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光环境下6种常绿阔叶林树种苗期的叶片功能性状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玉平 陶建平 +1 位作者 刘晋仙 何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29,共7页
研究不同光环境(旷地、林窗、林下)下缙云山常绿阔叶林6种常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物种的叶片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光照较弱的林窗和林下,树种的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N:P比... 研究不同光环境(旷地、林窗、林下)下缙云山常绿阔叶林6种常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物种的叶片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光照较弱的林窗和林下,树种的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N:P比显著高于光照充足的旷地,叶干物质含量(LDMC)变化趋势与SLA相反,叶片磷含量(LPC)在3种光环境下无显著差异;2)演替前期种具有较高的SLA,LNC和LPC,而演替后期种的LDMC和N:P比显著高于演替前期种。随光照的减弱,演替前期种的LPC无显著差异,而演替后期种则呈下降趋势;3)在3种光环境下,LNC与LPC,SLA正相关,LDMC与LPC,LNC,SLA负相关,N:P比与LPC负相关,而与LNC无显著相关性。随光照的减弱,SLA-LDMC,LPC-N:P及LNC-LPC性状关系沿共同斜率或Y轴截距发生了显著的变异,表明研究材料主要通过增大SLA,LNC及维持较高的N:P比来适应低光环境,不同演替阶段物种适应策略不同;叶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沿光资源梯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叶片功能性状 适应策略 光环境 演替阶段
下载PDF
光强因子对甜糯玉米光合作用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冯颖竹 谢振文 +2 位作者 贺立红 余土元 陈惠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2-136,共5页
为了解不同环境光强下鲜食型玉米光合作用特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比较不同鲜食型玉米品种间的差异,以糯玉米香白糯和超甜玉米粤甜3号为材料,采用人工遮光的方法模拟不同的光照强度,分别于苗期、灌浆期测定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 为了解不同环境光强下鲜食型玉米光合作用特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比较不同鲜食型玉米品种间的差异,以糯玉米香白糯和超甜玉米粤甜3号为材料,采用人工遮光的方法模拟不同的光照强度,分别于苗期、灌浆期测定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光合色素(Ch1 a,Ch1 b和Car)含量,并观测收获时的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遮光使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两品种玉米叶片的Fv/Fm在苗期和灌浆期均随光强的减弱而增加,ΦPSⅡ在苗期随光照的减弱而增加,但在灌浆期随光强减弱是递减的;在相同光强环境下,苗期香白糯的Fv/Fm和ΦPSⅡ大于粤甜3号,灌浆期粤甜3号的Fv/Fm和ΦPSⅡ大于香白糯。环境光强减弱对甜糯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是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下降;甜、糯玉米均发生光抑制现象,且品种间、不同的生育期间弱光适应性有差异;弱光下穗长、行粒数、裸穗鲜质量显著下降是减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强 光合作用 产量构成 甜玉米 糯玉米
下载PDF
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对铵态氮的吸收 被引量:15
3
作者 钟爱文 曹特 +2 位作者 张萌 倪乐意 谢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9-294,共6页
在室内模拟实验中,研究了光照(50μmol/(m2.s))和黑暗条件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对铵态氮(NH4+-N)的吸收速率与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铵态氮浓度(0,0.01,0.1,1和10 mg/LNH4+-N)的增加,... 在室内模拟实验中,研究了光照(50μmol/(m2.s))和黑暗条件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对铵态氮(NH4+-N)的吸收速率与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铵态氮浓度(0,0.01,0.1,1和10 mg/LNH4+-N)的增加,苦草和穗花狐尾藻对铵态氮的吸收速率都是先增加后又逐渐降低,在外源铵态氮浓度为1 mg/L时吸收速率达到最大.同种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对铵态氮的吸收率不低于黑暗条件下的吸收率;相同光强条件下穗花狐尾藻对铵态氮的吸收率不低于苦草的吸收率.在黑暗条件下,在外源铵态氮浓度为1 mg/L时,穗花狐尾藻对铵的吸收速率是苦草的2.42倍;在光照条件下,在外源铵态氮浓度为1和10 mg/L时,穗花狐尾藻对铵态氮的吸收速率分别是苦草的2.47和1.79倍.因此,在富营养湖泊治理过程中,在沉水植物可耐受铵态氮浓度范围内,可以优先考虑把穗花狐尾藻作为植物修复的先锋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穗花狐尾藻 光强 铵态氮 吸收速率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喜树与四川大头茶幼苗的表型可塑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郭志华 王荣 肖文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12,共7页
研究不同光环境对常绿阔叶林中喜树和四川大头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落叶阔叶树种喜树幼苗通过提高自遮荫程度、增大叶悬挂角、增加根生物量比和减小比叶面积适应旷地环境,在旷地中具有最大的相对生长速率,而常绿阔叶树种四川... 研究不同光环境对常绿阔叶林中喜树和四川大头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落叶阔叶树种喜树幼苗通过提高自遮荫程度、增大叶悬挂角、增加根生物量比和减小比叶面积适应旷地环境,在旷地中具有最大的相对生长速率,而常绿阔叶树种四川大头茶幼苗没有表现出对旷地光环境的良好适应;2)四川大头茶幼苗在林窗中通过增加叶片数、提高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生物量比接受更多光能,相对于旷地和林下具有较快的高度生长,喜树幼苗比四川大头茶幼苗在林窗中具有更大的单叶面积、叶柄长度、总叶面积和总叶面积增长率;3)在3—8月,喜树在林窗中的株高增加约35.3cm,约为四川大头茶(约6.6cm)的5.3倍,喜树在林窗中具有明显的光资源竞争优势,表现出比常绿阔叶树种四川大头茶更高的相对生长速率,这就是喜树存在于常绿阔叶林的一个重要原因;4)郁闭林下的光资源有限,2个树种幼苗都不能在林下良好生长;5)喜树幼苗叶性状在不同光环境的可塑性指数远大于四川大头茶,这是喜树能够在常绿阔叶林中存在的另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环境 叶性状 表型可塑性 喜树 四川大头茶
下载PDF
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和叶柄角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和适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志华 胡启鹏 +2 位作者 王荣 肖文发 马履一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7-652,共6页
对比研究了旷地、林窗及林下3种光环境下喜树幼苗叶悬挂角和叶柄角的光响应与适应性,结果表明:(1)在旷地、林窗和林下,光、热等生态因子的差异显著;(2)对于不同的光环境,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和叶柄角在旷地的变化幅度最大,林窗下次之,林... 对比研究了旷地、林窗及林下3种光环境下喜树幼苗叶悬挂角和叶柄角的光响应与适应性,结果表明:(1)在旷地、林窗和林下,光、热等生态因子的差异显著;(2)对于不同的光环境,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和叶柄角在旷地的变化幅度最大,林窗下次之,林下最小;(3)夏季晴天,在旷地、林窗和林下,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与叶柄角分别在16:00、14:00和12:00左右达到“峰”值,叶悬挂角分别约为140°、128°和112°,叶柄角分别约为67°、59°和55°;同时,在3种光环境下,夏季晴天喜树幼苗的叶悬挂角与叶柄角的日变化还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互作关系,以叶悬挂角和叶柄角同时增大或减小来避开或捕获光辐射,这样即保证了喜树叶片有效避开强光,也确保喜树叶片对适度光辐射的最大利用。以上都是喜树叶片对光的捕获或避开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悬挂角 叶柄角 光环境 适应性 喜树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桢楠幼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茹 刘桂华 +1 位作者 赵海燕 胡婧楠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2-36,共5页
对不同光环境下桢楠幼树叶片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全光照(Ⅰ型)和90%光照(Ⅱ型)环境下,F0(最小荧光)、Fm(最大荧光)、F'm(光适应下的最大荧光)、Fv(可变荧光)、Fv/Fm(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m/F0(... 对不同光环境下桢楠幼树叶片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全光照(Ⅰ型)和90%光照(Ⅱ型)环境下,F0(最小荧光)、Fm(最大荧光)、F'm(光适应下的最大荧光)、Fv(可变荧光)、Fv/Fm(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m/F0(电子传递效率)和Fv/F0(PSⅡ潜在活性),从08:00—18:00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60%~65%光照(Ⅲ型)和50%~55%光照(Ⅳ型)环境下,则呈现先降后升的单谷型,最小值出现在12:00—14:00。在全光照(Ⅰ型)和90%光照(Ⅱ型)环境下,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日变化则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在60%~65%光照(Ⅲ型)和50%~55%光照(Ⅳ型)环境下,则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在Ⅰ型和Ⅱ型光环境之间,除F0和NP,Q的日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均值无显著差异。在Ⅲ型和Ⅳ型光环境之间,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均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Ⅰ型和Ⅱ型光环境下的F0、Fm、F'm、Fv、Fv/Fm、Fm/F0、Fv/F0日均值都分别极显著(P<0.01)低于Ⅲ型和Ⅳ型光环境下的对应值,而Ⅰ型和Ⅱ型光环境下的NP,Q日均值却极显著(P<0.01)高于Ⅲ型和Ⅳ型光环境下的对应值。由此可见,Ⅰ型和Ⅱ型光环境下的桢楠幼树叶片吸收的光能有更大比例用于热耗散而保护自身的光合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叶绿素荧光参数 日变化 光环境
下载PDF
领春木幼苗形态及生物量分配对光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8
7
作者 左娟 王戈 +3 位作者 唐源盛 秦银林 王莲 张海坦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85-89,共5页
研究了旷地、林窗和林下3种不同生境中,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幼苗的生长、形态特性、生物量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领春木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生长于林窗的领春木幼苗有更... 研究了旷地、林窗和林下3种不同生境中,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幼苗的生长、形态特性、生物量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领春木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生长于林窗的领春木幼苗有更多纵向生长趋势以获取更多的光资源,并通过增加叶片数和总叶面积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领春木幼苗通过提高根生物量比和降低比叶面积,减小强光对幼苗的损伤。光强较弱时,则是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上部分,主要用于高生长和叶生长,以增加对光辐射的吸收。领春木生长环境光照偏弱,但其幼苗适于生长于光照偏强的环境,这可能是领春木幼苗在其种群更新中受到光环境抑制的原因,加上对成年植株及其生长环境人为的破坏,可能是导致领春木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春木 幼苗 形态 生物量 光环境
下载PDF
林冠环境对沿海沙地竹子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盟 任可 +3 位作者 柳佳莹 荣俊冬 洪小龙 郑郁善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1-569,共9页
为探究沿海沙地林下竹类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生态适应机制,以福建省东山县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下的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实肚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f.farcata)和绿竹(Bambusa oldhami)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冠... 为探究沿海沙地林下竹类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生态适应机制,以福建省东山县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下的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实肚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f.farcata)和绿竹(Bambusa oldhami)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冠环境(大林窗、中林窗、林下)下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与林冠、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个竹种叶功能性状对林冠环境的响应存在差异。矢竹通过提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功能性状以便在弱光下更好地生长;实肚竹和绿竹的叶面积、叶厚、叶干物质含量则随林下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小。3个竹种氮磷比均高于16,且磷含量均低于1.0 g·kg-1,其生长可能受到磷的限制。矢竹样地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均随林下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小,实肚竹和绿竹样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与矢竹呈相反趋势。冗余分析排序结果表明天空视域因子和光照强度对3个竹种叶功能性状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磷含量对实肚竹叶功能性状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氮含量对矢竹、实肚竹叶功能性状影响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为沿海沙地林下引种竹类植物及沿海防护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 竹类植物 叶功能性状 光环境 表型可塑性
下载PDF
环境光强对糯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冯颖竹 余土元 +2 位作者 陈惠阳 王琴 王继增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26-930,共5页
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的环境光强是影响作物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不同环境光强对鲜食型糯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以香白糯(Xiangbainuo)为材料,采用人工遮光的方法模拟不同的环境光强,在糯玉米籽粒灌浆期间测定其籽粒粗蛋白、淀粉、脂肪... 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的环境光强是影响作物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不同环境光强对鲜食型糯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以香白糯(Xiangbainuo)为材料,采用人工遮光的方法模拟不同的环境光强,在糯玉米籽粒灌浆期间测定其籽粒粗蛋白、淀粉、脂肪、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和收获时籽粒的氨基酸总量及氨基酸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遮光没有明显改变糯玉米灌浆期间籽粒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但对主要品质成分所占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大。弱光(40%全光照)与自然光照(100%全光照)相比,糯玉米授粉后30d时,其籽粒中粗蛋白和淀粉的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56和3.5个百分点,脂肪减少了1.5个百分点;自然光照条件下糯玉米籽粒的含水量每天以1.31%的速率减少,其脱水速率高于弱光下糯玉米籽粒脱水速率0.17个百分点。收获时,40%全光照条件下糯玉米籽粒中粗蛋白质量分数、氨基酸总量和赖氨酸质量分数高于自然光照和80%全光照时的质量分数,而糯玉米籽粒的百粒干质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 环境光强 遮光 主要品质成分
下载PDF
应用鱼眼全景像片计算林隙内日照条件的图解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葛剑平 宣立峰 +1 位作者 王恩久 韩贵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0-36,共7页
林隙生态机理已成为现代森林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林隙内光照条件的变化对树种更新和生长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但是、由于林隙结构极为复杂,难以精确地测量林隙上方和周围树冠空隙的透光情况。为此,本文应用鱼眼全景摄影方法拍摄... 林隙生态机理已成为现代森林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林隙内光照条件的变化对树种更新和生长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但是、由于林隙结构极为复杂,难以精确地测量林隙上方和周围树冠空隙的透光情况。为此,本文应用鱼眼全景摄影方法拍摄了林隙结构的全景图象,建立了在像片上直接计算林隙遮蔽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在林隙全景像片上绘制出太阳视轨道,就可以定量和直观地表述林隙内日照条件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林隙 森林生态 鱼眼全景像片 日照条件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两种阔叶树幼苗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秦银林 方兴 +4 位作者 陶建平 黄茹 王莲 左娟 张海坦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54-57,共4页
研究了三峡库区两种阔叶树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幼苗在旷地、林窗和林下三种不同的自然光环境梯度的生长和形态特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显示,在3种不同光环境下生长两年的香樟和灯台树幼... 研究了三峡库区两种阔叶树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幼苗在旷地、林窗和林下三种不同的自然光环境梯度的生长和形态特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显示,在3种不同光环境下生长两年的香樟和灯台树幼苗,株高、基径、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绝对生长指标均表现出旷地>林窗>林下,且旷地植株与林下植株均差异显著;在形态可塑性方面,香樟幼苗的根冠比均表现为在不同光环境下差异不显著(p>0.05),灯台树幼苗则表现为旷地植株显著高于林窗和林下植株(p<0.05),表明旷地的灯台树幼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光抑制;两物种细长指数和叶面积比随环境光强减小而增大,而总叶面积和展开叶片数均随环境光强的减小而减小;香樟和灯台树的净同化率和相对生长速率都表现出旷地和林窗植株显著大于林下植株(p<0.05),但两物种间这两个指标在不同光环境中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香樟和灯台树幼苗均在光资源充足的旷地环境下生物量积累最多,但幼苗的适当遮荫能有效地避免光抑制,从而有利于植株更好地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香樟 灯台树 幼苗 生长 形态 光环境
下载PDF
光照因素封Rubisco酶在蛋白核内外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春尔 尹顺吉 +3 位作者 汪卿 柳俊秀 李春霞 何培民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09年第7期1-9,共9页
制备了条浒苔Rubisco酶及其抗体,并应用于研究光照因素对Rubisco酶在蛋白核内外分布的影响。应用生化技术分离纯化了条浒苔Rubisco酶,并免疫注射入兔体制备了Rubisco抗体,经鉴定Rubisco大小亚基分子量分别约为50kD和16kD,全酶的分... 制备了条浒苔Rubisco酶及其抗体,并应用于研究光照因素对Rubisco酶在蛋白核内外分布的影响。应用生化技术分离纯化了条浒苔Rubisco酶,并免疫注射入兔体制备了Rubisco抗体,经鉴定Rubisco大小亚基分子量分别约为50kD和16kD,全酶的分子量在500kD左右。应用金标免疫电镜分子定位技术封Rubisco酶集中蛋白核程度进行数值化分析。发现在光强变化长期影响实验中,当藻体转入较高光强时,Rubisco明显由叶绿体基质向蛋白核中聚集,从而更好地完成其光合作用功能。在完全黑暗处理和光合作用阻断剂DCMU处理短期影响中,并未观察到PR-ratio的明显降低,但PR-ratio在24小时中的波动被提前,这可能是由于正常生物节律的破坏和藻类对不良环境的反应机制造成。此外,结果显示条浒苔封光强的微小变化并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条浒苔 Rubisco酶 蛋白核
下载PDF
闽楠幼树光合特性及生物量分配对光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100
13
作者 王振兴 朱锦懋 +3 位作者 王健 汪滢 卢钰茜 郑群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41-3848,共8页
设置100%光环境(L100)、40%光环境(L40)、8%光环境(L8)3种光照梯度,分析万木林闽楠(Phoebe bournei)幼树的光合特性及生物量分配特征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闽楠幼树在不同光环境下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Y)... 设置100%光环境(L100)、40%光环境(L40)、8%光环境(L8)3种光照梯度,分析万木林闽楠(Phoebe bournei)幼树的光合特性及生物量分配特征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闽楠幼树在不同光环境下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Pnmax,LSP,LCP,Rd随之降低,而AQY却呈现升高的趋势。(2)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均表现为L100最大,根冠比、叶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及根生物量比在3种光环境下无显著差异。(3)闽楠幼树通过改变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来适应光环境的变化,其中光照强度的降低限制了生物量的积累,但并未显著改变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比例。闽楠幼树在3种光环境下生物量分配比例并无显著的改变,生物量分配可塑性极低可能是闽楠零散分布的一个重要非人为干扰因素。(4)闽楠幼树所采取的生存策略以地上部分生长为主,光照强度降低时则采取保守策略进行缓慢的资源获取和消耗,全光照条件下采取快速的资源获取和消耗策略。未来造林时可以将闽楠与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混交来减少郁闭度,促进闽楠幼树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光环境 光合特性 生物量分配 闽楠
下载PDF
Extent of mismatch between the period of circadian clocks and light/dark cycles determines time-to-emergence in fruit flies 被引量:1
14
作者 Pankaj Yadav Deepak Choudhury Madhumala K. Sadanandappa Vijay Kumar Sharma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569-577,共9页
Circadian clocks tim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fruit flies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while light/dark (LD) cycles delimit emergence of adults, conceding only during the "allowed gate."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Circadian clocks tim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fruit flies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while light/dark (LD) cycles delimit emergence of adults, conceding only during the "allowed gate."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time-to-emergence can be altered by mutations in the core clock gene period (per), or by altering the length of LD cycles. Since this evidence came from studies on genetically manipulated flies, or on flies maintained under LD cycles with limited range of periods, inferences that can be drawn are limited. Moreover, the extent of shortening or lengthening of time-to-emergence re- mains yet unknown. In order to pursue this further, we assayed time-to-emergence of D. rnelanogaster under 12 different LD cycles as well as in constant light (LL) and constant dark conditions (DD). Time-to-emergence in flies occurred earlier under LL than in LD cycles and DD. Among the LD cycles, time-to-emergence occurred earlier under T4-T8, followed by T36-T48, and then T12-T32, suggesting that egg-to-emergence duration in flies becomes shorter when the length of LD cycles deviates from 24 h, bearing a strong positive and a marginal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day length, for values shorter and longer than 24 h,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xtent of mismatch between the period of circadian clocks and environmental cycles determines the time-to-emergence in Drosophi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ADIAN Drosophila light/dark regimes PERIOD time-to-emerge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