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8
1
作者 郑捷文 吴太虎 +3 位作者 宋振兴 孟兴菊 张广 赵鹏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21-524,共4页
目的为了满足院前和现场重症患者急救、快速运送以及院内转运途中连续救治和监护等需求,设计一种能够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的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方法按集成化和信息化需求,对原发明的担架集成式综合急救系统中的相关功能模块进... 目的为了满足院前和现场重症患者急救、快速运送以及院内转运途中连续救治和监护等需求,设计一种能够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的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方法按集成化和信息化需求,对原发明的担架集成式综合急救系统中的相关功能模块进行微型化设计;依据人机工效最佳原则,研究系统的技术结构特征;以轻便机动为原则,对系统承载框架的成型材料及工艺进行改性与改进研究。结果设计的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机动性强,能抬、能推,还可以附载于多种运载工具上,实现了医疗急救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大大缩减了急救等待时间。结论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为建立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提高相关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支持 集成式急救 担架 生命体征 重症患者
原文传递
数字媒体与档案艺术的记忆问题反思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露露 闫静 周延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86,共7页
数字媒体在构造愈加完整化、多元化且结构化的数字记忆的同时,却也逐渐忽略了文本世界中潜在的人类情感、审美趣味和符号价值。档案艺术主张从真实的历史中构建可用于人类解读的记忆,以社交游戏Second Life为例,从观感、文本和记忆出发... 数字媒体在构造愈加完整化、多元化且结构化的数字记忆的同时,却也逐渐忽略了文本世界中潜在的人类情感、审美趣味和符号价值。档案艺术主张从真实的历史中构建可用于人类解读的记忆,以社交游戏Second Life为例,从观感、文本和记忆出发,分析档案艺术的主要特征。通过案例分析,得到如下启示:一是利用复制技术,认可记忆无序所固有的历史价值;二是利用符号价值,建立基于情感联系的文本世界;三是协调技术与艺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数字媒体与档案艺术之间的关系,挖掘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可以参与的构造知识分子话语权、激发公众情感等其他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图档博 档案艺术 符号 Second life
原文传递
多生命指征的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亚光 陈军波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4期36-40,共5页
对家庭远程医疗系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提出人网接口的概念 ,开发了基于蓝牙技术多生命指征的人网接口系统 ,并对每一组成部分作了详细说明 .该系统操作简单 。
关键词 远程医疗 生命指征 人网接口 无线传输系统 数据采集 家庭远程医疗系统
下载PDF
颈部手术患者术晨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郭宏 李光华 《护理学报》 2007年第7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在手术当天早晨对颈部手术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76例择期颈部手术患者,对照组(38例)接受常规术前1d护理访视;观察组(38例)除接受常规术前护理访视外,加强手术麻醉前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前1d及麻醉前的血压、脉... 目的探讨在手术当天早晨对颈部手术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76例择期颈部手术患者,对照组(38例)接受常规术前1d护理访视;观察组(38例)除接受常规术前护理访视外,加强手术麻醉前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前1d及麻醉前的血压、脉率、状态焦虑量表(SAS)得分、手术后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前焦虑得分、脉率、血压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观察组焦虑得分、收缩压、脉率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术前1d护理访视的基础上,加强手术日术前心理干预可更好地缓解颈部手术患者术前应激反应,稳定其生命体征,保证麻醉手术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手术 焦虑 生命体征 术前访视 心理干预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监护 被引量:7
5
作者 牟善兰 李玉兰 《南方护理学报》 2004年第4期29-30,共2页
对5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率、心律、血压、精神状态、疼痛性质、部位、镇痛等方面进行监护,及时预防和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结果5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除1例高危患者死亡、3例急诊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外,余患者治疗较成功,... 对5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率、心律、血压、精神状态、疼痛性质、部位、镇痛等方面进行监护,及时预防和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结果5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除1例高危患者死亡、3例急诊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外,余患者治疗较成功,心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临床症状 体征 监护 低血压 并发症 心肌梗死
下载PDF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及其转向 被引量:6
6
作者 闫方洁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19,共5页
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兴起,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构建起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大厦。以阿多诺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把消费社会看做商品、工具理性和异化逻辑在消费领域推演的结果,并运用现代性批判话语揭露了消费社会对大众的控制,但其对... 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兴起,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构建起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大厦。以阿多诺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把消费社会看做商品、工具理性和异化逻辑在消费领域推演的结果,并运用现代性批判话语揭露了消费社会对大众的控制,但其对大众主体意识的忽略,对技术的简单化批判等则构成了其理论的不足。列斐伏尔指出,消费社会滋生了新的异化形式,并通过大量的符号系统即"次体系"完成了对日常生活和消费的控制。他实现了消费社会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但却抛弃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转而寻求符号拜物教批判及语言学革命的做法则是无力的。鲍德里从后现代主义视域出发,将消费社会看做与现代社会相断裂的阶段,认为符号的差异和区分构成了其主导逻辑,要揭秘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就必须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他误读了马克思的诸多理论,同时对符号学的过分依赖导致其跌入了虚无主义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 消费社会 异化 日常生活 符号
下载PDF
重症救护车急救智能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鑫 宋学瑞 《现代电子技术》 2010年第1期142-144,共3页
急救辅助系统基于EC5-1719CLDNA高性能单板电脑,添加人体生命征监测传感、音视频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数据库及应用软件,以及心电监测设备,实现了人体生命征实时采集监测、病史采集、病情快速诊断、疑似病例查询、远程专家急诊、心电分... 急救辅助系统基于EC5-1719CLDNA高性能单板电脑,添加人体生命征监测传感、音视频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数据库及应用软件,以及心电监测设备,实现了人体生命征实时采集监测、病史采集、病情快速诊断、疑似病例查询、远程专家急诊、心电分析等功能。利用本系统在院前急救环节对患者进行快速病情诊断及指导急救,有效地降低病人死亡率和伤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征 实时监测 远程诊断 急救 医疗传感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患儿食物致敏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丹 吴雪歌 +4 位作者 阎诗 周甜甜 黄亚娇 李洁 罗晓燕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87-893,共7页
目的分析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食物致敏的危险因素,以及食物致敏对生活质量及临床体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41例AD患儿人口学特征、发病年龄、病情严重度、生活质量、体格检查、食物过敏原检查、血清总IgE和嗜酸性... 目的分析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食物致敏的危险因素,以及食物致敏对生活质量及临床体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41例AD患儿人口学特征、发病年龄、病情严重度、生活质量、体格检查、食物过敏原检查、血清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资料。根据过敏原检测结果分为食物致敏组(n=127)和无食物致敏组(n=11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D患儿食物致敏的危险因素。结果AD患儿食物致敏率为52.7%(127/2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物致敏危险因素为:秋季/冬季出生、AD发病年龄<12个月、重度AD、总IgE>150 IU/mL(P<0.05)。与无食物致敏组比较,食物致敏组生活质量较差(P=0.008),非特异性手足皮炎及掌纹症发生率较高(P<0.05)。与单种食物致敏组相比,多种食物致敏组AD病情较重,纯母乳喂养及总IgE>150 IU/mL者占比较高(P<0.05)。结论秋季/冬季出生、AD发病年龄<12个月、严重AD,或总IgE>150 IU/mL的AD患儿更易发生食物致敏。食物致敏AD患儿生活质量更差,更易出现非特异性手足皮炎及掌纹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8):887-8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食物致敏 危险因素 生活质量 临床体征 儿童
下载PDF
灾难性深埋人员伤类伤情特点及其生命体征监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德文 李杨 彭瑞云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10期792-795,共4页
本文以近1 200只Wistar大鼠和比格犬为对象,以模拟深埋条件下可能发生的7类单伤、11类两伤复合、5类三伤复合为内容,应用临床病理、生理生化、血液血气、分子生物学、形态计量等技术,进行的不同伤类至全部死亡过程的系列研究报道为基础... 本文以近1 200只Wistar大鼠和比格犬为对象,以模拟深埋条件下可能发生的7类单伤、11类两伤复合、5类三伤复合为内容,应用临床病理、生理生化、血液血气、分子生物学、形态计量等技术,进行的不同伤类至全部死亡过程的系列研究报道为基础,并结合近40年国内外地震矿难等流行病学调研,着重介绍了灾难性深埋人员与实验动物生命耐受力、伤类伤情特点及生命体征监测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此类灾难性深埋伤员的现场搜救和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灾难医学 生命耐受力 生命体征
下载PDF
论日常生活符号再现体的实践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佳阳 《符号与传媒》 CSSCI 2018年第1期47-59,共13页
赫勒在对日常生活的揭示中,借鉴卢卡奇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自在的”类本质(species—essence)对象化(objectivation)这一概念。学界对“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不乏研究,然而结合物化现象对这一范畴进行符号学分析,对... 赫勒在对日常生活的揭示中,借鉴卢卡奇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自在的”类本质(species—essence)对象化(objectivation)这一概念。学界对“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不乏研究,然而结合物化现象对这一范畴进行符号学分析,对日常生活从形式与意义角度进行考量,在研究程度上尚有不足。本文以符号系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从形式与意义维度重新认识日常生活,以物化现象为例,对日常生活中符号系统的实践性进行阐释,旨在揭示日常生活中形式指向意义的作用以及形式自身的价值,借此突显人在对日常生活形式进行阐释并解读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价值,由此证实赫勒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符号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形式与意义 物化 符号 人道主义
下载PDF
便携式多生命指征监护仪系统结构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宝明 何庆华 +2 位作者 杜晓兰 刘彦 肖剑 《医疗卫生装备》 2000年第1期10-12,共3页
本文介绍便携式多生命指征监护仪 (PLSM )的结构设计。仪器可同时对心电、呼吸、无创血压、脉搏、血氧和体温 6个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并具有便于携带、可连续长时间工作、操作简便以及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和通信能力强的特点 。
关键词 生命指征 监护仪 结构设计
下载PDF
土家族傩仪“过关”的符号隐喻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正海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9,共4页
土家族傩仪"过关",可以说是一个象征符号的组合。文章运用阐释理论,就仪式中的行为符号、实物符号以及方位符号进行分析,以揭示这些符号所隐含的意义。
关键词 土家族傩仪 过关 符号 意义
下载PDF
蒙古包建筑:生活技术和文化符号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冬梅 任玉凤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B07期30-34,共5页
蒙古包是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地方性建筑,对此已经有民俗学和建筑学等视角的研究。本文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蒙古包是技术的建构和文化意义的体现,其二者又有关联性。
关键词 蒙古包 生活技术 文化符号
下载PDF
从语言游戏到符号的圆舞——基于实践信息论的当代西方哲学批判
14
作者 徐岿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61,共5页
当代西方哲学的生活理性转向,使作为生活的"活"的形式的语言成为研究的焦点。但是,生活一般的超时代、超现实的抽象性,使它无法解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真正现实地诠释语言,需要超越生活哲学的大实践观和大理性观,需要实现理... 当代西方哲学的生活理性转向,使作为生活的"活"的形式的语言成为研究的焦点。但是,生活一般的超时代、超现实的抽象性,使它无法解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真正现实地诠释语言,需要超越生活哲学的大实践观和大理性观,需要实现理性形式与现实实践的彻底贯通。在这里,当代西方哲学停滞不前,并在生活哲学本身所蕴涵的抽象解构维度中,将语言无根化和相对化,甚至进一步将其抽象为符号。这种符号化,在西方发达社会,已超越文化的樊篱而向社会生活一切领域蔓延。实践与理性的全面、全息性质以及信息倍增的超循环互动特征,因这种符号化而被异化,并被模仿化、幻象化(simulacrum)、碎片化、即时化等符号化表象所掩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 语言 实践 信息 符号
下载PDF
在平凡的世界中寻找文化坐标——张鲁镭小说文本分析
15
作者 石竹青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1-15,共5页
本文从张鲁镭作品文本入手,以其女性特有的精致和骨子里的豪爽作为观照,诠释作者笔下的小人物、小宇宙。围绕日常生活叙事中质朴而纯粹的生命;用符号建构多元共生的语意场;用细节蕴藉温暖而非荒凉的人生等三方面进行论述。至简至静的生... 本文从张鲁镭作品文本入手,以其女性特有的精致和骨子里的豪爽作为观照,诠释作者笔下的小人物、小宇宙。围绕日常生活叙事中质朴而纯粹的生命;用符号建构多元共生的语意场;用细节蕴藉温暖而非荒凉的人生等三方面进行论述。至简至静的生命本真透显出作者的诚恳和善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凡世界 文化坐标 质朴 符号 语意 生命
下载PDF
回归生命记忆的游戏剧场——试论情感概念符号系统建立与应用的可能性
16
作者 吴丹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8年第5期17-18,共2页
古老的图腾、图画文字存在的力量使我们相信在人类记忆深处的某些元素是可以被归纳并被运用的,是不可磨灭的、本质的,也是能震撼人类心灵的。本文以审美直觉心理学为理论支撑;以象形文字体系作为符号体系组合应用于表意的实际应用例证... 古老的图腾、图画文字存在的力量使我们相信在人类记忆深处的某些元素是可以被归纳并被运用的,是不可磨灭的、本质的,也是能震撼人类心灵的。本文以审美直觉心理学为理论支撑;以象形文字体系作为符号体系组合应用于表意的实际应用例证为依据,综合探讨在一定范围内,情感概念符号系统建立,以及作为情感沟通与交流桥梁的可能性。人们的视觉审美过程会是一次充满趣味的旅程,是精神潜在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的生命 符号体系 情感共鸣
原文传递
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李见心诗学路径探微
17
作者 杨海峰 孙悦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6-21,共6页
李见心的诗歌并不排斥技术的运用和语言形式的打磨,她把日常生活展现为一个符号的世界,用语言还原诗意人生本身的快感。她有意识地运用语符、语义、语形、语体等多种语言手段,突入心灵超验领域,为诗歌开拓了巨大的表现空间。李见心的诗... 李见心的诗歌并不排斥技术的运用和语言形式的打磨,她把日常生活展现为一个符号的世界,用语言还原诗意人生本身的快感。她有意识地运用语符、语义、语形、语体等多种语言手段,突入心灵超验领域,为诗歌开拓了巨大的表现空间。李见心的诗歌不是线性的,其空间性大于时间性,强调来自生活的现场感与结构感,通过修辞化、符象化的日常生活敞开本真,通过创造日常化景观去埋葬历史的记忆,摆脱日常消息性语言和无意识对生活的遮蔽,建构起充满张力的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技术 及物 符象 感兴修辞
下载PDF
优质护理在CT增强扫描中的作用
18
作者 张志秀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析优质护理在CT增强扫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率、呼吸、脉搏、体温)、不良反应... 目的探析优质护理在CT增强扫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率、呼吸、脉搏、体温)、不良反应以及检查成功率。结果两组在心率、呼吸、脉搏、体温上比较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轻度、中度、重度)比较P>0.05;两组检查成功率比较P<0.05。结论接受优质护理的患者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生命体征较平稳,不良反应减少,检查成功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CT 生命体征
下载PDF
“哭邻家亡女”的生命美学意识
19
作者 李如龙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10,共4页
阮籍在魏晋时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哲学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那鲜明的魏晋风流品格和特立独行的品行,给人们留下了别样的风采。阮籍的美学思想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一般着眼于他的《乐论》、《大人先生传》、《清... 阮籍在魏晋时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哲学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那鲜明的魏晋风流品格和特立独行的品行,给人们留下了别样的风采。阮籍的美学思想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一般着眼于他的《乐论》、《大人先生传》、《清思赋》等作品所反映的音乐美学思想,却鲜有人谈到他的生命美学。在此,根据阮籍"哭邻家女"这一本事,从生命美学的视角,以窥阮籍特有的生命美学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生命美学 象征 符号学 性情
下载PDF
在符号中行走:生命永恒的渴望和冲动——文学才能创造本质之透视
20
作者 孟湘 《丽水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26-29,33,共5页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生命的永恒,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人的生命意象化和符号化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才能不仅仅是审美意象的创造和表现的能力,而且是一种生命永恒的冲动和渴望。应该说,文学家是肩负生命永恒的使命在文学符号中行...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生命的永恒,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人的生命意象化和符号化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才能不仅仅是审美意象的创造和表现的能力,而且是一种生命永恒的冲动和渴望。应该说,文学家是肩负生命永恒的使命在文学符号中行走的高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生命 审美意象 文学符号 创造 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