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文学与电影的互动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慧娟 张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71,共5页
文学与电影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复杂关系。新世纪十年以来,二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细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对电影的主导作用渐趋衰微、电影对文学的强烈激荡、电影对文学改编的自由度这三个方面,这也正是新... 文学与电影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复杂关系。新世纪十年以来,二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细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对电影的主导作用渐趋衰微、电影对文学的强烈激荡、电影对文学改编的自由度这三个方面,这也正是新世纪文学与电影关系的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关系 文学思潮 自由度
下载PDF
《十八岁出门远行》对余华的意义
2
作者 谢嘉齐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31-136,共6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荒诞的非理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在暴力创伤的刺激下感性的“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结构,对余华有着原点的意义。以此为基点,继续追踪“自我”的流变,分析了余华从“先锋写作”到“民间写作”的创...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荒诞的非理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在暴力创伤的刺激下感性的“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结构,对余华有着原点的意义。以此为基点,继续追踪“自我”的流变,分析了余华从“先锋写作”到“民间写作”的创作“线索”,考察先锋文学的转向、续航以及自我救赎的可能,并谈及其周围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提出极端的“向内转”同时面临着自我限制甚至自我瓦解的危险,九十年代的“民间写作”可以视为内面自我的打开,也是启蒙主体的隐藏以及消解。这与其说是一次“转向”,不如说是先锋文学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救赎,既包括叙述方式的调整,也包括余华人生观的调整。“先锋”是一种精神,具体表现是求新求变的文学内部自我调整的动力机制和现代主义的精神探寻,在这个意义上,余华是永远的先锋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自我 先锋文学 文学思潮
下载PDF
20世纪中期以来韩国非虚构文学发展探析
3
作者 齐童巍 姜航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55-59,共5页
非虚构文学20世纪60年代在韩国的兴起,是韩国当时文学思潮演进的体现之一,具有“参与文学”的特征,历史纪实题材的战争叙事大量出现,构成了韩国非虚构文学的最初面貌。70年代至80年代,关注产业化进程中普通人疾苦的劳动者写作,成为韩国... 非虚构文学20世纪60年代在韩国的兴起,是韩国当时文学思潮演进的体现之一,具有“参与文学”的特征,历史纪实题材的战争叙事大量出现,构成了韩国非虚构文学的最初面貌。70年代至80年代,关注产业化进程中普通人疾苦的劳动者写作,成为韩国非虚构文学的主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后,非虚构文学在媒介模仿、转化、融合的新进程中,跟随着韩国影视文化崛起的脚步,走向了新的媒介形态下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文体 文学思潮 文化产业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周朴园形象:在“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之争中变迁——基于1936年“文化版”与1959年“戏剧二版”的比较
4
作者 何欢 刘聪 张皓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8年第4期62-66,共5页
《雷雨》自1934年发表以来,曾有过多次不同程度的修改,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比较阅读1936年"文化版"和1959年"戏剧二版"的《雷雨》,可以发现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发生了改变,由复杂立体走向典型单一,这一人物所表现的... 《雷雨》自1934年发表以来,曾有过多次不同程度的修改,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比较阅读1936年"文化版"和1959年"戏剧二版"的《雷雨》,可以发现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发生了改变,由复杂立体走向典型单一,这一人物所表现的侧重点也由反映复杂人性走向反映阶级特征。人物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是两大文学思潮的此消彼长在文学创作领域的体现。20世纪30年代的启蒙文学思潮,成就了"文化版"《雷雨》对人性的书写; 5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热情,则促成了"戏剧二版"《雷雨》从"人的文学"向"人民文学"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周朴园 人的文学 人民文学 文学思潮
原文传递
论孙健忠小说的创作转向
5
作者 庄颖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5-30,共6页
少数民族作家孙健忠前期的小说创作既与文学思潮共振,又借助特有的修辞策略参与国家、民族话语建构。后来由于《五台山传奇》公案的影响,孙健忠转变朴素的现实主义观,对接主流话语,其后续创作中带有明显的自我规训。对比孙健忠不同阶段... 少数民族作家孙健忠前期的小说创作既与文学思潮共振,又借助特有的修辞策略参与国家、民族话语建构。后来由于《五台山传奇》公案的影响,孙健忠转变朴素的现实主义观,对接主流话语,其后续创作中带有明显的自我规训。对比孙健忠不同阶段的小说创作,无论是前期主流思潮对作家主体意识的影响,还是后期对湘西世界的感应和体认,都反映了他从事功到有情的文学转向,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现了作家与文学思潮的一种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健忠 文学思潮 主体性 创作转向
下载PDF
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与清末民初小说
6
作者 司新丽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09年第4期125-128,共4页
第一次启蒙文化思潮发端于洋务运动,甲午海战的惨败促成了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启蒙;而中国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真正开始于1902—1903年,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与《饮冰室诗话》把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推向高潮。晚清四... 第一次启蒙文化思潮发端于洋务运动,甲午海战的惨败促成了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启蒙;而中国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真正开始于1902—1903年,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与《饮冰室诗话》把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推向高潮。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已经超越了启蒙影响下的政治意识觉醒进入了深层文化意识觉醒。1907年后鲁迅的启蒙侧重于社会改造,侧重于人的觉醒。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所诠释的启蒙意义填补了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和第二次启蒙文学思潮之间的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文学思潮 清末民初 小说
下载PDF
当代文学争鸣与文学发展关系之反思
7
作者 张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7-93,共7页
由文学作品和文学问题引发的争鸣现象,形成文学生存与发展状态的聚焦点,折射出文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的内在活力与外部影响,以及文学与时代的敏感关系。因此,反顾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曾自然引发或有目的组织的形形色色的争鸣、论... 由文学作品和文学问题引发的争鸣现象,形成文学生存与发展状态的聚焦点,折射出文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的内在活力与外部影响,以及文学与时代的敏感关系。因此,反顾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曾自然引发或有目的组织的形形色色的争鸣、论辩甚至斗争,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把握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思潮的生发、演变及其兴衰的原因;文学争鸣传达出的思想倾向、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批评方法等,也从侧面构成原生态的文学发展史与文学批评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争鸣 文学思潮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文学思潮概念的界定与甄别——以“浪漫主义”等术语辨析为例
8
作者 王孟图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10-112,共3页
文学思潮概念理论性质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尴尬,这是与文学思潮本身的属性分不开的。在发生学意义上的文学思潮,可以作为一种类型概念,是文学类型学的专门术语,而在发展学意义上的文学思潮,是文学史学的专门术语,可以作为一个文学史... 文学思潮概念理论性质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尴尬,这是与文学思潮本身的属性分不开的。在发生学意义上的文学思潮,可以作为一种类型概念,是文学类型学的专门术语,而在发展学意义上的文学思潮,是文学史学的专门术语,可以作为一个文学史的时期概念。无论对于文学思潮的研究是基于逻辑类型的研究,还是基于历史时期的研究,任何一种维度的研究最终都应导向对文学思潮本体的深入和全面思考,而不是拘泥于甚至终结于某一维度的研究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潮 概念界定 时期概念 类型概念
下载PDF
从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形象看中日两国的儿童教育观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婷婷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8年第4期90-97,共8页
本文试从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刻画的个别动物形象入手,对比分析两国的儿童教育观特点。首先,选取两国儿童文学界名家作品中的狐狸、猴子等动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概述其形象刻画之迥异。然后,从教育体制和文学思潮两方面,分别梳理... 本文试从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刻画的个别动物形象入手,对比分析两国的儿童教育观特点。首先,选取两国儿童文学界名家作品中的狐狸、猴子等动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概述其形象刻画之迥异。然后,从教育体制和文学思潮两方面,分别梳理并归纳两国自近代以来的教育制度及儿童文学创作观念之流变。最后,揭示中日社会中成人对儿童所持教育观念的不同正是两国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刻画迥异之根源所在,阐明受教育观制约着的儿童文学作品将对儿童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中日两国儿童教育观的对比分析,不仅可为两国间的相互理解拓展视角,更可为我们认识日本社会发展走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儿童教育观 教育体制 儿童文学思潮
下载PDF
自发性存在与自觉形成——新状态文学思潮的回顾与评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江平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57-59,共3页
20世纪9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新状态文学思潮,被认为是文学发展的新举动,是对文学自身的一种执着和追求。该文主要回顾探究新状态文学思潮的自发性形成,新状态文学思潮与新状态文学的表征,以及对新状态文学思潮进行评价分析。
关键词 新状态文学思潮 回顾 评析
下载PDF
论左翼文学思潮对丁玲创作的转变
11
作者 陈华积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X期41-43,共3页
20世纪30年代,丁玲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思想上经历了左翼文艺思想的孕育期、形成期和激进期,并沿着左翼文学思潮开创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创作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题材从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题材转向陌生的工农题材,塑造的人... 20世纪30年代,丁玲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思想上经历了左翼文艺思想的孕育期、形成期和激进期,并沿着左翼文学思潮开创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创作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题材从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题材转向陌生的工农题材,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别,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左翼文学思潮对丁玲创作转变的影响,奠定了丁玲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成就,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左翼文学思潮 转变 影响
下载PDF
民族主义视域中的左翼文学思潮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新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4-147,共4页
政治/阶级斗争的研究视角对于认识左翼文学思潮有很大的不适切性。从民族主义诉求的角度来观照左翼文学思潮,会发现左翼文学所蕴含的民族解放与再造的宏大主题。民族主义诉求与左翼文学思潮是以"共体"形式存在的,以往的研究... 政治/阶级斗争的研究视角对于认识左翼文学思潮有很大的不适切性。从民族主义诉求的角度来观照左翼文学思潮,会发现左翼文学所蕴含的民族解放与再造的宏大主题。民族主义诉求与左翼文学思潮是以"共体"形式存在的,以往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从民族主义走进左翼文学思潮这条思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思潮 民族主义 共体
下载PDF
文学思潮视野下的现象——“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初探
13
作者 王萍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从文学思潮的概念出发,从分析文学思潮的实践形态入手,以“五·四”时期出现的“问题小说”这一具体现象为例,分析其理论主张、整体风格及相应作家的创作实践,从而由这些表面的“群”的现象寻找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重要组成部分的... 从文学思潮的概念出发,从分析文学思潮的实践形态入手,以“五·四”时期出现的“问题小说”这一具体现象为例,分析其理论主张、整体风格及相应作家的创作实践,从而由这些表面的“群”的现象寻找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潮 现象 “五·四”问题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