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 被引量:103
1
作者 郑栋 张义军 +2 位作者 吕伟涛 孟青 何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6-203,共8页
利用北京地区M LDARS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 结合探空资料, 分析了182个有闪电活动和153个无闪电活动的多个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闪电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抬升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和700 hPa相当位温与闪电活... 利用北京地区M LDARS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 结合探空资料, 分析了182个有闪电活动和153个无闪电活动的多个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闪电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抬升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和700 hPa相当位温与闪电活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而中层湿度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没有以上几个参数明显。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多参数综合预报的闪电活动的概率, 闪电频数和各参数的线性回归关系, 提出了闪电活动预报的诊断指标。本研究对北京地区雷电监测与预警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大气不稳度定参数 闪电活动预报
下载PDF
我国雷电灾害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3
2
作者 马明 吕伟涛 +1 位作者 张义军 孟青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56-865,共10页
为了更好地揭示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过程,在1997—2006年全国雷电灾害数据库和星栽闪电探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雷电灾害及相关因素的特征,包括雷电灾情、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其相互作用,得到以下一些结... 为了更好地揭示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过程,在1997—2006年全国雷电灾害数据库和星栽闪电探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雷电灾害及相关因素的特征,包括雷电灾情、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其相互作用,得到以下一些结果:①雷灾事故数、雷灾人员伤亡数与我国不同地区的致灾因子(闪电活动)、承灾体(人口和经济发展现况)成正相关;雷电灾情不同类型与承灾体类型(城乡人口比例、经济发展现况)有密切关系;②我国雷电灾情和闪电活动的时间特征是紧密相关的,同时雷电灾情的时间特征与人们的作息时间相关;③不同的孕灾环境下造成雷电伤害人员的方式特征不同,雷击死亡人数在农田最多,而受伤人数在建构筑物内最多;④80%的雷灾伤亡人员事故只涉及1-2人的生命安全,其中1人遭受雷击的占总事件的61%;⑤重大雷灾伤亡事件直接与承灾体的脆弱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闪电活动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卫星观测到的我国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9
3
作者 袁铁 郄秀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8-494,共7页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在空间上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4条闪电活动带:即近海区域、中部区域...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在空间上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4条闪电活动带:即近海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和西部边境区域。其中,东南近海区域是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并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弱,而西部地区则是我国闪电活动最弱的地区。我国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平均而言,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68%),并以8月份最为活跃,春季次之(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24%),然后是秋季,冬季最弱,并在11月份出现闪电活动的最小值。在各个季节,随着纬度的减小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我国的闪电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时分,这也与对流活动相对应,而少数地区发生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季节变化 日变化 闪电密度
下载PDF
卫星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及其地域差异 被引量:50
4
作者 郄秀书 周筠珺 袁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3-750,T001,共9页
闪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有很大的可变性 .本文利用热带降水测量计划 (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首次对一些典型地区的闪电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闪电活动无论在闪电频数或放电强度方面... 闪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有很大的可变性 .本文利用热带降水测量计划 (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首次对一些典型地区的闪电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闪电活动无论在闪电频数或放电强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海洋上的闪电活动频数与陆地上的闪电活动频数可相差几十倍 ;不同地区闪电活动的多少不仅取决于该地雷暴日数的多少 ,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该地每次雷暴过程闪电频数的多少 ;不同地区的闪电放电强度有随闪电频数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进一步研究还表明 ,不同地区闪电光辐射能的不同可以用对流最大不稳定能量 (ECAPE)来解释 ,闪电放电强度与ECAPE之间存在非常好的线性正相关 ;而闪电活动频数对ECAPE的响应则与闪电光辐射能不同 ,二者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地域差异 TRMM 卫星 闪电探测
下载PDF
闪电气象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5
作者 郄秀书 刘冬霞 孙竹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4-1068,共15页
闪电气象学是随着现代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也是大气电学和气象学的重要交叉学科分支。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闪电气象学方面的发展和研究进展,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回顾:在闪电气象学研究中发挥了... 闪电气象学是随着现代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也是大气电学和气象学的重要交叉学科分支。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闪电气象学方面的发展和研究进展,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回顾:在闪电气象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现代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闪电活动与雷暴的动力、微物理结构的关系,雷暴电荷结构探测和数值模拟,以及闪电资料同化方法及其在强对流天气中的预警预报作用和闪电的预报等,并指出了中国闪电气象学今后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闪电定位 电荷结构 闪电资料同化 对流天气系统
下载PDF
江苏电网近年雷电活动及输电线路雷击跳闸分析 被引量:42
6
作者 徐伟 路永玲 +2 位作者 唐梦颖 钟丹 胡成博 《电力工程技术》 2017年第6期106-110,共5页
近年来,雷电活动引起的输电线路跳闸事故频繁发生,因此针对输电线路防雷技术开展相应研究工作。在统计江苏雷电活动的基础上,分别从杆塔塔型、高度、回数及档距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跳闸原因和雷击特性。完成2012至2016年江苏电网输电线路... 近年来,雷电活动引起的输电线路跳闸事故频繁发生,因此针对输电线路防雷技术开展相应研究工作。在统计江苏雷电活动的基础上,分别从杆塔塔型、高度、回数及档距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跳闸原因和雷击特性。完成2012至2016年江苏电网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统计,并结合电网生产实际,从输电线路差异化评估、运维、新技术等方面提出合理化防雷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雷电活动 线路跳闸 落雷密度 防雷策略
下载PDF
一次雹暴的闪电特征和电荷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郑栋 张义军 +2 位作者 孟青 吕伟涛 易笑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8-263,共16页
综合利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定位资料与雷达结合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雷暴的闪电活动有两次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产生了降雹,降雹结束后,闪电... 综合利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定位资料与雷达结合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雷暴的闪电活动有两次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产生了降雹,降雹结束后,闪电活动突然减少,之后的活跃期产生了更多的闪电,其中一部分处于云砧区。闪电活动峰值超前降雹5 min左右,闪电活动中的地闪仅占6.16%,但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达20%,且降雹前的正地闪比例较降雹后要高,降雹发生后,正地闪很少发生。降雹阶段,参与放电的主要电荷区表现为反极性结构,-40℃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负电荷区,-15℃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正电荷区,在正电荷区之下,短暂存在一个较弱的负电荷区。降雹结束后,电荷结构经历了持续的快速调整过程,在第2次闪电活跃期,参与放电的主要区域表现为正常的三极性结构,即上正-中负-下正,受西风气流的影响,此三极性结构出现倾斜。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分析表明,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的特征与雷暴云内的动力、微物理过程紧密相关。文中对反极性电荷结构形成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并且认为,具有强烈上升气流的灾害性天气可能更易形成反三极性的电荷结构,并在下部两个电荷区的作用下产生较多的正地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电荷结构 非感应起电机制 双向先导传输
下载PDF
全球闪电活动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8
8
作者 郄秀书 《干旱气象》 2003年第3期69-73,共5页
全球闪电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从卫星上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闪电活动和全球电路对温度的响应,闪电和对流层上部水汽的联系,闪电和NOx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闪电活动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 全球闪电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从卫星上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闪电活动和全球电路对温度的响应,闪电和对流层上部水汽的联系,闪电和NOx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闪电活动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文中还对影响闪电活动和起电过程的热力动力作用以及气溶胶的作用等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气候变化 雷暴 水物质分配 全球电路 舒曼共振
下载PDF
TRMM卫星观测到的华南地区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义耕 陈渭民 刘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7-233,共7页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9年闪电资料(1998—2006年)对华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发生在春末仲...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9年闪电资料(1998—2006年)对华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发生在春末仲夏,呈现双峰值特征,4—8月是闪电高发期(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81.91%)。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8月份闪电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时分,这也与对流活动相对应,5月份闪电活动除在午后有一个峰值区外,在凌晨也有一个不小的峰值区。华南地区的闪电密度高值区主要有:清远-广州一带、廉江市附近、海南岛中部,闪电密度低值区主要位于南海水面上。分析表明:华南地区闪电时空分布除与大尺度的天气系统背景有关外,还与太阳辐射、地形抬升、下垫面的性质等有关。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是造成闪电时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地形的抬升作用和下垫面的性质及其差异是造成气候意义上中小尺度闪电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时空变化 闪电密度 华南地区 LIS
下载PDF
2007年5~8月云南省雷电活动特点和致灾因子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腾飞 尹丽云 +3 位作者 许迎杰 刘雪涛 徐开 谢毅然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1期73-79,共7页
对2007年5~8月雷电活动及其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电活动频繁,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基本呈一峰一谷变化,峰值出现在17~18时,谷值出现在10~11时;雷击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不但与闪电频数有关,还与闪... 对2007年5~8月雷电活动及其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电活动频繁,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基本呈一峰一谷变化,峰值出现在17~18时,谷值出现在10~11时;雷击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不但与闪电频数有关,还与闪电强度有关,闪电一般发生在回波强度≥40dBz、组合反射率≥45dBz、回波顶高≥12km的具有典型强对流特征的区域;回波强度越强、顶高越高,发生雷电的可能性越大,出现的雷电灾害越严重;低槽切变、两高辐合型北方系统以及南海低压、热带辐合带型、西行台风型南方热带系统为雷电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以及动力、热力或者水汽条件;雷电发生在SI〈0℃和θse850-θse500〉6℃的强烈对流不稳定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7年 雷电活动 致灾因子 云南
下载PDF
江苏电网2005至2013年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分析及防护 被引量:22
11
作者 路永玲 刘洋 +4 位作者 高嵩 周志成 陶风波 马勇 张星炜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3,共5页
统计江苏电网2005-2013年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及全省雷电活动情况,分析线路走廊沿线各个区域的雷电活动、地形地貌、杆塔结构和绝缘配置等因素对雷击跳闸的影响,并在减小避雷线保护角、增加复合绝缘子长度及采用带并联间隙长棒形瓷绝... 统计江苏电网2005-2013年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及全省雷电活动情况,分析线路走廊沿线各个区域的雷电活动、地形地貌、杆塔结构和绝缘配置等因素对雷击跳闸的影响,并在减小避雷线保护角、增加复合绝缘子长度及采用带并联间隙长棒形瓷绝缘子等现有防雷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电网雷区分布图,提出了新建线路和运行线路的雷电防护措施建议,为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和运行维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跳闸 雷电活动 绝缘配置 防雷措施
原文传递
卫星观测的我国近海海域闪电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艳 张义军 马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7-163,共7页
利用星载闪电探测仪OTD(optical transient detecter)和LIS(lightning imaging sensor)所获取的1995年6月—2006年4月的卫星闪电资料,结合NOAA Optimum Interpolation SST海温资料,分析我国近海海域的闪电分布时空特征以及闪电活动与该... 利用星载闪电探测仪OTD(optical transient detecter)和LIS(lightning imaging sensor)所获取的1995年6月—2006年4月的卫星闪电资料,结合NOAA Optimum Interpolation SST海温资料,分析我国近海海域的闪电分布时空特征以及闪电活动与该海域海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近海闪电密度平均值为3.39 fl·km^(-2)·a^(-1),其中,南海和渤海的闪电活动相对频繁,随着与海岸线间距离以及纬度的增加,该海域闪电密度逐渐下降;在春季和冬季,黑潮主干海域的海温值相对较高,该处闪电活动也明显强于同纬度的东海近海和太平洋海域,表明黑潮海域是强闪电活动区;在季节变化上,我国近海海域闪电活动与同海域海温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97,闪电活动与海温变化体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在年际变化上,我国近海海域闪电活动与该海域海温的线性相关不显著,说明我国近海海域海温的年际变化并不是引起该海域闪电活动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D/LIS 闪电 海温 近海海域
下载PDF
雷电定位系统监测雷电日与人工记录雷电日的比较 被引量:19
13
作者 余海军 陈水明 +1 位作者 朱建军 岑杰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742-2748,共7页
为了更好地应用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雷电参数,对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与人工雷电日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圆面积法,以气象观测站为中心,分别取半径r=5,6,7,8km的圆区域,统计分析雷电定位系统在该面积区域的... 为了更好地应用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雷电参数,对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与人工雷电日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圆面积法,以气象观测站为中心,分别取半径r=5,6,7,8km的圆区域,统计分析雷电定位系统在该面积区域的雷电日,并与广东省气象局地面观测站人工监测的雷电日进行对比统计,对比分析了人工雷电日与雷电定位数据的差异性,找出了2者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雷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电日,在不同的面积区域相差很大,在r=7km圆区域的雷电日数据能较好地接近人工雷电日,尤其是在多年统计中,接近程度更高;利用r=7km圆区域的LLS雷电日得出雷电日Td与地闪密度Ng的经验公式为Ng=0.004Td1.8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日 地闪密度 圆面积法 雷电定位系统(LLS) 雷电活动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北京夏季强雷暴降水回波结构与闪电特征个例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沈永海 苏德斌 +3 位作者 刘锦丽 段树 吕达仁 王振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2-592,共11页
利用北京市气象局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VIPS)资料,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结构及闪电时空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局地性强雷暴降雨天气中,降雨率峰值与闪电活动峰值关系有超前也有略滞后的情况;关... 利用北京市气象局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VIPS)资料,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结构及闪电时空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局地性强雷暴降雨天气中,降雨率峰值与闪电活动峰值关系有超前也有略滞后的情况;关于云闪和地闪出现时间,云闪一般要超前地闪5~15min;强降水回波单体中,总闪电次数的70%以上出现在大于40dBZ的强回波区,当最大回波强度大于60dBZ时,云闪出现在强回波区的概率接近90%,说明回波强度越强,云闪出现在强回波区的概率越大;对云闪与雷达回波垂直结构分析发现,强降水单体中云闪发生的高度主要在6km以上,且云闪发生频数峰值出现在8~11km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闪电活动 雷达回波结构
下载PDF
基于卫星观测资料的全球闪电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朱润鹏 袁铁 +1 位作者 李万莉 纳根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9-650,共12页
利用卫星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所获取的11年(1995年5月至2006年4月)闪电资料,对全球闪电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全球闪电频数约为46.2 fl s–1(fl为flash简写,表征闪电发生的次数),在30°S^30°N闪电数占全球闪电总数... 利用卫星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所获取的11年(1995年5月至2006年4月)闪电资料,对全球闪电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全球闪电频数约为46.2 fl s–1(fl为flash简写,表征闪电发生的次数),在30°S^30°N闪电数占全球闪电总数的78.1%,陆地和海洋的闪电密度之比为9.64:1。近海海域面积占海洋面积的近3成,但闪电数占海洋闪电总数的近7成,远海海域闪电的密度很小。陆地和近海海域闪电活动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单峰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中高纬度大陆东部近海海域闪电频数大于西部,赤道附近区域相反,大陆西部近海海域闪电频数大于东部。闪电活动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两峰三谷的特征,两峰分别出现在海拔100~2400 m和3300~4600 m,3个低谷分别出现在海拔100 m以下、2400~3300 m和4600 m以上,这是在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海陆分布 季节变化 海拔高度
下载PDF
中国典型区域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及其机制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邓德文 周筠珺 +2 位作者 赵鹏国 苏科学 刘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选取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的四川省、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利用2005—2010年地闪资料,研究了三个典型区域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三省地闪变化呈现不同的年际、月际及日际变化特征。地闪极性上,四川省西部高原及黑... 选取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的四川省、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利用2005—2010年地闪资料,研究了三个典型区域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三省地闪变化呈现不同的年际、月际及日际变化特征。地闪极性上,四川省西部高原及黑龙江省正地闪比例较四川省东部盆地和山东省高,这是由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雷暴云顶高度及南北方雷暴云电荷结构差异造成的。地面盛行风系与地形对雷电活动影响很大,迎风坡为雷电活动频发区域,且直接热力环流圈迎风坡地闪比例较间接热力环流圈高。雷电活动具有较大的区域性,其对气温及不稳定参量有较好的响应,雷暴过程中黑龙江省北部对流有效位能(CAPE)及对流抑制能量(CIN)远小于四川省东部及山东省中部,中层相对湿度及700 hPa相当位温四川省东部最大,山东省中部次之,黑龙江省北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活动 气候变化 CAPE LPCC 三圈环流
下载PDF
卫星观测的西南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义耕 刘洁 +2 位作者 王介君 麦博儒 陈倩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9-495,共7页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10 a闪电资料(1998—2007年)对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在...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10 a闪电资料(1998—2007年)对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在春末仲夏发生,呈现单峰值特征,4—8月是闪电高发期(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84.83%)。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闪电峰值区集中在傍晚、午夜前后两个时段,闪电谷值区出现在09:00—12:00,夜雷暴多,这是与其他地区闪电日变化显著不同的地方。在对闪电次数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后,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西南地区闪电密度分布大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闪电密度较高、面积较大的高值中心位于中越交界的老山一带,非常明显的大片低发区主要位于西南西部地区。研究表明:西南地区闪电时空分布与当地的地形地势、水汽和地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时空分布 闪电密度 夜雷暴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ADTD数据的江西省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邓德文 汪如良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6年第1期63-69,共7页
利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观测的2008—2014年ADTD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雷电频数平均为6.12×105次/a,逐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为22.22 k A,负地闪平均为-7.99 k A,正地闪电流强度... 利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观测的2008—2014年ADTD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雷电频数平均为6.12×105次/a,逐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为22.22 k A,负地闪平均为-7.99 k A,正地闪电流强度是负地闪电流强度绝对值的2.78倍。2)6—8月为雷电活动频发时段,正地闪活动比例冬季却最高,秋季次之;午后雷电活动最频繁,其中12—21时为雷电活动最频繁时段,约占总地闪数的79.4%;正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17.46 k A,负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7.01 k A。3)雷电活动频数和强度空间分布年际变化较大,其中九江市辖区、南昌东南部—抚州中北部一带局部正地闪比例为9%—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活动 ADTD数据 地闪 雷电幅值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雷暴单体合并进行中雷达回波参数演变及闪电活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易笑园 孙晓磊 +2 位作者 张义军 郭玲 王艳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81-995,共15页
雷暴单体合并是促使对流系统成长、增强、持久的重要因素,合并与灾害性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23次合并样本(其中有闪电活动的样本10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数据,基于雷达回波参数的构建与计算,分别以一次... 雷暴单体合并是促使对流系统成长、增强、持久的重要因素,合并与灾害性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23次合并样本(其中有闪电活动的样本10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数据,基于雷达回波参数的构建与计算,分别以一次冰雹暴雨过程和一次强降水过程为例,对合并及雷暴系统的演变进行了物理过程分析,对所有样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归纳。最后发现并验证了雷达回波参数FV40up-6(即6 km以上对流单体大于40 dBz体积的变率)常常在合并进行中出现突然减小现象,简称为"突降";同时揭示了合并进行中闪电活动的特征。具体结论如下:(1)就合并最初开始位置而言,高度在5 km之下的样本最多,比例达86%。从合并用时看(即RHI图中30 dBz回波开始衔接至最强回波合为一体为止),全都在6—36 min,其中用时在12 min以内的占56.5%;达到30 min的仅占16%。合并开始后,在97%的样本中,回波参数V40(即大于40 dBz的总体积)、V40up-6(即6 km以上大于40 dBz的总体积)出现增大;V40增幅为7%—590%,V40up-6增幅为3%—638%;V40up-6最大值出现时刻距合并开始时刻12—18 min的,占总样本的60.1%;24—36 min的,占总样本的34.8%。(2)在雷暴单体合并进行中有"突降"现象的,占总样本的87%;其中又有77%的"突降"出现在距合并开始后的6—18 min内。(3)在10个闪电活动样本中,有9个样本在合并开始后,闪电频数出现了"跃增",甚至出现峰值;全部样本中参与放电的主正电荷区高度随着"突降"均有下降,降幅在1—4 km,而此时的闪电频数几乎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单体合并 回波参数 演变 闪电活动 统计分析
下载PDF
青藏铁路格拉段防雷接地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丽丽 吴广宁 +2 位作者 沈洪 王建文 李晋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5-48,共4页
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雷击过电压保护面临高原和冻土两大难题。针对雷击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在分析格拉段雷暴活动情况及沿线高原冻土地区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铁路沿线防雷接地工程的实施办法。结合高原冻土地区... 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雷击过电压保护面临高原和冻土两大难题。针对雷击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在分析格拉段雷暴活动情况及沿线高原冻土地区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铁路沿线防雷接地工程的实施办法。结合高原冻土地区的特点,探讨了格拉段防雷接地技术的新思路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过电压保护 防雷接地 雷暴活动 冻土 冻土地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