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08例 被引量:75
1
作者 唐举玉 李康华 +6 位作者 廖前德 何洪波 林涨源 梁捷予 罗令 吴攀峰 宋达疆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6-189,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分别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股外侧穿支皮瓣、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分别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股外侧穿支皮瓣、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108例(游离移植98例,带蒂转移10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小4cm×2cm,最大44cm×9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5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1例松解包扎后危象解除,4例再次手术探查,2例成活,2例坏死,其余103例顺利成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创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好,外形不臃肿;皮瓣供区遗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穿支皮瓣不携带肌肉、深筋膜及运动神经,对皮瓣供区影响小,还具有血供可靠、质地薄、不需二期去脂整形的优点,是修复四肢浅表创面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肢体 移植 重建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2
作者 唐举玉 贺继强 +8 位作者 吴攀峰 周征兵 俞芳 卿黎明 潘丁 庞晓阳 曾磊 肖勇兵 刘睿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以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车祸伤4例,机器绞...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以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车祸伤4例,机器绞伤2例,摔伤2例,犁田机绞压伤1例,重物砸伤1例,轮辐伤1例。所有创面均宽大(缺损大小为10.0 cm×9.0 cm^20.0 cm×18.0 cm)且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清创后留有不同程度的死腔。设计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肌瓣填充深部死腔,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宽大创面。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伸膝功能和感染复发情况。结果受区术后均未出现血肿和继发感染。术后8例皮瓣顺利成活,供区一期愈合;1例因术中穿支蒂机械牵拉损伤,术后皮瓣发生部分坏死,予以患肢同侧d-LCFA嵌合穿支皮瓣修复;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修复手部创面术后皮瓣出现部分坏死,予以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随访2~32个月,平均10.2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形瘢痕,伸膝功能无影响。结论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减少了对供区的损害,简化了血运重建操作,提升了受区修复质量,是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嵌合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四肢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KISS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唐修俊 魏在荣 +4 位作者 王波 王达利 孙广峰 金文虎 李海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 总结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KISS皮瓣在修复四肢创面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5月,根据手足部创面的特点,结合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解剖特点设计分叶皮瓣,通过皮瓣重组(KISS)修复手足部创面缺损12例,将皮瓣的长度变成宽度... 目的 总结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KISS皮瓣在修复四肢创面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5月,根据手足部创面的特点,结合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解剖特点设计分叶皮瓣,通过皮瓣重组(KISS)修复手足部创面缺损12例,将皮瓣的长度变成宽度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1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12个月,股四头肌肌力5级,膝关节屈、伸10°- 180°.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色泽、质地良好;足背皮瓣稍臃肿,供瓣区遗留线状瘢痕,手部肌腱移植术后4例肌腱粘连,经松解后手指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可1例.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组织瓣设计灵活,可一次修复较大面积缺损,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是修复创面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四肢 穿支皮瓣 皮瓣重组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肢体血管缺损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4
作者 庄永青 傅小宽 +5 位作者 童静 刘效民 杜冬 陈振鹤 杨怿健 温桂芬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总结应用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肢体血管闭塞及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2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 ,采用Gore Tex膨胀泡沫聚四氟乙烯 (ePTEE)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肢体动脉及静脉缺损 ,动 静脉造瘘及复合皮瓣移植、神经移植共 65例... 目的 总结应用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肢体血管闭塞及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2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 ,采用Gore Tex膨胀泡沫聚四氟乙烯 (ePTEE)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肢体动脉及静脉缺损 ,动 静脉造瘘及复合皮瓣移植、神经移植共 65例。 结果 创伤性下肢肢体人工血管移植有 1例行截肢术 ,桡动脉重建术中有 3例闭塞 ,1例血管旁路重建术后 3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 ,其余血管移植后肢体液血循环良好。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螺旋CT及DSA造影显示血管通畅。动 静脉造瘘术2 8例全部成功 ,全部患者在临床上定期进行血液透析。随访 2~ 5年 ,血管通畅率为 71%。 结论 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肢体血管缺损、血管旁路术及动 静脉造瘘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既能解决自体血管来源困难的难题 ,又能保证临床应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移植 聚四氟乙烯 肢体血管缺损 人工血管 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植骨在预防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价值 被引量:25
5
作者 殷渠东 顾三军 +2 位作者 孙振中 吴永伟 孔友谊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年第5期431-433,共3页
目的探讨植骨在预防四肢骨折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价值。方法对自2005年1月~2011年6月行四肢长骨骨折固定术的25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骨不连的发生率、忽略植骨因素占骨不连8项因素的比例;对同期术中应植骨而未植骨者98例和应植骨而... 目的探讨植骨在预防四肢骨折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价值。方法对自2005年1月~2011年6月行四肢长骨骨折固定术的25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骨不连的发生率、忽略植骨因素占骨不连8项因素的比例;对同期术中应植骨而未植骨者98例和应植骨而植骨者(对照组)527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骨不连的发生率。结果总体上,骨不连的发生率为5.2%。有忽略植骨因素患者占骨不连患者的25.0%。忽略植骨因素占骨不连因素的27.8%。在应植骨而未植骨者组骨不连的发生率为30.6%,在对照组骨不连的发生率为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骨具有消除骨折端间隙、骨诱导、骨传导的作用。以及促进骨断端的再血管化。在骨折端有较明显问隙和骨折愈合缓慢等情况的四肢骨折固定术中.应同时植骨以促进骨折愈合、明显减少骨不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四肢 骨不连 植骨
原文传递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promotes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23
6
作者 Xiaona Wu Zhensheng Li +4 位作者 Xiaoyan Liu Haiyan Peng Yongjun Huang Gaoquan Luo Kairun P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61-468,共8页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is classically used in treating ischemic disorder of the lower limb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rmed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is classically used in treating ischemic disorder of the lower limb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performed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assessed outcomes according to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 Modified Rankin Scale,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cortical potential rise rate of the upper limb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of upper limb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the upper limb 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zone group. In the ozone group,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nd the 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of the upper limb.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nd 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of the upper limb may be effective indicators of motor-evoked potentials to assess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cerebral infarct patients. Furthermore, major ozonated autohemotherapy may promote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of the upper lim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clinical practice ozone cerebral infarction evoked potential motor upper limbs upper limb paralysis motor function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amplitud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ore grants-supported paper photographs-containing paper neuroregenertion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在四肢关节内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淑峰 张红梅 +6 位作者 凌映月 耿玲 梁程亮 李诗 唐华峰 梁笑玲 冯秀结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年第33期2581-2584,共4页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四肢关节内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出院的493例四肢关节内骨折术后患者,按照出院时间随机分组,单数为对照组247例,双数为观察组246例.对照组采用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出院后...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四肢关节内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出院的493例四肢关节内骨折术后患者,按照出院时间随机分组,单数为对照组247例,双数为观察组246例.对照组采用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出院后的关节功能锻炼,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指导关节功能锻炼,出院后12周比较2组患者护患满意度、关节功能和生命质量.结果 术后12周观察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达79.27%(195/2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47%(137/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47,P〈0.01).干预后生命质量评定中观察组生理功能评分、精力评分、精神健康评分、生理职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健康状况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和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72.66±4.41)、(89.27±4.10)、(93.01±3.05)、(88.03±3.19)、(91.68±3.99)、(76.78±4.86)、(79.11±4.68)、(85.57±7.07)分,对照组分别为(65.71±3.41)、(64.02±4.51)、(61.43±4.29)、(66.49±4.52)、(64.24±4.30)、(62.02±6.24)、(62.94±4.50)、(65.02±7.7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60.15,均P〈0.05).护患满意度非常满意率观察组为70.73%(174/2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65%(93/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89,P〈0.01).结论 对四肢关节内骨折术后患者实施院外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命质量,明显提高护患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关节内骨折 四肢 功能恢复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四肢软组织损伤的评估与治疗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伯珉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第6期401-403,共3页
软组织损伤通常是指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滑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及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四肢软组织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常会遇到,处理不当会使治疗周期大大延长,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和社会造... 软组织损伤通常是指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滑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及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四肢软组织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常会遇到,处理不当会使治疗周期大大延长,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对软组织损伤严重性的评估,不仅是对患者整体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影响着骨折的处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机械化因素在各类致伤因素中成为主要因素,尤其是交通事故等引起的各类高能量损伤,往往都是多发伤,伤情大多较严重。因此,充分认识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并正确处理,是创伤和骨折得以有效治疗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四肢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VSD对骨折创面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骨性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程海霞 吴松梅 +3 位作者 明晓锋 周中华 李勇军 杨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598-3602,共5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VSD)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骨性标志物的影响,为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内诊治的四肢开...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VSD)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骨性标志物的影响,为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内诊治的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换药方法治疗,后期进行缝合或植皮治疗,研究组采用VSD方式治疗,观察患者创面换药次数、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7 d时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骨素钙(osteocalcin,BGP)、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总骨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bone type I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elongation peptide,tPIN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PICP)水平变化,评价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创面换药次数、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6±0.52)次、(16.21±5.49)d、(18.34±4.23)d,少于对照组的(8.57±5.37)次、(28.34±6.61)d、(32.67±7.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IL-6、IL-8、IL-10、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4,P=0.004)。结论VSD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有助于缩短治疗疗程及提高疗效,促进炎症吸收,但对骨性标志物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四肢 开放性骨折 创面感染 炎症因子 骨性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个性化设计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卿黎明 唐举玉 +7 位作者 吴攀峰 周征兵 俞芳 庞晓阳 潘丁 曾磊 肖勇兵 刘睿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09-714,共6页
目的 探讨个性化设计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修复四肢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各种病因导致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93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深部组织外露或死腔形成.根据创面的... 目的 探讨个性化设计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修复四肢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各种病因导致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93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深部组织外露或死腔形成.根据创面的不同特性,采用个性化设计DIEP修复.根据患者满意度评价供区瘢痕优良率.结果 本组病例采用带血管蒂DIEP移位修复8例,传统DIEP游离移植47例,嵌合DIEP 8例,分叶DIEP 13例,显微削薄DIEP 12例,联体DIEP 1例,flow-through DIEP 2例,分叶-嵌合DIEP 1例,显微削薄-分叶DIEP 1例.皮瓣切取面积7 cm×4 cm- 36 cm×11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除2例因血管危象坏死外(再次行皮瓣移植修复),其余皮瓣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5 - 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皮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15例(16.1%)患者经历二期修薄整形.术后皮瓣供区腹壁功能无影响.横行设计皮瓣32例,斜行设计46例,不规则设计13例,纵行设计2例.采用横行设计、斜行设计、不规则设计皮瓣供区瘢痕优良率分别为86.9%、70.0%、37.5%.结论 根据四肢创面的不同特性设计合适术式的DIEP修复,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 穿支皮瓣 移植 四肢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周丹亚 潘佳栋 +3 位作者 胡瑞斌 王欣 黄耀鹏 陈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以胸背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4年3月对19例伴骨、肌腱外露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择期采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部位:上肢8例,下肢1... 目的探讨应用以胸背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4年3月对19例伴骨、肌腱外露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择期采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部位:上肢8例,下肢11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12例,分叶型穿支皮瓣5例,嵌合背阔肌肌瓣1例.嵌合背阔肌肌瓣的分叶型穿支皮瓣1例.皮肤缺损面积为5.0cm×6.0cm~20.0cm×11.0cm。17例供区直接缝合。2例供区行游离植皮。术后随访12.18个月.随访方式均为门诊复诊。随访主要内容为皮瓣成活情况,皮瓣的质地、色泽、外观等,及供区的愈合情况和瘢痕色泽等。结果16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皮瓣出现水泡.部分变紫.经拆线处理最终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过再次手术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皮瓣轻度臃肿。3例供区有较明显的瘢痕增生.但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血供可靠,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损伤小。分叶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不规则创面.有胸背神经支配的嵌合型TDAP可用于肢体功能重建,是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四肢 软组织缺损 移植
原文传递
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乌日勒 任宇 +2 位作者 喻桃 李娜 张楚翘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600-603,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伐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干...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伐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4周外周血CD3、CD4以及CD8水平情况;比较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以及脱痂时间;接受治疗三个月后记录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患者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止痛时间(2.24±0.56)d、止疱时间(1.56±0.69)d、结痂时间(4.58±1.04)d以及脱痂时间(7.26±1.48)d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止痛时间(5.69±0.58)d、止疱时间(3.02±0.82)d、结痂时间(6.89±1.07)d以及脱痂时间(13.65±1.5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水平(66.38±7.62)×10^(-2)、CD4水平(39.71±7.55)×10^(-2)、CD8水平(29.67±7.23)×10^(-2)以及CD4/CD8水平(1.49±0.16)×10^(-2)均高于对照组CD3水平(58.97±8.36)×10^(-2)、CD4水平(32.30±7.69)×10^(-2)、CD8水平(25.34±7.22)×10^(-2)以及CD4/CD8水平(1.19±0.14)×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6.67%低于观察组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的3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预防患者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带状疱疹 治疗效果 免疫功能 四肢 后遗神经痛
下载PDF
四肢血管损伤的急救与修复 被引量:16
13
作者 赵玉池 高国平 +3 位作者 聂庆熊 刘素球 谢京平 佘康云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6年第5期273-274,共2页
自1986年7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四肢主要血管损伤67例(81条血管),除1例腘动脉损伤截肢外,余均获成功.作者提出:四肢血管损伤的急救止血,倡导敷料压迫法;显微外科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血管重建术成功率明显增高,因而,对于单一的尺或桡动脉... 自1986年7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四肢主要血管损伤67例(81条血管),除1例腘动脉损伤截肢外,余均获成功.作者提出:四肢血管损伤的急救止血,倡导敷料压迫法;显微外科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血管重建术成功率明显增高,因而,对于单一的尺或桡动脉、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亦应力求修复,以防寒冷季节肢端出现供血不足等不良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肢体 急救 修复
下载PDF
交通伤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组织瓣移植修复 被引量:16
14
作者 熊洪涛 庄永青 +3 位作者 付强 姜浩力 方锡池 汤银魁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2-185,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联合应用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用于修复交通伤四肢组织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上肢和下肢交通伤造成骨、关节合并软组织、皮肤缺损等病例共36例,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包括骨皮瓣、肌皮瓣、皮瓣移植,同时采用A...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联合应用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用于修复交通伤四肢组织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上肢和下肢交通伤造成骨、关节合并软组织、皮肤缺损等病例共36例,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包括骨皮瓣、肌皮瓣、皮瓣移植,同时采用A—O管状外固定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及单侧踝关节外固定器行骨关节外固定,加速骨质愈合。结果56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骨关节缺损愈合良好,术后上肢3~6个月、下肢6—8个月拆除外固定器,肢体功能恢复满意,无畸形及骨不连接。结论应用组织瓣移植同时以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对交通伤肢体组织的复合性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具有骨关节固定简单可靠.肢体及移植组织损伤小.便于观察血运,对肢体交通伤功能得以早期训练以及护理便利起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伤 四肢 组织瓣 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微血管吻合器对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孙涛 魏鹏 +5 位作者 费剑荣 刘林海 王扬剑 陈薇薇 周晓玲 李学渊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通过相关病例的分析,对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中所应用的显微镜下缝线法和微血管吻合器两种不同血管吻合方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行四肢血管显微外科吻合手术进行保肢治疗患者45例资料根据... 目的通过相关病例的分析,对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中所应用的显微镜下缝线法和微血管吻合器两种不同血管吻合方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行四肢血管显微外科吻合手术进行保肢治疗患者45例资料根据损伤血管直径以及血管口径的差别,术中采用了两种血管吻合方式:28例采用显微镜下缝线法吻合(显微镜组),17例采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吻合器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吻合时间、缺血再灌注时间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率等。结果显微镜组中总血管吻合时间以及缺血再灌注时间分别为(38.23±4.32)min和(87.33±4.16)min,明显高于吻合器组[分别为(13.38±2.81)min和(25.23±1.64)rain],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和吻合器组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分别是30.1%和0。结论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相比传统显微镜缝线法吻合可明显缩短血管吻合时间以及肢体缺血再灌注时间,有效降低血管吻合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和保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四肢 血管吻合 微血管吻合器
原文传递
超声连续顺序追踪法在胎儿肢体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满荣 唐建华 +2 位作者 骆峰 李鸿燕 陆惠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3902-3903,3905,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连续顺序追踪法(SCSA)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价值。方法运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的41460例中晚孕行SCSA检查胎儿肢体,并与出生或引产后胎儿肢体畸形的大体标本相对照。结果41460例胎儿中有肢体... 目的探讨超声连续顺序追踪法(SCSA)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价值。方法运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的41460例中晚孕行SCSA检查胎儿肢体,并与出生或引产后胎儿肢体畸形的大体标本相对照。结果41460例胎儿中有肢体畸形99例,其中常规超声检查股骨异常者31例,SCSA发现胎儿肢体畸形92例。19~〈27孕周SCSA共检出胎儿肢体畸形68例,占所有检出肢体畸形的73.91%。肢体畸形种类繁多,其中足内翻畸形最为常见(27例),其次为四肢短小畸形(24例),之后依次为肢体复合畸形(11例)、肢体姿势异常(10例)、部分截肢(10例)、多指/趾畸形(7例)。结论SCSA是产前筛查胎儿肢体畸形的有效方法,能及早发现胎儿肢体畸形及其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畸形 四肢
下载PDF
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孙忠东 池一凡 +3 位作者 杨铁南 侯文明 牛兆倬 唐子龙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4-336,共3页
目的 探讨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双下肢缺血预处理 (DLIP)大白兔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分为 4组 ,每组大白兔 6只 :E1组 ,动物麻醉后反复 3次阻断双下肢血流 5min ,松开 5min ,建立模型 ,灌注 ... 目的 探讨下肢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双下肢缺血预处理 (DLIP)大白兔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分为 4组 ,每组大白兔 6只 :E1组 ,动物麻醉后反复 3次阻断双下肢血流 5min ,松开 5min ,建立模型 ,灌注 15min转为工作心 15min ,全心停灌 45min ,恢复灌注 15min改为工作心 3 0min ;E2组 ,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前静脉注射超氧化物歧化酶至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完毕 ,重复E1组方法 ;E3组 ,静脉注射蛋白激酶C(PKC)阻滞剂多粘菌素B(PMB) ,时间 10min ,重复E1组方法 ;E4组 ,静脉注射ATP敏感性钾通道 (mitoKATP)阻滞剂(5 HD) ,时间 10min ,重复E1组方法。以左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 (CK )和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率、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心肌细胞内Ca2 + 含量、心肌线粒体钙依赖性ATP酶 (Ca2 + ATPase)活性及其Ca2 + 含量、心肌线粒体合成ATP能力 [ATP] m、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E1组左心室功能恢复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心肌ATP含量、SOD活性、Ca2 + ATPase活性、[ATP] m 均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心肌含水量低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MDA含量、CK、LDH漏出率、心肌细胞内Ca2 + 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缺血预处理 心肌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四肢转移性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海波 屠重棋 +1 位作者 段宏 裴福兴 《华西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四肢转移性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明确诊断的102例四肢骨转移性瘤患者中,64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置换10例,单纯肿瘤人工关节置换10例,异体骨加带锁髓钉内固定14例,... 目的:探讨四肢转移性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明确诊断的102例四肢骨转移性瘤患者中,64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置换10例,单纯肿瘤人工关节置换10例,异体骨加带锁髓钉内固定14例,骨水泥加带锁髓钉内固定7例,异体骨加钢板内固定12例,骨水泥加钢板内固定11例。结果:无术中死亡,术后无感染。64例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29个月。1例股骨近端肿瘤人工关节置换和1例股骨中段异体骨植骨加髓钉固定于术后3月出现假体及内固定松动,2例股骨骨水泥加髓钉内固定分别于术后4、5个月出现松动。36例异体骨移植患者中,3例在随访结束时移植骨与宿主骨未达到骨性愈合,但不影响功能。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Enneldng评分:功能为优75.2%,中18.3%,差6.5%。患者2年生存率为36.2%,5年生存率为18.75%。结沧:手术治疗四肢转移性瘤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改善肢体功能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肿瘤 四肢 病理性骨折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 被引量:14
19
作者 石颖 苏啸天 +1 位作者 王建华 刘艳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47-2549,共3页
目的分析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高效的解决策略,从而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医院收治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1 13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 目的分析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高效的解决策略,从而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医院收治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1 13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清创术治疗,采集患者伤口脓液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详细记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1 135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68例,感染率为23.61%;采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392份,检出病原菌共237株,检出率为60.46%;其中革兰阴性菌135株占56.96%,革兰阳性菌102株占43.04%;创口遗留空腔、使用骨折内固定、住院时间长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对患者感染率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创口留空腔、骨折内固定、住院时间延长均为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取正确合适的手术方式、使用适宜的固定方式、缩短住院时间均可以降低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开放性骨折 患者 医院感染 影响因素 预防
原文传递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43例报告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俊 《当代医学》 2012年第16期102-103,共2页
目的对微创接骨板在四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疗效与其他的技术进行了对比,以分析其疗效和运用。方法选择在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了传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了微创... 目的对微创接骨板在四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疗效与其他的技术进行了对比,以分析其疗效和运用。方法选择在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了传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了微创接骨板技术对四肢骨折进行治疗,治疗后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分别为(61.3±5.2)ml,(59.8±4.3)min,(9.6±1.1)d。对照组分别为(202.1±4.3)ml,(90.5±2.2)min,(14.2±1.0)d。观察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肘关节功能障碍比率为5.13%,对照组术后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比率为8.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02%、72.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优良率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四肢 骨折内固定术 微创接骨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