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4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 被引量:49
1
作者 曾大兴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8-94,24,共8页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分布格局、分布重心、分布成因和分布规律问题。同时 ,文章提出了文学的地域性问题 ,认为它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应引起文学史研究的重视。
关键词 中国 文学家 地域性 地理分布 文学史
原文传递
“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 被引量:39
2
作者 温儒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59,共4页
本文提出"文学生活"这个概念,强调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文学生活"研究将超越那种从作家到评论家、文学史家的"内循环&... 本文提出"文学生活"这个概念,强调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文学生活"研究将超越那种从作家到评论家、文学史家的"内循环"式研究状态,关注大量"匿名读者"的阅读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流露出来的普遍的趣味、审美与判断,不但要写评论家的阐释史,也要写出隐藏的群体性的文学活动史。这种研究既是文学的,又是社会学的,二合一,就是"文学社会学"。不只是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也可以引入"文学生活"的视野。这个新的研究方向应当也可能从文化研究的理论中获取某些启示,或采用文化研究的某些方法,但也应当防止陷于"泛文化"研究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活 文学社会学 文学理论 文学史
原文传递
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性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84-89,共6页
文章在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下 ,阐述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形成以及翻译文学对之作出的重要贡献。作者认为 ,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乃至世界性的进程中 ,翻译文学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因素都无法替代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来 ,翻译文学... 文章在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下 ,阐述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形成以及翻译文学对之作出的重要贡献。作者认为 ,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乃至世界性的进程中 ,翻译文学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因素都无法替代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来 ,翻译文学可以被当作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是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才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新文学史的重写。在这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 现代性 文化 文学史 林纾 康有为
原文传递
从多元系统论的观点看翻译文学的“国籍”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南峰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60,共7页
把翻译文学纳入本国文学史的呼吁,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把译者视为翻译文学作品的唯一作者,未免简单化,而按照作者的国籍来判定作品的国籍,则有任意性。这种观点虽然新颖,却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 把翻译文学纳入本国文学史的呼吁,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把译者视为翻译文学作品的唯一作者,未免简单化,而按照作者的国籍来判定作品的国籍,则有任意性。这种观点虽然新颖,却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模糊性、双重性甚至游移性,才是出路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 文学史 国籍 多元系统论
原文传递
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平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采用学术史思路,将作为教材的"文学史",放置在"文学教育"的平台上,加以认真审视与叩问;主张以精心挑选的"读本"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教学,舍弃大量不着边际的"宏论"以及很可能唾手可得的"... 本文采用学术史思路,将作为教材的"文学史",放置在"文学教育"的平台上,加以认真审视与叩问;主张以精心挑选的"读本"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教学,舍弃大量不着边际的"宏论"以及很可能唾手可得的"史料",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视野的拓展、理论思维的养成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文学教育 文学课堂 文学读本
下载PDF
“地域文学”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19
6
作者 曾大兴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地域文学"与"区域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地理边界又比较模糊的文学,就是"地域文学";反之,其内部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并不一致,二者之间的融合度并不高,其地域性并不同一,其地理边界... "地域文学"与"区域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地理边界又比较模糊的文学,就是"地域文学";反之,其内部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并不一致,二者之间的融合度并不高,其地域性并不同一,其地理边界又很清晰的文学,就是"区域文学"。对于"地域文学"的认定,不能仅仅依据作家的籍贯,还应同时考虑作品的产生地以及作品所写的题材等要素。"地域文学"是在特定的时空产生并发展的,它有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关于"地域文学"的研究,应该是文学史的方法和文学地理学的方法并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 地域文学 文学史 文学地理学 方法
下载PDF
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周勋初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1-32,共12页
中国文学史首由国外学者编写,但我国古代一直有人对此进行研 究,魏晋六朝建树尤多。清代扬州学派中人焦循综合前人成果,提出了文学 “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新说。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注重分科教育,中国文 学史的编写乃应运而起。... 中国文学史首由国外学者编写,但我国古代一直有人对此进行研 究,魏晋六朝建树尤多。清代扬州学派中人焦循综合前人成果,提出了文学 “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新说。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注重分科教育,中国文 学史的编写乃应运而起。当时各大文派纷纷在学堂中占领地盘,注重魏晋六朝 文学的《文选》派中人物逐渐排除了桐城派的势力,而继承朴学传统的大文学 史仍受人重视。胡小石先生首先介绍“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并培养出了许 多学生,为建立符合中国文学实际的文学史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桐城派 胡小石 清代 扬州学派 焦循
原文传递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加媚 《高教论坛》 2004年第2期118-120,共3页
高校外文系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两门课程的教学应相辅而行。只有将文学史的讲授与文学精品赏析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英美文学的经纬,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再者,在教学实践中,这... 高校外文系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两门课程的教学应相辅而行。只有将文学史的讲授与文学精品赏析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英美文学的经纬,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再者,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方法更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教学 高校 《英美文学选读》 《英美文学史》 文学精品赏析 文学史
下载PDF
作为问题导向的世界文学概念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宁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47,共9页
"世界文学"这一概念自歌德于1827年正式提出并加以阐发以来,已经历了一百九十多年的曲折历史。正如美国学者莫雷蒂所言,这一概念不能只是文学,还应该范围更广大些,也即它应该能引发人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实际上... "世界文学"这一概念自歌德于1827年正式提出并加以阐发以来,已经历了一百九十多年的曲折历史。正如美国学者莫雷蒂所言,这一概念不能只是文学,还应该范围更广大些,也即它应该能引发人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实际上,世界文学正是作为这样一个问题导向的理论概念,至少向学界提出了这样几个不断引发人们讨论甚至争论的话题: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文学史的写作;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等等。此外,世界文学也可以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起到简单地聚焦民族/国别文学所起不到的作用。总之,作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学者,我们还有另一个独特的任务,也即借助于世界文学这一开放的概念,从中国的立场和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世界文学的既有地图,为世界文学的重新绘图注入中国的元素并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文学史 文学经典 问题导向 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文学阅读的专业内涵及教学策略——也谈外国文学教学的人文思想渗透 被引量:16
10
作者 林斌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新一轮本科专业教育改革将英语专业定位于人文性质的专业,志在将外语建设为"一流学科"的高校对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的是人文思想的教育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从"阅读"在外国文学教学... 新一轮本科专业教育改革将英语专业定位于人文性质的专业,志在将外语建设为"一流学科"的高校对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的是人文思想的教育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从"阅读"在外国文学教学语境中的概念界定入手,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上反思所谓"文学功用"之说,以《美国文学选读》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渐次渗透到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寻求英美文学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以期进一步明确文学阅读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阅读 专业性 文学功用 人文价值 文学史论 文本细读
原文传递
台港澳文学与文学史写作──再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登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17,26,共7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需要超越历史和政治局限,关注台港澳文学的复杂形态以及与大陆文学的内在的联系。把台港澳文学融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述,是对当代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种结构性改变,也会对文学史分期的构想产生影响。
关键词 台湾省 香港 历史 文化 澳门 历史分期 文学研究 中国 文学 理解性 文学史
下载PDF
西方汉学中的《淮南子》翻译与研究--基于英文书籍的文献史考察 被引量:14
12
作者 孟庆波 高旭 《国际汉学》 CSSCI 2018年第3期58-71,205,共14页
西方英文世界对《淮南子》的翻译与研究已有130余年,其文献史呈现以下特点:在文献数量上,以20世纪中叶以前、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为三个主要阶段,书籍数量在各阶段均呈明显增长,累计产出文献58种;在文献体裁上,有节译本、全译本、论... 西方英文世界对《淮南子》的翻译与研究已有130余年,其文献史呈现以下特点:在文献数量上,以20世纪中叶以前、20世纪下半叶以及21世纪为三个主要阶段,书籍数量在各阶段均呈明显增长,累计产出文献58种;在文献体裁上,有节译本、全译本、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各种专题著作,翻译和研究作品始终并行出现;在作者群体上,以英国学者为开端,但美国学者逐渐成为绝对主体;在学术影响上,罗浩、桂思卓、马绛等人的翻译与研究成果曾引发热议,推动了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西方汉学 文献史
原文传递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2
13
作者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3,共8页
20世纪以来的跨学科研究催生出不少与文化人类学相交叉的新学科。与历史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等在欧美各国的蓬勃发展情况相比,文学人类学只是在中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文学人类学的诞生以两个学科的学术转向为基础,一是人文学科的人类学... 20世纪以来的跨学科研究催生出不少与文化人类学相交叉的新学科。与历史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等在欧美各国的蓬勃发展情况相比,文学人类学只是在中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文学人类学的诞生以两个学科的学术转向为基础,一是人文学科的人类学转向("文化转向");二是人类学的文学转向("人文转向")。在知识全球化与本土文化自觉的学术大背景下,中国文学人类学一派提出结束没有自己理论和方法论的被动局面,尝试建构以文化文本及其符号编码原理为核心,以文史哲和宗教不分的"神话历史"为认识目标,以四重证据法为方法论的一个理论体系。并希望按照这个理论系统去解说华夏文明发生的特殊性,通过对非实在的、看不见的文化文本的整体认识,重建出让看得见的文学文本得以构成的文化编码和再编码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文化文本 四重证据法 神话历史
下载PDF
文学史是什么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思考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0,共6页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 文学原典 文学史写作
下载PDF
五十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英文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60,共22页
本文为英文版《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导言的删节版,主要关注三个项目。其一,通过分析三个关键词,以厘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及与该名称相关的主要问题。其二,回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机制化进程,尤其是其在北美的发展。其三,勾勒《中国现... 本文为英文版《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导言的删节版,主要关注三个项目。其一,通过分析三个关键词,以厘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及与该名称相关的主要问题。其二,回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机制化进程,尤其是其在北美的发展。其三,勾勒《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整体轮廓。《指南》的第一部分"历史与地理"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区域发展。第二部分"文类与类型"概览中国现代文学中主要文类(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以及其他文学类型(翻译文学,女性文学,通俗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第三部分"文化和媒体"探讨美学、语言、区域、都市等文化概念以及视觉艺术、印刷、网络等技术媒体对文学的影响。第四部分"议题与争论"侧重介绍文学流派与思潮、性别与身体、记忆与创伤以及中文与英文学界的整体发展。结语部分涉及海外近期的关键议题、作家研究和文学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史 文学史 文学争论 文学类型 文化媒体
下载PDF
中国文字狱述论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素英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6期111-116,共6页
本文通过对历代文字狱成狱特点、发生原因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阐释 ,认为文字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继而指出 ,权力与知识、权力系统与知识系统。
关键词 文字狱 文化史 中国 权力冲突 知识
下载PDF
论文本与经典——关于文学史本体的思考 被引量:9
17
作者 董乃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5,共9页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都体现着文学史本体观。从文学史角度看,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入史率极高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入史率可以作为测定其经典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文学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当代文学家及媒体对经典应作严肃、正确的阐释和积极有效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文学史 文学经典 经典传播
下载PDF
刘师培与北京大学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帆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8-118,共11页
1917至 1919年间 ,刘师培在北京大学任教 ,于北大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年。其间他出任中国文学门教授、文科研究所导师和国史编纂处纂辑员 ,做了大量教学与研究工作 ,特别是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与《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 ,奠定了... 1917至 1919年间 ,刘师培在北京大学任教 ,于北大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年。其间他出任中国文学门教授、文科研究所导师和国史编纂处纂辑员 ,做了大量教学与研究工作 ,特别是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与《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 ,奠定了中国文学史学科垂之后世的“典范”。他在北大最为人诟病之事 ,是充任《国故》月刊的总编辑 ,似乎站到了当时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 ,实则此举并非有意与新文化相对抗 ,不可简单归结为“倒退复古” ,尚需进一步深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北京大学 文学史 《国故》月刊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原文传递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 被引量:11
19
作者 南帆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大众传媒上有许多文学的消息,可是没有文学本身。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多数人熟悉的形式。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另一重大方面是娱乐、娱乐的文学,包括从侦探、武侠、言情、科幻到新的玄幻、穿越等种类。但娱乐文学... 大众传媒上有许多文学的消息,可是没有文学本身。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多数人熟悉的形式。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另一重大方面是娱乐、娱乐的文学,包括从侦探、武侠、言情、科幻到新的玄幻、穿越等种类。但娱乐文学与我们真实的人生经验联系不多,或者说基本没有联系。娱乐文学的另一特点是大众拥有巨大的话语权,但各个专门的领域内大众所占有的权重需要重新考虑。文学不仅仅是娱乐,还应该更为深入地理解人的复杂性,解释其他学科无法揭示的各种微妙的、纠结的人生波澜,发挥出改善人生经验的巨大潜能。文学的特殊聚焦点是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文学必须深入到这个层面,不仅关注社会历史,同时还关注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活 娱乐 社会历史 人生经验 日常生活
下载PDF
二十世纪庄子文艺思想研究回顾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绍瑾 佀同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67-75,共9页
尽管不是专门讨论文艺的著作,《庄子》一书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后世中国文艺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这一学科形成并得到极大发展的二十世纪,以中西比较的意识和方法,从美学、文论的角度来研究庄子,就成为二十世... 尽管不是专门讨论文艺的著作,《庄子》一书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后世中国文艺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这一学科形成并得到极大发展的二十世纪,以中西比较的意识和方法,从美学、文论的角度来研究庄子,就成为二十世纪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学术界的一大热点。而今,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回望庄子文艺思想研究的百年历程,考较其得失,也许会对当下的中国文论研究和庄子美学意义的继续彰显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文艺思想 研究史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