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林养分循环Ⅰ.毛竹纯林的叶凋落物及其分解 被引量:33
1
作者 傅懋毅 方敏瑜 +2 位作者 谢锦忠 陈艳芳 王惠雄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07-213,共7页
在我国亚热带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主要产区的四片试验地上,随机布置了21个区组90个集叶斗,持续观察3a,以研究林内叶凋落物的动态。在相同立地上,又用同样方法布置20个区组400个落叶分解袋,通过林地潜育定期采集潜育样和样袋... 在我国亚热带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主要产区的四片试验地上,随机布置了21个区组90个集叶斗,持续观察3a,以研究林内叶凋落物的动态。在相同立地上,又用同样方法布置20个区组400个落叶分解袋,通过林地潜育定期采集潜育样和样袋中残留物养分含量分析等方法,研究凋落物分解时的失重速率和N、P、K、Ca、Mg等养分元素的反馈。试验结果表明,毛竹林叶凋落物量在其年变化周期中有两个高峰期,峰值的出现时间由于立地条件的不同迟早不一。第一高峰值所代表的叶凋落物量因林分的生长特性不同其占全年总量的百分数变动于17—56%之间。竹叶凋落物在分解时其失重速率在初始期变化较快,但经20周林地潜育后渐趋稳定;养分的反馈情况因元素的不同而异,一些大量元素在其向土壤释放前于凋落物分解后的残留物中先有一个累积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叶凋落物 分解 失重 淋溶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英文)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3 位作者 林鹏 陈光水 何宗明 谢锦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1-208,共8页
通过对中亚热带格氏栲天然林 (natural forest of Castanopsis kawakamii,约 15 0 a)、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 (monocultureplantations of C.kawakamii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33年生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的研究表明 ,各凋落... 通过对中亚热带格氏栲天然林 (natural forest of Castanopsis kawakamii,约 15 0 a)、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 (monocultureplantations of C.kawakamii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33年生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的研究表明 ,各凋落叶分解过程中 N初始浓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后下降 ;除格氏栲天然林中其它树种叶和杉木叶 P浓度先增加后下降外 ,其它均随分解过程而下降 ;除杉木叶外 ,其它类型凋落叶的 Ca和 Mg浓度呈上升趋势 ;凋落叶 K浓度均随分解过程不断下降。养分残留率与分解时间之间存在着指数函数关系 xt=x0 e- kt。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养分释放常数分别为 :N (k N) 0 .6 78~ 4 .0 88;P (k P)0 .6 2 1~ 4 .30 8;K(k K) 1.4 0 8~ 4 .4 2 1;Ca (k Ca) 0 .799~ 3.75 6 ;Mg (k Mg) 0 .837~ 3.894。除杉木叶外 ,其它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均呈 k K>k P>k N>k Mg>k Ca的顺序变化。各林分凋落叶的年养分释放量分别为 N10 .73~ 4 8.19kg/ (hm2 · a) ,P0 .6 1~ 3.70kg/ (hm2· a) ,K6 .6 6~ 39.6 1kg/ (hm2· a) ,Ca17.90~ 2 0 .91kg/ (hm2· a) ,Mg3.2 1~ 9.85 kg/ (hm2· a)。与针叶树人工林相比 ,天然阔叶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较快的养分释放和较高的养分释放量有利于促进养分再循环 ,这对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释放 分解 凋落叶 格氏栲 杉木 天然林 人工林
下载PDF
中国管蓟马亚科(Phlaeothripinae)菌食性蓟马种类简记(缨翅目:管蓟马科) 被引量:8
3
作者 童晓立 张维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3期58-60,共3页
本文着重记述中国管蓟马亚科菌食性种类及其分布,该亚科菌食性种类在中国发现有18属46种,其中6属和11种为中国新记录。绝大多数种类系作者采自南方林区枯枝落叶层。有者系根据文章记录,作者未采获标本。
关键词 菌食性 蓟马 管蓟马亚科
下载PDF
利用枯枝落叶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堆肥处理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官昭瑛 张安 +3 位作者 陈晓蓉 迟国梁 徐国钢 朱兆华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9期15-19,共5页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是一个日趋紧迫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枯枝落叶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堆肥处理。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和污泥混合物作为堆肥原料品质良好,能很好地腐熟,堆肥结束时有机质损失率约42%。堆肥产物的理化性质:pH值为7.5、...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是一个日趋紧迫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枯枝落叶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堆肥处理。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和污泥混合物作为堆肥原料品质良好,能很好地腐熟,堆肥结束时有机质损失率约42%。堆肥产物的理化性质:pH值为7.5、电导率(EC,3.7 m S·cm^(-1))和重金属镉、砷、铅、铜的含量均符合农业土壤肥料的应用标准。堆肥后物料中交换态重金属含量降低了13%~70%,枯枝落叶对污泥中重金属起到良好的钝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枯枝落叶 有机肥
下载PDF
Early positive effects of tree species richnes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a large-scale forest biodiversity experiment 被引量:5
5
作者 Yin Li Helge Bruelheide +6 位作者 Thomas Scholten Bernhard Schmid Zhenkai Sun Naili Zhang Wensheng Bu Xiaojuan Liu Keping M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882-893,共12页
Aims tree species richness has been reported to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SOC)accumulation.Methods to close this gap,we ... Aims tree species richness has been reported to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SOC)accumulation.Methods to close this gap,we made use of a large bio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ing experiment in subtropical china(BEF-china)and tested whether tree species richness enhanced SOC accumulation.In 2010 and 2015,vertically layered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to a depth of 30 cm from 57 plots ranging in tree species richness from one to eight species.Least squares-based linear models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ree diversity effect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explore hypothesized in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ee species richness,leaf-litter biomass,leaf-litter carbon content,fine-root biomass and SOC accumulation.Important Findings Overall,SOC content decreased by 5.7 and 1.1 g C kg^(-1) in the top 0-5 and 5-10 cm soil depth,respectively,but increased by 1.0 and 1.5 g C kg^(-1) in the deeper 10-20 and 20-30 cm soil depth,respect-ively.converting SOC content to SOC stocks using measures of soil bulk density showed that tree species richness did enhance SOC accumulation in the different soil depths.these effects could only to some extent be explained by leaf-litter biomass and not by fine-root biomas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arbon storage in new forests in china could be increased by planting more diverse stands,with the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mitigation of climate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F-china DIVERSITY fine-root biomass leaf-litter biomass soil carbon accumulation
原文传递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6
作者 淦江 黄国勤 +6 位作者 杜虎 宋同清 曾馥平 张立进 彭晚霞 谭卫宁 黄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3-744,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连续12个月的凋落叶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凋落叶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碳(C)>钙(Ca)>氮(N)>镁(Mg)>钾(K)>硫(S)>磷(P),分别介于471.85—496.33、20.27—28.29、17.34—23.10、2.79—5.49、1.80—4.38、1.82—2.22、0.96—1.21g/kg之间,呈现高Ca、Mg,低P、K的分布规律,并且随时间出现明显波动,其中C、N、P、S和Ca元素均在4月出现较大值,而K、Mg则在1月出现峰值。生物因子在5m和10m邻域范围内对凋落叶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10m尺度上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凋落叶元素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10m邻域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P元素的随机森林累积解释率最高,达80.27%,C元素累积解释率最低,仅10.49%,其中海拔和坡度对凋落叶C、N、P、S、K、Ca和Mg含量均有强烈影响,岩石出露率和土壤铁(Fe)含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凋落叶元素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月际间凋落叶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0m尺度上海拔和坡度是凋落叶养分含量产生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 时空异质性 喀斯特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次生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娜 喻理飞 +2 位作者 赵庆 武亚楠 严令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1-688,共8页
探究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贵州青冈[Cyclobalanopsis argyrotricha(A.Camus)Chun et Y.T.Chang]-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 Burk)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林、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 探究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贵州青冈[Cyclobalanopsis argyrotricha(A.Camus)Chun et Y.T.Chang]-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 Burk)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林、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林4种次生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可为喀斯特森林恢复重建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对4种次生林叶片、枯落物及土壤进行野外取样,室内测定C、N、P含量及计算生态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4种次生林叶片组分的C、N、P元素含量为474.34、18.59、1.78 g/kg;枯落物组分C、N、P元素含量为444.21、12.84、0.96 g/kg;土壤组分(0-10 cm)的C、N、P元素含量为80.40、2.80、0.86 g/kg,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N、P含量皆表现为高—中—低变化趋势.4种森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各组分C:N:P计量比依次为266:10:1、490:14:1、93:3:1,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N:P质量比呈中—高—低的变化趋势.C/N、C/P、N/P在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各组分中变化趋势不同,C/N在4种森林中变化规律不一致,而C/P与N/P在4种森林中皆表现为中—高—低变化趋势.土壤组分N/P与叶片组分C/P、N/P,枯落物组分N/P与叶片组分C/P、N/P之间皆为显著正相关,而枯落物和土壤组分的N/P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喀斯特次生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含量呈中—低—高格局,N含量为中—高—高格局,P含量为高—高—高格局,C:N:P化学计量为低—低—高格局,叶片N/P、枯落物C/N较低,土壤C/N相对较高,C/P、N/P相对较低.综上所述,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次生林枯落物分解较快,土壤中P回归充分而N回归不足,植被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且养分循环速度与优势种相关,优势种选择是森林恢复与经营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喀斯特高原 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 养分含量 次生林
原文传递
长白山垂直带森林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有机碳动态——基于稳定性碳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司高月 李晓玉 +5 位作者 程淑兰 方华军 于贵瑞 耿静 何舜 于光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285-5293,共9页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记录着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信息,常被用于评价全球变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以长白山北坡垂直带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测定乔木建群种叶片、凋落物以及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记录着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信息,常被用于评价全球变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以长白山北坡垂直带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测定乔木建群种叶片、凋落物以及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δ^(13)C值,探讨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碳含量、δ^(13)C丰度的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学暗示。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碳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抛物线型变化,且阔叶树叶片碳含量显著低于针叶树,体现气候要素和植被功能型的支配作用,并且暗示针叶树种潜在的碳蓄积能力更强。此外,植物叶片δ^(13)C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表明高海拔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即固碳耗水成本更高。凋落物碳含量随海拔增加逐渐下降,而矿质表层土壤则表现为阔叶红松林、岳桦林显著高于暗针叶林,体现了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的共同支配作用。总体上,岳桦林SOC周转最快,其次是暗针叶林,位于基带的阔叶红松林最慢。可见,小尺度上气候因子并不是温带森林地下碳循环的主导因素,植被功能型和土壤属性对SOC周转与稳定的影响更大。在探讨环境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影响时需要考虑研究尺度,不同的研究尺度影响SOC周转的驱动因子并不相同。研究方法方面,基于log SOC和δ^(13)C的SOM周转模型能够很好地概括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下SOM周转的相对快慢,可用来评价SOC动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自然丰度 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碳周转 山地垂直带
下载PDF
毛竹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曹群根 罗佩韬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8-66,共9页
在两个试验点研究了3种林分立竹度和2种林分组成处理条件下毛竹林枯落叶分解的生化特性,结果表明,随分解过程,残留物及相邻表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类群变化明显,并且受林分立竹度及组成等林分结构因子的影响较大,数量总体... 在两个试验点研究了3种林分立竹度和2种林分组成处理条件下毛竹林枯落叶分解的生化特性,结果表明,随分解过程,残留物及相邻表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类群变化明显,并且受林分立竹度及组成等林分结构因子的影响较大,数量总体上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组成上尽管细菌比例占绝对优势,但随分解过程有所下降,土壤酶活性行分解过程亦有显著变化,但各种酶活性的变化模式有所差异。与毛竹纯林相比,竹栎混交林的土壤酶活性较高。林地土壤酶活性与竹林立竹度相关,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在立竹处理2时较高,而蛋白酶和磷酸酶则在立竹处理1时较高。竹林土壤生化特性间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因子相关联,磷酸酶活性为准优特征,土壤全氮含量为准优因子,脲酶是综合反映,竹林土壤生化性质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土壤微生物学 枯落叶分解
下载PDF
九龙江口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林掉落叶自然分解与落叶腐解微生物的关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庄铁诚 林鹏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7-25,共9页
通过对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人工模拟凋落叶自然分解过程中落叶腐解与落叶腐解微生物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1.随落叶分解进程,落叶腐解微生物数量有了显著地变化;就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等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来看,整个过程以细菌占绝对... 通过对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人工模拟凋落叶自然分解过程中落叶腐解与落叶腐解微生物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1.随落叶分解进程,落叶腐解微生物数量有了显著地变化;就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等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来看,整个过程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数量在200×10~4-8800×10~4个/克干重,占三大类群微生物总数量的96-99%以上。这表明细菌是落叶分解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 2.微生物各生理类群中,以氨化细菌数量最多,在26×10~4-180×10~4个/克干重;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及纤维分解菌分别仅在0.03×10~4-0.24×10~4,0.03×10~4-0.10×10~4及1.14×10~4-7.33×10~4个/克干重。表明氨化细菌是有机物质无机化的主要生理类群。并且氨化作用、亚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同时进行;并随落叶腐解周期的延长(半腐解周期内)而加强,唯强度不一,它反映了该生境干、湿交替的沼泽化特点。纤维分解菌数量的变化较特殊,在落叶腐解第2周时,有了明显增多,至第4周达全周期的最高值,而以后周期都与初始叶面纤维分解菌的数量相(?),甚至减少。从微生物活性的变化测定结果来看,与上述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变化特点是相一致的。 3.在该生境中,落叶腐解速度是很快的,当落叶入土1周后将近1/4有机物被腐解,至第6周达半腐解状态。随落叶腐解有机物质无机化程度的加速,残叶中单位叶重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全磷量都明显地减少,而全氮含量显著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 红树林 落叶腐解
下载PDF
滇东岩溶高原不同恢复阶段云南松林叶片-枯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培云 范弢 +1 位作者 何停 户红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49-1556,共8页
以滇东岩溶坡地不同恢复阶段云南松林(纯林、人工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元江栲原生林和小铁仔灌丛作为参照样地,对5种植被类型中的叶片-枯落物-土壤中的C、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云南松林都呈现... 以滇东岩溶坡地不同恢复阶段云南松林(纯林、人工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元江栲原生林和小铁仔灌丛作为参照样地,对5种植被类型中的叶片-枯落物-土壤中的C、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云南松林都呈现为高C(432.27 g/kg)、低N(10.28 g/kg)、P(0.96 g/kg)的格局,5种植被类型的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含量基本都表现为叶片>枯落物>土壤,C/N、C/P、N/P值则都表现为枯落物>叶片>土壤,叶片和枯落物的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值与土壤间差异显著.(2)3种云南松林对于养分的吸收同化能力差异不大,但天然次生林的枯落物质量最好,人工混交林的土壤N、P有效性最高,云南松林内受N的胁迫作用强于原生林和灌丛.(3)植物叶片-枯落物-土壤中C、N、P及其化学计量比间相关性显著,互馈机制明显.研究区内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受土壤pH、团聚体颗粒、含水率、容重和硝态氮影响显著.因此,滇东岩溶高原云南松植被恢复过程中主要受N胁迫作用,提高枯落物养分回流是云南松植被恢复与经营的关键要素.(图4表3参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枯落物-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影响因子 云南松 滇东高原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2
作者 董从国 乔雨宁 +3 位作者 曹扬 陈云明 吴旭 薛文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共8页
为阐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空间差异,分析其随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机制,以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油松... 为阐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空间差异,分析其随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机制,以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油松叶片、凋落物C含量以草原带最高,但其土壤C含量最低,叶片与土壤N含量均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叶片P含量以森林带最高,但其土壤P含量最低。2)叶片C∶N和C∶P以森林带最低,油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随降水梯度的升高而增加;森林草原带叶片N∶P为15.57,植被生长受到N、P元素共同限制,而森林带和草原带叶片N∶P均<14,油松生长受到N限制;土壤C∶P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P素释放潜力差。3)油松人工林叶片C含量随年均降水量增加而降低,N、P含量情况则相反;年平均降水、气温与土壤C、N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土壤P含量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气候条件变化对油松人工林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油松人工林 植被带 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
下载PDF
黔西北次生林优势树种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喻阳华 程雯 +1 位作者 杨丹丽 钟欣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33-8740,共8页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能够揭示生态系统长时间尺度的有机碳动态变化,阐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特征。以黔西北次生林14个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凋落物以及根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分析不同层次碳含量和δ13C丰度之...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能够揭示生态系统长时间尺度的有机碳动态变化,阐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特征。以黔西北次生林14个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凋落物以及根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分析不同层次碳含量和δ13C丰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个优势树种叶片碳含量为404.67—487.14 g/kg,总体为针叶树种较高、常绿灌木较低;δ13C值为-31.2‰—-27.1‰,随生活型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凋落物碳含量为414.62—561.31 g/kg,与叶片碳含量的变化规律较为一致;δ13C值为-31.5‰—-27.3‰,随树种生活型的变化特征也不明显。根区土壤碳含量为10.02—91.59 g/kg,δ13C值为-26.8‰—-22.5‰,碳含量以光皮桦、银白杨等落叶乔木较高。叶片、凋落物和根区土壤3个层次的碳含量与δ13C丰度之间均呈不显著相关,不同层次的δ13C丰度之间和碳含量之间均为正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信息,为森林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值 次生林 优势树种 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 黔西北
下载PDF
Impact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on leaf-litter-soil C:N:P stoichiometry and their intrinsic relationship in the Ziwuling Area of China’s Loess Plateau 被引量:8
14
作者 Zongfei Wang Fenli Zhe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697-711,共15页
Long-term natural vegetation succession plays a substantial role in th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lant and soil C:N:P stoichiometry.However,how plant and soil C:N:P relationships or ratios change along with su... Long-term natural vegetation succession plays a substantial role in th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lant and soil C:N:P stoichiometry.However,how plant and soil C:N:P relationships or ratios change along with successional stages over a century in the severely eroded areas remain unclear.These were measured over a 100-year natural succession in five successional stages from annual grasses to climax forests.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ural success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ous(P)concentrations in leaf-litter-soil and their ratios in severely eroded areas.Nitrogen concentrations and N:P ratios in leaf and litter increased from annual grasses to the shrub stage and then decreased in the late successional forest stages.Leaf P levels decreased from annual grasses to shrub stages and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during late successional stages.Litter P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in the early successional stages and increased during late successional stages,with no overall significant change.Soil C and N concentrations and C:N,C:P and N:P ratios increased with successional stages.Soil C and 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soil depth.Bot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any successional stages and controls(cropland)in the upper 10 cm and 10–20 cm soil layers.Leaf N:P ratios may be used to indicate nutrient limitations and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lant growth during the grass stages was limited by N,during the shrub stage,by P,and during the forest stages,by both of N and P.In addition,there were close correlations between litter and leaf C:N:P ratios,soil and litter C and N levels,and C:P and N:P ratios.These results show that long-term natural vegetation succession is effective in restoring degraded soil properties and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C:N:P relationships of leaf,litter and soil influenced by vegetation succession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leaf-litter-soil Loess Platea Natural succession Nutrient elements
下载PDF
外来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摄食功能群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官昭瑛 何莹 +2 位作者 安玉蓉 蔡吉花 童晓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828-2835,共8页
在亚热带地区一条2级溪流中比较了本地植物(红锥和薏米)和外来植物(托里桉和马缨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底栖动物定殖及其摄食功能群的组成。结果显示,本地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为:0.020 d-1(红锥)和0.056 d-1(薏米),外来树叶的分解速率... 在亚热带地区一条2级溪流中比较了本地植物(红锥和薏米)和外来植物(托里桉和马缨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底栖动物定殖及其摄食功能群的组成。结果显示,本地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为:0.020 d-1(红锥)和0.056 d-1(薏米),外来树叶的分解速率则为:0.038 d-1(托里桉)和0.041 d-1(马缨丹),它们均属于快速分解组。定殖在外来和本地树叶凋落物上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别为21种和24种。在外来和本地树叶上定殖的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从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比例来看,定殖在本地凋落物上的集食者的比例最高(73.5%),其次是撕食者(10.9%)和捕食者(8.7%),刮食者(6.8%)的比例最低,在外来凋落物上,摄食功能群的比例分别为集食者(67.6%)、撕食者(13.9%)、刮食者(12.1%)和捕食者(6.1%),两者相比,底栖动物的摄食功能群均以集食者和撕食者为主,在组成比例上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2种外来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摄食功能群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底栖动物 摄食功能群 树叶分解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刺槐和油松凋落叶在不同降雨时期的分解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云霞 刘桂要 +2 位作者 邓强 时新荣 袁志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872-6884,共13页
凋落物分解是维持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过程,但在雨热同期的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时期凋落物基质质量动态对该区不同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还不清楚。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基于野外原位分解实验分析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刺... 凋落物分解是维持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过程,但在雨热同期的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时期凋落物基质质量动态对该区不同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还不清楚。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基于野外原位分解实验分析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凋落叶在不同降雨时期的分解特征和分解过程中凋落叶基质质量的变化与分解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经过391 d的分解,刺槐凋落叶的平均质量损失速率为(51.0±8.44)mg/d,显著地高于油松凋落叶(36.7±4.83)mg/d;雨季期间两树种凋落叶的质量损失速率均显著地高于旱季,其中夏季多雨期间凋落叶的质量损失速率最高,冬季微量降雨期间质量损失速率最低。(2)在整个分解过程中两树种凋落叶C和N含量都表现为净释放且主要发生在雨季,P含量表现为释放与富集交替进行;刺槐凋落叶C/N比、C/P比和N/P比呈波动的趋势,油松凋落叶C/N比则显著地增加且在夏季多雨期出现峰值,C/P比呈波动的状态,N/P比变化较小。(3)不同降雨时期刺槐凋落叶的质量损失速率与凋落叶P含量动态显著正相关,与C含量、C/P比和N/P比动态显著负相关。油松凋落叶质量损失速率与C/N比动态显著正相关,与C、N含量动态显著负相关,与N/P比动态呈负二次函数的关系。这些结果说明黄土丘陵区刺槐和油松凋落叶在不同降雨时期分解速率之间的差异显著且两树种凋落叶的分解都集中在雨季期间;此外凋落叶分解主要受到凋落叶N含量和N/P比动态变化的制约,与刺槐凋落叶相比,N含量与N/P比对油松凋落叶的限制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 凋落叶质量 季节性降水 气候变化 人工林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刺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乔雨宁 董从国 +4 位作者 黄敏 曹扬 陈云明 吴旭 薛文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8,46,共9页
为阐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在不同植被带下的化学计量特征,明确气候因素对其的影响,采用样地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结合处理的方法对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中刺槐人工林的叶片、枯落物及土壤进行C,N,P含量测定,分... 为阐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在不同植被带下的化学计量特征,明确气候因素对其的影响,采用样地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结合处理的方法对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中刺槐人工林的叶片、枯落物及土壤进行C,N,P含量测定,分析了化学计量比,同时剖析了气候因子与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组分C,N,P含量差异均显著,表现为叶片>枯落物>土壤,各植被带内养分含量表现各异,其中森林草原带叶片与土壤养分含量处于最高水平。(2)同植被带C/P与N/P均呈现出叶片与枯落物显著高于土壤的趋势,而植被带间各组分化学计量比差异程度不同。(3)各植被带养分含量在叶片-枯落物-土壤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养分在生态系统内持续流动。(4)叶片C,N,P含量随着年均降水(MAP)和年均温度(MAT)的升高而降低,而枯落物与之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土壤养分随年均太阳辐射量(MASR)增大而降低。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养分在空间上的耦合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植被带 刺槐人工林 叶片—枯落物—土壤系统 气候因子
下载PDF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燕 王平 +2 位作者 孟月 李伟 尹正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251,共9页
【目的】探究国家Ⅰ级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珙桐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方法】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段设置4个样地,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 【目的】探究国家Ⅰ级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珙桐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方法】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段设置4个样地,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珙桐林叶片-凋落物-土壤3种组分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性、相关性,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因子。【结果】珙桐叶片C、N、P平均含量分别为520.97、22.73、1.43 g/kg,凋落物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59.87、10.96、1.35 g/kg,土壤C、N、P平均含量分别为74.81、7.94、0.79 g/kg,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平均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不同样地同一组分间土壤C、N、P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Ⅳ>Ⅲ>Ⅱ>Ⅰ(Ⅰ:58.47±1.88、5.73±0.41、0.06±0.02 g/kg;Ⅱ:64.45±2.29、6.82±0.19、0.61±0.08 g/kg;Ⅲ:75.94±1.32、7.88±0.16、1.11±0.06 g/kg;Ⅳ:100.39±1.24、11.32±0.25、1.36±0.10 g/kg),叶片、凋落物差异不显著;同一样地不同组分间C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N、P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样地同一组分、同一样地不同组分间C∶N、C∶P、N∶P存在显著差异。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比值间相关性显著;海拔、非毛管孔隙度和坡度、毛管孔隙度、粉砂粒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林不同海拔样地间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存在显著差异,叶片、凋落物差异不明显,根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明样地Ⅳ珙桐生长受P元素限制,海拔、非毛管孔隙度、坡度、毛管孔隙度、粉砂粒含量是影响珙桐林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生态化学计量 叶片-枯落物-土壤 环境因子 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巨桉林和天然次生林枯落物层蚂蚁多样性及指示种 被引量:5
19
作者 卢志兴 李可力 +1 位作者 张念念 陈又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6-580,共5页
[目的]探讨巨桉林中蚂蚁群落的生态状况及植被变化后蚂蚁群落的响应,为今后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优化及生态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采用Winkler袋法调查云南省绿春县的巨桉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中枯落物层... [目的]探讨巨桉林中蚂蚁群落的生态状况及植被变化后蚂蚁群落的响应,为今后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优化及生态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采用Winkler袋法调查云南省绿春县的巨桉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中枯落物层蚂蚁群落。[结果]共采集枯落物层蚂蚁5亚科34属66种2 118头。四个样地间枯落物层蚂蚁的物种丰富度有显著差异(GLM,t=-2.068,P=0.039),相对多度无显著差异(GLM,t=-0.174,P=0.863),其中巨桉林E1蚂蚁物种丰富度最高,N2最低;天然次生林N1蚂蚁多度最高,E2最低。巨桉林枯落物层蚂蚁群落结构与天然次生林无显著差异(ANOSIM Global R=0.5,P=0.333)。巨桉林中的指示物种为菱结大头蚁和东方小家蚁,天然次生林中的指示物种为红足厚结猛蚁。枯落物层厚度与蚂蚁物种丰富度显著负相关,枯落物层其它指标与蚂蚁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干扰少、林下植被丰富的人工巨桉林对枯落物层蚂蚁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林 枯落物特征 蚂蚁多样性 群落结构 指示物种
下载PDF
Correlations and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C,N,and P contents in Juniperus saltuaria plants,litter,and soil in the Sygera Mountains,southeastern Xizang,China
20
作者 GUO Liangna LI Jiangrong +6 位作者 FU Fangwei ZHANG Bo ZHU Sijie LIU Yuzhuo LI Jieting CHEN Ganggang ZHANG Yib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2期4254-4268,共15页
Research on the multicomponent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nts,litter,and soi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helps to understand nutrient cycling and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within ecosyste... Research on the multicomponent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nts,litter,and soi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helps to understand nutrient cycling and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within ecosystems.This study focused on Juniperus saltuaria,the 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the forestline ecotone of Sygera Mountains,southeastern Xizang,China.We systematically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cont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plants(leaves,branches,trunks,fine roots),litter(undecomposed layer,partially decomposed layer,fully decomposed layer),and soil(0-10 cm,10-20 cm,20-40 cm)at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N,and P contents and stoichiometry of plants and soil at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litter layers.At the same slope position,the C,N,and P contents in leaves and surface soil were the highest,with soil nutri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depth.For litter,the C content in the undecomposed lay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artially and fully decomposed layers while the P content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Surface soil(0-20 cm)exhibited a decoupled relationship with plants but a coupled relationship with litter while deep soil(20-40 cm)showed a coupled relationship with plants.J.saltuaria showed faster growth rates on uphill slope.In this study area,J.saltuaria exhibited consistent trends of N,P,and N:P ratios homeostasis across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and organs,with leaves and fine roots both limited by N.Significant interactive effects between plants,litter,and soil nutrients were observed across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leaf and litter,and between fine root and leaf whil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tter and soil,and between soil and fine root,varied.This study helps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utri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s,litter,and soil in dominant species of alpine forest 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litter-soil system Slope position C:N:P stoichiometry Forestline ecotone Nutritional restriction Juniperus saltuari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