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渣界面液态夹杂物分离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
作者 周业连 邓志银 朱苗勇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1-37,共7页
为了揭示精炼钢包内固态夹杂物去除的机理,建立了描述液态夹杂物在钢-渣界面分离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计算其在钢-渣界面停留时间的表达式,讨论了影响液态夹杂物在界面处停留时间的因素。结果表明,液态夹杂物尺寸和钢-渣界面张力是影响其在... 为了揭示精炼钢包内固态夹杂物去除的机理,建立了描述液态夹杂物在钢-渣界面分离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计算其在钢-渣界面停留时间的表达式,讨论了影响液态夹杂物在界面处停留时间的因素。结果表明,液态夹杂物尺寸和钢-渣界面张力是影响其在钢-渣界面停留时间的主要因素,而且其在钢-渣界面处的停留时间要远大于固态夹杂物在界面处的分离时间,这是钢包内固态夹杂物更易被去除的主要原因;吹氩钢包内直径小于2μm的液态夹杂物难以穿过钢-渣界面而停留在钢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过程 液态夹杂物 停留时间 钢-渣界面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丁二烯塔内自聚物的生成原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娄贺 《炼油与化工》 2016年第3期25-26,共2页
橡胶装置的丁二烯塔内自聚物的生成是困扰装置平稳安全运行的共性问题。自聚物的产生直接制约了该类化工装置长期稳定、安全运行,避免自聚物的产生是世界性难题。文中对橡胶装置中精丁二烯塔自聚物的产生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对精制丁二烯... 橡胶装置的丁二烯塔内自聚物的生成是困扰装置平稳安全运行的共性问题。自聚物的产生直接制约了该类化工装置长期稳定、安全运行,避免自聚物的产生是世界性难题。文中对橡胶装置中精丁二烯塔自聚物的产生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对精制丁二烯生产工艺、设备技术方面的改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丁二烯 自聚物 降液管 停留时间
下载PDF
海上油田含油钻屑热解处理实验 被引量:6
3
作者 马蒸钊 谢江浩 +1 位作者 曹兴涛 刘涛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8年第6期9-14,55,共7页
基于搭建的热解实验平台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分别进行了加热温度与停留时间对含油钻屑热解产物的影响实验,总结了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停留时间延长,均可使固相与液相产物的颜色加深;与此同时温度升高,H_2的产生率逐... 基于搭建的热解实验平台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分别进行了加热温度与停留时间对含油钻屑热解产物的影响实验,总结了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停留时间延长,均可使固相与液相产物的颜色加深;与此同时温度升高,H_2的产生率逐渐增加;CO_2的释放呈现单峰形式,随着反应的进行,释放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温度在350℃以下时,CO_2的产生量几乎为零,含油钻屑只发生初级的脱氢反应;当反应终温较低时,停留时间对H_2、CO_2的产率与固、液两相产物回收率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钻屑 热解 固相产物 液相产物 温度 停留时间
下载PDF
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内轻相停留时间分布模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朱丽云 张明阳 +4 位作者 王磊 王振波 孙治谦 金有海 刘植昌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3,共7页
研究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反应分离一体化的新型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用旋流反应器,采用RSM湍流模型、Eulerian多相流模型加载组分运输方程对旋流反应器内轻相停留时间分布开展数值研究,并考察重/轻相体积流量比、入口总流量对停留时间分布的... 研究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反应分离一体化的新型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用旋流反应器,采用RSM湍流模型、Eulerian多相流模型加载组分运输方程对旋流反应器内轻相停留时间分布开展数值研究,并考察重/轻相体积流量比、入口总流量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旋流反应器内平均停留时间实验值与模拟值吻合;新型旋流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为单峰分布,无明显拖尾,说明反应器内返混现象较轻;轻相液体在旋流反应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拟合出轻相液体平均停留时间与入口流量的函数关系,可根据烷基化反应时间来调节适宜的操作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离子液体 旋流反应器 停留时间分布
下载PDF
利用超重力机内滞液现象提高气-液反应过程效率初探
5
作者 邵磊 肖浩 +3 位作者 方夕宏 韩榕 马华鹏 张银龙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3,共6页
滞液现象是指通过液位控制而使超重力机底部形成积液的现象。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滞液现象显著改善了旋转填充床(RPB)内众多气-液反应过程的效果。在臭氧处理有机废水时,滞液现象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臭氧的吸收率,而且使得COD的去除率提高了1... 滞液现象是指通过液位控制而使超重力机底部形成积液的现象。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滞液现象显著改善了旋转填充床(RPB)内众多气-液反应过程的效果。在臭氧处理有机废水时,滞液现象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臭氧的吸收率,而且使得COD的去除率提高了1倍,一级RPB可以达到与无滞液时三级RPB串联处理接近的COD去除效果;在采用臭氧氧化亚硫酸铵时,利用滞液现象可以使亚硫酸铵完全氧化为硫酸铵的时间缩短40%以上;在利用NaOH溶液吸收HCl时,滞液现象可以使HCl的吸收率从85.1%提高至98.5%;利用羟乙基乙二胺吸收CO_(2),滞液现象则可以使其吸收率从33.4%提高至77.8%。对滞液现象的强化机制分析表明,该现象通过提高气-液传质系数改善了传质效率,并通过延长液相物料在超重力设备内的停留时间改善了气-液反应效果。合理利用滞液现象可望将超重力技术的应用拓展至众多受限于反应动力学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 滞液现象 传质 停留时间 气-液反应
下载PDF
TX-100和CTAB交换动力学的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俞刚金 刘君 +2 位作者 毛诗珍 刘买利 杜有如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2-431,共10页
运用核磁共振(NMR)方法分别测定了表面活性剂辛基苯聚氧乙烯醚(TX-100)和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CTAB)在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阐述了应用1D NMR线型分析方法对表面活性剂快交换体系平均停留时间的定量测量.实验测量了TX-100和CTAB胶... 运用核磁共振(NMR)方法分别测定了表面活性剂辛基苯聚氧乙烯醚(TX-100)和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CTAB)在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阐述了应用1D NMR线型分析方法对表面活性剂快交换体系平均停留时间的定量测量.实验测量了TX-100和CTAB胶束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平均停留时间.结果显示,平均停留时间随温度的增加逐渐减小,说明TX-100和CTAB分子进出胶束的速率随温度的增加逐渐加快.利用阿伦尼乌斯公式拟合,获得了TX-100和CTAB的表观交换活化能,TX-100的表观交换活化能为17.6 k J/mol,CTAB的表观交换活化能为75.3 k J/mol.对TX-100和CTAB平均停留时间和表观交换活化能进行分析,得出平均停留时间和表观交换活化能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表观交换活化能反映的是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斥力的大小;而平均停留时间不仅受活化能的影响,还与分子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核磁共振(liquid NMR) 1D线型分析 表面活性剂 平均停留时间 表观交换活化能
下载PDF
刮膜式分子蒸馏液膜停留时间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邵平 姜绍通 潘丽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13-1616,共4页
文章采用脉冲示踪法测量了刮膜式分子蒸馏中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研究了示踪剂浓度和电导率强度的关系及刮膜转速、进料速率和物料粘度对停留时间的影响,并与降膜式分子蒸馏停留时间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体系粘度和进料速率增加,物料停留... 文章采用脉冲示踪法测量了刮膜式分子蒸馏中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研究了示踪剂浓度和电导率强度的关系及刮膜转速、进料速率和物料粘度对停留时间的影响,并与降膜式分子蒸馏停留时间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体系粘度和进料速率增加,物料停留时间加大;刮膜转速由65 r/min增大至200 r/min时,停留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膜式分子蒸馏 液膜 脉冲示踪 停留时间分布
下载PDF
CTST和浮阀塔板降液管操作能力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志英 隋红 +1 位作者 高长虹 李春利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87-90,共4页
实验采用示踪技术测量降液管中液体的停留时间,结果表明:相同降液管宽度、相同气液负荷下,CTST与浮阀塔板比较,液体平均停留时间约小4~6 s.说明相同大小的降液管,CTST塔板上的降液管可处理的操作负荷比浮阀塔板的大.实验证明,CTST更适... 实验采用示踪技术测量降液管中液体的停留时间,结果表明:相同降液管宽度、相同气液负荷下,CTST与浮阀塔板比较,液体平均停留时间约小4~6 s.说明相同大小的降液管,CTST塔板上的降液管可处理的操作负荷比浮阀塔板的大.实验证明,CTST更适宜处理易发泡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板 CTST 降液管 液体停留时间 发泡物系
下载PDF
气液旋流器内液相平均停留时间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军卫 赵加民 +2 位作者 王建军 肖家治 金有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373-4379,共7页
旋流设备内伴有传热、传质或反应过程时,介质停留时间是其关键参数。在冷模实验装置上,采用持液量法,对气液旋流器内液相平均停留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相停留时间随入口含液率增大明显降低,随入口气速增大降低较小。气液界面剪... 旋流设备内伴有传热、传质或反应过程时,介质停留时间是其关键参数。在冷模实验装置上,采用持液量法,对气液旋流器内液相平均停留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相停留时间随入口含液率增大明显降低,随入口气速增大降低较小。气液界面剪切力远小于液相重力是入口气速对液相停留时间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基于液膜受力平衡,建立了气液旋流器内液相平均停留时间模型。模型预测停留时间与实测值总体吻合良好,在液膜Reynolds数Rel<1200范围内,模型预测停留时间偏大,讨论了模型预测偏差与液膜流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旋流 分离 液相 停留时间 模型
下载PDF
30t板坯连铸中间包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建新 韩建军 +2 位作者 王玉刚 李士琦 曹立国 《山东冶金》 CAS 2009年第3期29-31,共3页
采用水力学模拟实验方法,对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的30t板坯连铸用中间包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以饱和氯化钾溶液为示踪剂测量停留时间,按L1(645)正交表设计实验方案。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确定出最佳工况为:挡墙到湍流抑制器边缘距... 采用水力学模拟实验方法,对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的30t板坯连铸用中间包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以饱和氯化钾溶液为示踪剂测量停留时间,按L1(645)正交表设计实验方案。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确定出最佳工况为:挡墙到湍流抑制器边缘距离为550mm,挡墙下口高度为100mm,挡坝高度为400mm,挡墙与挡坝间距为150mm。实验表明,若选用最优工况,中间包内钢液的平均停留时间可达812s,比现用工况增长16.5%;滞止时间增长12.6%,峰值时间增长40%,中间包的冶金效果将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包 水力学模拟 正交实验 钢液 停留时间
下载PDF
射流携带床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立舜 王兴军 +1 位作者 于广锁 王辅臣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2-486,共5页
对射流携带床液体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液体流量、气体流量和气体动量对液体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液体流量使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曲线变得高而窄,且平均停留时间变短;气体流量增大使得停留时间出峰略有提前,气体流... 对射流携带床液体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液体流量、气体流量和气体动量对液体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液体流量使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曲线变得高而窄,且平均停留时间变短;气体流量增大使得停留时间出峰略有提前,气体流量大于4L/m in时,继续增大气体流量对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影响较小;当液体流量小于60L/h时,气体动量对液体停留时间的影响较明显,主要表现气体动量越大液体平均停留时间越长。基于实验结果分析及实验中观测的现象,将射流携带床内液体流动结构分为中心区和壁面区进行研究,建立了描述射流携带床内液体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模型,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携带床 液体 停留时间分布 模拟
下载PDF
气液两相循环流化床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焦伟堂 冯旭东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5期14-16,共3页
通过脉冲示踪法,研究气液两相循环流化床停留时间分布,并从整个循环体系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中,分离出提升管的停留时间,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
关键词 气液两相 停留时间分布 循环流化床
下载PDF
生活垃圾VOCs生物洗涤净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冰杰 王志强 +2 位作者 赵忠 孙天雨 张长平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95-99,共5页
本研究采用立体传质技术代替生物洗涤塔中的传统粒状填料,提高生物洗涤技术对生活垃圾VOCs的净化处理效果.通过试验分别研究了三维立体传质方法和传统填料塔方法对生活垃圾VOCs进行净化处理效果,并考察了气液比、停留时间及微生物的浓度... 本研究采用立体传质技术代替生物洗涤塔中的传统粒状填料,提高生物洗涤技术对生活垃圾VOCs的净化处理效果.通过试验分别研究了三维立体传质方法和传统填料塔方法对生活垃圾VOCs进行净化处理效果,并考察了气液比、停留时间及微生物的浓度(MLVSS)对生活垃圾VOCs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立体传质塔对生活垃圾VOCs的去除效果优于传统填料塔对生活垃圾VOCs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洗涤塔 VOCS 气液比 停留时间 MLVSS 立体传质塔
下载PDF
低喷淋密度下P-S复合塔板的持液特性研究
14
作者 刘远清 王岚 +2 位作者 张烨 王鹏 王龙耀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30,共6页
填料-筛板复合塔板是一种被用于高气液比吸收处理过程的塔内构件,其持液量与液相停留时间对传质传热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进行了相关性能的研究。测定分析表明:P-S复合塔板的持液量可通过填料液膜区持液和浸润填料区持液两部分进行估算,停... 填料-筛板复合塔板是一种被用于高气液比吸收处理过程的塔内构件,其持液量与液相停留时间对传质传热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进行了相关性能的研究。测定分析表明:P-S复合塔板的持液量可通过填料液膜区持液和浸润填料区持液两部分进行估算,停留时间可在实验基础上据模型计算。同时,在单因素实验条件下,P-S复合塔板的动持液量随喷淋密度的增大增加了1.11—1.84倍,随F因子的增大增加了1.53—2.56倍;液相在P-S复合塔板的停留时间随F因子的增大而增大,随喷淋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典型高气液比状况下喷淋密度0.3822 m^(3)/(h·m^(2)),F因子5.544(m·kg^(1/2))/(s·m^(3/2)),相较于单一填料或穿流筛板以及S-P复合塔板,P-S复合塔板在持液量和停留时间方面表现出了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塔板 气液负荷 持液量 停留时间
下载PDF
Modeling of Liquid Level and Bubble Behavior in Vacuum Chamber of RH Process 被引量:1
15
作者 Yi-hong LI Yan-ping BAO +3 位作者 Rui WANG Min WANG Qing-xue HUANG Yu-gui LI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05-313,共9页
In the Ruhrstahl-Heraeus (RH) refining process, liquid steel flow pattern in a ladle is controlled by the fluid flow behavior in the vacuum chamber. Potassium chloride solution and NaOH solution saturated with CO2 w... In the Ruhrstahl-Heraeus (RH) refining process, liquid steel flow pattern in a ladle is controlled by the fluid flow behavior in the vacuum chamber. Potassium chloride solution and NaOH solution saturated with CO2 were respectively used as a tracer to investigate the liquid and gas flow behaviors in the vacuum chamber. Principal compo nen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ere made to show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mixing and circulation flow rate. The liquid level and bubble behavior in the vacuum chamber greatly affect fluid flow in RH proces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iquid steel level, gas flow rate, bubble residence time, and gas injection mode on mixing, decarburization, and void fr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xing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the flow rate affected zone,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affected zone, and their combination. The liquid steel level in the vacuum chamber of 300 mm is a critical point in the decarburization transition. For liquid level lower than 300 mm, liquid steel circulation controls decarburization, while for liquid level higher than 300mm, bubble behavior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During the RH process,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the concentrated bubble injection mode for low gas flow rates and the uniform bubble injection mode for high gas flow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 process liquid level vacuum chamber bubble behavior bubble residence time gas injection mode
原文传递
折流式旋转床持液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永生 李育敏 +2 位作者 俞云良 刘学军 计建炳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8-572,共5页
将折流式旋转床分成若干液体流动区,计算流动区内动、静圈壁上液膜及动、静圈之间液滴的运动时间,在此基础上建立折流式旋转床持液量模型.以空气-水为物系,在直径300 mm、高51 mm的折流式旋转床中进行实验,分别测得不通和通空气时转子... 将折流式旋转床分成若干液体流动区,计算流动区内动、静圈壁上液膜及动、静圈之间液滴的运动时间,在此基础上建立折流式旋转床持液量模型.以空气-水为物系,在直径300 mm、高51 mm的折流式旋转床中进行实验,分别测得不通和通空气时转子的持液量,用实验数据拟合出持液量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转子持液量随液量和气量增加而增加,随转子转速增加而减小,高转速下气量对持液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折流式旋转床不通气持液量为2.35%~3.68%,是普通丝网旋转填料床不通气持液量的1.32~2.0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流式旋转床 持液量 停留时间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不同液气比条件下氨法脱碳工艺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复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9-743,共5页
基于氨法脱碳工艺,对不同液气比下各工艺参数对CO2脱除率的影响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氨水浓度和烟气停留时间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CO2的脱除率,而反应温度、CO2体积分数及CO2负载量的提高不利于CO2的脱除。通过调整液气比可以缓解各... 基于氨法脱碳工艺,对不同液气比下各工艺参数对CO2脱除率的影响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氨水浓度和烟气停留时间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CO2的脱除率,而反应温度、CO2体积分数及CO2负载量的提高不利于CO2的脱除。通过调整液气比可以缓解各工艺参数对CO2脱除率的影响,维持系统稳定。综合对比试验结果,认为液气比合适的应用范围为6-8 L/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氨法脱碳 液气比 温度 停留时间 CO2浓度 CO2负载量
下载PDF
不同时间下反应水溶液对麦秆水热碳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向元 吴婷婷 +4 位作者 郭淑青 马富芹 韩洋洋 王折折 蔡彦青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6,共5页
为了研究回收溶液环境下不同停留时间时生物质的水热碳化过程和产物特性,在自动升温高压反应釜中,以麦秆为实验原料,回收220℃和120 min麦秆水热反应溶液作为溶剂,进行反应时间为30~180 min,反应温度为220℃条件下的水热碳化实验研究。... 为了研究回收溶液环境下不同停留时间时生物质的水热碳化过程和产物特性,在自动升温高压反应釜中,以麦秆为实验原料,回收220℃和120 min麦秆水热反应溶液作为溶剂,进行反应时间为30~180 min,反应温度为220℃条件下的水热碳化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回收溶液环境中,同纯水环境相同的停留时间条件下,麦秆水热固体产物产率无明显变化,而碳含量则有所增加,芳香化和有序化程度逐渐提高;液体产物中还原糖浓度从90 min时的11.16 g/L下降至180 min时的6.25 g/L,糠醛和5-HMF浓度随停留时间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小,回收反应溶液对于改善固体产物碳化程度和固存液体产物中碳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碳化 麦秆 回收溶液 停留时间
下载PDF
气液逆流喷射式外环流反应器的液相返混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正梁 帅云 +3 位作者 杨遥 孙婧元 王靖岱 阳永荣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4-820,共7页
在气液逆流喷射式外环流反应器中,采用电解质脉冲示踪法对液相停留时间分布进行测量,考察不同操作条件以及液相进料位置对液相返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射流速度uj或表观气速ug的增加,液相返混程度先减小后增大;当气速较低且uj较大... 在气液逆流喷射式外环流反应器中,采用电解质脉冲示踪法对液相停留时间分布进行测量,考察不同操作条件以及液相进料位置对液相返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射流速度uj或表观气速ug的增加,液相返混程度先减小后增大;当气速较低且uj较大时,底部进料的液相返混程度大于喷嘴进料的液相返混程度;而在气速较低且uj较小以及气速较高条件下,底部进料的液相返混程度小于喷嘴进料的液相返混程度。研究结果可为气液逆流喷射式外环流反应器中液相进料位置的选取及液相返混程度的调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环流反应器 液相返混 进料位置 停留时间分布 动态溶氧法
下载PDF
液体颗粒食品无菌工艺中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慧超 张泓 邓力 《饮料工业》 2015年第3期68-72,共5页
无菌加工技术成功应用于液体食品以后,人们对包含有离散颗粒的低酸性液态食品的无菌加工愈加关注。液体颗粒无菌工艺在处理中式颗粒食品中具有优势,现已成为我国饮料行业新的发展方向。该工艺涉及液体与颗粒间的停留时间分布(RTD),它是... 无菌加工技术成功应用于液体食品以后,人们对包含有离散颗粒的低酸性液态食品的无菌加工愈加关注。液体颗粒无菌工艺在处理中式颗粒食品中具有优势,现已成为我国饮料行业新的发展方向。该工艺涉及液体与颗粒间的停留时间分布(RTD),它是影响产品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由传热学及品质变化动力学可知,无菌加工过程中停留时间(RT)的长短对最终平均品质有重要影响。由于RTD的影响因素众多并且复杂,导致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没有普适的数学模型。本文首先介绍液体颗粒无菌工艺RTD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的数学模型,其次,概述性阐述国内外普遍采用的RTD实验方法及数值模拟在其中的应用,最后,分析液体的流变学性质对RTD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颗粒食品 停留时间分布 无菌工艺 数学模型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