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通约 |
方汉文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4
|
|
2
|
巴赫曼的文学对话 |
聂军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3
|
舟子安在?——从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与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对话”之旅谈起 |
张艺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4
|
辩证法对话向文学性对话的转变——关于“苏格拉底对话”与“梅尼普讽刺”的再探析 |
廖慈惠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5
|
对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的再思考 |
杨怀周
|
《青海师专学报》
|
2003 |
1
|
|
6
|
《苦竹》杂志时期的张爱玲与胡兰成 |
李娟
文爱军(英文译校)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1
|
|
7
|
叶维廉对比较文学研究宗旨的探究--兼谈关于“共同诗学”的论争 |
于伟
|
《华文文学》
|
2021 |
1
|
|
8
|
《论戏剧诗》:从虚构性文学对话到古今之争 |
牛红英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0 |
|
9
|
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 |
周青民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0
|
永远的他者——评欧阳昱的跨国书写与双边接受 |
张丽丽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1
|
由柏拉图与孔子的比较浅析人类文明源头东西方文化的互融 |
赵婵媛
|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2
|
评耿庸、何满子《文学对话》 |
闵抗生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3
|
《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的文体差异及其对意义生成的影响 |
胡孝根
|
《兰州学刊》
CSSCI
|
200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