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朝鲜朝国文文学中的“武陵桃源”意象
1
作者 李红梅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54-60,共7页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描写的"武陵桃源"意象对朝鲜朝时期国文文学史影响巨大。朝鲜朝"武陵桃源"是官吏统治下的理想社会,朴仁老要通过改善其治理方式的方法,把朝鲜朝农村变成"武陵桃源"般美好的社...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描写的"武陵桃源"意象对朝鲜朝时期国文文学史影响巨大。朝鲜朝"武陵桃源"是官吏统治下的理想社会,朴仁老要通过改善其治理方式的方法,把朝鲜朝农村变成"武陵桃源"般美好的社会。朝鲜朝"武陵桃源"是官场失意文人的精神寄托,安玟英把"武陵桃源"当作排解失意的苦闷和寻找寄托的歇脚处。朝鲜朝"武陵桃源"是更加世俗化、理想化的自然田园,在曺植、赵榥、姜复中等人那里,"武陵桃源"更是处处可见的、平和而质朴的朝鲜朝山水自然景象。朝鲜朝文人们把"武陵桃源"拉到了真实的人间,在其精神追求上比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所描写的理想社会世俗化了很多。朝鲜朝国文文学中世俗化、理想化了的"武陵桃源"意象是朝鲜朝文人按本土的文化心理和思想追求对原作进行改造的结果,为后来韩国文学中涌现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朝 国文文学 陶渊明 “武陵桃源”意象
下载PDF
民国文献数字化利用及其著作权问题——以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例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华伟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19,共4页
民国文献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内容,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研究利用价值。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现有的民国文献一部分已进入公有领域,一部分已不受著作权... 民国文献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内容,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研究利用价值。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现有的民国文献一部分已进入公有领域,一部分已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一部分沦为孤儿作品,给民国文献的保存、数字化及利用带来了困难。因此,建议采取如下解决对策:对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经甄别后开放利用;对一时无法判定是否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可先推出目录、文摘等形式的服务;对能够找到继承人的,获取授权后再利用,等等,从而达到既可充分有效利用民国文献又可保护权利人著作权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献 著作权 数字化利用 孤儿作品
下载PDF
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 被引量:8
3
作者 孙德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84-89,共6页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言所取代 ,语言浅白却单调而且内涵不够丰富 ,呈现出一定的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文革"文学 叙述语式 语言特色 语言模式 语言形态 语言规范 政治语言
下载PDF
翻译的周边文字——“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策略的改写功能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卢玉玲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67,共14页
在文化对峙的语境中,翻译的周边文字:内容提要、注解、译序跋等往往沦为译入语语境改写原文本的一个途径,造成读者对他者世界的误读。本文将通过考察“十七年”英美文学中译本,分析其中翻译的周边文字的时代特点,尤以1963年版的《... 在文化对峙的语境中,翻译的周边文字:内容提要、注解、译序跋等往往沦为译入语语境改写原文本的一个途径,造成读者对他者世界的误读。本文将通过考察“十七年”英美文学中译本,分析其中翻译的周边文字的时代特点,尤以1963年版的《游关札记》译本为研究个案,深入全面地解读“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中译者借助这些周边文字改写原作的张扬策略,并通过历史的长镜头,将新时期以来的几个《游美札记》的新版本和新译本翻译策略的改变纳入考察比较的范围,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那些生成于“十七年”的翻译周边文字的时代功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写 翻译的周边文字 “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
原文传递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步阳 曹千里 +2 位作者 章澄 葛怀东 张维亚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5-78,共4页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民国文学 中国文学史 民国
下载PDF
“误译”的文化使命与文本“来生”的重构——以建国后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卢玉玲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8,共11页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误译”往往只是被用来判断译者语言能力、或揭示译者不忠的“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然而,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重新检阅翻译史上的“误译”行为,却不断发现这些看似“失败”的语言转换行...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误译”往往只是被用来判断译者语言能力、或揭示译者不忠的“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然而,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重新检阅翻译史上的“误译”行为,却不断发现这些看似“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往往是负载着特殊文化使命的译者对文本“来生”的重构,是具有历史时效性的改写行为。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英美文学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新时期以来的新译本,揭示“误译”所隐含的中西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碰撞、扭曲与变形;而新时期以来对“误译”的不断修正,则折射出复杂变迁中的中国面对她/他者时更为自信而宽容的文化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译 改写 “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 文化碰撞
原文传递
侠女玉娇龙说:“我是旗人”——论王度庐“鹤—铁”系列小说的清代旗人形象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菊玲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民国年间满洲旗籍作家王度庐,在满洲贵族退出中国政治舞台之后,作为一代新人,承继着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选择写作不被文坛重视的武侠小说,用通俗艺术的曲笔,编织逝去的王朝里活跃过的人物故事,并以其独有的悲情,重评自己民族的文化... 民国年间满洲旗籍作家王度庐,在满洲贵族退出中国政治舞台之后,作为一代新人,承继着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选择写作不被文坛重视的武侠小说,用通俗艺术的曲笔,编织逝去的王朝里活跃过的人物故事,并以其独有的悲情,重评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进而开创了武侠言情小说中的"悲剧侠情"一派,从一个侧面,为曾经发生的民族悲剧,留下沉重的历史遗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群鲜活动人的清代旗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 王度庐 满族作家 武侠小说 旗人形象
原文传递
国内民国时期文献酸化调研与思考——基于国内五家大型公共图书馆调研结果 被引量:5
8
作者 陈绪军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7年第9期32-34,44,共4页
根据GB/T13528-1992《纸和纸板表面PH值的测定法》的标准要求,通过对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五家图书馆藏民国文献酸碱度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论文认为濒临损毁的民国文献整体酸化的现状惊人,... 根据GB/T13528-1992《纸和纸板表面PH值的测定法》的标准要求,通过对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五家图书馆藏民国文献酸碱度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论文认为濒临损毁的民国文献整体酸化的现状惊人,有必要加强协调各方力量,尽快推动民国文献的脱酸工作,并改造民国文献收藏环境,延缓酸化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献 纸张酸碱度 文献保护
下载PDF
明代云南各民族文学家族发展要素分析——以师友与科举为中心
9
作者 孙纪文 蒋绘燕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6,132,共11页
师友和科举等外部要素是推动明朝云南各民族文学家族发展的有生力量。明代云南文学家族重视择师择友之道,不仅注重家族内部直系亲属的直接教育,还会选择学识渊博或在社会和官场中有影响力的人为师为友。师友可以增强家族势力,使文学家... 师友和科举等外部要素是推动明朝云南各民族文学家族发展的有生力量。明代云南文学家族重视择师择友之道,不仅注重家族内部直系亲属的直接教育,还会选择学识渊博或在社会和官场中有影响力的人为师为友。师友可以增强家族势力,使文学家族在知名度上得到提升,扩大了家族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科举制度是文学家族形成和延续家族人才链的主要方式。科举制度指引文学家族对时文的取法,影响文学家族的兴衰,文学家族通过一定文化积淀抵制科举带来的消极影响。师友与科举对明代云南各民族文学家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时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家族人员选择名师以提升自身文学素质;地域空间内重要人物对于文学家族形成和发展具有双向作用;动态视域下的社会发展和变革对文学家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立足当下学术语境,师友与科举可谓研究明代云南文学家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问题视域的两个关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友 科举 文学家族 明代云南文学
下载PDF
口头传统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面向——对“十七年”新曲艺创作情况的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97-104,共8页
"十七年"期间,在新曲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文艺普及方针的贯彻力度,以及在"人民文艺"定位下重视口头与通俗的特点。其中的优秀之作,无论在题材的延续上,还是对"故事性"的肯定与发挥上,都离不... "十七年"期间,在新曲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文艺普及方针的贯彻力度,以及在"人民文艺"定位下重视口头与通俗的特点。其中的优秀之作,无论在题材的延续上,还是对"故事性"的肯定与发挥上,都离不开对传统曲艺口头艺术的借鉴,同时也反映了新曲艺对革命政治的情理化把握。正是这种把握与书写,革命的抽象转化成了民间的具体,其中亦有不少围绕着普及与提高、"民间性"与"人民性"、政治性与娱乐性的冲突与博弈。而这一民间审美特色与革命政治的张力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催生了新曲艺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也浓缩了发展"人民文艺"的难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曲艺 口头性 人民文艺 革命通俗文艺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革命叙事的背后——试析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的边缘话语 被引量:2
11
作者 易文翔 《克山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59-61,共3页
—年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在革命叙事主导话语之外,存在着非主19491966流的、边缘性话语,本文分析这种话语,并指出它在文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 革命叙事 边缘话语 历史题材 长篇小说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民间叙事的现代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景忠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76-80,共5页
十七年文学中的民间叙事具有现代化倾向,文学创作从故事到叙事表明,现代民间话语权利在生成;十七年文学的叙事主体主要是民间叙事;民间叙事的表现形态是革命传奇叙事和农村叙事。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民间叙事 现代性
下载PDF
论“五四”“人的文学”观的内涵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4-97,共4页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人的文学"观 意义内涵
下载PDF
边缘姿态的写作——析萧红的香港时期文学创作
14
作者 陈进东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5-19,共5页
萧红的香港文学创作对她的文学史评价相当重要。与战时的主流文学进行对照,她的创作显示出边缘的姿态,表现出对主流文学的差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战时文学主题的深层思考,真正继承鲁迅遗风,捍卫启蒙文学,而不是屈服于战时的主流,... 萧红的香港文学创作对她的文学史评价相当重要。与战时的主流文学进行对照,她的创作显示出边缘的姿态,表现出对主流文学的差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战时文学主题的深层思考,真正继承鲁迅遗风,捍卫启蒙文学,而不是屈服于战时的主流,改变自己的文学写作态度;二是感情基调的差异,主流文学要求的是热的情调,而萧红却是在冷静的思考中以冷的情调,叙说自己多重身份的感同身受,并以文学的悲剧性作为支撑;三是写作手法与写作风格上体现出的独特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边缘姿态 香港时期 战时主流文学 差异
下载PDF
成长与胜利:新中国革命历史叙事的逻辑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6-101,共6页
新中国时期的革命历史叙事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组织意义:以进化论的时间观为基础,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成长"是现代个人和历史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社会进化... 新中国时期的革命历史叙事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组织意义:以进化论的时间观为基础,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成长"是现代个人和历史存在的基本方式;而社会进化论的时间意识已经将现代革命的对象预设为落后、腐朽和反动,从而赋予"革命"以历史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胜利"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历史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胜利"与"成长"成为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将那些看起来凌乱的、断裂的、个别的现象、人物和故事,组织到线性的或空间化的叙事结构之中,个人记忆被"整理"成集体记忆,革命历史成为一个"有意义从而可以理解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小说 十七年文学 叙事结构
下载PDF
论抗战文学中风景的物恋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厉梅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11-114,共4页
抗战时期,日军的入侵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切断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在这种创伤性的情境中,只有通过符号性的行动才能弥合现实的裂缝。物恋是对实证化的匮乏之物充满快感的认同。借助于物恋,抗战文学中的风景描写实证化了在战场的溃退面前... 抗战时期,日军的入侵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切断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在这种创伤性的情境中,只有通过符号性的行动才能弥合现实的裂缝。物恋是对实证化的匮乏之物充满快感的认同。借助于物恋,抗战文学中的风景描写实证化了在战场的溃退面前遭受质疑的民族价值和信念。因此物恋性的风景,例如旷野、土地、国家等,成为人们的喉舌,传递着人们关于国危家难、寻找出路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风景 物恋 创伤性 匮乏 认同
下载PDF
发掘现代艺术勃兴的珍贵现场——论《民国时期电影文献辑刊》之编汇价值
17
作者 周安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35,I0003,共5页
民国时期丰富多样的电影历史文献沉积为近现代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化现场”和一手、原始资料。《民国时期电影文献辑刊》精选1921—1949年间出版的电影理论、电影评论及电影相关领域的书籍、期... 民国时期丰富多样的电影历史文献沉积为近现代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化现场”和一手、原始资料。《民国时期电影文献辑刊》精选1921—1949年间出版的电影理论、电影评论及电影相关领域的书籍、期刊、作品等影印出版,全书涵盖了除国家图书馆出版的《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广陵书社出版的《近代电影史研究资料汇编》《近代电影史研究资料续编》之外的大部分出版物,是早期中国电影史料一次较大规模的再清查、再挖掘和再认识,系统还原历史原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电影文献辑刊》 民国电影文献 电影史 电影文学
下载PDF
“华东延安”的时代号角——沂蒙抗战歌谣论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世军 薛忠良 《唐都学刊》 2003年第3期59-62,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在素有"华东延安"之誉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抗战歌谣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 抗日战争时期,在素有"华东延安"之誉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抗战歌谣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沂蒙人民空前自觉的民族精神与抗战歌手敏锐执著的进取意识共同催孕的结果。抗战主题的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沂蒙古代歌谣优良传统相结合,并赋予它新的艺术形式,使沂蒙抗战歌谣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和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蒙歌谣 抗战文学 救亡图存
下载PDF
走向世界的中国新时期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聂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0-85,2,共16页
当经济全球化日益彰显中国影响力的时候,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考场上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不仅赢得了国际同行应有的尊敬,而且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第三世界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经济全球化日益彰显中国影响力的时候,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考场上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不仅赢得了国际同行应有的尊敬,而且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第三世界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新时期作家的集体努力对第一世界文化霸权形成了冲击。这种冲击既有"渗透后的对抗冲突"、"观念上的强烈刺激",又有"思想上的自我批判"和"知识上的内在反弹"等多种向度;同时,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创作实践扩展了杰姆逊第三世界文化批评理论的民族寓言说,丰富了西方话语体系,使长期处于"被审视"和"弱者"臣属地位的中国作家从第一世界文化霸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以更加坚定和自信的步伐奔向文学的现代化之路,并在无涯际的空间里迎接全球力量的对峙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第三世界文学 中国新时期文学 创作成就
下载PDF
食指诗歌的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雷鸣 《凯里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5-67,共3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关键词 “文革”文学 食指 “窗户美” “色彩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