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248
1
作者 张善文 王永诗 +1 位作者 石砥石 徐怀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 ,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 ,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 ;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 ,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 ,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 ;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 ,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 ,剖面呈透镜状 ,油气通过砂体 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 ,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 ,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 ,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 3类 9种油 (气 )藏类型 ,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构造型油气藏组合 ,储量丰度大 ;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 ,分布范围广 ,横向变化大 ,油水关系复杂 ;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毯式 油气成藏体系 济阳坳陷 新近系 河流相层序 油源断裂 浅层断裂网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浅层次生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下载PDF
Lateral migration of fault activity in Weihe basin 被引量:24
2
作者 冯希杰 戴王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4-182,共9页
Lateral migration of fault activity in Weihe basin is a popular phenomen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typical. Taking the activity migrations of Wangshun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toward Lishan piedmont fault and ... Lateral migration of fault activity in Weihe basin is a popular phenomen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typical. Taking the activity migrations of Wangshun Mountain piedmont fault toward Lishan piedmont fault and Weinan platform front fault, Dabaopi-Niujiaojian fault toward Shenyusi-Xiaojiazhai fault, among a serial of NE-trending faults from Baoji city to Jingyang County as examples, their migration time and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It is usefu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physiognomy evolution history of Wei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迁移 断裂活动 渭河盆地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水溶气的长距离侧向运移与聚集特征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伟 秦胜飞 胡国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37,114,共6页
四川盆地水溶气的脱溶成藏是众多地质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但仅有少数人找到了不同地区水溶气脱溶成藏的证据。经过对大量天然气的组分特征、同位素特征及成藏条件的研究,认识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确实存在水溶气的长距离侧向运... 四川盆地水溶气的脱溶成藏是众多地质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但仅有少数人找到了不同地区水溶气脱溶成藏的证据。经过对大量天然气的组分特征、同位素特征及成藏条件的研究,认识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确实存在水溶气的长距离侧向运移与脱溶成藏事件,并从天然气性质的变化特征、同位素特征等方面找到了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该区水溶气的长距离侧向运移存在气源区的超高压、非均质致密储层、强烈侧向压差等3个有利条件,同时也具备顺层压差驱动下的水溶气幕式运移、运移过程中的断续脱气与聚集、天然气聚集规模受连通储集体大小控制等3个重要运聚特点。水溶气的脱溶成藏具有运移距离越远、成藏越晚、天然气越干、越富集重同位素13 C或2 H等特征。水溶气的脱溶成藏也解释了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普遍含水且气水关系复杂现象的原因。丰富的水溶气资源也是四川盆地未来天然气发展的重要新类型与新领域,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水溶气 侧向运移 脱溶作用 晚期成藏 聚集特征 重同位素 幕式运移
下载PDF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侧向、垂向运移通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孙同文 高喜成 +3 位作者 吕延防 付广 王海学 王浩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1-1021,共11页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油气运移特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转换带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既可以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又可以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当作为侧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的流体势梯度;②砂体发育,储层对接概率大且侧向连通性好;③具有相对低的垂向与侧向渗透率比。侧向运移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破坏型-侧向连通油气运聚模式和破坏型-垂向、侧向封闭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富集层位一般与运移层位一致。当作为垂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硬连接”型转换带活动强度一般较大,容易幕式开启作为通道;②“硬连接”型转换带处断层面常为脊状低势区,有利于油气发生汇聚;③应力集中、裂缝发育,容易破坏盖层发生油气垂向渗漏。垂向运移也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完全破坏型-油气垂向穿斜坡渗漏模式和破坏型-油气沿断层面垂向运移模式,油气一般被调整至浅层富集。通过矿物沉淀速率、成岩作用、地下水渗漏及矿床突水现象等,均可证实断裂转换带部位曾是流体运移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势 砂体 渗透率 应力 侧向运移 垂向运移 转换斜坡 断裂转换带 油气运移通道
下载PDF
川中桂花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高产稳产再认识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东 杨光 +2 位作者 韦腾强 邓燕 谭雅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32,共10页
在国内外致密油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川中地区勘探开发效益最好的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的解剖,认为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虽然存在多产层特征,但主力产油层位尤以大二亚段最为发育,勘探、开发成效最为显著;烃储配置分析表明,平面上处于相... 在国内外致密油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川中地区勘探开发效益最好的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的解剖,认为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虽然存在多产层特征,但主力产油层位尤以大二亚段最为发育,勘探、开发成效最为显著;烃储配置分析表明,平面上处于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是烃源岩生烃增压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必然场所,即侧向近源运移、充注是此类致密油的主要运聚方式:(1)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处于低压,是油气近源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2)相变带增加了烃源岩与介壳滩的接触面积,使介壳滩体具有"包裹"特征,进一步增加了油气侧向聚集的效率;(3)发育的低角度层裂缝,有助于烃源岩排出的烃类顺层向相变带附近介壳滩体疏导。结合最新钻探的GQ1H井认为,处于烃源岩突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中的低速异常体是下步有利的水平钻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油田 大安寨段 烃储配置 生烃增压 侧向运移 相变带 低速异常体
下载PDF
源外斜坡区断裂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以松辽盆地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有功 付广 +2 位作者 刘阿男 申家年 庚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是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经T2源断裂向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倒灌"运移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配合的砂体连通侧向运移的结果。针对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 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是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经T2源断裂向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倒灌"运移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配合的砂体连通侧向运移的结果。针对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成藏运移过程中主要受活动性断裂控制的特点,将尚家地区断裂在源岩的大量生排烃期划分出继承性活动断裂和未发生活动的遮挡断裂,并建立活动性断裂控制断裂两盘储层砂岩对接侧向输导油的运移模式。揭示出活动性断裂控制断裂两盘砂岩对接控制油侧向运移至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各断块中,运移过程中遇到遮挡断层圈闭或是断层岩性圈闭油会在其中聚集成藏,运移过程停止,这种运移模式使得油在构造高部位分布具有复杂性和随机性,且这些特性随着油源区的远离而加剧,而扩大了油在纵向上的分布层位,油在靠近油源区的断块的上部层位注入并聚集起来,为正常的上油下水的油水系统,而远离油源区的断块下部层位也可富集油气,可出现两套或是多套的油水系统,油水分布复杂;而远离油源区的圈闭油气聚集时期早于靠近油源区的圈闭油气聚集时期,同一断块上部层位油气的聚集时期早于下部层位油气的聚集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断裂 运移 聚集 砂岩对接 侧向运移
下载PDF
伊兰—伊通盆地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16
7
作者 梁春秀 魏志平 +1 位作者 李本才 盛久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2,9,共2页
油气运移的通道称为输导层或运载层。研究表明 ,伊兰—伊通盆地主要发育三种类型的输导层 :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及断裂。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主要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 ,断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层又可充当油气运移的通道 ,这与断裂... 油气运移的通道称为输导层或运载层。研究表明 ,伊兰—伊通盆地主要发育三种类型的输导层 :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及断裂。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主要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 ,断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层又可充当油气运移的通道 ,这与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有关 ,作为运移通道时主要起着担当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或导致油气直接散失的作用。伊兰—伊通盆地可分为岔路河断陷、鹿乡断陷和莫里青断陷 3个二级构造单元 ,上述三个断陷的输导体系存在着差异 ,并控制了其油气的运聚和分布 :①砂体分布特征决定了莫里青断陷油气以近距离运聚为主 ,而断裂和基岩不整合面也为较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 ;②双二段砂层是鹿乡断陷大南凹陷生成的油气大规模向五星构造带运移的优质输导层 ;③断裂在岔路河断陷中起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作用 ,对浅层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有着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遮挡 输送 伊兰-伊通盆地
下载PDF
断-砂配置中油气运移方向的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付广 王超 +1 位作者 历娜 王浩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8,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和沿砂体侧向运移机制及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利用模拟实验结果确定出的断裂填充物排替压力和砂体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建立一套断-砂配置中油气运...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和沿砂体侧向运移机制及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利用模拟实验结果确定出的断裂填充物排替压力和砂体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建立一套断-砂配置中油气运移方向的判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5个典型区块7条输导断裂与东营组53个砂层配置中油气是沿断裂垂向运移还是沿砂体侧向运移的判别中。结果表明:东营组53个砂层中有35个砂层的排替压力小于断裂填充物的排替压力,油气沿砂层侧向运移,油气钻探为油层或油水同层;有18个砂层的排替压力大于断裂填充物的排替压力,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油气钻探为水层或干层,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油气钻探所揭示的油气分布相吻合;该方法用于判别断-砂配置中油气是沿断裂垂向运移还是沿砂体侧向运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配置 油气 侧向运移 垂向运移 判别方法 南堡凹陷 东营组
下载PDF
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峻桥 吕延防 +2 位作者 付广 孙同文 李佳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72-1683,共12页
为了研究正断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正断层输导与不同运移方向所形成的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对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输导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主要有输导油气垂向运移和输... 为了研究正断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正断层输导与不同运移方向所形成的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对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输导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主要有输导油气垂向运移和输导油气侧向运移2种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又可分为输导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模式和输导油气先垂后侧运移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又可分为输导油气侧向连接运移模式和输导油气先侧后垂运移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控制着油气剖面分布特征,输导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模式形成的油气可以在盖层上下分布,输导油气先垂后侧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只能在盖层之下分布。2正断层上盘高砂地比地层是其垂向输导油气运移模式形成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部位。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控制着油气剖面分布特征,输导油气先侧后垂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可以在盖层上下分布,输导油气侧向连接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只能在盖层之下分布。2反向正断层下盘是其侧向输导运移模式形成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输导模式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油气分布 控制作用
下载PDF
西藏玉龙铜矿床次生氧化富集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建平 王成善 +2 位作者 唐菊兴 李保华 王奖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3-161,共9页
本文阐述了西藏玉龙铜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沉积初步富集期”和“西藏玉龙铜矿床次生氧化成矿作用模式”,这不仅对指导当前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在玉龙铜矿带进一步找矿工作开劈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铜矿床 次生氧化 富集作用 成矿作用
下载PDF
断层对流体势空间分布的影响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付广 薛永超 吕延防 《断块油气田》 CAS 2001年第2期1-5,共5页
在研究流体势及其对油气运聚控制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断层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从理论上阐述了断层与流体势之间的关系。依据断层封闭与开启时断裂带特征阐述了断层存在对流体势的影响 ,得到断层对流体势的影响是有条件的 ,只有侧向封闭... 在研究流体势及其对油气运聚控制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断层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从理论上阐述了断层与流体势之间的关系。依据断层封闭与开启时断裂带特征阐述了断层存在对流体势的影响 ,得到断层对流体势的影响是有条件的 ,只有侧向封闭和垂向开启断层的存在才会改变流体势 ,使其空间分布形态发生改变。前者作为相对高势带 ,由此向其附近四周势能值降低 ,阻止油气的侧向运移。后者作为相对低势带 ,由此向其附近四周势能值增大 ,其附近四周油气向其汇聚运移。所建立的断层对流体势空间分布影响的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登娄库组气势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不仅证实了上述结论 ,而且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流体势 油气藏 油气运聚 空间分布 封闭 开启 侧向运移 疏导层
下载PDF
济阳坳陷埕岛潜山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林会喜 熊伟 +6 位作者 王勇 秦峰 景安语 王秀红 张明华 冯月琳 刘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层控制,分割为西、中、东排山,受源储配置、输导方式等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西、中、东排山油气来源、运聚过程和富集规律各异。西排山以埕北凹陷控盆的埕北断层为油源断层,油气垂向运聚为主,在埕北断层上升盘的断鼻和断块圈闭成藏,表现为含油面积小且独立、顶部风化壳油藏富集的特点;中排山以埕北20断层和一系列北北东向走滑断层为油源输导断层,渤中凹陷生成的油气沿走滑断层走向运聚,再侧向分配至邻侧圈闭中聚集成藏,表现为油气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分布的特征;东排山的油气来源于黄河口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油气通过多套不整合和断裂复合输导体系在多层系富集。不同潜山油气差异性运聚的特点,决定了不同潜山勘探方向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条件 富集规律 侧向运聚 走向运聚 潜山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建伟 宋国奇 +2 位作者 宋书君 王新征 高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0,55,共6页
运用钻井、测井、地层水测试和油气地球化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流体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驱动机制下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浮力、水动力和异常流体压力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3种... 运用钻井、测井、地层水测试和油气地球化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流体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驱动机制下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浮力、水动力和异常流体压力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3种主要驱动机制类型;在浮力驱动下,中、浅部输导层正向构造'脊'控制着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及其周缘,活动性断裂带诱发超压流体沿优势通道侧向运移、集中泄流泄压;在深部输导层正常压实环境下,油气受水动力和浮力联合驱动发生运移,优势运移路径主要受正向构造'脊'的控制,但输导层渗流能力非均质性也对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层 驱动机制 侧向运移 控制因素 东营凹陷
下载PDF
荆江典型河湾河势变化三维数值模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假冬冬 邵学军 +1 位作者 王虹 周刚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51-1460,共10页
分别建立了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及考虑纵向坍塌范围的二元结构河岸崩塌力学模型,并将两者结合,建立了荆江典型河湾河势研究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非正交网格采用局部网格可动技术处理由崩岸引起的河道摆动过程。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 分别建立了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及考虑纵向坍塌范围的二元结构河岸崩塌力学模型,并将两者结合,建立了荆江典型河湾河势研究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非正交网格采用局部网格可动技术处理由崩岸引起的河道摆动过程。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采用与动量插值技术相结合的SIMPLEC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对石首河湾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蜿蜒河道的水沙运动规律,成功地复演了石首河湾1996年10月—1998年10月期间剧烈的河势变化(主、支汊易位及河道摆动等)过程,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其中河岸坍塌是该河段河势变化剧烈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江 蜿蜒型河道 河势变化 河岸坍塌 河道摆动 三维数值模拟 河弯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国昕 冯志强 孙效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8-489,共12页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生油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油气沿着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二-三油层砂体以狭窄的路径侧向西运。共发育3条运移路径,侧向运移的油气受低幅度构造、断层和地层尖灭遮挡富集成藏。西部斜坡构造幅度...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生油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油气沿着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二-三油层砂体以狭窄的路径侧向西运。共发育3条运移路径,侧向运移的油气受低幅度构造、断层和地层尖灭遮挡富集成藏。西部斜坡构造幅度较低,断层规模小,平面延伸的距离短,不利于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盆地边部的地层超覆带是寻找大规模地层尖灭油气藏和油砂矿的有利地区。斜坡区普遍受大气降水淋滤作用,原油受喜氧细菌的降解作用普遍稠化,沿着大气水下渗方向,原油稠化的程度越来越低,造成自西而东原油性质呈现规律性变化:地层超覆带为严重降解的稠油和油砂,断层遮挡油气聚集带为中等降解的稠油,构造—岩性油气聚集带为轻度降解的稠油和正常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 侧向运移 聚集条件 稠油 西部斜坡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兆明 罗晓容 +4 位作者 汪立群 马立协 申玉山 高雪峰 李叶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4期19-25,共7页
不整合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是一种油气侧向运移的输导体,同时又可以遮挡形成不整合油气藏。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中、新生代不整合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岩性配置关系以及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的厚度及分布特征3... 不整合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是一种油气侧向运移的输导体,同时又可以遮挡形成不整合油气藏。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中、新生代不整合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岩性配置关系以及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的厚度及分布特征3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识别出不整合面上下7种地层接触关系、5种岩性配置关系,并分析了不同配置关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了不整合对于该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首先它是该区油气从"源"到"藏"侧向长距离运移的主要输导体,同时不整合的形成及存在直接影响该区的油气聚集成藏。根据不整合发育特征,结合其他成藏条件,提出赛什腾凹陷潜伏地区和冷湖七号地区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有利的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地层接触关系 岩性配置关系 底砾岩 油气成藏 侧向运移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蒲磊 刘艳妮 +3 位作者 刘文 周树勋 辛红刚 李继宏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22-31,共10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侏罗系油藏富集特征,以印模法为基础,以井震结合为补充,以三维建模为手段,综合运用这3种方法恢复了陕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明确了古地貌具有“两古河控制、多支沟支坡、高地不发育”的特征。对古地貌与...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侏罗系油藏富集特征,以印模法为基础,以井震结合为补充,以三维建模为手段,综合运用这3种方法恢复了陕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明确了古地貌具有“两古河控制、多支沟支坡、高地不发育”的特征。对古地貌与油气富集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古地貌控制了延安组沉积微相的展布并间接影响了有利储层的分布。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侏罗系油源来自长7段烃源岩,古河及支沟切割延长组顶部地层,为油气自下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应用含氮化合物含量变化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经纵向及侧向运移共同作用,自下向上、自西向东发生运移,延安组延8段~延9段广泛发育的盖层为侏罗系成藏提供了封隔条件,斜坡带成为油藏聚集的有利部位。建立了侏罗系缓坡成藏模式,近源的吴起五里湾地区在垂向运移作用下纵向多层系复合成藏,而远源的天赐湾地区以高渗砂体作为主要运移通道,在侧向运移作用下侏罗系储层亦具备成藏条件。该研究为陕北地区下步侏罗系油藏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陕北地区 古地貌 侧向运移 富集规律
下载PDF
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规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景唤 钟德钰 +2 位作者 张红武 王彦君 黄海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45,共13页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情势发生显著变化,大流量洪水频率大幅减小,中小流量洪水作用凸显。为揭示黄河下游游荡段中小流量下的演变特征,本文开展了500、1000、1500和2000 m3/s流量级下黑岗口—夹河滩段的动床物理模型...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情势发生显著变化,大流量洪水频率大幅减小,中小流量洪水作用凸显。为揭示黄河下游游荡段中小流量下的演变特征,本文开展了500、1000、1500和2000 m3/s流量级下黑岗口—夹河滩段的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垂向上,研究河段河床冲刷与淤积沿程相间分布,具有典型的游荡性河段的冲淤交替特征;横向上,中小流量下游荡段仍存在横向摆动的可能,且随着流量增大,主流弯曲系数由1.18减小至1.13,河道逐渐由蜿蜒向顺直发展;纵向上,各流量下深泓线调整趋势与冲淤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此外,本文着重分析了河道工程与桥下河段河床的时空调整过程并运用随机模型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发现:时间上,河道工程附近河床垂向调整速率早期较快,之后随时间快速非线性减缓;空间上,桥下河段累积冲刷深度沿程非线性减小,空间衰减特性显著。应用表明,随机模型对典型局部河段的时空调整预测效果较好,相关系数R2可达0.74以上。本文探讨了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典型游荡段长河段与局部的冲淤演变特征,可为未来黄河下游典型游荡性河段的河道整治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游荡段 河道冲淤 模型试验 横向摆动 局部演化
原文传递
非对称弯曲微流道中粒子惯性聚焦动态过程及流速调控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唐文来 项楠 +2 位作者 张鑫杰 黄笛 倪中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87-397,共11页
设计制作了一种具有非对称弯曲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搭建实验平台定量表征聚苯乙烯粒子和血细胞沿流道的动态惯性聚焦过程,并系统研究了流体流速和粒子尺寸对粒子聚焦特性的调控机理.通过分析粒子荧光图谱和对应量化强度曲线,将粒子... 设计制作了一种具有非对称弯曲微流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搭建实验平台定量表征聚苯乙烯粒子和血细胞沿流道的动态惯性聚焦过程,并系统研究了流体流速和粒子尺寸对粒子聚焦特性的调控机理.通过分析粒子荧光图谱和对应量化强度曲线,将粒子沿流道长度的横向迁移过程分为形成聚焦和平衡位置调整两个阶段,指出在整个聚焦过程中具有小曲率半径的流道结构起主导作用.根据全流速段内粒子聚焦特性的演变,重点分析潜在惯性升力和Dean曳力的竞争机制,提出了阐述粒子聚焦流速调控过程的三阶段模型.进一步比较两种尺寸粒子聚焦位置和聚焦率随流速与流道长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大粒子具有更好的聚焦效果和稳定性,且两种粒子的相对位置可通过流速进行调整.最后,通过分析血细胞在非对称弯流道中的横向迁移特性,验证了粒子惯性聚焦机理在复杂生物粒子操控方面的适用性.上述结论为深入研究微流体环境下粒子的运动特性以及开发微流式细胞术等临床即时诊断器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微流道 惯性聚焦 调控机理 横向迁移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 被引量:7
20
作者 钱志浩 曹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文中提出的 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 ,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 ,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 文中提出的 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 ,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 ,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的油源区向北侧向运移到沙雅隆起的产物。而喜山期生成的油气其运移指标不仅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 ,也与三叠-侏罗系源岩有一定关系。它也能接受北面库车坳陷向南侧向运移的陆相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指纹 运移参数 侧向运移 原油 地球化学效应 塔里木盆地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