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汤雪柏 徐伟 +1 位作者 李晓宏 张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LBBB)(真性LBBB)能否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更能获益。方法:研究入选2005-06至2013-05接受CRT的19例患者,依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符合新诊断标准即为真性LBBB组(n...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LBBB)(真性LBBB)能否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更能获益。方法:研究入选2005-06至2013-05接受CRT的19例患者,依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符合新诊断标准即为真性LBBB组(n=13),符合传统诊断标准即为假性LBBB组(n=6);比较所有入选患者CRT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时限(QRSd)及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VEF、LVEDD、QRSd、IVMD、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标准差(Tmsv16-SD)及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值(Tmsv16-Dif)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CRT术后的LVEF、LVEDD、IVMD及QRSd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而且与假性LBBB组比,真性LBBB组的LVEDD[(5.95±0.72)mm vs(7.13±0.78)mm,P<0.01]、IVMD[(22.45±8.00)ms vs(27.63±13.09)ms,P<0.01]及QRSd[(140.38±5.80)ms vs(153.68±14.38)ms,P<0.01]改善更明显;术后两组患者的Tmsv16-SD、Tmsv16-Dif及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真性LBBB和假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能从CRT中获益,合并真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估 被引量:15
2
作者 曾春苗 彭双林 阮天成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因房室传导阻滞入住心内科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5例(试验组),术中使用美敦力3830-65 cm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中低位间隔部左室面... 目的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因房室传导阻滞入住心内科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5例(试验组),术中使用美敦力3830-65 cm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中低位间隔部左室面,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起搏器程控及心电图检查,测定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功能,以及测定QRS波宽度等;术后3个月行胸片、心脏彩超检查,了解有无电极移位、室间隔穿孔,初步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同时选取2017年我院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25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阻抗均较术中有所下降;同一时间段,试验组的阻抗低于对照组,QRS波宽度亦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阈值及感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现明显起搏器电极脱位、室间隔穿孔。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良好,起搏参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近期疗效 安全性 起搏阈值 感知功能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娜 董颖雪 +9 位作者 刘飞 李国草 Chandran Sadees Clarance 于晓红 张荣峰 王楠 肖宪杰 尹晓盟 夏云龙 高连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3-789,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疾病情况、心电图包括左束支阻滞形态特征、电极位置及电极间距等。随访(37.4±17.6)个月,并于术前及术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起搏器程控以及心脏超声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力衰竭病史短、心电图表现为真性左束支阻滞、左心房增大程度较轻、右心室电极位于非心尖部、且术后QRS缩短明显(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OR=12.452,95%CI:3.235~36.682,P=0.012)。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共12例,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发生率41.7%。CRT后6个月,合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提高[(15.50±13.45)%vs(4.19±3.34)%]及QRS时限缩短[(28.15±19.17)msvs(11.92±4.03)ms)更显著(P均<0.05)。平均随访(37.4±17.6)个月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0%vs23.7%,P=0.030)。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最强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预测因素 左束支阻滞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与左心室间隔起搏用于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评价
4
作者 黄淑芬 林嘉仪 +7 位作者 黄心怡 陈巳楣 李琳琳 葛晓峰 张鹏 于婧 戴翠莲 蔡彬妮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97-305,共9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左心室间隔起搏(LVSP)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23年10月3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确诊...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左心室间隔起搏(LVSP)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23年10月3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确诊心衰合并LBBB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Ⅰ类适应证的患者。按照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LBBP组、LVSP组和双心室起搏(BVP)组,3组患者在出院前、出院后1、3、6个月及之后每年进行随访,比较3组患者的电学与机械同步性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91例患者,年龄(66.4±9.2)岁,其中男42例(46.2%,42/91)。LBBP组52例,LVSP组12例,BVP组27例,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QRS时限缩短率LBBP组与LV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且均优于BVP组(32.4%±7.1%对20.8%±7.5%,P<0.001;27.8%±7.8%对20.8%±7.5%,P=0.007)。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升值LBBP组高于BV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4%±10.5%对14.3%±10.9%,P<0.001),但与LV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10.5%对18.8%±13.0%,P=0.141)。LBBP组CRT超反应率最高(84.6%,44/52),LVSP组与BVP组相当[58.3%(7/12)对44.4%(12/27),P=0.423]。3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衰再住院的复合终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330)。结论LBBP的心脏再同步及临床疗效最优,LVSP电学再同步优于BVP,临床疗效与BVP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疗法 左束支区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左心室间隔起搏 双心室起搏 心力衰竭 左束支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老年慢性全心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r波递增不良新概念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灼焰 胡永烁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7期682-684,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新概念“掉头延迟”及“掉头迟钝”与老年慢性全心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老年慢性全心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22例,心电图表现符合“掉头延迟”和/或“掉头迟钝”,均给予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 目的探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新概念“掉头延迟”及“掉头迟钝”与老年慢性全心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老年慢性全心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22例,心电图表现符合“掉头延迟”和/或“掉头迟钝”,均给予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治疗前、临床症状缓解时体质量、血清脑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记录治疗过程中液体出入量负平衡。结果 22例患者中4例在治疗第3天临床症状缓解,8例在治疗第4天临床症状缓解,10例在治疗第5天临床症状缓解,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4.27±0.77)d;临床症状缓解时脑钠肽[(420.8±142.9)ng/L]、体质量[(63.6±8.3)kg]均低于治疗前[(1 763.8±428.3)ng/L、(68.9±11.1)kg],左室射血分数[(40.1±11.6)%]高于治疗前[(35.2±8.7)%](P<0.05);临床症状缓解时,8例“掉头延迟”得到纠正,6例“掉头迟钝”得到纠正,6例“掉头延迟”及“掉头迟钝”均得到纠正,2例“掉头延迟”及“掉头迟钝”均未得到纠正;随液体出入量负平衡(累计)增加,“掉头延迟”和/或“掉头迟钝”现象纠正者逐渐增加,出入量负平衡>3 000 mL时,“掉头延迟”现象纠正8例,“掉头迟钝”现象纠正6例,“掉头延迟”和“掉头迟钝”现象均纠正6例。结论老年慢性全心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随容量超负荷的改善,“掉头”现象可能被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全心衰竭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 "掉头"现象 R波递增不良
原文传递
左束支起搏在心力衰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初步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珍 陈倩 +2 位作者 黄容 赵龙生 孙雄山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43-748,共6页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合并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分为LBBP组...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合并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分为LBBP组及常规双心室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组。比较LBBP组起搏植入术中及随访6个月、12个月时各项起搏参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起搏治疗前后心电图QRS波时限,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B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共有21例患者入组,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服用药物情况、QRS波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LVEDD、LVESD、FS、LVEF、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LBBP组术中QRS波时限与术前比较明显缩窄(P<0.05);随访6、12个月发现,LBBP组QRS波时限、LBBP单极夺获左束支阈值、心室电极头端单极感知均稳定,电极头端阻抗与术中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其NYHA心功能分级、LVEDD、LVESD、FS、LVEF、BNP水平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6、12个月,LBBP组QRS时限较CRT组稍缩短(P<0.05);随访6个月时,LBBP组患者NYHA分级情况较CRT组改善(P<0.05),BNP水平降低(P<0.05),两组患者LVEDD、LVESD、LVEF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LVEDD、LVESD、FS、LVEF、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BBP对于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合并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治疗效果与传统CRT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左室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房室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QRS时限和形态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志泉 陈康玉 +8 位作者 严激 徐健 苏浩 杨冬妹 陈娟 胡凯 章超惠 王齐 谢翠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86-1090,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和形态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植入CRT/D装置的患者272例,依据术前心电图QRS时限将其分为轻度延长(120-149ms)组、中度延长(150-179ms)组和重度延长(≥180ms)组,比较3组患者CRT反...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和形态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植入CRT/D装置的患者272例,依据术前心电图QRS时限将其分为轻度延长(120-149ms)组、中度延长(150-179ms)组和重度延长(≥180ms)组,比较3组患者CRT反应情况;依据左束支阻滞(LBBB)诊断新标准,将患者分为真性LBBB组和假性LBBB组,比较两组患者CRT反应情况。结果:QRS时限中度(62.8%)、重度(54.3%)延长组CRT反应率优于轻度(49.6%)延长组;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64.3%︰52.9%)。多因素分析显示宽QRS波和真性LBBB与CRT反应率增加有关。结论:QRS时限中、重度延长组患者CRT反应率优于轻度延长组,而中度和重度延长组患者间CRT反应率无明显差别;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S时限 左束支阻滞 心脏再同步治疗
原文传递
左束支是否夺获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钱智勇 薛思源 +4 位作者 曾嘉欣 王垚 张新尉 侯小锋 邹建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夺获与否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心室间隔部起搏(LVSP)患者基线和末次随访的超声心动图等资料,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且心室起搏比例≥20%。对... 目的探讨左束支夺获与否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心室间隔部起搏(LVSP)患者基线和末次随访的超声心动图等资料,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且心室起搏比例≥20%。对比两组患者左心室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共入组71例患者,男37例,年龄(67.6±12.2)岁,根据术中资料判断有无左束支夺获分为LBBP组(51例)和LVSP组(20例)。心室起搏比例为91.6%±17.5%。LBBP组单极3.0 V/0.5 ms起搏下的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明显短于LVSP组[(71.3±9.3)ms对(82.2±9.7)ms,P<0.001],LBBP组起搏QRS时限明显窄于LVSP组[(140.1±17.6)ms对(151.0±21.7)ms,P=0.031]。随访(22.3±15.8)个月,LBBP组患者LVEF较基线无明显改变;LVSP组患者LVEF较基线下降(63.0%±4.3%对59.4%±7.1%,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BBP组的LVEF改变值(-0.3%±4.2%对-3.6%±7.5%,P=0.021)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改变值[(-1.6±3.2)mm对(0.4±3.8)mm,P=0.031]明显优于LVSP组。LBBP组和LVSP组中分别有1例和3例患者LVEF下降超过10%且最终LVEF≤50%,其中LVSP组的1例患者死于心力衰竭。结论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LBBP可以有效保护心脏收缩功能,而LVSP可引起心室收缩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夺获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左心室间隔部起搏
原文传递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冠之 丁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慢性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被引量:7
10
作者 华宝桐 郭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当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时,心电图诊断变得困难。近半个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针对这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标准,现就此作一综述。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左束支阻滞 心电图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招娜 芦秀燕 +1 位作者 邵一兵 夏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最常见的传导障碍类型。术后新发持续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可引起心室舒缩障碍,进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常影响患者预后。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作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持续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最常见的传导障碍类型。术后新发持续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可引起心室舒缩障碍,进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常影响患者预后。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作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持续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治疗方案,但其植入适应证尚需进一步临床论证。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相关的传导系统起搏有望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但远期预后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因素、预后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左束支传导阻滞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传导阻滞及起搏器植入的预测因子研究进展
12
作者 范家宁 林大卫 周达新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251-256,共6页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瓣膜结构改变,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重度AS微创治疗方法。自2011年被FDA首次批准...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瓣膜结构改变,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重度AS微创治疗方法。自2011年被FDA首次批准应用于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重度AS患者以来,其适应证不断扩展至中低手术风险AS人群。人工瓣膜植入后可压迫位于主动脉根部的房室传导系统,导致术后心脏传导异常的发生,永久起搏器植入(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PPMI)是其治疗手段。TAVR术后PPMI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TAVR术后传导功能障碍发生及PPMI的预测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左束支阻滞 房室阻滞 永久起搏器植入
下载PDF
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欠佳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汪菁峰 宿燕岗 +3 位作者 柏瑾 王蔚 秦胜梅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mmHg vs(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ms vs(162.92±29.67)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右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的QRS波增宽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杰娉 崔天祥 方慧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6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QRS波增宽与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QRS波时限>120 ms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7例,根据QRS波分为左束支组47例、右束支组50例,非慢性心力衰竭且QRS波时限正常者40例...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QRS波增宽与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QRS波时限>120 ms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7例,根据QRS波分为左束支组47例、右束支组50例,非慢性心力衰竭且QRS波时限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P水平及LVEF。结果左束支组QRS波时限长于右束支组;左束支组、右束支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左束支组NT-proBNP高于右束支组,LVEF低于右束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型QRS波时限延长与血浆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而右束支组QRS波时限延长与血浆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无明显相关。结论左束支阻滞的QRS波时限延长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及血浆NT-proBNP水平相关性良好,可以作为临床判断心力衰竭程度的一个简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S波时限 心力衰竭 脑钠肽 左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慢性心力患者中的应用(附7例报道)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馨竹 周小雪 +8 位作者 李霞玲 姜腾勇 张涛 赵华 王云龙 梁卓 韩智红 张烨 任学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6期657-66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心电图特点、心室同步性改变及可行性。方法:入选7例因慢性心力衰竭且具有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指征,行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改行LBBAP的患者。对其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起...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心电图特点、心室同步性改变及可行性。方法:入选7例因慢性心力衰竭且具有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指征,行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改行LBBAP的患者。对其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起搏器程控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试行LBBAP成功。术后心电图提示患者QRS波间期(QRSd)及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均较术前缩短[QRSd:(165.23±9.13)vs.(125.19±6.03)ms;LVAT:(77.6±6.50)vs.(50.58±6.64)ms]。术后常规超声提示5例患者LVEF、LVIDd、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提升。6例患者双室间同步性较前好转,7例患者左心室内同步性均较前提升。结论:LBBAP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常规CRT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的备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左束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11期877-878,共2页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死(AMI)病理性Q波是初始向量改变的结果,故凡改变初始向量的心律失常均可产生掩盖或酷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另外,有些心律失常虽未影响初始向量改变,也可产生酷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当出现酷似AMI时...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死(AMI)病理性Q波是初始向量改变的结果,故凡改变初始向量的心律失常均可产生掩盖或酷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另外,有些心律失常虽未影响初始向量改变,也可产生酷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当出现酷似AMI时,易误诊,给患者造成精神上及经济上的负担;而掩盖时易漏诊,贻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束支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 诊断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在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17
作者 田亮 唐恺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366-372,共7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56例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式将患者分为RVAP组(n=121)和LBBP组(n=135)。比较两组起搏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在术中、术后7 d、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BBP组患者术后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均P<0.001)。术后1年随访中,与RVAP组相比,LBBP组起搏术式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如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表达水平(均P<0.05)。此外,LBBP组和RVAP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和起搏器依赖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LBBP患者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显著降低(P=0.004)。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BBP起搏术式与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关(全部进入模式P=0.014,向前逐步回归模式P=0.010)。Kaplan-Meier累积事件曲线的比较显示RVAP和LBBP的累积再住院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ROC曲线分析也揭示了不同起搏术式对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预测价值(P=0.011,AUC=0.703,灵敏度=0.857,特异度=0.550)。结论与传统RVAP相比,LBBP起搏术式治疗老年AVB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老年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持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分析
18
作者 杜招娜 姜文博 +2 位作者 牟俊宇 俞成云 夏伟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500-504,共5页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术后新发持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cLBBB)的相关危险因素及cLBBB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术后新发持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cLBBB)的相关危险因素及cLBBB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经股动脉行TAVR的78例主动脉瓣膜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TAVR术后至出院时是否发生cLBBB分为新发持续性cLBBB组(n=26)和非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组(n=52)。收集并比较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生化检查指标、CT等影像检查结果、瓣膜和手术相关数据,以及6个月后病人的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VR术后新发持续性cLBBB的危险因素。结果 78例病人中,26例(33.3%)在TAVR术后出现持续性cLBBB。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的不完全性LBBB(OR=7.609, 95%CI:1.051~55.066)、植入瓣膜过大率≥17.25%(OR=1.096, 95%CI:1.017~1.181)及无窦侧瓣膜植入深度≥4.96 mm(OR=3.633, 95%CI:1.363~9.686)是TAVR术后新发持续性cLBBB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6个月随访时,新发持续性cLBBB组有更高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16.0%比1.9%,P=0.02)。结论 术前不完全性LBBB、较高的植入瓣膜过大率及冠脉无窦侧瓣膜植入过深是影响TAVR术后持续性cLBBB发生的危险因素。新发cLBBB病人有更高的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左束支传导阻滞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儿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魏丽 卢永义 +6 位作者 华益民 周开宇 叶强华 王川 王晓 严淞 刘菊芳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3-667,共5页
目的观察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心电图变化。方法纳入21例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且术后早期出现CLBBB的患儿,同时以性别、年龄及封堵器大小进行1:1配对,纳入同时期术后未合并任... 目的观察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心电图变化。方法纳入21例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且术后早期出现CLBBB的患儿,同时以性别、年龄及封堵器大小进行1:1配对,纳入同时期术后未合并任何心律失常的单纯膜周部VSD的患儿2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术后30 d心电图左室电压、QT间期、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和心率校正的JT离散度(JTcd)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左室电压、JTcd随手术时间的变化而变化(P<0.05);左室电压及QTd变化存在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的交互效应(P<0.05);CLBBB组与对照组的J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BBB组与对照组的左室电压在术后3 d和术后5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有无CLBBB者早期心电图指标左室电压和JTcd有差异,其中JTcd可能对预测术后早期CLBBB的发生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 儿童
原文传递
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纪荣静 赵永辉 +4 位作者 张静 王现青 马继芳 宋卫峰 臧小彪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改进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CRT治疗的21例LBBB...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改进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CRT治疗的21例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患者(研究组)和同期40例应答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详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QRS波时限、脑钠肽水平、左房容积、左室容积、右房容积、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高血压均与CRT治疗LBBB伴心力衰竭无应答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QRS波时限、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高血压均为导致患者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QRS波时限、左心室电极起搏部位、二尖瓣反流量、房颤均是LBBB伴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优化患者选择,术中优化左室起搏部位,并结合术后起搏参数的优化控制,能够提高患者CRT治疗应答率,降低费效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 无应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