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通约 被引量:4
1
作者 方汉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14-118,共5页
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克服文化差异性,达到文化间的差异与同一的辩证理解。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文学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沟通;文学共同话语的建立。文学翻译中因为文化原因所形成的误译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能因此... 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克服文化差异性,达到文化间的差异与同一的辩证理解。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文学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沟通;文学共同话语的建立。文学翻译中因为文化原因所形成的误译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翻译。后现代主义者的文化不可通约论是错误的,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关系必须首先承认差异与同一的辩证关系,才可以进行文化对话。人类的语言与思维之间有同一性基础,这是人类理性的共同性。在东西方文化之间通过新的辩证观念进行对话是完全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文学对话 差异性与同一性
下载PDF
巴赫曼的文学对话 被引量:5
2
作者 聂军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73,共3页
奥地利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作品形式优美,寓意深刻,然而意象复杂,艰深晦涩,具有多重的创作背景。这一特点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禀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着眼于巴赫曼在创作生涯中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生活所形成的文学对话,尝试... 奥地利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作品形式优美,寓意深刻,然而意象复杂,艰深晦涩,具有多重的创作背景。这一特点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禀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着眼于巴赫曼在创作生涯中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生活所形成的文学对话,尝试性地简述巴赫曼的文学对话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曼 文学对话 德语文坛 艺术家秉性
下载PDF
舟子安在?——从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与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对话”之旅谈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艺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7,共7页
本文从与台湾作家三毛灵魂告白引出,对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与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之间对话的品读;指出。身份认同及对"流放"的认知是他们之间展开一生对话的机缘;在对待"此岸"与"彼岸"的... 本文从与台湾作家三毛灵魂告白引出,对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与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之间对话的品读;指出。身份认同及对"流放"的认知是他们之间展开一生对话的机缘;在对待"此岸"与"彼岸"的问题上,桑塔格与布罗茨基歧剐,桑塔格走上了诺斯替主义宗教怀疑的道路,布罗茨基则从多神怀旧走向传统宗教;进一步探索,如何看待桑塔格的艺术囿于"自性"及布罗茨基在诗歌创作中走向"面向死亡的存在"与上帝直接对话;从而提出,人性的孤独究竟何解及艺术的写作如何"负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约瑟夫·布罗茨基 文学对话 政治对话 信仰对话
原文传递
辩证法对话向文学性对话的转变——关于“苏格拉底对话”与“梅尼普讽刺”的再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廖慈惠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9-34,共6页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苏格拉底对话"是辩证法对话,它认为真理产生于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中。作为智者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大众化,是"助产术"式的。"梅尼普讽刺"在传承&qu...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苏格拉底对话"是辩证法对话,它认为真理产生于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中。作为智者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大众化,是"助产术"式的。"梅尼普讽刺"在传承"苏格拉底对话"的同时将它做了民间还原,其言谈或创作方式更加世俗化;它以戏拟现实为手法展现的"非圣无法"、"疾虚妄"的喜剧性,显示其对话的文学性特征。从"苏格拉底对话"至"梅尼普讽刺",对话性经历了从初期辩证法的实践对话到文学性喜剧式对话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性 辩证法对话 文学性对话 苏格拉底对话 梅尼普讽刺
下载PDF
对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的再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怀周 《青海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40-41,共2页
目前中西文论对话存在不平等,在中国处于“弱式文化”的今天,要想使中国文论“在中外文论对话中凸现与复苏”不现实,只有先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改变自己的“弱式文化”地位,中国文论才有可能“凸现与复苏”。
关键词 中国 文学评论 弱势文化 “话语重建” 评论方法
下载PDF
《苦竹》杂志时期的张爱玲与胡兰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娟 文爱军(英文译校)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53-56,60,共5页
20世纪40年代胡兰成创办《苦竹》月刊.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是其外在因素,个人行为活动的变化是其内在因素。张爱玲与胡兰成此时的情感纠葛只是两人复杂关系的显在表现,而他们文学方面形成的“对话”关系应予以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苦竹》杂志 胡兰成 张爱玲 文学“对话”
下载PDF
叶维廉对比较文学研究宗旨的探究--兼谈关于“共同诗学”的论争 被引量:1
7
作者 于伟 《华文文学》 2021年第3期97-104,共8页
张汉良就"共同诗学"的概念向叶维廉发难,引起了叶维廉的反驳。问题究竟如何?在笔者看来,叶维廉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是对当时学界普遍认同的信条的概括,他虽对其有质疑,但因未旗帜鲜明地反对,使得学界对他产生了误解。叶维廉提出... 张汉良就"共同诗学"的概念向叶维廉发难,引起了叶维廉的反驳。问题究竟如何?在笔者看来,叶维廉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是对当时学界普遍认同的信条的概括,他虽对其有质疑,但因未旗帜鲜明地反对,使得学界对他产生了误解。叶维廉提出的"文化模子"理论和"互照、互识"的研究方法,本是为了修正学界因追求共同诗学而提出的"阐发法",结果却导向了以"互拓互补"、"争战共生"为宗旨的文学对话。叶维廉在诠释学的烛照下,廓清了"对话"的涵义,扬弃了"共同诗学"的理论追求,终于确立了以"互照、互识"的文学对话为方法论,以寻求异质文化间文学的"互拓互补"、"争战共生"为鹄的的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诗学 互照互识 文学对话 互补互拓 争战共生
下载PDF
《论戏剧诗》:从虚构性文学对话到古今之争
8
作者 牛红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93-101,共9页
约翰·德莱顿的《论戏剧诗》一直被视为探讨三一律的文艺理论作品。本文将突破这一传统解读,以对这部作品的细读为基础,并将其置于西方文学与西方历史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挖掘出该作品被人忽略的其它内涵。本文指出,《论戏剧诗》的... 约翰·德莱顿的《论戏剧诗》一直被视为探讨三一律的文艺理论作品。本文将突破这一传统解读,以对这部作品的细读为基础,并将其置于西方文学与西方历史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挖掘出该作品被人忽略的其它内涵。本文指出,《论戏剧诗》的对话背景和对话角色与其说有一定的真实性,不如说是作者想象力的产物。《论戏剧诗》是一部虚构意味浓厚的对话体文学作品。综合考察对话者围绕三一律、英法戏剧诗的比较和古今戏剧诗的比较进行的争论,会发现它们都与那个时代盛行的古今之争有着密切关联,甚至都是古今之争的体现。简言之,虚构的文学对话《论戏剧诗》是德莱顿参与古今之争的工具。本研究将一定程度上刷新学界对于德莱顿以及《论戏剧诗》的相关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戏剧诗》 文学对话 古今之争 戏剧诗 文学理论
下载PDF
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
9
作者 周青民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7-41,共5页
"对话"是谈及柏拉图文论时永远避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柏拉图把它提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灵活地运用于学术讨论。柏拉图文艺对话的成因与柏拉图本人在"对话"中缺席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浅层,又有深层,并且这... "对话"是谈及柏拉图文论时永远避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柏拉图把它提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灵活地运用于学术讨论。柏拉图文艺对话的成因与柏拉图本人在"对话"中缺席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浅层,又有深层,并且这种形式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 柏拉图 文艺对话 苏格拉底 理想国 法律篇
下载PDF
永远的他者——评欧阳昱的跨国书写与双边接受
10
作者 张丽丽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1,共6页
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进入"跨国转向"以后,人们的注意力随之转移到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身上。欧阳昱是中澳文学交流中不容忽视的双语作家,"跨国书写"是他创作最典型的特征。无论是澳洲还是中国,在欧阳昱这面镜子中... 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进入"跨国转向"以后,人们的注意力随之转移到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身上。欧阳昱是中澳文学交流中不容忽视的双语作家,"跨国书写"是他创作最典型的特征。无论是澳洲还是中国,在欧阳昱这面镜子中看到的都是"他者"。文章以欧阳昱的双语诗歌和英文创作为例,从文化身份、文本策略、文体风格三个方面梳理欧阳昱创作中的跨国书写特征,并分析其作品在中澳双边接受中的"他者化"遭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昱 跨国书写 文学对话 摒弃 挪用
下载PDF
由柏拉图与孔子的比较浅析人类文明源头东西方文化的互融
11
作者 赵婵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8-59,62,共3页
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四世纪初是人类文明的觉醒时期,通观东西方文化,此期涌现出了先前未曾有过的众多的先觉者。古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便是典型代表。孔、柏二人治国理想的建构体现了"尚善"的原则,追根溯源他们又... 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四世纪初是人类文明的觉醒时期,通观东西方文化,此期涌现出了先前未曾有过的众多的先觉者。古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便是典型代表。孔、柏二人治国理想的建构体现了"尚善"的原则,追根溯源他们又有着相同的贵族阶级出身背景,这就有可能窥探出一些人类文明源头的精神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柏拉图 《论语》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精神共鸣
下载PDF
评耿庸、何满子《文学对话》
12
作者 闵抗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4-160,共7页
《文学对话》的中心话题是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对话》是对拉普以来半个多世纪苏联和中国反现实主义理论的清算,对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潮”文学也作了批判性的研究。《文学对话》的意义是向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回归。两... 《文学对话》的中心话题是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对话》是对拉普以来半个多世纪苏联和中国反现实主义理论的清算,对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潮”文学也作了批判性的研究。《文学对话》的意义是向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回归。两位作者的通信用一种尖锐、泼辣、深刻、沉稳的论战风格写成,别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文学对话》
原文传递
《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的文体差异及其对意义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孝根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176-178,共3页
对话文本自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思考方式。文章通过对《论语》和《柏拉图对话录》的文体形态比较,分析各自文体特点,探寻它们在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生成的作用。
关键词 孔子 柏拉图 对话文体 意义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