按照灾害出现地点的 3个地带 (亚热带南部、热带北部、热带中部 ) ,认为小冰期为 1 485~ 1 897年 ,并可分出 3个寒期即 1... 中国热带小冰期的年代和阶段划分 ,前人至少有 6种不同意见。文中选取 87个冷冬年份的雪、霜、冻害的史籍资料 ,并按照灾害出现地点的 3个地带 (亚热带南部、热带北部、热带中部 ) ,认为小冰期为 1 485~ 1 897年 ,并可分出 3个寒期即 1 485~ 1 52 7年、1 60 6~ 1 767年、1 835~ 1 897年 ,其间为 2个冷期。 3个寒期从老到新越来越强。小冰期年均温比现今的降幅小于0 .6℃ ,但极端低温曾降至 - 1℃以下。小冰期的环境效应表现在降雪南界南移、灾害频发、农业歉收、生态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期 热带 中国 环境效应 气候 生态 全新世
下载PDF
小冰期气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明启 靳鹤龄 张洪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1-737,共7页
小冰期是近2ka来的一个重要气候事件,又是目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事件,已成为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热点。对此,科学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广泛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介绍了小冰期的概况,认为1450—1890年是小冰期的时限,在此期间有... 小冰期是近2ka来的一个重要气候事件,又是目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事件,已成为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热点。对此,科学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广泛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介绍了小冰期的概况,认为1450—1890年是小冰期的时限,在此期间有三次冷期和两次暖期。冷期发生在1450—1510年、1560—1690年和1790—1890年,其中第二次冷期表现最甚;暖期发生在1510—1560年和1690—1790年。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小冰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重点从冰芯、树轮、湖泊沉积、历史文献和沙漠地层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期 冰芯 树轮 湖泊沉积 历史文献 沙漠沉积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decadal-centennial-scale changes i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Little Ice Age and in the present day 被引量:34
16
作者 ZHOU XiuJi ZHAO Ping +1 位作者 LIU Ge ZHOU Tian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8期3003-3011,共9页
Us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proxie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and climate simulation outputs, we synthetically analyzed the regularities of decadal-centennial-scale changes in the summer thermal contras... Us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proxie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and climate simulation outputs, we synthetically analyzed the regularities of decadal-centennial-scale changes in the summer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land and ocea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during the past millennium; compar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present day, the Little Ice Age (LIA) and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MWP); and explored their links with solar irradiance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ver the last 150 years, the EASM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dicated by the temperature contrast between the East Asian mainland and adjacent oceans, had a significant decadal perturbation and have been weaker during the period of rapid global warming over the past 50 years. On the centennial time scale, the EASM in the MWP was strongest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the EASM was weakest in 1450-1570. When the EASM circulation was weaker, the monsoon rain belt over eastern China was generally located more southward, with there being less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and more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herefore, there was an anomalous pattern of southern flood/northern drought. From the 1900s to 1920s, precipitation had a pat- tern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southern flood/northern drought, with there being less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more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case for the MWP, there was a longer-time-scale southern flood/northern drought phenomenon in 1400-1600. Moreover, the EASM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did not synchronously vary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 temperature. During the last 150 years, although the annu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China has increased, the EASM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did not have strengthening or weakening trends.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the weakest EASM 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区 中世纪暖期 夏季降水 百年尺度 小冰期 夏季热 特征
原文传递
敦德冰芯中微粒含量与沙尘暴及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1
17
作者 刘纯平 姚檀栋 +1 位作者 ThompsonL.G. DavisM.E.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4,共6页
在敦德冰芯不同粒径(>2.0um,2.0~25um,>5.04um)的微粒数据处理基础上,进行了微粒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粒所揭示的气候信息分析,并将其与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微粒含量变化与极地微粒... 在敦德冰芯不同粒径(>2.0um,2.0~25um,>5.04um)的微粒数据处理基础上,进行了微粒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粒所揭示的气候信息分析,并将其与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微粒含量变化与极地微粒研究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微粒含量高时,气候多为冷干;微粒含量低时,气候多为暖湿微粒变化异常于这一规律时,多为尘暴发生之时微粒含量的多少与当地的大风强度、地形、尘暴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德冰芯 微粒 粒径 小冰期 沙尘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A comparison of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Little Ice Age and 20th century warming simulated by the FGOALS climate system model 被引量:32
18
作者 ZHOU TianJun LI Bo +2 位作者 MAN WenMin ZHANG LiXia ZHANG Ji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8期3028-3041,共14页
To comp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MWP), Little Ice Age (LIA), and 20th century global warming (20CW), six sets of transient and equilibrium simulations were generated using the climate system mode... To comp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MWP), Little Ice Age (LIA), and 20th century global warming (20CW), six sets of transient and equilibrium simulations were generated using the climate system model FGOALS_gl. This model was develop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WP warming is evident on a global scale, except for at mid-latitudes of the North Pacific. However, the magnitude of the warming is weaker than tha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warming in the 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e LIA cooling is also evident on a global scale, with a strong cooling over the high Eurasian continent, while the cooling center is over the Arctic domain. Both the MWP and the 20CW experiments exhibit the strongest warming anomalies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around 200-300 hPa, but the cooling center of the LIA experiment is seen in the polar surfac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 comparison of model simulation against the reconstruction indicates that model's performance in simulating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during the warm periods is better than that during the cold periods. The consistencies between model and reconstruction in lower latitudes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high latitudes. Comparison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mode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rainfall during the MWP, LIA and 20CW reveals a similar rainfall anomalies pattern. However, the time spectra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during the three typical periods of the last millennium are different, and the quasi-biannual oscillation is more evident during the two warm periods. At a centennial time scale, the external mode of the EASM variability driven by the changes of effective solar radi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nges of large scal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The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the east of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气候变暖 模式模拟 小冰期 气候系统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物理研究所 Northem
原文传递
内蒙古岱海地区小冰期气候演化特征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25
19
作者 曹建廷 沈吉 +1 位作者 王苏民 朱育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1-235,共5页
通过对地处气候敏感带的岱海湖泊岩芯介形类壳体丰度、Sr/Ca和Mg/Ca摩尔比值,以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岩芯的岩性特征和210Pb、14C测年,重建了岱海小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揭示小冰期前期本区以冷... 通过对地处气候敏感带的岱海湖泊岩芯介形类壳体丰度、Sr/Ca和Mg/Ca摩尔比值,以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岩芯的岩性特征和210Pb、14C测年,重建了岱海小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揭示小冰期前期本区以冷湿气候为主,在中后期,气候寒冷干旱,间有气候转温和的冷湿、温干气候。本区小冰期气温变化与华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但降水与气温组合状况复杂,反映了明显的区域特征,其原因可能是气候转型期经向环流加强,气旋活动加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小冰期 岱海 内蒙古自治区 古气候变化 地球化学记录
下载PDF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changes inferred from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component records during the last 2300 years in mud area southwest off Cheju Island,ECS 被引量:28
20
作者 Yoshiki Sait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6期604-614,共11页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component (ESGSC) extracted from grain-size data of a sediment core B2, which were retrieved from mud area southwest off Cheju Island (MACI), East China Sea (ECS), can be used to i...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component (ESGSC) extracted from grain-size data of a sediment core B2, which were retrieved from mud area southwest off Cheju Island (MACI), East China Sea (ECS),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variations of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EAWM), with high (low) content/mean-size of ESGCS denote to strong (weak) EAWM. Combined with AMS14C datings core B2 provides a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record of EAWM changes over the past 2300 years, with an average resolution of 13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s of EAWM are con-sistent with temperature changes inferr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eastern China over the past 2300 years, from which four climate stages may be identified. In stages before 1900 aBP (50 AD) and 1450―780 aBP (50―1170 AD) the EAWM were comparatively weak, corresponding to warm climate periods in eastern China, respectively. And in stages of 1900―1450 aBP (50―500 AD) and 780―219 aBP (1170―1731 AD) the EAWM were strongly developed, which correspond well to climate changes of two cold periods in eastern China. It is also shown from this study that the stage at 780―219 aBP (1170―1731 AD) was the coldest climate period during the last 2300 years and could be, therefore, related to the Little Ice Age (LIA). Climatic fluctuations appeared obviously in all the four stages, and two climate events of abrupt changes from warm to cold occurred at around 1900 aBP (50 AD) and 780 aBP (1170 AD), of which the latter is probably related to globe-scale chang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mud area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component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little ice age Late Holoce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