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 被引量:823
1
作者 张维迎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92,共12页
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事实上 ,与法律相比 ,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特别是 ,在许多情况下 ,法律是无能为力的 ,只有信誉能起作用。进一步 ,法律的判决和执行依赖于当事人对信誉的重视程... 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事实上 ,与法律相比 ,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特别是 ,在许多情况下 ,法律是无能为力的 ,只有信誉能起作用。进一步 ,法律的判决和执行依赖于当事人对信誉的重视程度。当人们没有积极性讲信誉的时候 ,法律就失去了信誉基础。在商业社会 ,企业是信誉的载体。中国企业不重视信誉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和政府对经济的任意干预。法律制度的运行也离不开执法者的信誉。为了使执法者重视自己的信誉 ,有必要在司法系统引入竞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信誉 企业 产权 政府 竞争机制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 被引量:896
2
作者 吴汉东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36,共9页
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发明,同时也存有巨大的社会风险。它或是"技术—经济"决策导致的风险,也可能是法律保护的科技文明本身带来的风险,这一社会风险具有共生性、时代性、全球性的特点。同时,智能革命对当下的法律规则和... 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发明,同时也存有巨大的社会风险。它或是"技术—经济"决策导致的风险,也可能是法律保护的科技文明本身带来的风险,这一社会风险具有共生性、时代性、全球性的特点。同时,智能革命对当下的法律规则和法律秩序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民事主体法、著作权法、侵权责任法、人格权法、交通法、劳动法等诸多方面与现有法律制度形成冲突,凸显法律制度产品供给的缺陷。对于人工智能引发的现代性的负面影响,有必要采取风险措施,即预防性行为和因应性制度。面向未来时代的调整规范构成,应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规制为主题,形成制度性、法治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包括以安全为核心的法律价值目标、以伦理为先导的社会规范调控体系和以技术、法律为主导的风险控制机制。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本土需要,当前应尽快出台"国家发展战略",及时制定"机器人伦理章程",适时进行机器人专门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风险 法律挑战 制度安排
原文传递
论领域法学:一种立足新兴交叉领域的法学研究范式 被引量:264
3
作者 刘剑文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6,共14页
当今中国,重大领域的社会经济问题愈加呈现出交叉性、整合性和动态性特征,法学学科系统分工精细化与法律现象复杂化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以问题为中心的整合性、多维度和一体化的研究范式愈加获得重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 当今中国,重大领域的社会经济问题愈加呈现出交叉性、整合性和动态性特征,法学学科系统分工精细化与法律现象复杂化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以问题为中心的整合性、多维度和一体化的研究范式愈加获得重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语境下,有必要确立"领域法学"的概念、以及"领域法"的治理逻辑,以回应社会大变革时代的现实诉求。领域法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特定经济社会领域全部与法律有关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融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种研究范式于一体的整合性、交叉性、开放性、应用性和协同性的新型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它是新兴、交叉领域"诸法合一"的有机结合,与传统部门法学同构而又互补。这在客观上解决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理论定位和学术归宿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新型现代法学研究体系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法学 部门法学 法学方法 学科体系 法治
下载PDF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 被引量:101
4
作者 应松年 陈天本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59-64,共6页
本文论述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原则、适用机关、公开和豁免公开的范围。
关键词 政府信息公开 法律制度 救济途径 中国 公开原则
下载PDF
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 被引量:93
5
作者 蔡守秋 张建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98-102,共5页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保护环境的手段,相对于传统的行政控制手段,其既不制约或妨碍经济发展,又能实现环境和资源保护之目的。探讨排污权交易的性质、目的和作用,对建立中国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排污权 排污权交易 法律制度
下载PDF
融贯性与法律体系的建构——兼论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融贯化 被引量:113
6
作者 雷磊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6,176,共16页
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法律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支持与证立,这是对于法律体系的道德要求,也是法治的目标之一。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具有程度差异,它包含连贯性、体系融贯性与理念融贯性三个层次的要求。融贯的法律体... 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法律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支持与证立,这是对于法律体系的道德要求,也是法治的目标之一。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具有程度差异,它包含连贯性、体系融贯性与理念融贯性三个层次的要求。融贯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裁判者的诠释活动带来的,它是借助于一定的诠释方法建构出的产物。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融贯化面临特殊的难题,只有从制度体系、背景体系与方法体系三个方面努力,才能建构出满足三个层面融贯性要求的法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贯性 法律体系 制度体系 背景体系 方法体系
原文传递
论技术标准的法律性质-从行政法规范体系角度的定位 被引量:108
7
作者 宋华琳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36-42,共7页
在我国,根据授权根据、制定程序、公布与否、外在形式等形式意义上的判断标准,技术标准不具有法律规范的外观;但根据"是否对人有约束力"这一实质意义的判断基准,技术标准作为事实认定构成要件判断的根据,以及行政活动中的重... 在我国,根据授权根据、制定程序、公布与否、外在形式等形式意义上的判断标准,技术标准不具有法律规范的外观;但根据"是否对人有约束力"这一实质意义的判断基准,技术标准作为事实认定构成要件判断的根据,以及行政活动中的重要依据,时行政机关产生了自我拘束作用,对私人产生了外部法律效果。因此标准的功能与社会规则体系中法律规则的功能几无二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标准 行政法 法律性质 规范体系
原文传递
公私法的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 被引量:81
8
作者 孙国华 杨思斌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4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公私法的划分是法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回顾了公私法划分的历史 ,评析了学者们关于公私法划分的根据 ,对公私法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认为公私法的划分是法的内在结构问... 公私法的划分是法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回顾了公私法划分的历史 ,评析了学者们关于公私法划分的根据 ,对公私法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认为公私法的划分是法的内在结构问题 ,划分公私法的直接根据是法律调整的不同方法 ,而法律调整的方法 ,基本上或主要地决定于法律调整的对象。明确这一问题 ,有利于澄清长期困扰法理学界的一些重要问题 ,以便根据法律调整对象的不同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选择最佳的法律调整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学 公法 私法 法律体系 划分标准 个人权利
原文传递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被引量:62
9
作者 王全弟 赵丽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7-112,137,共7页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已成为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本文借鉴先进...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已成为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本文借鉴先进法域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现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隐私权 法律保护 体系
下载PDF
法典化模式选择的法理辨析 被引量:95
10
作者 朱明哲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112,共24页
法典化的模式可以分为体系型和汇编型两种类型。我国学者在讨论法典化时主要希望完成的是体系型法典,也就是通过部门法的横向建构和规则/原则的纵向建构完成的一个明确、稳定、评价无矛盾的融贯体系。体系型法典在理论上有助于保障法的... 法典化的模式可以分为体系型和汇编型两种类型。我国学者在讨论法典化时主要希望完成的是体系型法典,也就是通过部门法的横向建构和规则/原则的纵向建构完成的一个明确、稳定、评价无矛盾的融贯体系。体系型法典在理论上有助于保障法的安定性,实现法律上的形式平等。它同时预设了三种理念:社会基本处于静止状态;法律所保护的价值在整体上不会受到新的社会发展的挑战;一个国家的整个领土构成一种均质的空间。在当代法律实践中,规范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碎片化特征。就算立法者通过法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整合,单行立法、判例、习惯、个人性质的规范也终究会不断打破法典的体系。而且,实证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时也更注意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征和给定地理空间的自然/人文特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汇编型法典是更适合当代法治实践要求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型法典 汇编型法典 法律体系 法律渊源 法律碎片化
原文传递
论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 被引量:76
11
作者 韩大元 刘松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9-77,共9页
检察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检察机关的历史作用、理论基础、法律性质以及检察权的性质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 ,我们应正确认识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 。
关键词 检察机关 宪法地位 法律监督 检察权 制度设计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构、特色和趋势 被引量:92
12
作者 朱景文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39,共2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趋势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归属和法律规范的性质两个向度作为研究法律体系的框架。前者的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立法的现状,后者旨在分析不同性质的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趋势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归属和法律规范的性质两个向度作为研究法律体系的框架。前者的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立法的现状,后者旨在分析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在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各类法律规范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分布发生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体系 法律规范 公法与私法 实体法与程序法 国际法与国内法
原文传递
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五个核心命题 被引量:85
13
作者 张文显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0,共26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集中体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集中体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核心命题之中。本文试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五个核心命题为理路,对全会精神进行研究型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制度 法律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文传递
完善金融生态法律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67
14
作者 匡国建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7-43,共7页
在金融生态中,无论是解决市场失灵还是避免政府失灵,都要倚重法律制度手段。但不同的法律制度对金融生态的影响差别巨大。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就是改善金融生态结构,增强金融生态功能,提高金融生态的生产力。
关键词 金融生态 法律制度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78
15
作者 卢泽羽 陈晓萍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19,共6页
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本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流转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快创新土地改... 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本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流转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快创新土地改革发展思路、尽快完善细化土地流转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努力破解流转瓶颈制约、强化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和加强社会宣传引导"是加速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促进农业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路径。该研究对推动中国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现代农业及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村土地流转 流转经营 法律机制
下载PDF
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被引量:77
16
作者 胡光志 周强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43,共9页
近期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引发了学界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密切关注。然而,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显然,构建相对完备的互联网账户安全保障制度、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制... 近期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引发了学界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密切关注。然而,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显然,构建相对完备的互联网账户安全保障制度、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制度及互联网金融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等正是克服这些困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消费者权益 法律制度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指定管辖制度之完善 被引量:76
17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5-187,共13页
刑事诉讼中的指定管辖,其目的是保障司法公正,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弊端,如适用随意性较大,指定侦查管辖于法无据,公、检、法在指定管辖上不能有效衔接,公民的管辖异议权与指定管辖申请权不受尊重等。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特有... 刑事诉讼中的指定管辖,其目的是保障司法公正,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弊端,如适用随意性较大,指定侦查管辖于法无据,公、检、法在指定管辖上不能有效衔接,公民的管辖异议权与指定管辖申请权不受尊重等。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特有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制度结构,以及司法权集体行使的特殊形式有关。改革完善该制度,在模式设定上,仍应以审判为基点,同时明确侦查阶段的指定管辖并允许检察机关监督。审判中的指定管辖应由检察机关提出,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程序法定原则,慎重适用指定管辖;坚持管辖便利原则,指定地点应当方便办案。在制度完善方面,需要明确指定管辖的适用范围;明确指定管辖的相关主体、考量因素及决定程序;合理设置指定管辖的具体程序,确认公民的管辖异议权与管辖申请权并予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指定管辖 程序法定 制度完善
原文传递
进步与妥协:《行政诉讼法》修改回顾 被引量:71
18
作者 童卫东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32,共11页
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行政诉讼法》修改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行政诉讼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问题,扩大了受案范围、畅通了诉讼渠道,完善了审判体制机制,完善了判决形... 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行政诉讼法》修改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行政诉讼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问题,扩大了受案范围、畅通了诉讼渠道,完善了审判体制机制,完善了判决形式和执行制度,强化行政诉讼的监督功能,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了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贯彻了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修改 问题导向 制度完善 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适于法治的法律体系模式 被引量:70
19
作者 雷磊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7,共25页
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学的产物。在规范论的语境中,以规则为基础的阶层构造论和规则—原则论提供了法律体系的两种不同模式。由于规则—原则双重构造模式能实现实践理性的最大化和法治理念的最佳化,因而对应着最优化的法治模型。在... 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学的产物。在规范论的语境中,以规则为基础的阶层构造论和规则—原则论提供了法律体系的两种不同模式。由于规则—原则双重构造模式能实现实践理性的最大化和法治理念的最佳化,因而对应着最优化的法治模型。在理想结构中,法律体系由规则与原则两部分构成:法律规则之间根据效力关系形成了特定的阶层构造,属于体系的刚性部分;而法律原则之间根据内容关系形成了客观价值秩序的统一体,属于法律体系的柔性部分。两部分之间既有静态的联结,更有动态的双向流动。在现实结构中,由于制度性和方法性联结的可能,规则与原则相互结合得更加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体系 阶层构造模式 双重构造模式 法治模型
原文传递
论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资格 被引量:69
20
作者 吴习彧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66,共7页
人工智能的热点效应引发了各类派生讨论,问题集中在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定性上,涉及是否应赋予其法律人格等。思考是否应当将法律主体资格延伸至人工智能上,为法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想实验。本文的观点是,为了解释人工智能的行为效... 人工智能的热点效应引发了各类派生讨论,问题集中在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定性上,涉及是否应赋予其法律人格等。思考是否应当将法律主体资格延伸至人工智能上,为法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想实验。本文的观点是,为了解释人工智能的行为效力而主张赋予其法律主体资格是没有必要的。毕竟只有人类才可以理解"权利"与"责任"的涵义,机器只能被设计成遵守规则,却不能理解规则。所以即便创设出类似于"电子人"的法律人格,法律规则也无法对机器本身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相对现实的路径应当是考虑如何通过法律去影响机器背后的人(包括人工智能的设计者、制造商以及使用者等)的行为层面,进而解决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 责任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