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纳米三水碳酸镁晶须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余莲 印万忠 +2 位作者 钟文兴 侯英 王纪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8-713,共6页
以菱镁矿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添加剂,采用低温水溶液法,制备平均直径为500 nm、部分直径为55 nm、最大长径比为40、均匀棒状的MgCO3·3H2O晶须。采用SEM,XRD,TGA和FTIR对其形貌、物相和质量进行表征。探讨热解温度、添加剂种类对晶体... 以菱镁矿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添加剂,采用低温水溶液法,制备平均直径为500 nm、部分直径为55 nm、最大长径比为40、均匀棒状的MgCO3·3H2O晶须。采用SEM,XRD,TGA和FTIR对其形貌、物相和质量进行表征。探讨热解温度、添加剂种类对晶体形貌和质量的影响,系统分析MgCO3·3H2O晶体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最佳热解温度为50℃、有效添加剂为无水乙醇。MgCO3·3H2O晶体在结晶过程中,镁-氧八面体以共顶点的形式连接沿[010]晶向快速生长,形成一维棒状单晶体。MgCO3·3H2O晶体的生长符合液-固机理。MgCO3·3H2O晶体中存在结晶水和结构水,比例为2:1,其结构式为Mg(HCO3)(OH)·2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镁矿 三水碳酸镁晶须 制备 液-固机理
下载PDF
液固比及养护机制对偏高岭土基地聚合物流动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何卓名 邹家强 +1 位作者 刘爱华 王海洋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8-101,共4页
以偏高岭土为主要原料制备地聚合物,研究液固比和养护机制对其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夏季高温施工时的注意事项。结果表明:水玻璃模数相同时,偏高岭土基地聚合物的抗折与抗压强度随着液固比的减小而先提高后降低,存在一个最优液固比使... 以偏高岭土为主要原料制备地聚合物,研究液固比和养护机制对其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夏季高温施工时的注意事项。结果表明:水玻璃模数相同时,偏高岭土基地聚合物的抗折与抗压强度随着液固比的减小而先提高后降低,存在一个最优液固比使得地聚合物力学性能最佳;地聚合物的流动性随着液固比的增大不断提高;随着养护温度的升高,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提高,但抗折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高岭土 地聚合物 液固比 养护机制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以废治废——铝厂固废赤泥治理工业废气二氧化硫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竹涛 王若男 +3 位作者 金鑫睿 宋玉涵 吕怡蓉 张耕苑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9-114,共6页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赤泥废渣,为了利用赤泥渣特殊的理化特性,达到以废治废和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目的,采用山东铝业混合赤泥为原料,对其进行物相分析及单因素脱硫实验。通过分析温度、液固比、赤泥粒度、烟气浓度和pH值对脱硫效率...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赤泥废渣,为了利用赤泥渣特殊的理化特性,达到以废治废和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目的,采用山东铝业混合赤泥为原料,对其进行物相分析及单因素脱硫实验。通过分析温度、液固比、赤泥粒度、烟气浓度和pH值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实现了操作条件最优化。结果表明,赤泥用于烟气脱硫时,脱硫效率可长时间维持在95%之上;温度为20 ℃,液固比12∶1,赤泥粒度为0.178 mm,pH值大于4.5,一定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脱硫 理化特性 液固比 反应机理
下载PDF
液—固吸附体系中扩展的Langmuir方程的推导和检验 被引量:6
4
作者 耿信笃 王彦 虞启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847-1852,共6页
从气-固吸附体系中推导出的Langmuir方程,近一世纪来只能经验性地描述液相吸附.本研究以液-固界面上的溶质计量置换模型为基础,考虑到液-固吸附体系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理论上推导出了在液-固体系中描述在不同溶剂浓度条件下的溶... 从气-固吸附体系中推导出的Langmuir方程,近一世纪来只能经验性地描述液相吸附.本研究以液-固界面上的溶质计量置换模型为基础,考虑到液-固吸附体系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理论上推导出了在液-固体系中描述在不同溶剂浓度条件下的溶质吸附的扩展的Langmuir公式,并称其为扩展的LLangmuir公式。将Langmuir公式中经验参数与液相色谱中的计量置换平衡中的参数相关联,还将其扩展到在不同溶剂浓度条件下的溶质定量吸附的描述,为Langmuir方程在描述不同溶剂浓度条件下的组分吸附奠定了理论基础,扩大了Langmuir公式的应用。以不同溶剂浓度条件下所得到的吸附等温线数据对理论推导出的扩展的Langmuir公式进行了验证,并与计量置换平衡中的参数相关联,表明用吸附等温线法计算的计量置换参数Z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的Z值符合程度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界面 吸附机理 LANGMUIR模型 计量置换模型 吸附等温线 液固吸附体系
下载PDF
液固铸造4343/3003/4343铝合金复合锭的界面组织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滔 周海涛 +2 位作者 王顺成 戚文军 郑开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5,共7页
采用液固铸造法制备4343/3003/4343铝合金复合锭,研究了复合锭的界面组织、元素分布和界面结合强度,分析了复合锭的界面结合机理。结果表明:在725-750℃浇注4343铝合金,复合锭的界面冶金结合良好,复合界面清晰平直。复合界面由Al-Si固... 采用液固铸造法制备4343/3003/4343铝合金复合锭,研究了复合锭的界面组织、元素分布和界面结合强度,分析了复合锭的界面结合机理。结果表明:在725-750℃浇注4343铝合金,复合锭的界面冶金结合良好,复合界面清晰平直。复合界面由Al-Si固溶体层和Si,Mn元素扩散层构成,Al-Si固溶体层厚薄均匀,Mn,Si元素的扩散距离分别为10μm和32μm,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高于3003铝合金的抗拉强度。液固铸造4343/3003/4343铝合金复合锭的界面复合机理为:4343铝合金熔体首先在3003铝合金锭表面急冷形成Al-Si固溶体,Al-Si固溶体中的Si和3003铝合金中的Mn相互扩散,形成牢固冶金结合的复合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复合锭 液固铸造 界面组织 结合机理
下载PDF
液固相复合-轧制铜包钢线的组织性能及界面冶金行为 被引量:6
6
作者 方晓英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11,16,共4页
以液固相复合-轧制工艺生产的铜包钢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特定工艺条件下铜/钢界面的组织组成及其界面区的冶金行为。经金相组织观察,铜、钢晶粒在界面处直接接触,界面呈极细微的凹凸不平的状态,经冷轧后,铜、钢晶粒在界面处互相咬合... 以液固相复合-轧制工艺生产的铜包钢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特定工艺条件下铜/钢界面的组织组成及其界面区的冶金行为。经金相组织观察,铜、钢晶粒在界面处直接接触,界面呈极细微的凹凸不平的状态,经冷轧后,铜、钢晶粒在界面处互相咬合,且铜与钢的变形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而趋于均匀。通过对界面区的成分进行能谱分析表明,Cu,Fe原子间发生了互扩散,形成了Fe/Cu的固溶体,其中Fe向Cu扩散量明显高于Cu向Fe的扩散量,测试界面结合强度表明,铜包钢线的初结合界面剪切强度可达80-95 MPa,轧制变形后该强度可提高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相复合 铜包钢线 扩散 复合机理
下载PDF
Recent developments of the 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mode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被引量:2
7
作者 GENG Xindu Fred E.Regnier WANG 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21期1763-1772,共10页
Substantial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models for solute retention (SDM-R)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adsorption (SDM-A) at surfaces since they were developed. The SDM has a strongly... Substantial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models for solute retention (SDM-R)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adsorption (SDM-A) at surfaces since they were developed. The SDM has a strongly theoretical basis and has evolved to the point that it is widely applied in chemistry,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history,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concepts relating to the SDM, including theory,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and applications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CHROMATOGRAPHY liquid-solid system stoichiomet- ric DISPLACEMENT RETENTION model adsorption mechanism protein folding.
原文传递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Al-Ti liquid-solid interface 被引量:5
8
作者 蒋淑英 李世春 张磊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3545-3552,共8页
Al-Ti diffusion couples were made by embedded technology and treated at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melting points of Al and Ti.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the Al-Ti DRZ were investigated. Th... Al-Ti diffusion couples were made by embedded technology and treated at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melting points of Al and Ti.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the Al-Ti DRZ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RZ, the mixture of TiAl3 and Al, grows layer by layer along their chemical equilibrium zone. In the course, the growth interface moves toward the aluminum side. TiAl3 is the only new phase which forms earliest in the course of heat-treatment.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the DRZ changes after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itanium. Before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itanium, the growth of the DRZ is controlled by the dissolution speed of the titanium to the molten aluminum, while after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itanium, the growth is controlled by the chemical reaction speed of Al and Ti atoms, and consequently, its growth rate is greatly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 liquid-solid interface diffusion-reaction zon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growth mechanism
下载PDF
(Hf_(0.5)Ta_(0.5))C ultra-high temperature ceramic solid solution nanowires
9
作者 Hui Chen Yulei Zhang +4 位作者 Yanqin Fu Jiachen Meng Qing Miao Jianhua Zhang Hejun L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6期91-101,共11页
Ultra-high temperature ceramic(UHTC)nanowires are potential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due to it combines the perfect properties of bulk materials and unique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one-dimensional(1D)nanostructures.Thus... Ultra-high temperature ceramic(UHTC)nanowires are potential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due to it combines the perfect properties of bulk materials and unique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one-dimensional(1D)nanostructures.Thus,developing 1D nanomaterials that have excellent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retention in ultra-high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is of prime importance to bring thei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to full play.Herein,we report the novel solid solution((Hf_(0.5)Ta_(0.5))C)ceramic nanowires,which could not only maintain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at 1900°C but also exhibit 1D nanostructures under oxyacetylene scouring and ablation at 2300°C.The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nanowires obeys the Rayleigh instability mechanism,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 of nanowires remain unchanged even if the surface atoms are rearranged.The fascinating nanowires are demonstrated to have great potential as ideal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toughening phases of ceramics that are applied in ultra-high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as well as excellent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phases of functional materials.Our work may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nanowires and widen thei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_(0.5)Ta_(0.5))C solid solution nanowires Vapor-liquid-solid mechanism Catalyst/nanowire interface High-temperature stability Ablation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Al-Ti-C晶粒细化剂液-固反应合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英龙 曹富荣 +1 位作者 陈彦博 温景林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92-595,共4页
通过SEM和T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液-固反应制备的Al-Ti-C晶粒细化剂合金的组织特征与细化性能,并结合热力学分析,探讨了液-固反应合成机制。结果表明:Al-Ti-C晶粒细化剂合金组织中TiAl3呈枝晶状,TiC呈颗粒状,TiC为非化学计量比化... 通过SEM和T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液-固反应制备的Al-Ti-C晶粒细化剂合金的组织特征与细化性能,并结合热力学分析,探讨了液-固反应合成机制。结果表明:Al-Ti-C晶粒细化剂合金组织中TiAl3呈枝晶状,TiC呈颗粒状,TiC为非化学计量比化合物,可表示为TiCx形式,x=0.5~0.8,其晶格常数为0.430~0.433nm,该晶粒细化剂对纯Al具有良好的组织细化作用;液-固反应中,在液-固界面处形成瞬时高温,从而达到Ti、C反应的热力学条件,Al-Ti-C合金的形成符合溶解-析出机制,并由三组基元反应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C晶粒细化剂 液-固反应 细化性能 合成机制
下载PDF
Nanodot array deposition via single shot laser interference pattern using laser-induced forward transfer 被引量:1
11
作者 Yoshiki Nakata Eiki Hayashi +4 位作者 Koji Tsubakimoto Noriaki Miyanaga Aiko Narazaki Tatsuya Shoji Yasuyuki Tsubo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2020年第2期114-118,共5页
Laser-induced forward transfer(LIFT)is a direct-writing technique capable of depositing a single dot smaller than the laser wavelength at small shot energy through the laser-induced dot transfer(LIDT)technique.To depo... Laser-induced forward transfer(LIFT)is a direct-writing technique capable of depositing a single dot smaller than the laser wavelength at small shot energy through the laser-induced dot transfer(LIDT)technique.To deposit a single nanodot in a single shot of laser irradiation,a liquid nanodrop is transferred from donor to receiver and finally solidified via a solid–liquid–solid(SLS)process.In conventional LIDT experiments,multi-shots with step scanning have been used to form array structures.However,interference laser processing can achieve an arrayed process and generate a periodic structure in a single shot.In this study,a femtosecond laser interference pattern was first applied to LIDT,and an array of nanodots was successfully deposited in a single shot,producing the following unit structures:a single dot,adjoining dots,and stacking dots.The diameter of the smallest nanodot was 355 nm,and the narrowest gap between two adjoining nanodots was 17.2 nm.The LIDT technique produces high-purity,catalyst-free that do not require post-cleaning or alignment processes.Given these significant advantages,LIDT can expand the usability of nanodots in a wide range of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erence laser processing laser-induced dot transfer NANODOT array femtosecond laser solid-liquid-solid mechanism Au
下载PDF
浇注温度对液固铸造复合铝锭界面组织与强度的影响
12
作者 李滔 王顺成 +3 位作者 戚文军 郑开宏 谢红聚 谢建雄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0-524,共5页
采用液固铸造法制备4343/3003/4343复合锭,研究了浇注温度对复合锭的界面组织和结合强度的影响,讨论了复合锭的界面结合机理。结果表明,在725~750℃下浇注4343/3003/4343复合锭,复合锭的复合界面表现为冶金结合,由Al-Si固溶... 采用液固铸造法制备4343/3003/4343复合锭,研究了浇注温度对复合锭的界面组织和结合强度的影响,讨论了复合锭的界面结合机理。结果表明,在725~750℃下浇注4343/3003/4343复合锭,复合锭的复合界面表现为冶金结合,由Al-Si固溶体层和Si、Mn元素扩散层构成,Al-Si固溶体层厚薄均匀,Si、Mn元素的扩散距离分别为10μm 和32μm,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高于3003铝合金的抗拉强度。液固铸造4343/3003/4343铝合金复合锭的界面复合机理为:4343铝合金熔体首先在3003铝合金复合锭表面急冷形成Al-Si固溶体,Al-Si固溶体中的Si和3003铝合金中的 Mn再相互扩散,形成冶金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复合锭 液固铸造 界面组织 结合机理
原文传递
金属层状复合技术及其新进展 被引量:134
13
作者 于九明 孝云祯 +2 位作者 王群骄 方晓英 崔光洙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16,共5页
以低成本、高质量为中心,促进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和短流程化是近年来金属层状复合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金属层状复合技术的发展,着重阐明了具有高效、低耗、短流程特点的金属液。
关键词 液固相复合 金属复合材料 层状复合技术
下载PDF
金属在固液两相流体中的冲刷腐蚀及其防护 被引量:33
14
作者 代真 沈士明 丁国铨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6-89,共4页
金属在液固两相流中因受冲刷和腐蚀的共同作用,服役寿命受到严重影响。对冲刷腐蚀的影响因素、损伤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控制冲刷腐蚀的防护措施,并展望了冲蚀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冲刷腐蚀 固液两相流 机理 防护措施
下载PDF
液固两相流冲洗油管道的冲蚀磨损特性数值模拟及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金浩哲 易玉微 +4 位作者 刘旭 叶浩杰 许健 舒歌平 偶国富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5-702,共8页
以液固两相流冲洗油管道为研究对象,采用Realizableκ-ε湍流模型、随机轨道模型,结合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建立修正的冲蚀磨损数理模型,数值预测典型工况下冲洗油管道内速度、压力、冲蚀磨损率等流动参数分布情况,分析了冲蚀磨损的... 以液固两相流冲洗油管道为研究对象,采用Realizableκ-ε湍流模型、随机轨道模型,结合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建立修正的冲蚀磨损数理模型,数值预测典型工况下冲洗油管道内速度、压力、冲蚀磨损率等流动参数分布情况,分析了冲蚀磨损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曲率半径影响,冲洗油管道冲蚀磨损速率随曲率半径的增加而减小;由于颗粒惯性及管内二次流影响,弯头中间区域外侧壁面和出口直管段内侧面磨损较为严重,三通管件的最大冲蚀磨损率位于孔口处,数值预测结果与失效解剖案例吻合.本文建立的冲蚀磨损定量预测方法,适用于压力管道的风险评定及寿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流体系 冲洗油管道 冲蚀磨损模型修正 数值预测 失效机理
下载PDF
铸造锌铝合金稀土变质机理的电子理论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刘贵立 李荣德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264-2267,共4页
根据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液态锌铝合金ZA2 7的模型 ,结合计算机编程构造出了ZA2 7合金α相与液相共存时的原子结构模型 ,利用递归方法计算了稀土固溶于晶粒内和富集于结晶前沿时的电子结构 .由此得出 :稀土处于相界区比在晶内更稳定 ,... 根据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液态锌铝合金ZA2 7的模型 ,结合计算机编程构造出了ZA2 7合金α相与液相共存时的原子结构模型 ,利用递归方法计算了稀土固溶于晶粒内和富集于结晶前沿时的电子结构 .由此得出 :稀土处于相界区比在晶内更稳定 ,从而解释了稀土在α相内溶解度很小 ,结晶时富集于结晶前沿液体中的事实 ;稀土处于液态和晶态的结构能差相对于铝较大解释了稀土在相界前的富集使α晶枝产生熔断、游离、增殖的观点 .原子间的键级积分计算也表明 ,稀土处于结晶前沿液体中与铝相比不容易结晶到晶体表面 ,起到阻碍晶粒长大 ,细化晶粒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结构 液固相界原子结构模型 稀土变质机理 电子理论 铸造锌铝合金 凝固过程
原文传递
液-固双金属复合界面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许春伟 李炎 +2 位作者 魏世忠 龙锐 邵抗振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70-73,共4页
综述了液固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从复合界面成分变化、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方面介绍了高速钢和高铬铸铁复合界面研究的新进展,阐述了界面结合机制,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液固双金属 复合界面 机制
下载PDF
Al/Ti液/固界面扩散溶解层形成机制及生长规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蒋淑英 李世春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83-986,共4页
采用镶嵌式扩散偶技术制备Al/Ti扩散偶,在Al熔点以上Ti熔点以下进行扩散热处理,研究Al/Ti液/固界面扩散溶解层的组织结构演变、形成机制及生长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扩散溶解层为TiAl3颗粒和含少量Ti的铝基固溶体的混合组织;Ti... 采用镶嵌式扩散偶技术制备Al/Ti扩散偶,在Al熔点以上Ti熔点以下进行扩散热处理,研究Al/Ti液/固界面扩散溶解层的组织结构演变、形成机制及生长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扩散溶解层为TiAl3颗粒和含少量Ti的铝基固溶体的混合组织;TiAl3相是热处理过程中最先出现也是唯一出现的新生相;扩散溶解层的生长机制和生长方向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发生了改变,在热处理开始后一段时间,扩散溶解层的生长受化学反应速度控制,与保温时间呈线性关系,之后,转变为受扩散控制,与保温时间呈抛物线关系,扩散溶解层的生长方向也由Ti基侧转变为Al基侧;扩散溶解层的厚度与热处理温度呈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液/固界面 扩散溶解层 组织结构演变 形成机制 生长规律
原文传递
锡黄铜在3.5% NaCl中的液固两相流冲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黄伟九 李志均 +2 位作者 王军军 刘成龙 柴林江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4,共8页
利用旋转式冲蚀磨损试验机,对锡黄铜在3.5%NaCl溶液中进行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详细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锡黄铜表面的微观形貌、失效规律及微观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锡黄铜在失重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磨损机制,在不同外界条... 利用旋转式冲蚀磨损试验机,对锡黄铜在3.5%NaCl溶液中进行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详细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锡黄铜表面的微观形貌、失效规律及微观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锡黄铜在失重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磨损机制,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其破坏机制也不尽相同.锡黄铜在阴极保护即无腐蚀影响下,试样发生严重冲蚀前存在门槛速度,冲蚀形貌主要以犁削和铲削为主同时兼有切片.当冲蚀速率增加,冲蚀切削形貌减少,而冲蚀时间的增加将导致冲蚀率首先增加后减小并趋于平衡;在无阴极保护作用下,试样表面出现腐蚀凹坑,冲蚀率大幅度增加,随着冲蚀速率的增加失重率增加,但随冲蚀时间增加,冲蚀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黄铜 冲蚀 两相流 冲蚀机理
下载PDF
蜡沉积凝析气-液-固微观渗流机理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维耀 刘学伟 +3 位作者 石志良 罗凯 胡永乐 单文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7-89,93,共4页
根据渗流理论,对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反凝析气-液-固的渗流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高温高压条件仿真微观可视化模型,模拟了地层凝析气-液-固的流动,直接观测了凝析油的流动特征,研究了凝析油气运移机理和流动方式,阐述了蜡沉积运移... 根据渗流理论,对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反凝析气-液-固的渗流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高温高压条件仿真微观可视化模型,模拟了地层凝析气-液-固的流动,直接观测了凝析油的流动特征,研究了凝析油气运移机理和流动方式,阐述了蜡沉积运移规律和凝析油-气-固变化特征和输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凝析油充填孔隙角隅和孔道,小孔隙充满连续流动,大孔道为溪状流,凝析液为贴壁流和溪流。凝析气-液-固在渗流过程中,蜡沉积吸附在多孔介质表面,并随气相进行悬浮流动和推移流动,同时蜡沉积在凝析液中也随凝析液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蜡沉积 凝析气-液-固体 流体流动 流动方式 渗流机理 运移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