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层析成象 被引量:107
1
作者 刘福田 曲克信 +3 位作者 吴华 李强 刘建华 胡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81-291,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及ISC提供的区域地震和远震的P波走时数据,重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三维速度图象。 主要结果是:1.本文给出的速度图象揭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甚至...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及ISC提供的区域地震和远震的P波走时数据,重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三维速度图象。 主要结果是:1.本文给出的速度图象揭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甚至在下地幔的1100km深度还依然存在。上地幔的速度图象同地表已知的地质构造特征的相关性可以追踪到110km,从220km以下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明显关系。2.45^(-0)km和45^(+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明显地表示出中国大陆的地壳厚度可以102.5°E附近为界分为两部分:其东部地壳薄,厚度都小于45km;西部有一条自若尔盖—松潘(34°N,102.5°E附近)向西北沿38°N往西至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分界线;其南部除滇西南之外,整个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都大于45km;其北部除天山山脉之外,地壳厚度一般不大于45km.3.11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表明,速度异常呈块状分布。同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比较之后发现,其中,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对应于高速区,中朝准地台则大都表现为低速异常;华南褶皱系为低速区,青藏地块南缘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则表现为高速异常。4.220km深度处的速度图象表明,中国大陆相当多的地区软流层有明显的显示。5.同45^(_0)km和45^(+0)km的速度图象一样,400km和600km的速度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地震 层析成象 中国 构造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南北缘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52
2
作者 刘建华 刘福田 +2 位作者 孙若昧 吴华 吴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54,共9页
利用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310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区域地震23600条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直至110k... 利用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310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区域地震23600条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直至110km深度处依然明显。2.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造山带隆起区显著高速;盆地及坳陷区明显低速。由速度鲜明对比勾勒出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界基本上位于扬子北缘主边断裂带上。3.中地壳的速度图像表明,造山带内部的一些低速区对应于一些大型推覆构造。4.40+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反映了该区莫霍界面深度的起伏。大致以107°E为界,以东地区地壳厚度小于40km,以西地区大于40km,且呈现出往西地壳逐渐加厚的趋势。5.位于滦川、商县、丹凤的北秦岭构造带,上地幔顶部出现低速异常,异常速度值约为7.39—7.55km/s。结合地球物理测深的结果,可能是由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热过程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秦岭-大别 造山带 推覆构造
下载PDF
华南及其海域三维速度分布特征与岩石层结构 被引量:52
3
作者 刘建华 吴华 刘福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83-492,T001,共11页
利用华南(包括台湾省)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网记录到的514个区域地震和716个远震事件的19777条P波到时数据,用地震层析反演方法重建了华南及其海域(18.0°-31.5°N,106.5°-130°E... 利用华南(包括台湾省)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网记录到的514个区域地震和716个远震事件的19777条P波到时数据,用地震层析反演方法重建了华南及其海域(18.0°-31.5°N,106.5°-130°E)的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华南及其海域地壳和上地幔广泛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它不仅出现在海域和陆区不同构造之间,同时也出现在陆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及其内部.2.地壳上部速度图像呈现出陆区和海域的速度差异:海域表现为低速,陆区的大部分表现为高速,而地处陆缘海的长乐-南澳断裂带恰好对应于陆区高速和海域低速块体分界处。陆区的一些主要断裂带几乎都显示在速度梯度带上.3.11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表明,华南海域普遍显示低速;陆区除东南沿海褶皱系和华南褶皱系西部为低速外,均为高速.说明海域和陆内活动区在这一深度处已有软流层显示。4.研究区域内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在陆区,扬子准地台与较为活动的褶皱系相比,具有较厚的岩石层。华南褶皱系内部岩石层厚度也十分不同,其东北部岩石层厚度大于西南部,说明华南褶皱系内部活动程度不同,东北部相对稳定,西南部较为活动。台湾以东沿大陆架、大陆坡岩石层逐渐抬升,至海洋下方变得很薄,软流层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海域 CT 成像 岩石层结构 地震勘探
下载PDF
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强 刘瑞丰 +1 位作者 杜安陆 杨马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11-320,T001,共11页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及其毗邻地区的国外地震台站提供的地震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主要结果是:1.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出现在不同构造单元之间...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及其毗邻地区的国外地震台站提供的地震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主要结果是:1.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出现在不同构造单元之间,也出现在各构造单元之内.2.一般来说,研究区域内盆地是上地幔的隆起区,褶皱系是上地幔的坳陷区.3.岩石层厚度和软流层的深度与全球的平均结果有较大不同.4.海洋岩石层或大陆岩石层板块在兴都库什和克什米尔与中国交界地区的消减明显存在.5.地壳上地幔物质运动比较剧烈,有部分熔融物质上涌到地壳中部或更浅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新疆 地震波 CT
下载PDF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_0地震成像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建华 刘福田 +2 位作者 阎晓蔚 胥颐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44-1052,共9页
利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测量出的华北地区 5 6 0余条单台传播路径上平均Lg尾波Q0 值数据 (Q0 是1Hz的Q值 ) ,采用随机褶积模型和奇异值分解法 ,重建该地区地壳中Q0 的横向变化 .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地壳中Lg尾波Q0 值分布具有显著的横... 利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测量出的华北地区 5 6 0余条单台传播路径上平均Lg尾波Q0 值数据 (Q0 是1Hz的Q值 ) ,采用随机褶积模型和奇异值分解法 ,重建该地区地壳中Q0 的横向变化 .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地壳中Lg尾波Q0 值分布具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与地质构造明显相关 ,块隆区具有较高的Q0 值 ,例如 ,燕山造山带、太行山块隆、鲁西隆起 ;华北平原区表现为低Q0 值分布 ,例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济阳坳陷 ,二者界限分明 .结合研究区内的大地热值分布研究表明 ,低Q0 值区大都处于高热流区 ,这可能是地壳内热物质的活动有关 .虽然华北地区Lg尾波Q0 值高、低分区明显 ,但是 ,从总体上应该属于低Q0 值异常区 ,也就是说 ,该区的地壳是高地震波衰减区 ,这可能是该地区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而使地壳减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LG尾波 Lg尾波Q0 地震波衰减成像 横向不均匀性
下载PDF
川滇地区Lg波Q值层析成像 被引量:25
6
作者 周连庆 赵翠萍 +1 位作者 修济刚 陈章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45-1752,共8页
利用云南和四川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化地震资料,开展了川滇地区不同频率的QLg层析成像研究,反演结果的空间分辨率小于100 km.反演结果表明,川滇地区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强烈,QLg高低值差异显著.川滇地区显著的高衰减区有川滇菱形... 利用云南和四川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化地震资料,开展了川滇地区不同频率的QLg层析成像研究,反演结果的空间分辨率小于100 km.反演结果表明,川滇地区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强烈,QLg高低值差异显著.川滇地区显著的高衰减区有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边界(即沿鲜水河至安宁河以及思茅—澜沧—普洱区),滇西北地区、龙门山断裂以西松潘—茂文地区、巴塘及理塘强震区等,Lg波高衰减区的分布与构造活动强烈、强震活动或大震破裂造成介质破碎区、低速区等相关,表明构造活动强烈或大震破裂造成的介质破碎、热物质沿活动断裂上涌等可能是川滇地区低QLg的主要成因.显著的低衰减区有川东盆地、滇东南地区以及金沙江、怒江断裂的中段区域,滇中块体内部也呈现出相对的低衰减特征.Lg波低衰减区与地震活动性弱、速度正异常等相关,表明川滇地区Lg波的低衰减区与地壳变形、地震活动性及水热活动弱、块体稳定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Lg波Q值(QLg) 棋盘测试 横向不均匀性 QLg层析成像
下载PDF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良书 刘绍文 +4 位作者 李成 李华 徐鸣洁 钟锴 韩用兵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82-386,共5页
由于大陆内部存在上千公里宽的弥散边界变形带 ,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新生代大陆内部的显著的构造变形遇到了困难。因此 ,探讨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机制、演化及动力学过程从而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大陆动力学。大量的... 由于大陆内部存在上千公里宽的弥散边界变形带 ,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新生代大陆内部的显著的构造变形遇到了困难。因此 ,探讨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机制、演化及动力学过程从而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大陆动力学。大量的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对岩石圈的精细结构研究 ,已揭示岩石圈结构和物质组成存在显著的横向非均质性。这种横向非均质性是地质时期内大陆岩石圈经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叠加与改造所形成的。同时 ,也决定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特性。大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非均质性及其构造继承性对大陆内部构造变形起控制作用。所以 ,大陆动力学应注重开展大陆变形的运动学、大陆岩石圈的热—流变学结构和大陆变形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岩石圈 横向非均质性 热一流变学结构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的测量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建华 刘福田 +2 位作者 阎晓蔚 胥颐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22-831,共10页
利用 1989~ 1998年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ML≥ 3.0级的地震事件 ,华北遥测台网以及数字化台网记录到的信噪比较高的Lg尾波时间序列 ,经过滤波、消除背景噪声等预处理 ,采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 ,得到传播路径上Lg尾波Q0 (Q =Q0 fη ,Q0... 利用 1989~ 1998年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ML≥ 3.0级的地震事件 ,华北遥测台网以及数字化台网记录到的信噪比较高的Lg尾波时间序列 ,经过滤波、消除背景噪声等预处理 ,采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 ,得到传播路径上Lg尾波Q0 (Q =Q0 fη ,Q0 是 1Hz的Q值 ,η是Q值与频率相关系数 ) ,进而获得该地区Q0 和 η的空间分布 .测量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地壳Lg尾波Q0 值分布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与该地区地壳的速度分布基本一致 ,表现为与该地区地表地质特征明显的一致性 ,即传播路径位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隆起区为高Q0 值分布 ;传播路径位于冀中坳陷和黄骅坳陷等平原区表现为低Q0 值 ;传播路径位于隆起区和坳陷区二者之间 ,其Q0 值也介于二者之间 ,说明华北地区的地壳结构没有很大的阶跃式变化而使波导遭到破坏 ,Lg尾波Q0 值基本上反映了地壳内介质滞弹性的固有衰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事件 Lg尾波Q 数字化台网 SSR法 地震波衰减
下载PDF
应用层析成像技术研究华北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强 王椿镛 +4 位作者 刘瑞丰 王溪莉 陈光英 陈光 李桂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9年第5期88-97,共10页
利用华北地区169 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984~1995 年的1 696 个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重建了华北地区地壳三维速度图像。不同深度的速度图像表明: 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显著, 上地壳的速度分布与地表已知构造特... 利用华北地区169 个地震台站记录的1984~1995 年的1 696 个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重建了华北地区地壳三维速度图像。不同深度的速度图像表明: 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显著, 上地壳的速度分布与地表已知构造特征相联系;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切割到地壳底部的深断裂带; 25 km 深度普遍存在速度间断面; 地壳底部起伏明显; 强震孕育发生与其周围介质的不均匀性和上地幔的隆起或凹陷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层析成像 速度图像 强震 地壳结构
下载PDF
用遗传算法确定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的近震震源位置 被引量:13
10
作者 万永革 李清河 +1 位作者 李鸿吉 丁志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7-14,共8页
介绍了用遗传算法在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确定震源位置的研究思路并简述了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走时计算的基本原理.在遗传算法的迭代过程中,考虑到初始迭代阶段有较大的参数搜索空间而在最后迭代阶段有较小的参数空间,提出了遗传算... 介绍了用遗传算法在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确定震源位置的研究思路并简述了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走时计算的基本原理.在遗传算法的迭代过程中,考虑到初始迭代阶段有较大的参数搜索空间而在最后迭代阶段有较小的参数空间,提出了遗传算法中变异概率随迭代次数下降的函数形式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迭代次数指数下降的变异概率使得算法收敛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不均匀介质 遗传算法 近震 震源位置
下载PDF
濮城沙三中6-10特低渗油气藏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尹太举 陈昊 +3 位作者 李中超 毛立华 张昌民 赵红静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71-476,共6页
濮城沙三中油气藏属特低渗油气藏。对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性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受控于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沟道微相多为向上变差的物性分布模式,沟道间和席状砂多为向上变好的物性分布模式,... 濮城沙三中油气藏属特低渗油气藏。对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性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受控于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沟道微相多为向上变差的物性分布模式,沟道间和席状砂多为向上变好的物性分布模式,其中沟道的层内非均质性最强,道间和席状砂较弱。短期旋回和中期旋回非均质参数分析表明沙三中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较强,而中期旋回较短期旋回强。层间隔层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厚度变化较大,中期旋回间夹层厚度较短期旋回间夹层厚度稍大。储层砂体有两个延伸方向即北东—南西向和南东-北西向。储层的物性受控于沉积环境,高渗带与沟道相叠合,而道间和席状砂多为低渗带。孔喉资料表明其孔喉主要为微细喉,孔喉半径以小于1μm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率 层内 层间 平面 非均质性 濮城油田 油气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基于噪声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宫猛 李红谊 +2 位作者 徐小明 李信富 贾晋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1-162,共12页
通过收集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76个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1—12月三分量的连续噪声数据,利用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的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首先采用多重滤波方法提取了1 000多条台站对5~50 s的三分量面波群速度频散... 通过收集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76个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1—12月三分量的连续噪声数据,利用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的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首先采用多重滤波方法提取了1 000多条台站对5~50 s的三分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2°×0.2°的网格,利用O ccam方法反演了瑞利波(R-R)和勒夫波(T-T)的群速度分布。反演得到的群速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清晰地揭示了地壳内部的横向速度变化。层析成像的结果显示在短周期(8~20 s)内,拥有较厚的沉积层的四川盆地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而青藏高原东部则表现为较高的群速度分布特征;随着周期的增加(>20 s),群速度的分布特征呈现出与短周期相反的特性,青藏高原东部下方的速度远远低于四川盆地,这可能与青藏高原东部中、下地壳低速层相关联,同时也意味着研究区域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群速度分布图上,龙门山不仅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地形和构造分界带,同时也对应着高群速度与低群速度的过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面波 群速度分布特性 地壳构造 横向不均匀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域岩石密度结构及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曹忠权 张智 田小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23-528,共6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分隔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该带域岩样采集与分析对于该区地球物理资料深化解释、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拼贴碰撞过程的理解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995年在措勤盆地中采集了3条剖面、从奥陶纪至第四系不同地质年代...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分隔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该带域岩样采集与分析对于该区地球物理资料深化解释、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拼贴碰撞过程的理解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995年在措勤盆地中采集了3条剖面、从奥陶纪至第四系不同地质年代地层岩石标本共计2500块.通过岩石密度测试,获得了研究区不同地质年代岩石密度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岩石由老到新密度变化范围为2.78—2.53g/cm^3;各相邻地质时代间岩石密度差基本上为0.10g/cm^3,白垩与侏罗、二叠与三叠之间岩石密度差最大为0.12—0.13g/cm^3.在措勤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间岩石密度存在明显的纵横向非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岩石密度 横向非均一性
下载PDF
Volume Change of Heterogeneous Quasi-brittle Materials in Uniaxial Compression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学滨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162-167,共6页
The volumetric strain was categorized into elastic and plastic parts. The farmer camposed of axial and lateral strains is uniform and determined by Hooke's law ; however, the latter consisting of axial and lateral st... The volumetric strain was categorized into elastic and plastic parts. The farmer camposed of axial and lateral strains is uniform and determined by Hooke's law ; however, the latter consisting of axial and lateral strains is a fuaction af thickness af shear band determined by grndieat-dependeat plasticity by cansidering the heterngeneity of quasi- brittle materials. The non- uniform lateral strain due to the fact that shear band was farmed in the middle of specimen was averaged within specimen to precisely assess the volumetric strain. Then,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 for volumetric strain was verified by comparison with two earlier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concrete and rack. Finally, a detailed parametric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constitutive parameters ( shear band thickness, elastic and softening rnoduli ) and geometrical size of specimen( height and width of specimen ) on the volume dilata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si-brittle material heterogeneity volume dilatancy axial compression strain localization non-uniformity of lateral strain shear band thickness
下载PDF
Inversion of walkaway VSP data in the presence of lateral velocity heterogeneity
15
作者 Vladimir Grechka Ilya Tsvankin Pedro Contreras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2期304-313,共10页
Multi-azimuth walkaway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is an established technique for the estimation of in situ slowness surfaces and inferring anisotropy parameters.Normally,this technique requires the assumption of late... Multi-azimuth walkaway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is an established technique for the estimation of in situ slowness surfaces and inferring anisotropy parameters.Normally,this technique requires the assumption of lateral homogeneity,which makes the horizontal slowness components at depths of downhole receivers equal to those measured at the surface.Any violations of this assumption,such as lateral heterogeneity or nonzero dip of intermediate interfaces,lead to distortions in reconstructed slowness surfaces and,consequently,to errors in estimated anisotropic parameters.In this work,we relax the assumption of lateral homogeneity and discuss how to correct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data for weak lateral heterogeneity.We describe a procedure of downward continuation of recorded traveltimes that accounts for the presence of both vertical inhomogeneity and weak lateral heterogeneity,which produces correct slowness surfaces at depths of downhole receivers,noticing that sufficiently dense receiver coverage along a borehole is required to separate influences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heterogeneity on measured traveltimes and obtain accurate estimates of the slowness surfaces.Once the slowness surfaces are found and a desired type of anisotropic model to be inverted is selected,the corresponding anisotropic parameters,providing the best fit to the estimated slownesses,can be obtained.We invert the slowness surfaces of P-waves for parameters of the simplest anisotropic model describing dipping fractures(transversely isotropic medium with a tilted symmetry axis).Five parameters of this model,namely,the P-wave velocity V0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ymmetry axis,Thomsen's anisotropic coefficients e and d,the tilt n,and the azimuth b of the symmetry axis,can be estimated in a stable manner when maximum source offset is greater than half of receiver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kaway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lateral velocity heterogeneity Anisotropic parameter estimation Vertical inhomogeneity
下载PDF
利用地震层析成象技术确定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松林 樊计品 吴宁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30-444,共1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层析成象方法,由地震走时资料确定介质的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计算中采用了参数分离、变阻尼、奇异值分解等技术,方程的解较稳定,且可得到解的分办。除反射波外,该方法还可同时利用分析波的资... 本文提出了一种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层析成象方法,由地震走时资料确定介质的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计算中采用了参数分离、变阻尼、奇异值分解等技术,方程的解较稳定,且可得到解的分办。除反射波外,该方法还可同时利用分析波的资料。因此,适宜于折射及宽角度反射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处理。数字试验结果表明,在模型内部,该方法能得到可靠的反演结果。在边界附近效果较差,受初始值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象 CT 地震勘探 非均匀介质 速度
下载PDF
自转速率快速变化引起的全球位移场和应力场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绍林 张怀 +1 位作者 朱桂芝 石耀霖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2,共12页
该文建立了百万网格的分层PREM地球模型,利用并行有限元方法计算了自转速率快速变化所引起的全球附加的位移场和应力场。计算模型中不仅考虑了地球的径向分层,同时还考虑椭率和地形的影响。利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 该文建立了百万网格的分层PREM地球模型,利用并行有限元方法计算了自转速率快速变化所引起的全球附加的位移场和应力场。计算模型中不仅考虑了地球的径向分层,同时还考虑椭率和地形的影响。利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为Δω/ω=2×10-10时所引起的全球应力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椭率对地表各个应力分量的影响在千分之几,而地形的影响则表现为径向应力与地形正相关,且相同高度的地形在低纬度影响较大,纬向和经向的应力大小分别与地形在SN向和EW向的地形梯度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横向不均匀性 全球网格模型 并行有限元计算
下载PDF
Novel data-driven subtypes and stages of brain atrophy in the ALS-FTD spectrum
18
作者 Ting Shen Jacob W.Vogel +11 位作者 Jeffrey Duda Jeffrey S.Phillips Philip ACook James Gee Lauren Elman Colin Quinn Defne A.Amado Michael Baer Lauren Massimo Murray Grossman David J.Irwin Corey T.McMillan 《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 CSCD 2023年第1期50-69,共20页
Background TDP-43 proteinopathies represent a spectrum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anchored clinically on either end by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and frontotemporal degeneration(FTD).The ALS-FTD spectrum exhibit... Background TDP-43 proteinopathies represent a spectrum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anchored clinically on either end by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and frontotemporal degeneration(FTD).The ALS-FTD spectrum exhibits a diverse range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s with overlapping phenotypes,highlighting its heterogeneity.This study was aimed to use disease progression modeling to identify novel data-driven spatial and temporal subtypes of brain atrophy and its progression in the ALS-FTD spectrum.Methods We used a data-driven procedure to identify 13 anatomic clusters of brain volume for 57 behavioral variant FTD(bvFTD;with either autopsy-confirmed TDP-43 or TDP-43 proteinopathy-associated genetic variants),103 ALS,and 47 ALS-FTD patients with likely TDP-43.A Subtype and Stage Inference(SuStaIn)model was trained to identify subtypes of individuals along the ALS-FTD spectrum with distinct brain atrophy patterns,and we related subtypes and stages to clinical,genetic,and neur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disease.Results SuStaIn identified three novel subtypes:two disease subtypes with predominant brain atrophy in either prefrontal/somatomotor regions or limbic-related regions,and a normal-appearing group without obvious brain atrophy.The limbic-predominant subtype tended to present with more impaired cognition,higher frequencies of pathogenic variants in TBK1 and TARDBP genes,an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DP-43 types B,E and C.In contrast,the prefrontal/somatomotor-predominant subtype had higher frequencies of pathogenic variants in C9orf72 and GRN genes and higher proportion of TDP-43 type A.The normal-appearing brain group showed higher frequency of ALS relative to ALS-FTD and bvFTD patients,higher cognitive capacity,higher proportion of lower motor neuron onset,milder motor symptoms,and lower frequencies of genetic pathogenic variants.The overall SuStaIn stages also correlated with evidence for clinical progression including longer disease duration,higher King’s stage,and cognitive decline.Additionally,SuStaIn stages d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rontotemporal degeneration Disease heterogeneity SuStaIn model
原文传递
均匀介质背景中三维异常体的面波波场响应及其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素芳 张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80-1187,共8页
除介质各向异性之外,地球内部介质的横向非均匀性也是控制面波速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振型耦合和多重散射的地震波传播理论,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在具有均匀介质背景的三维异常体——上地幔横向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地震面波的振幅与偏... 除介质各向异性之外,地球内部介质的横向非均匀性也是控制面波速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振型耦合和多重散射的地震波传播理论,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在具有均匀介质背景的三维异常体——上地幔横向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地震面波的振幅与偏振等动力学响应参数;其中分别模拟了不同周期入射、不同角度入射和不同尺度非均匀介质模型等多种情形下面波波场,并对横向非均匀性诱导的面波偏振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长周期面波而言.短周期面波的振幅和偏振方向受横向非均匀性的影响更大,特别是偏振方向对地球结构的非均匀性更为敏感;切向分量存在横向非均性引起的Rayleigh与Love面波耦合现象;异常体边界处表现出强的面波波场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非均匀性 面波 偏振异常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P velocity structure in Beijing area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1期1-15,共15页
A detail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 (BTT area) was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local earthquake data. In total 16 048 P wave first arrival times from 16048 shallow a... A detail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 (BTT area) was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local earthquake data. In total 16 048 P wave first arrival times from 16048 shallow and mid-depth crustal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in and around the BTT area from 1992 to 1999 were used. The first arrival times are recorded by Northern China United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and Yanqing-Huailai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Hypocentral parameters of 1 132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ML=1.7~6.2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were obtained simultaneously. The inversion result reveals the com-plicated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round BTT area. The tomographic images obtained are also found to explain other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seismic activity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low velocity anomalies lateral heterogene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