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日战争与中国文学地理变迁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维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8-192,共5页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学地理发生了两个向度的变迁,一是文学中心的广泛流布;二是形成了色彩迥然不同的文学区域。这些变迁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扩大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和传播领域,改善了文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提...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学地理发生了两个向度的变迁,一是文学中心的广泛流布;二是形成了色彩迥然不同的文学区域。这些变迁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扩大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和传播领域,改善了文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自足的空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多样化发展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文学中心 文学区域 文学地理
下载PDF
盛唐集贤学士之文学地位与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旭 李芸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8,共9页
唐开元中期崇儒重文,以张说、张九龄等为中心的集贤学士地位崇高,文学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京城文坛,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慕道用法,文学之士风光不再,集贤院也不再是文学... 唐开元中期崇儒重文,以张说、张九龄等为中心的集贤学士地位崇高,文学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京城文坛,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慕道用法,文学之士风光不再,集贤院也不再是文学中心,京城的文学队伍因之而变得松散。集贤学士显赫之时,上与帝王显贵游宴雅集,下与聚集于京师的各地才俊往还酬唱,促进了雅俗诗风的交融,使文学创作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特质的形成,意义重大。集贤学士在为文方面普遍崇雅黜浮,强调气益雄浑,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非常深刻。而且,一些位居中枢的集贤学士,培养、选拔了一批文学新人,为中唐文体文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盛唐文学的内容、风格及成因,与集贤学士的创作和影响皆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贤学士 文学中心 雅俗诗风 唐文三变
下载PDF
京沪播迁:现代文学中心转移的场域观察
3
作者 蒋进国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1-5,共5页
1927年前后,大批在京作家陆续播迁上海,现代文学中心南移。时间、空间、历史事件与作家迁徙轨迹的交织,使文人播迁具有文学地理学和场域发生学的多维意义。北伐鼎革后,文人避难于沪而非南京,此现象不能被简单“指认”。文化北京陷落与... 1927年前后,大批在京作家陆续播迁上海,现代文学中心南移。时间、空间、历史事件与作家迁徙轨迹的交织,使文人播迁具有文学地理学和场域发生学的多维意义。北伐鼎革后,文人避难于沪而非南京,此现象不能被简单“指认”。文化北京陷落与文学魔都凸显,既非同时,亦非同因。京沪文化格局消长与场域重组,塑造了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格局,彰显了文学场域构型与知识分子生存方式、政治权力、文化资本、文学消费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张力关系,完成了从传统市民空间到都市空间的文学特质转型,上海“地方性知识”亦得以拓展为一种中国都市生存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播迁 文学中心 场域 北京 上海
下载PDF
天津市某社区文体中心冷热源方案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新雨 《节能》 2021年第3期42-45,共4页
以天津市某社区文体中心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筑物热工条件,进行对其进行负荷计算,利用DeST模拟计算该建筑全年动态负荷,进行冷热源方案比选。设计方法旨在为此类文体中心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文体中心 冷热源 空调方案
原文传递
缮刻文心 放飞雕龙——从专业图书馆的角度看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的发展
5
作者 殷爱玲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1年第8期91-93,81,共4页
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的建立与运作,实际上是公共图书馆向专业图书馆领域的延深与拓展,其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可以遵循这一思路予以深入思考。在网络时代,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应当加强馆藏的专门化,实现服务的专业化,并在网络一... 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的建立与运作,实际上是公共图书馆向专业图书馆领域的延深与拓展,其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可以遵循这一思路予以深入思考。在网络时代,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应当加强馆藏的专门化,实现服务的专业化,并在网络一体化的知识环境中为专业图书馆的统合贡献自身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心雕龙》资料中心 专业图书馆 馆藏专门化 服务专业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