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叶片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2
1
作者 任书杰 于贵瑞 +3 位作者 陶波 官丽莉 方华军 姜春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99-1906,共8页
对中国东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24个采样点72个叶片样品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的化学组成、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C、N、P和K含量的几何平... 对中国东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24个采样点72个叶片样品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的化学组成、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C、N、P和K含量的几何平均数分别为543.970、16.902、2.373mg/g和14.625mg/g,且叶片的C含量>N含量>K含量>P含量;叶片的C/N、C/P和N/P分别为32.183、229.226和7.123。随纬度的增加、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兴安落叶松叶片C、N含量和N/P显著降低,叶片C/N和K含量显著升高,叶片P含量和C/P的变化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叶片N含量随纬度与年均温度的变化与全球及其它大尺度的研究结果相反,而N/P与其一致,这与在该区域的其它物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区域北部寒温带越往高纬度地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越低、生长季越短,因此成土作用弱导致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越少,但是由于植物显著降低的N含量和变化不明显的P含量导致了叶片N/P随纬度的增加和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而降低,这与全球尺度的研究结果一致。兴安落叶松叶片养分分布格局与全球尺度和中国区域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了加强区域叶片养分特征研究的重要性。叶片养分与气候因子的显著线性相关说明气候因子是影响叶片养分特征的一个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兴安落叶松 年均温度 年均降雨量 纬度 分布格局 叶片养分
下载PDF
初夏东北冷涡活动的谐波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沈柏竹 李尚锋 廉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04-208,共5页
东亚中高纬度东北冷涡持续活动是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持续或调整的重要表征。选择10个初夏(6月)冷涡活动强、弱和正常年为典型个例年,对其4~6月500 hPa高度场沿45°N纬圈进行谐波分析合成表明:在冷涡活动强和弱年中高纬度东北冷涡活... 东亚中高纬度东北冷涡持续活动是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持续或调整的重要表征。选择10个初夏(6月)冷涡活动强、弱和正常年为典型个例年,对其4~6月500 hPa高度场沿45°N纬圈进行谐波分析合成表明:在冷涡活动强和弱年中高纬度东北冷涡活动区的上下游均有比较稳定的阻塞流(超长波脊)和超长波槽存在,而冷涡活动正常年则超长波槽脊的位相变动很大;冷涡活动强年的下游北太平洋长波槽和上游的阻塞流比冷涡弱年的超长波槽和阻塞流偏西;冷涡强年6月份的冷涡活动区长波槽位相占优,而冷涡弱年的6月份则长波脊位相占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夏东北冷涡 中纬度 谐波分析 阻塞流型
下载PDF
太行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殷波 秦浩 +2 位作者 孟庆欣 张峰 唐志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1-338,共8页
探索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一直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以太行山为研究区域,基于309个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太行山森林群落以草... 探索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一直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以太行山为研究区域,基于309个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太行山森林群落以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占绝对优势,而乔木植物的均匀度指数最高;(2)随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与总物种变化趋势一致,灌木植物无显著变化,而均匀度指数则无明显的海拔格局;(3)在纬度格局方面,随纬度的升高群落总物种和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指数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的趋势,而灌木植物和乔木植物无明显的纬度格局;(4)地形因素中的海拔因子和气候因素中的年平均温度因子是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关键因子,且不同生活型植物的主要影响因子有一定差异,而干扰因子对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均不显著.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地形、气候和干扰因子整体上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具有较高的解释率,对草本、灌木、乔木和所有物种的总解释率分别是61.6%、32.9%、40.6%和50.5%,其中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不同生活型物种丰富度的主要解释变量.本研究表明气候和地形是影响区域尺度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主要成因,但对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影响仍存在一定差异.(图5表2参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纬度格局 海拔格局 太行山
原文传递
Latitudin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humic carbon fractions from tropical to temperate forests 被引量:7
4
作者 徐丽 王春燕 +5 位作者 朱剑兴 高扬 李美玲 吕瑜良 于贵瑞 何念鹏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15-30,共16页
Soil humic carb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ter- restrial ecosystems. However, no study to date has investigated its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 at a ... Soil humic carb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ter- restrial ecosystems. However, no study to date has investigated its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 at a large scale, despite the fact that it is critical for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soil C storage and turnover. We measured levels of SOC, humic acid carbon (HAC), fulvic acid carbon (FAC), humin carbon (HUC), and extractable humus carbon (HEC) in the 0-10 cm soil layer in nine typical forests along the 3800-km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NSTEC) to elucidate the latitudinal patterns of soil humic carbon fractions and their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SOC, HAC, FAC, HUC, and HEC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ll P〈0.001), and exhibited a general trend of tropical 〈 subtropical 〈 temperate. The ratios of humic C fractions to SOC were 9.48%-12.27% (HAC), 20.68%-29.31% (FAC), and 59.37%-61.38% (HUC). Climate, soil texture, and soil microbes jointly explained more than 90% of 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 in SOC, HAC, FAC, HEC, and HUC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were important. These findings elucidate latitudinal patterns of soil humic C fractions in forests at a large scale, and may improve models of soil C turnover and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ic acid carbon HUMIN latitude pattern soil organic carbon NSTEC
原文传递
基于NEP纬度变异规律的省域尺度碳承载力研究——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林秀群 葛颍 唐向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127-133,共7页
NEP是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简称,其含义通常是1 hm2生态系统每年净吸收人类经济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中"碳元素"的最大质量.利用《国家土地利用分类现状标准》将陆地生态系统细分为14个二级子系统,构建了二级子系统面积和NEP... NEP是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简称,其含义通常是1 hm2生态系统每年净吸收人类经济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中"碳元素"的最大质量.利用《国家土地利用分类现状标准》将陆地生态系统细分为14个二级子系统,构建了二级子系统面积和NEP的碳承载力的测算模型.以亚洲热带森林的NEP为参照值,利用NEP纬度变异规律,推算了云南森林、灌木林、水田、旱地的NEP值;结合国内其他学者关于茶园、果园、牧草地等子系统NEP的研究成果,推算了云南生态系统的碳承载力.结果表明,云南于2012年开始出现轻微的碳赤字现象;2012年和2013年的碳赤字率分别为-3.99%和-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纬度变异规律 碳承载力 碳赤字 陆地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MID-LATITUDE SST ANOMALY AND VARIATION IN CIRCULATION PATTERN
6
作者 葛孝贞 余志豪 葛明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89年第5期594-602,共9页
By mean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ith a two-dimensional zonal-mean model,a study is mad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North-Pacific midlatitude 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ies on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and... By mean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ith a two-dimensional zonal-mean model,a study is mad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North-Pacific midlatitude 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ies on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and wet-seasonal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China Changjiang-Huaihe reaches and the North-China plain.The SST anomalie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one being“colder in the south and warmer in the north”and the other just opposite,depending on season.Results show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anomalies is followed by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happening for 3-5 months to come.For instance,the spring“colder in the south and warmer in the north”anomalous type (i.e.,colder for 20—35°N,and warmer north of 35°N)leads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ummer subtropical high,with the ridge line moved slightly northward,resulting in drought over Changjiang reaches for July-August and in excessive rainfall in the North-China plain,and vice ver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MID-latitude SST ANOMALY AND VARIATION IN CIRCULATION pattern MID
原文传递
位涡诊断在云南夏季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7
作者 范可 琚建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7-393,共7页
通过对云南夏季常见的"滇黔辐合型"强降水的个例分析,探讨位涡诊断在低纬高原的应用前景。发现干、湿位涡能较好地反映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干位涡能反映冷空气活动的路径和暖湿气流的活动。高层干位涡具有向对流层低层延伸和... 通过对云南夏季常见的"滇黔辐合型"强降水的个例分析,探讨位涡诊断在低纬高原的应用前景。发现干、湿位涡能较好地反映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干位涡能反映冷空气活动的路径和暖湿气流的活动。高层干位涡具有向对流层低层延伸和低层干位涡具有向上伸展的特点,当高层干冷空气与低层的暖湿气流汇合,加上低层低涡切变的辐合机制,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这种形势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造成强降水。当高、低层干位涡减弱,两者相互作用减弱时,降水趋于结束。云南夏季常见的"滇黔辐合型"强降水过程的干位涡场表现在对流层中低层,高低纬呈现南北向或东北西南向高值带,当PV高值带断裂时,云南省强降水过程趋于结束。对流层低层湿位涡MPV1较PV能更好地反映对流层低层西南涡的移动和发展,在云南强降水过程中,700hPa上MPV1<0,MPV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 滇黔辐合型强降水 干湿位涡 冷暖空气
下载PDF
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传播及其与欧亚遥相关型的关系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双艳 武炳义 +1 位作者 张人禾 周顺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年际尺度上与同期欧亚大气背景环流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中高纬LFO以10-30d周期为主,且具有明显向东南方向传播的特征。其经、纬向平...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欧亚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年际尺度上与同期欧亚大气背景环流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中高纬LFO以10-30d周期为主,且具有明显向东南方向传播的特征。其经、纬向平均移速分别约为3.4纬度/d和15经度/d。进一步分析发现,冬季欧亚中高纬LFO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欧亚遥相关型(Eu)密切相关。定义乌拉尔地区的脊和东亚、欧洲西北部的槽比常年弱(强)时,即EU指数小于(大于)零时,为EU负(正)位相。当对流层中上层EU处于负位相时,此时,对流层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这些因素均导致欧亚地区大尺度经向环流偏弱,环流较为平直,不利于LFO的传播;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 度大气低频振荡 传播特征 欧亚遥相关型
下载PDF
中国云杉属树种地理分布格局的主导气候因子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晓玮 王婧如 +2 位作者 王明浩 杨毅 赵长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以我国各地理阶梯间山地生长的云杉属12个树种为对象,探讨限制云杉地理分布和驱动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关键气候因子,以阐明影响我国云杉属各树种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导气候因子。【方法】在长期野外考察积累和查阅中国数... 【目的】以我国各地理阶梯间山地生长的云杉属12个树种为对象,探讨限制云杉地理分布和驱动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关键气候因子,以阐明影响我国云杉属各树种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导气候因子。【方法】在长期野外考察积累和查阅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标本信息的基础上,于云杉属12个树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内选取389个样点,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rcGIS)获取各样点的主要气候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变异系数比较确定限制云杉树种地理分布范围的气候因子,基于线性回归分析、蒙特卡洛检验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量化各气候因子对云杉树种地理分布差异的贡献大小。【结果】年均气温、月均昼夜气温差、最暖月最高气温、最冷月最低气温、年均气温变幅、年均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和干旱指数在12个树种分布区间存在显著差异;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冷季降水量的方差主要来源于树种内,其余7个气候因子的方差主要来源于树种间;变异系数分析表明,无论是云杉属整体分布区还是各树种分布区的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暖月最高气温变异最低,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0%;经、纬度与各气候因子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除经、纬度与月均昼夜气温差、经度与最冷季降水量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外,经、纬度与其余各气候因子均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年均气温变幅相关性最高,其次为最冷月最低气温;蒙特卡洛检验进一步表明,年均气温变幅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对我国云杉属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解释率分别达到84%和66.8%;RDA分析显示,第1主分轴主要反映热量条件,其中重要的气候因子分别为年均气温变幅、最暖月最高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其载荷值分别为0.93、-0.83和0.64,第2主分轴主要反映以年均降水量、干旱指数和最暖季降水量为主的水分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 气候因子 经纬度 地理分布格局 限制因子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夏季欧亚中高纬持续流型特征Ⅰ:流型指数与持续流型 被引量:13
10
作者 潘婕 王盘兴 纪立人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定义了夏季 (6~ 8月 )欧亚中高纬 5 0 0hPa逐日流型指数Ⅰ ,用它确定了 195 9~ 2 0 0 0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典型持续流型W、E、C。统计表明 ,流型指数Ⅰ、持续流型与欧亚中高纬 5 0 0hPa环流形势特征及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关系密切 ,从... 定义了夏季 (6~ 8月 )欧亚中高纬 5 0 0hPa逐日流型指数Ⅰ ,用它确定了 195 9~ 2 0 0 0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典型持续流型W、E、C。统计表明 ,流型指数Ⅰ、持续流型与欧亚中高纬 5 0 0hPa环流形势特征及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关系密切 ,从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 夏季 500hPa 流型指数 典型持续流型
下载PDF
浅述低纬过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建 刘珺 +1 位作者 陈漪馨 孙金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5-604,共10页
文章浅略叙述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高纬驱动和大气CO2驱动机制,然后尝试追本溯源探讨地球表面能量的再分配过程中能量载体的属性和能量迁移的过程,以窥气候变化中各种因素的重要性。由于水的特殊属性(水汽的温室效应、三相转换的... 文章浅略叙述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高纬驱动和大气CO2驱动机制,然后尝试追本溯源探讨地球表面能量的再分配过程中能量载体的属性和能量迁移的过程,以窥气候变化中各种因素的重要性。由于水的特殊属性(水汽的温室效应、三相转换的能量迁移、物质特别是盐度输送的载体),以及在低纬海区的强烈活跃性,结合古海洋和古气候记录,显示低纬地区在气候系统中扮演着太阳能量到达地球表面主要“集散地”的角色,低纬过程可能在南北两半球的中-低纬间起到类似气候“跷跷板”支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纬驱动 大气CO2浓度 低纬过程 “跷跷板”支点
原文传递
夏季欧亚中高纬持续流型特征Ⅱ:年代际变化和外源强迫 被引量:7
12
作者 潘婕 彭京备 +1 位作者 王盘兴 纪立人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在“夏季欧亚中高纬持续流型特征Ⅰ :流型指数与持续流型”的基础上 ,分析了夏季欧亚中高纬流型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讨论了流型指数年代际变化与我国降水年代际变化之间的联系 ,并初步探讨了加热场和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在“夏季欧亚中高纬持续流型特征Ⅰ :流型指数与持续流型”的基础上 ,分析了夏季欧亚中高纬流型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讨论了流型指数年代际变化与我国降水年代际变化之间的联系 ,并初步探讨了加热场和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夏季欧亚中高纬流型指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且与我国江淮流域、华北的降水分别有相反的相关关系 ;(2 )外源强迫对夏季中高纬度持续环流及其年代际变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中高纬 典型持续流型 年代际变化 外源强迫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MID-LATITUDE CIRCUL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TRACK OF TYPHOON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晶 陈联寿 徐祥德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0年第3期330-346,共17页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tion of middle latitude synoptic system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movement of typhoon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it through th...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tion of middle latitude synoptic system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movement of typhoon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it through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dynamic diagnosis. 25-year statistical result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0 to 1995 indica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dle latitude circulation over the Plateau and the track of typhoon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are as follows.When longwave trough in 500 hPa isobaric surface over the Plateau.it is favourable to typhoon's westward movement:on the contrary,large scale anticyclone over the Plateau is favourable to typhoon's recurvature.We simulated the typhoon under these two flow patterns with MM5 model.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a)Longwave trough on 500 hPa surface over the Plateau makes subtropical high extended westward so as to typhoon south to high moves westward in easterly steering flow.(b)Anticyclone over the Plateau will bring about the longwave trough developing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Asia,it'will usually cause typhoon recurring in front of the developed trough. In addition,the results of dynamic diagnosis show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n impact of synoptic system over the Plateau on the downstream synoptic system,that is,the transport of disturbance kinetic energy over the upstream Plateau makes the downstream trough developed. And then it affects the steering flow of typhoon.Because of existence of the high ridge over the Plateau.the energy transport channel moves to north.On the contrary,the trough exists over the Plateau,the energy transport channel moves to south.The southerly in front of trough over the Plateau and the southerly in the east part of typhoon transport low potential vorticity of low latitude into subtropical high.That is beneficial to development of subtropical high and affects typhoon's movement.These results fully reflect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id-latitude and low latitude on synoptic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middle latitude circulation pattern track of typhoon
原文传递
云南省三江并流区混种鸟群秋季时空分布格局
14
作者 段廷璐 杨学俊 +7 位作者 沈秀英 郭龙洁 李迎春 谭坤 张淑霞 王荣兴 李娜 肖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32-40,共9页
混种鸟群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鸟类中非常普遍,它的形成对鸟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然而关于混种鸟群局域时空变化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较大的纬度和海拔梯度上。2019年9月13日至10月5日利用样线和样点结合法在秋季对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域的... 混种鸟群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鸟类中非常普遍,它的形成对鸟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然而关于混种鸟群局域时空变化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较大的纬度和海拔梯度上。2019年9月13日至10月5日利用样线和样点结合法在秋季对云南省三江并流区域的混种鸟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时间梯度上:一天内的混种鸟群发生频率呈现双峰型,即8:00—11:00和18:00—19:00发生率较高,在8:00—9:00达到顶峰。(2)在纬度梯度上:随着纬度的增加,混种鸟群的发生率降低,混种鸟群中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和丰度下降;随着纬度的增加,混种鸟群一天中发生的时间分布格局由单峰分布依次向双峰分布、偏峰分布和低频分布转变。(3)在海拔梯度上:以中海拔区域(2400 m~2700 m)集混种群的频率高,同时参与混群的鸟类物种丰富度、丰度呈中海拔单峰分布;纬度也影响混种群在海拔上的发生频率,同时随着纬度的增加,混种群在同一海拔上的发生频率降低。(4)混群物种几乎全为食虫性和杂食性鸟类,仅喜山白眉朱雀(Carpodacus thura)为植食性。研究证实了云南省三江并流区混种鸟群具有显著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特点,为较大环境梯度上混种鸟群形成的驱动机制探索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种鸟群 海拔梯度 纬度梯度 时空分布格局
下载PDF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系统发生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的初步研究
15
作者 高邦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22-3124,共3页
初步研究了中国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系统发生多样性的纬度梯度格局,使用稀疏分析(rarefaction analysis)方法对中国15个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的平均属大小指标进行处理,同时应用对数级数模型的α指数来反映系统发生多样性。稀疏分析使平均属... 初步研究了中国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系统发生多样性的纬度梯度格局,使用稀疏分析(rarefaction analysis)方法对中国15个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的平均属大小指标进行处理,同时应用对数级数模型的α指数来反映系统发生多样性。稀疏分析使平均属大小指标的变异系数由0.160 5降低为稀疏分析后的0.073 4,表明种子植物区系的平均属大小指标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系大小的差别。结果表明,稀疏分析后的平均属大小和对数级数模型的α指数存在显著的纬度梯度格局,即平均属大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变大(r=0.724 3,P<0.01),对数级数模型的α指数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r=-0.794 2,P<0.001),表明种子植物区系的系统发生多样性与纬度高低呈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区系 系统发生多样性 纬度梯度格局 稀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